APP下载

沟通天地的神器

2022-03-22乔万宁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1期
关键词:玉璧汉代造型

乔万宁

摘 要:玉璧是我国古代玉器中最重要的礼器之一,被古人视为瑞玉,在瑞玉中居于首位。玉璧作为传统礼器,起源最早,出土地域最广,存世量最多,存在时间最长,几乎贯穿整个古代玉器制作史,见证了我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宗教、生活和文化的演变过程。汉代,典雅庄重的玉璧因受以玉比德等道德观念的影响,成了诸侯拥有巨大财富的象征,并被赋予了特殊的社会功能。汉代玉璧以璧敛尸、以璧镇邪、以璧护尸不朽的功能,具有神圣的威力,无不为人们敬畏和仰视。这正是其他玉器根本无法与之相比。

关键词:汉代;玉璧;造型;功能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1.034

在我国古代玉器发展过程中,玉璧作为一种瑞玉,以简朴、神奇的姿态展现在人类面前,进而折射出耀眼的光彩,并被赋予了特殊的社会功能。玉璧作为传统礼器,起源最早,出土地域最广,存世量最多,存在时间最长,几乎贯穿整个古代玉器制作史,见证了我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宗教、生活和文化的演变过程。这是其他玉器根本无法与之相比的。因此,笔者就汉代玉璧的造型、纹饰及功能进行如下探讨。

1 玉璧起源

玉璧是我国古代玉器中最重要的礼器之一,从新石器时代发现以来,历经商、周、汉直至明清均有发现。①玉璧被古人视为瑞玉。瑞玉是指璧、琮、圭、璋、璜、琥等六种玉器,统称为“六器”,也称“六种瑞玉”。②玉璧居于六器首位,可见早在新石器时代玉璧就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说文解字》载:“璧,瑞玉。圆也,从玉。”③夏鼐在《商代玉器的分类、定名和用途》一文中说道:“环和瑗,实际上也是璧……把三者总称为璧环类,或简称为璧,其中器身作细条圆圈而孔径大于全器二分之一者,或可特称为环。”“‘瑗’字,在古玉名称中,今后可以放弃不用。”夏鼐提出的环与瑗合二为一统称为“环”并去掉“瑗”字的说法是正确的。因为环和瑗的肉与好的尺寸非常接近,难以区分,从大量出土玉璧看,璧边与孔没有明显的倍数关系,说明古人在制作玉璧时并没有严格的规定。笔者认为,在玉璧的定义上应倾向于将环形器中孔的直径约小于该器剖面宽度者作为玉璧的标准。《周礼》中记载玉璧是肉倍于好的一种圆饼形器物,但纵观整个玉璧发展过程,符合这一标准的寥寥无几。

关于玉璧的起源考古界一直在探讨中,直至2019年把黑龙江省饶河县小南山遗址出土的玉璧进行科学碳十四检测,得出其年代是距今9200~8600年,认为其是我国迄今最早的玉璧,从而颠覆了以往兴隆洼出土玉璧为我国最早玉璧的论断。

2 汉代玉璧出土概况

汉代(前206—220年)共历400多年,又分为西汉(前206—8)、新莽(9—25年)、東汉(25—220年)三个阶段。汉代玉璧主要指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的玉璧。汉代玉璧因受以玉比德等道德观念的影响得以继承和延续。许慎《说文解字》中的“玉有五德”和《说苑》中的“玉有六美”进一步体现出儒家贵玉的思想观念。

据考古发现,汉代玉璧主要出土地点有河北满城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及妻窦绾墓、河北定县中山怀王刘修墓、河北定县北庄中山简王刘焉墓、河北定县中山穆王刘畅墓、山东巨野红土山汉墓、山东曲阜九龙山鲁王墓、江苏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墓、陕西西安茅坡村墓、陕西西安北郊枣园南岭汉墓、广东广州象岗南越王墓、广西合浦黄泥岗一号墓及江西海昏侯刘贺墓等。玉璧出土时多置于墓主胸部与背部,个别则置于棺椁中间,并被赋予了特殊的社会功能。

2.1 西汉时期玉璧

西汉时期玉璧是最常见和数量最多的玉器,如广东南越王赵昧墓出土71件,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墓出土69件。此时期玉璧采用浮雕、透雕、阴刻等技法,并以两组或三组纹饰的装饰最为普遍。这一组合纹饰具有立体感和创新感,代表了我国玉璧史上的最高水平。

例如,河北满城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墓的出廓透雕双龙卷云纹谷纹玉璧④,现藏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高25.9厘米,直径13.4厘米,孔径4.2厘米。玉质晶莹洁白、温润细腻,雕刻繁复华丽。璧上端透雕双龙卷云纹纽,双龙昂首相背,屈身张口挺立于璧缘上,似有越云欲飞之势,自龙尾腾起为对称卷云纹,至上端聚作一桃形顶,上有一穿孔。璧的两面琢有细密的谷纹。该玉璧是西汉出廓玉璧佳作(图1)。

例如,陕西周至城东关出土的西汉京畿乳钉纹玉璧⑤,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直径17.4厘米,孔径2.8厘米,厚0.7厘米。此璧白玉质,晶莹纯净,透感光亮,玉质细腻,上雕琢大小相同、排列整齐的乳钉纹,颗粒饱满,琢磨技法精湛(图2)。笔者将此璧与江苏高邮神居山的西汉晚期广陵王2号墓出土的乳钉纹玉璧对比分析,发现该玉璧上的乳钉纹饰与神居山2号墓出土的乳钉纹玉璧基本相同,说明此件乳钉纹玉璧应为西汉晚期珍贵艺术品。

再如,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西汉龙纹玉璧⑥,直径26.3厘米,呈碧绿色,体为扁平圆形,中心有一圆孔,纹饰分内外两区,内区雕琢蒲格涡纹,外区饰四组夔龙纹,内外区以一周绳索纹相隔(图3)。整体来看,玉璧制作精美,质地坚硬,温润纯净,颜色亮丽,纹饰雕琢精湛,且尺寸较大,应为西汉代玉璧中之佳作。

除此之外,陕西西安北郊枣园南岭汉墓出土的西汉京畿双圈四龙兽云纹玉璧⑦(图4)、陕西西安东郭窦士墓出土的西汉京畿镂空卷云纹玉璧⑧(图5)、广东广州象岗南越王墓出土的双圈四龙多凤纹玉璧和双圈四龙蒲纹玉璧、河北满城陵山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墓出土的镂空龙凤纹玉璧等均为西汉玉璧精品。这些带有龙纹的玉璧不仅反映出玉匠大胆、创新及丰富的想象力和活跃的思维能力,还代表西汉权贵的身份与地位。

另据考古发现,我国南方地区也出土了大量精美的西汉玉璧,如湖南长沙咸嘉湖陡璧山1号墓的蒲纹双璜璧、双圈玉龙蒲纹玉璧,江苏铜山小龟山西汉楚王墓出土的蒲纹玉璧、双圈四龙谷纹玉璧、双圈四龙谷纹玉璧,安徽天长三角圩汉墓群出土西汉广陵王的谷纹玉璧,广东广州象岗南越王墓出土的出廓云凤纹双联璧等,均为典型的西汉玉璧。特别是广东广州象岗南越王墓出土的西汉出廓透雕三凤勾连涡纹玉璧⑨,现藏于广州市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此璧宽7.8厘米,璧径5.7厘米,孔径3.1厘米,厚0.3厘米。青玉质,受沁发白,两面纹饰均为勾连涡纹,内外周圆有斜向突棱。廓外以细阴线透雕三凤,顶部一凤张口昂首朝天,下侧两凤如坐,形象生动,活泼可爱,此种造型体现出汉代玉匠的大胆与创新精神(图6)。

同墓出土的出廓透雕双凤勾连涡纹玉璧⑩,造型奇特,玉质莹润,纹饰精美。宽10.2厘米,璧径7.2厘米,孔径4.1厘米,厚0.3厘米。青玉质,黄白中透有绿色。璧面琢刻勾连涡纹,两面纹饰相同。璧孔中透雕一龙,昂首挺胸,尾部卷曲,作前行状。廓外有对称的透雕凤鸟,皆以阴线勾勒(图7)。此器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在西汉玉璧中较为罕见。河北定县40号墓也出土了一件出廓雙凤谷纹玉璧k(图8),造型精美,雕琢细腻,现藏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此璧宽6.7厘米,璧径3.6厘米。玉为青褐色,器体扁平,两面纹饰相同,璧中部饰云纹小玉璧,外套谷纹大玉璧,璧外两侧透雕凤鸟,凤圆目尖嘴,身体呈卷曲状,双凤生动逼真。该璧出土时置于墓主人额下,应是组玉佩中的一件精品玉璧,用于系挂。由此可见,出廓透雕双凤玉璧不仅南方出现,而且北方也有发现。

广东广州象岗南越王墓出土的重环透雕三龙涡纹玉璧l(图9),直径9.6厘米,孔径4.4厘米,厚0.6厘米。青玉质,有乳白色斑,内环浅浮雕三条双尾龙,口衔外环,龙头雕刻成内外两环的连接点。外环饰突起涡纹。此璧造型新颖别致,雕琢精湛,彰显出南越王优雅高贵的身份地位。同墓中出土的双龙蒲格涡纹玉璧m(图10),雕刻复杂,技法精湛。直径28厘米,孔径6.2厘米,厚0.6厘米。玉为墨绿色,璧中两道绳索纹把整体纹饰分为三区。中区为突起蒲格涡纹,内外区同为双体龙纹,分别是三组和六组,龙纹之间有连弧相隔。一面外区有一处未完全抛光,雕琢痕迹清晰可见。两面纹饰相同,应为西汉玉璧精品。在该墓中玉衣双鞋下方出土一件出廓云凤纹双联璧n,华丽精美,两孔间有丝带痕迹,应是与双鞋捆在一起作固定用(图11)。这种双联璧较为罕见。此璧通高7.6厘米,通宽12.4厘米,璧径6.2厘米,孔径2厘米,厚0.4厘米。局部有沁蚀,为扁平状,两璧外切并联,尺寸相同,通体饰谷纹,两面纹饰一样,并在双璧相连处的上、下方均有透雕附饰,上方饰透雕卷云纹,下方饰凤鸟纹。此器技法纯熟,工艺讲究,纹饰精美,寓意主人御双凤升天,弥足珍贵。

值得一提的是,在江苏徐州铜山区茅村乡洞山村西汉楚王陵征集的西汉夔龙谷纹玉璧o,璧正面纹饰分内、外两区,内区为谷纹,外区为四组八条同体夔龙纹。璧孔套有鎏金青铜铆钉,铆钉背面阴刻“卯三”二字,以此对棺式玉璧进行编号(图12)。同时发现有5块鎏金铜璧,尺寸与玉璧相同,标志着镶有玉璧的漆棺极为讲究。笔者分析,这可能与当时玉料需求矛盾有关,以此来替代玉璧。

上述玉璧以璧敛尸、以璧镶棺的摆放形式,说明西汉在丧葬用玉上对玉璧使用量的高度重视,以此祈求尸骨不腐,可以说以璧敛尸是为祈求死者灵魂可以升天,这与汉代盛行神仙迷信的思想有很大关系。

2.2 新莽和东汉时期玉璧

新莽时期,出廓玉璧造型构图严谨,且带有吉祥铭文。例如,广西合浦黄泥岗一号墓出土的一件文字较多的出廓双龙“宜子孙日益昌”乳钉纹玉璧p,现藏于合浦县博物馆。通高27厘米,直径18.3厘米,厚0.6厘米。白玉质,通体呈鸡骨白,璧呈正圆形,出廓部分呈三角形,两面均雕琢乳钉纹,璧面内外边缘雕有弦纹,纹饰虽细小,但排列整齐有序。上端出廓部分透雕龙纹和吉祥语,轴线两侧对称双龙,回首立足于“宜子孙日益昌”吉语文字中(图13)。从整体看,玉料为就地取材,远离玉料主产区,更显珍贵。

东汉时期主要有“宜子孙”“乐”“寿”“年”等铭文玉璧,出土地点以河北、山东、陕西、江苏等地诸侯王陵为主,如江苏扬州市邗江甘泉老虎墩东汉广陵侯墓葬出土的出廓双龙“宜子孙”双螭龙乳钉纹玉璧、出廓透雕螭虎“长乐”谷纹玉璧、出廓透雕“益寿”谷纹玉璧等。其中,出廓凤纹“宜子孙”镂空玉璧q构思奇巧,别具一格,现藏扬州博物馆。通高9厘米,璧直径7厘米,厚0.4厘米。青白色,玉质净润细腻,光洁明亮,扁平状体,上端出廓,通体镂雕。廓内雕琢一对相背游动状螭龙,出廓部分镂雕一回首曲身凤鸟。从外廓到璧,内中部竖雕“宜子孙”三个字,造型别致,极为少见(图14)。值得一提的是出廓螭虎“延年”乳钉纹玉璧r,造型精湛,玉质温润,也是难得的一件玉璧,更显珍贵(图15)。

清宫旧藏有出廓透雕螭虎“长乐”谷纹玉璧s,高18.6厘米,宽12.5厘米,厚0.5厘米,孔径2.6厘米。玉呈暗青色,圆形扁平状,璧面饰为突起的谷纹,璧廓外上端透雕一螭一虎,并有云带花纹(图16)。从整体造型看,璧边宽度与孔径之比约为2∶1,符合《尔雅》中的“肉倍好,谓之璧”之说。在雍正时期的内务府造办处档案中对此器记载为“称其为‘长乐’拱璧”。乾隆皇帝在此璧外缘题诗一首,诗曰“长乐号镌宫,炎刘气蔚虹,如宜之孙式,可匹夏商周;传者姤必有,鸹平恨莫穷,郅传禁中语,日勇异当熊”,署“乾隆戊申御题”,充分说明了此璧的珍贵,同时也反映出乾隆皇帝对汉代玉璧的喜爱已达痴迷程度。

另一件清宫旧藏出廓透雕“益寿”谷纹玉璧t(图17),高13.2厘米,璧径10.5厘米,厚0.5厘米。玉为黄白色,扁平圆形状,璧上端透雕两兽,形态各异,左为螭,右为龙,作前行状,在螭与龙之间刻有“益寿”二字,篆书。据考古发掘,东汉墓葬出土多件透雕吉祥语文字玉璧,但目前“益寿”字样的玉璧尚未见。据档案记载,该玉璧雍正年间进入内廷,被称为“益寿”拱璧。因此,此件“益寿”拱璧是一件十分难得的东汉玉璧。

河北定县北庄中山简王刘焉墓出土的东汉出廓透雕双蟠螭谷纹玉璧u,现藏于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高25.5厘米,宽19.9厘米,厚0.7厘米。青玉质,质地细腻莹润,光洁透亮,在孔和外圆上各雕一周弦纹,肉部较宽,璧上端附刻有透雕双蟠螭纹,舞爪曲身相交状,矫健有力(图18),形象生动,琢制技法精湛,为东汉较特殊的出廓玉璧之一。

河北定县北陵头村中山穆王刘畅墓出土的东汉出廓透雕双龙谷纹玉璧v(图19),现藏于定州市博物馆,也十分难得。璧高30.5厘米,璧径24.4厘米,厚1.1厘米。半透明青玉质,局部有红褐色沁,璧内外边缘为素面宽带,璧面饰规整的谷纹,上部透雕二龙衔环纽,两侧各透雕一龙作装饰,玉璧温润光泽,玉质细腻,为东汉玉璧佳作。

上述东汉出廓玉璧造型丰富,纹饰变化多样,既新颖又独特。从整体来看,东汉玉璧的造型风格突破了以往传统的打造模式,采用浮雕、透雕、阴刻等技法,在圆形璧外透雕出新颖独特的造型,极大增加了东汉玉璧的装饰效果和立体美感。同时,随着当时西域之门的打開,质地温润的和田玉材大量使用,为东汉玉璧的制作提供了重要的物料保证。

3 功能

两汉玉璧的功能从目前考古发现得出,除继承战国时期玉璧的功能外,主要是祭天地、祭河川、丧葬、装饰及其他祭祀活动,多用于神灵崇拜和礼仪祭祀,以达到祈求灵魂升天、尸骨不朽等功能。此外,受以玉比德等道德观念的影响,两汉玉璧不仅具有“以璧敛尸、以璧镶棺、以璧镇邪、以璧护尸不朽”等功能,还具有聘礼、馈赠、贺礼的功能。

据考古发现,在墓葬中摆放复杂而有序及数量较多的玉璧,不仅体现出汉代贵族对玉璧的高度重视,还反映出汉代贵族的神仙迷信思想。玉璧是汉代贵族拥有巨大财富和权力的象征,并被赋予了特殊的社会功能。这些功能具有神圣的威力,无不为人们敬畏和仰视,这正是其他玉器根本无法与之相比的。

4 结语

综上所述,两汉玉璧的发展变化犹如一条奔流不息的碧水澄江,倒映着历史的沧桑,万般变化的玉璧折射出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独特的审美。求变求新的精神与追求是其独有的艺术风格。无论是装饰用玉、佩带用玉还是丧葬用玉,无不反映出玉璧具有以璧敛尸、以璧镶棺、以璧镇邪、祈求尸骨不朽和灵魂升天的功能。典雅庄重的玉璧象征着汉代贵族拥有的巨大财富与权贵。东汉出廓吉祥纹饰玉璧更加表现出装饰感和整体感,制作水平均超越了以往。

注释

①钟建明.史前玉璧源流、功能考[J].华夏考古,2007(1):80-87.

②宿晨.中国历代玉璧形制举例[J].收藏家,2007(9):27-32.

③李宝垒.以玉比德 以璧礼天—馆藏精品玉璧赏析[J].东方收藏,2012(9):72-73.

④古方.中国出土玉器全集:卷1[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90.

⑤古方.中国出土玉器全集:卷1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73.

⑥吕申章.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玉器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202.

⑦古方.中国出土玉器全集:卷11[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28.

⑧古方.中国出土玉器全集:卷1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28.

⑨古方.中国出土玉器全集:卷1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31.

⑩古方.中国出土玉器全集:卷11[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43.

k古方.中国出土玉器全集:卷11[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200.

l古方.中国出土玉器全集:卷11[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66.

m古方.中国出土玉器全集:卷11[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72.

n古方.中国出土玉器全集:卷1[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200.

o古方.中国出土玉器全集:卷7[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10.

p古方.中国出土玉器全集:卷11[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89.

q古方.中国出土玉器全集:卷7[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61.

r古方.中国出土玉器全集:卷1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66.

s张广文.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玉器: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38.

t张广文.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玉器: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42.

u古方.中国出土玉器全集:卷1[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216.

v古方.中国出土玉器全集:卷1[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207.

sdjzdx202203231323

猜你喜欢

玉璧汉代造型
吉庆祥瑞的东汉吉语璧
中华文明的第一块基石
汉代岭南的贡纳情况述略
美术审美特征论
汉代造型艺术与当代中国画发展问题研究
浅析“浙派人物画”的艺术特征
敦煌汉简字体特点研究
论汉代女乐繁荣的原因
由英雄到罪犯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