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STEM”理念下的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

2022-03-22钟羽

江西教育C 2022年3期
关键词:教育理念实施策略幼儿园

钟羽

摘   要:幼儿园班级环境指的是班级中影响幼儿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创设良好的班级环境能为幼儿提供发展的保障,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当前,“STEM”理念在中小学教育活动中发展迅速,因此将“STEM”理念融入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意义。本文将以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为抓手,分析当前“STEM”理念指导下的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现状,并提出相应的班级环境创设策略。

关键词:“STEM”教育理念   幼儿园   班级环境创设   实施策略

一、“STEM”理念指导下的班级环境创设现状

(一)教师对“STEM”理念的应用理解片面

创设适宜的班级环境,并使其发挥良好的教育功能,是当今幼儿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STEM”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四门学科的英文首字母的缩写。通过“STEM”教育促进幼儿主动学习,需要创设符合幼儿的已有生活经验和实际需求的学习环境,从而让幼儿觉得周围的学习环境是基于其发展需要的,并且是在自己能有效控制的范围内的。

当前,在实际的班级环境创设过程中,很多教师对于“STEM”理念的理解较为浅显,对于班级环境创设的理解过于狭隘。具体表现为,其一,有的教师过于重视班级墙面的美观性,而忽视了班级环境创设的活性。“STEM”理念倡导让学生自主发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运用多领域、多学科知识对世界进行探索。班级环境不是只有班级墙面的装饰与展示,不应为了美化班级环境而造成其设计的僵化。其二,很多教师对班级的空间规划不合理,使幼儿的活动时空缺乏弹性,幼儿没有足够的时间、空间与材料来支持其在活动中的学习诱因的实化、学习品质的提升和活动成果的表现。

(二)颠倒环境创设环节的主客体关系

“STEM”理念的发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和认知学科的研究成果之上的。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幼儿的学习过程不是被动的吸收、接纳的过程,而是主动的意义建构的过程。也就是说,幼儿在与环境、材料的有效互动中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才是幼儿学习的过程。而在幼儿园实际环境创设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以教师为主体,幼儿为客体这一主客体颠倒的现象,使班级环境的教育性与活性受到制约。“STEM”理念指导下的班级环境创设,要求教师观察幼儿的现实需求,去除教师中心化的理念,更多关注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对多学科知识的运用,引导幼儿将其学习操作的过程与环境创设的过程相融合。

(三)缺乏过程性的有效表征

幼儿园班级环境是一个集物质、精神与情感等要素于一体的教育环境,它不仅通过各种教育要素直接作用于幼儿的发展,还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动态、开放的微观生态系统,为幼儿的自我表达和社会交往提供了机会和平台。班级环境是具有一定活性与教育性的教育环境,应随着幼儿的活动过程与能力发展不断调整与更新,而不仅是作为一个装饰或单一的作品展示模块而存在。但是在实际环境创设中,留给幼儿自我规划、自我记录、自我展现、自我反思的空间是相对较小的。例如,在建构区域板块的过程中,很多班级只是展示成品的照片,而缺少幼儿建构主题的提出、解决问题的设计,以及在活动过程中的失败经验记录等表征的展示。缺乏过程性的有效表征的班级环境,阻碍了幼儿的自我表达与社会交往,对幼儿的发展会产生不良影响。

二、“STEM”理念下的班级环境创设策略

(一)强化教师对“STEM”理念的理解

当前,大多数幼儿教师并未参加系统的“STEM”教育理念学习,班级环境创设的经验较少。因此,加深教师对于“STEM”理念的学习与理解是十分有必要的,也是更好地创设适宜幼儿发展的环境的前提。首先,教师需要转变教育理念,认识到班级环境创设对幼儿的影响,将“STEM”理念中的跨学科整合思维运用到环境创设中。其次,教师可以阅读“STEM”相关文献,提升自我认知,从而更深刻地了解“STEM”理念的概念与要素。最后,教师可以通过外出学习、培训等体验式学习的方式,对外学习,对内反哺。

通过多种方式的融合学习,教师能更深入地理解“STEM”教育理念,从而避免环境创设与指导幼儿的过程中出现教师本位主义、技术主义取向等错误,使教师更好地捕捉幼儿的发展契机。

(二)重视环境创设中的系统性与探索性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建构经验的主要方式是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因此,班级环境的创设要尊重幼儿的学习特点,适应幼儿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互动性、挑战性等特点,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让幼儿获得多样化的感性经验。“STEM”理念倡导让幼儿自主整合与利用环境资源,利用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应遵循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原则,积极将“STEM”理念与环境创设基本原则相融合,重视环境创设的系统性与探索性。

首先,在班级环境创设的过程中,教师要突出教育意图,各个区域活动中侧重的“STEM”教育目标要与环境创设的主题有效融合,让幼儿与环境进行对话。其次,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要尽量保持环境的原生态与未完成性,降低环境中的精致感,尽量为幼儿提供低结构的材料,避免过多的成品材料带来环境的高结构化。教师要将班级环境留给幼儿,让幼儿自己去丰富与完善。教师只需提供框架,引导幼儿对班级环境进行 “设计—实践—反思—再实践”的动态创设,期间注意引导幼儿进行过程性记录与分享。

(三)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回归儿童立场

在班级环境创设的过程中,教师应从幼儿的视角出发,培养幼儿的主体精神,发展幼儿的主体意识,培养幼儿的责任感与合作精神,激发幼儿的创造性。以“建构运水设备”的PVC管探索活动为例,PVC管道区的空间环境设计创意来源于幼儿。在一次集体阅读后,幼儿产生了将班级打造成故事森林的想法。笔者让幼儿自主进行班级环境创设,如怎样布置环境、选择什么材料进行布置、环境布置呈现怎样的审美取向等,都由幼儿讨论决定。幼儿通过对班级环境的观察,认为班级PVC管道探索区域需要增加一块墙面用于他们的记录与分享。通过讨论,他们确定了这块墙面由多个部分组成,即问题产生记录部分、活动过程记录部分、经验分享部分等。

在活动第二阶段,幼儿在选择拼建运水设备的材料时,提出由于PVC管道的尺寸不一、通口类别多样,他们希望能在环境板块中设置材料展示墙,辅助他们在选择材料时观察材料形状,从而更好地进行材料选择。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会涉及各种材料的有关知识,如材料的防水性、设备的结构稳定性,以及各项建构技能、拼接技能的运用。在各领域知识的融合运用与实际的分工与合作中,幼儿会不断产生各种问题,需要他们及时对预设的方法进行修改与再探索。教师需要根据幼儿活动的开展,不断地调整环境的创设,保证环境的教育有效性与互动性。值得注意的是,在活动过程中,环境的教育有效性与互动性,不仅应由教师进行评价,还应基于幼儿的参与情况与过程发展,由幼儿自主进行评价。

综上所述,基于幼儿的立场,由师生共同打造的“STEM”理念指导下的班级环境,能够更好地帮助幼儿在学习、生活中获得成长与发展。在整个环境创设的过程中,教师应保持一定的教育敏感性,在与幼儿的互动过程中,尽可能地为幼儿提供更加丰富的环境与材料,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同时,教师要细心观察幼儿,因势利导,引发幼儿的认知冲突,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献:

[1]俞莉.在早期STEM教育中促进幼儿主动学习[J].学前教育研究,2019(1):85-88.

[2]夏小芳. 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有效性之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3]殷静.幼儿园班级环境的非准备性[J].学前教育研究,2021(1):93-96.

[4]王海英.回归儿童立场的幼儿园环境创设[J].幼儿教育,2018(31):4-7.◆(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开发区第二幼儿园)

1683501186282

猜你喜欢

教育理念实施策略幼儿园
我爱幼儿园
欢乐的幼儿园
爱“上”幼儿园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新形势下数据库原理的双语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趣味识字教学
探究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实施策略探讨
ERP在大型购物中心的应用研究
增强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