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玉牛略论

2022-03-22胡琰梅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1期
关键词:发展脉络造型材质

胡琰梅

摘 要:文章简要梳理了中国古代玉牛的发展脉络,从材质、造型、工艺几个角度归纳了古玉牛的总体演变趋势。玉牛自商代起出现,商周时数量可观,春秋至唐宋略显沉寂,清代再次勃兴。古玉牛的材质越来越广泛,从较单一的青玉到滑石、豹斑玉、白玉、黄玉、翡翠、水晶、墨晶等多种类型;造型经历了从圆雕立体全牛与片雕牛形(牛首)佩饰并重,转变为以圆雕立体全牛为主且体量增大的演变过程;工艺与各时代玉器的普遍工艺相一致。

关键词:古玉牛;发展脉络;材质;造型;工艺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1.002

牛是较常见的古玉雕刻动物题材之一。牛从早期的祭祀牺牲演变为后世被赋予勤劳、奉献、忠诚等优良品质的人类亲密伙伴,玉牛也以其独特的艺术形象诠释着人类对牛的深厚感情。

1 古玉牛的发展脉络

据现有考古资料,玉牛最晚在商代后期已出现,且数量可观。商周玉牛多为立体圆雕,有仰首前视、回首、跪卧、伏卧等不同姿态,也有片状雕刻的牛形玉佩和刻画正面细节的牛首佩饰(图1~图5)。商代玉牛呈现神情庄重、纹饰繁复的总体面貌。周代玉牛则更显造型生动、纹饰简练,始见立式玉牛。商周玉牛出土的地域以山东、河南、陕西为主,江苏南京、湖北随州、四川广汉等地也有零星出土。此外,厦门点石斋艺术馆收藏有三星堆文化的一套跪人顶十二生肖玉石器,其中就有一件是三星堆独特面相的跪人头顶着一个牛头的形象,其牛头与安阳殷墟、山东滕州前掌大的牛头形象类似(图6)。南京博物院收藏的六合红山窑大营盘出土玉牛(图7),上背部有较大较深的圆孔,未穿透腹部,与河南洛阳出土西周牛形调色器(图3)外形和雕刻风格颇有几分近似,可能年代、用途接近。

随着铁器广泛应用,春秋战国至汉代玉器制作达到一个新的高峰,但玉牛或牛形佩并不多见。发表的相关出土材料有陕西宝鸡益门村2号春秋墓出土的片状牛形玉佩、山东莒县王家村春秋墓出土的牛首形玉佩、湖北随州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玉牛口琀、陕西蒲城西贾曲遗址出土的西汉玉牛(图8)。前两者阴线刻,纹饰较繁复但形象颇为抽象;战国玉牛口琀光素无纹,形象憨态可爱;西汉玉牛阴刻加立体圆雕,寥寥几笔使玉牛充满力量感,简洁有力,生动传神。

魏晋时期玉料匮乏,玉器发展整体处于低谷,玉牛寥寥无几,南京博物院收藏的南京南朝墓出土圆雕滑石牛可为代表(图9)。此滑石牛与陕西蒲城西贾曲西汉玉牛类似,造型简练,但肌肉刻画突出,颇具动感。唐宋时期佛教与世俗生活用玉都大有发展,但玉牛同样不受重视,陕西麟游县博物馆收藏的豹斑玉卧牛为唐代玉牛代表(图10)。此牛卧于长方形台座上,造型写实,体态浑圆,具有鲜明的唐代玉器特征。

陕西西安何家村出土的元代圆雕童子牧牛形玉坠展示了宋元以来尤其是清代中期以后较为常见的牧童与牛的田园意向组合(图11)。三头牛两大一小并排四肢而卧,中间一牛与两侧牛首尾方向相反,边旁一牛侧首憩息,中间一牛抬头张望,另一侧小牛依偎其身旁,牧童盘腿背靠牛背上,双手捧笛吹奏。浮雕牛角和耳部,牛眼、鼻孔以圆孔表现,中部的大牛背两侧及腹部正中各钻一透孔。

首都博物馆收藏的明代长28厘米、高8.5厘米的碧玉卧牛显示了将玉牛体量扩大作为摆件的另一种趋势(图12)。至清代,大体量玉牛更常见,其中颐和园管理处收藏的青玉卧牛摆件长达53厘米,高23厘米,宽35厘米(图13)。清代玉牛除了和田玉外,还有青金石、水晶、墨晶、玛瑙、翡翠等材质,展示了玉牛材质的多样化趋势。

2 古玉牛的材质

材质方面,早期以青玉牛为主;魏晋时期出现滑石牛;隋唐偶见豹斑玉牛;明代及以后玉牛材质多样,除青玉、碧玉、白玉、黄玉、翡翠外,还用到青晶石、墨晶、水晶等类玉材质(图14~图16)。

3 古玉牛的造型

造型方面,商代玉牛立体圆雕与片状雕并存,圆雕略多。形象多为端庄的牛首或敦厚的立体全牛。片状牛首多为正视角度,牛角粗大明显。西周圆雕玉牛生动写实,体型显得丰满有力,多素面无纹,偶有阴线和浮雕装饰。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玉牛口琀,翘首,弯角,张口,挺胸收腹,腰脊佩突,四足分立。秦汉时期,玉牛从神秘莫測的牺牲转变成了世俗化的生肖牛,形象变得更为温和、生动。魏晋滑石牛,昂首前视,四足跪卧,简练的造型再现了牛跪、蹲的形态,富有动感,栩栩如生。唐代豹斑玉卧牛,造型写实,牛首向右侧弯曲上扬,体态肥硕浑圆。童子牧牛题材的玉器始见于元,一直延续至清。童子牧牛玉器风格写实,造型生动自然,生活气息浓厚,体现了田园生活中人与牛的亲近之情。明代卧牛摆件牛全身比例协调,碾琢出的肌肉骨骼起伏恰当写实。清代玉牛数量增多,造型也更加多样、生动。清中期青金石牧童骑牛(图15),牛昂首挺胸,双角有棱节,后弯贴于颈,肩颈向右,四肢屈卧于腹下,短尾贴于右胯。一童子伏于牛背左后部,童子头绾双髻,身着短衫、肥裤,右足踏地,左足高抬,左手持缰绳之端,右手拿一拨浪鼓,欲攀牛背。作品造型生动自然,生活气息浓厚。清玉牛(图17)牛头右转,低至右前蹄,半圆形双角弯曲向上,形象逼真。牧童戏牛摆件(图18),青白玉质,坚硬细润。圆雕牧童骑牛,牛卧地,双角弯曲,童子身躯矫健,趴在牛背上,右手抓着牛角,左手拢牛鼻穿绳,开怀大笑,生动地刻画出牧童与牛嬉戏的神情,老牛造型憨厚温顺,牧童活泼可爱。南京博物院收藏的民国玉牛一对(图19),均拱背卷尾,躯体健壮。一牛右蹄内收,头微向右;另一牛左蹄内收,头向左略转,情趣盎然。

4 古玉牛的工艺特点

工艺方面,从商代的双阴线、“臣”字眼或圆角方形眼,到周代的单阴线、斜刀工艺(又称“一面坡”工艺)、杏仁眼或圆眼,再到清代浮雕、半浮雕、透雕,均有运用。商代玉牛,方折线“臣”字眼,偶见椭圆形或菱形眼,双钩阴刻云纹或简化重环纹,额中常装饰有菱形纹。西周玉牛流畅弧线“臣”字眼,多素面无纹,亦有细小流畅的单阴线装饰者。

战国晚期到汉代,中国古代玉器制作达到一个新的高峰。此时的玉器富有创造性和灵动感,线条夸张,富有力度和动感。西汉玉牛雕琢技法简练、概括,形态传神、逼真。魏晋滑石牛牛腹肥硕贴地,缩颈抬头,四蹄贴于身侧雕塑,笔法古拙。①

隋唐玉器由神秘主义走向了实用主义,由神圣走向了世俗。隋唐玉牛雕塑感强烈,在剔地、圆雕诸雕法中都强调表现形体的肌肉、动态、力量、体积感,体现出特有的健壮美,充满蓬勃的生命力。宋辽金元时期玉器立体感增强,清新活泼,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元代作品爱在动物颈、四肢等处用“重刀”,如同颈断头掉,具有极强的立体感。

明代中晚期玉雕多是一种简括潦草的作风,在玉器行中有“粗大明”之称。这种雕法主要突出纹饰的大轮廓,实际工艺简单、粗率。②清代宫廷玉雕工艺精工细作,工艺制作的精致细腻程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设计纹样时,更注意其文化内涵。高浮雕、浅浮雕、镂雕、减地、压地、磨、刻、钻等多种技法兼施,灵活多变。阴线、阳线、隐起、镂空、烧色、碾磨等传统工艺并用,各种线条使用刀法圆熟,藏锋不露,不见刀痕棱角,雕刻线条也略细。碾磨抛光技术要求严格,光滑圆润,一丝不苟。民间治玉则有精工与粗工的不同,不能一概而论。③清代玉牛材质精美多样,做工严谨,碾琢细致,集阴线、阳线、镂空、俏色等多种传统工艺之大成。

注释

①南京博物院.中国牛—2009牛年牛展[M].扬州:广陵书社,2009:115.

②徐琳.古玉的雕工[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115.

③徐琳.古玉的雕工[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125.

sdjzdx202203231314

猜你喜欢

发展脉络造型材质
刚柔并济
舞龙舞狮竞赛规则的发展脉络与现实启示
美术审美特征论
汉代造型艺术与当代中国画发展问题研究
浅析“浙派人物画”的艺术特征
教育技术学历史研究方法与学科发展的多视角分析
建国初期电影歌曲发展脉络及特征
明治时期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材质放大镜电光闪耀亮片
外套之材质对比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