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颗糖:“融化”科学课堂

2022-03-22刘佳佳

教育界·A 2022年1期
关键词:科学教学融化教学策略

刘佳佳

【摘要】“四颗糖”是陶行知先生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典型的教育故事,文章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阐述了如何利用这“四颗糖”来“融化”科学课堂:“棉花糖”—“服软”,做一个“甩手掌柜”;“水果糖”—尊重,采用情感体验的培养策略;“什锦糖”—包容,采用差异化的教学方式;“棒棒糖”—表扬,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关键词】“四颗糖”;科学教学;教学策略

“四颗糖”的故事为教育工作者所熟知。陶行知先生将调皮的学生王友单独叫到校长室,用“四颗糖”巧妙地教育了学生:棉花糖—向王友“服软”承认迟到;水果糖—王友放下砖头后夸赞他懂得尊重;什锦糖—了解事情原委后包容王友行为;棒棒糖—王友承认错误后表扬他知错就改。这 “四颗糖”让王友甜到了心里,也让他记在了心头。而在科学教学中,很多孩子感到“苦”燥乏味,如何用好这“四颗糖”,“融化”科学课堂呢?本文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棉花糖”—“服软”,做一个甩手掌柜

探究活动是小学科学学习的核心。如何引导学生在科学课上主动参与课堂的探究活动,凸显学生的主体性?这要求教师要像棉花糖一样,懂得“服软”,知道放手,做一个“甩手掌柜”。

(一)“软”问题探究[1]

问题探究目的在于让学生在独立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轻松地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教师要创设“软”问题,也就是目标明确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

例如,在教学《把盐放入水里》这一课时,笔者对学生进行提问:“盐在水里有什么变化?”“盐消失了吗?”“还在水里的话,它是怎么分布的?”让学生通过理解这几个基本问题,自主完善知识结构,理解溶解这个概念。这样,他们在课堂上就有更多的参与权、主动权,也更加积极主动地思考。

(二)“软”实验材料[2]

何谓“软”实验材料,就是教师所准备的实验材料能给学生的自主思考和自主学习留有余地,给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留有空间。

1.教师准备自助式的实验材料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可以设立一个“自助材料小超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到“超市”里“各取所需”、自由取舍。同时可以设立一个“我的小摊位”,把学生自己准备的材料作为补充,避免因实验材料相同而束缚学生的思维,从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不同的运动》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的物品,做一做不同形式的运动。做“摆动”这一运动的实验时,“小超市”里有很多可供选择的材料,如毛线、钩码、蝴蝶夹,还有学生另外准备了橡皮泥、文具袋、水笔……材料五花八门,方法却大同小异。教师通过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达到教学目的,这样的探究活动才会让学生感兴趣,让他们对知识产生更深刻的记忆。

2.教师准备结构性的实验材料

所谓“有结构的材料”就是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有代表性的材料的组合[3]。这种材料的组合,要有深刻的蕴意,使学生通过它能够对当节课所学的科学知识有一个系统的、全方位的认识。它最好还要具有趣味性,使学生有进行探究的欲望,产生自主学习探究的动力。

例如,教学《沉和浮》这一课时,笔者为每组学生准备了木板、塑料盒、蜡烛等材料。蜡烛这个材料引发了争议,学生在猜测蜡烛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时产生了分歧。把蜡烛放入水中后,结果和部分学生的猜测大相径庭,在汇报交流的时候学生们就实验结果热烈讨论起来。蜡烛这一材料,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实验探究则使得学生对各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

(三)“软”活动探究

在活动探究环节,有些教师设计得非常巧妙,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力求“完美”,几乎不给学生犯错的机会。“软”活动探究,应该给学生留有恰到好处的空白,给学生“补白”和“润色”的机会。

1.放手让学生大胆猜想

在猜想假设这一环节,教师应该做一个临场的智者,顺应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大胆猜想,充分利用动态生成的资源,抓住动态生成的机会,形成动态生成的教学艺术。

例如,教学《磁铁的吸力》这一课时,笔者准备了铁钉、一角硬币等材料,设计了一个“磁铁能吸引谁?”的探究活动交给学生自主开展。这时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进行了大胆的猜测:有人将两个物品靠近看吸引情况;有人隔着一张纸观察两个物品的吸引情况;有人竟然隔着一本书看吸引情况。在探究活动中给学生“补白”和“润色”的机会,活动进行得更热闹、顺畅。

2.指导学生设计周密的活动方案

虽然小学生自主制订的方案缺乏科学性,但教师还是要让他们自己去研究,并结合适时地指导,培养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

例如,教學《把盐放到水里》一课时,教师在制定“盐在水里的溶解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方案时,可以先让学生提出猜想,然后让学生充分讨论,最后看学生的实验方案是否合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指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的要求,例如每次实验保证改变一个条件。这样给学生“补白”和“润色”的机会,学生对这个实验方案的设计就得心应手。

二、“水果糖”—尊重,采用情感体验的培养策略

小学科学课作为一门启蒙教育的基础学科,教材中所蕴含的关于生命教育的元素十分丰富,就像水果糖,蕴含各种口味。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到科学学习中来,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热爱自然的意识。

(一)触摸自然,感触生命的多样性

小学科学课中,教师应创造让学生直接观察自然、与自然交往的机会,让学生在直观体验中,唤醒内心深处的情感,直观地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与和谐。

例如,在教学《寻访土壤中的小动物》这一课时,笔者带学生到校园里去探寻、去发现、去思考。让他们感受蚂蚁的团结和坚强,蚯蚓的渺小和伟大,蜗牛的可爱和“可恶”……并能从身边的小动物过渡到动物界、植物界乃至整个生命世界,懂得生命是多样的、平等的,懂得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

(二)亲自照料,感受生命的历程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尽量给学生提供照料动植物并亲身经历其生长过程的机会,让学生了解动植物的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整个生命历程,并在照料的过程中,感受生命的坚强与美好,体验到自然力量的神奇,从而激发出他们热爱生命的情感[4]。

例如,教学《种子和繁殖》这一课时,笔者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任务:解开花生种子生根发芽的奥秘。笔者让学生种植一棵花生,并且每天认真观察,把自己每天的心得体悟和发现写下来,最后在学期快结束时,把自己的科学日记带到课堂上进行交流,说说自己的感悟。有的学生说:“我没有照顾好它,它死了。”有的学生说:“我没有及时给它浇水,叶子有一点黄。”由于学生亲身经历了花生的整个生长过程,更能深刻体会到生命力量的伟大,感受生命意义的宝贵,因此他们的交流才能如此的真实、如此的动情。

(三)合理疏导,感知生命的珍贵

在教学过程中,动植物死、傷等突发事件对学生内心会形成的强烈冲击,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让学生体会生命的珍贵,从而更加细心地对待每一个生命。

例如,学习《养蚂蚁》这一课时,在养蚂蚁的过程中,有的学生为了对蚂蚁的交流方式进行探究,将蚂蚁的触角拔掉了,笔者与其他同学都对此感到震惊。面对这种现象,笔者调整了原定的教学计划,请学生一起观察这只没有触角的蚂蚁如何生存。通过观察发现,它在平地上寸步难行,也找不到近在眼前的食物。看到此情此景,学生们的心情都很沉重,大家纷纷表示以后再也不会随意伤害小动物了。通过这节课,学生逐渐懂得了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的重要性。

三、“什锦糖”—包容,采用差异化教学方式

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探究能力存在着差异,就像“什锦糖”一样,口味千差万别。教师要包容学生的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一)制定差异化的教学目标,保证“量体裁衣”

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性特点,教师如果按照相同的标准去要求学生,就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导致认知水平高的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动力,而认知水平低的学生会感觉学习难度过大,从而丧失信心。因此,教师应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从而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

(二)组织差异性的探究活动,保证“全员参与”

在科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表现在实验操作和合作交流这两个方面,有些同学几乎全程不参与。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针对性指导,让“局外人”动起手

动手操作是探究活动的“灵魂”。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给予适时的指导,教“局外人”怎么做或者给他们安排合适的任务,从而保证每个同学都参与进来[5]。

例如,遇到比较难操作的实验器材,如胶头滴管和显微镜等时,很多学生因为不会操作而不参与。教师可以让小组里操作得比较好的学生去指导不会的学生,或者由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都有合理的分工,又都能参与活动。

2.敏锐地观察,让“小哑巴”张开嘴

在汇报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在做到“放开手”的同时,也要时刻关注学生交流的动态,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情感关注,确保每个人都能张开嘴。

例如,在平时的教学中,当教师布置完一个学习任务时,大多数同学都兴致勃勃地讨论,但总有少数学生几乎全程不参与,这时候教师要及时去了解情况,对胆小的学生多鼓励、多夸奖,对调皮的学生稍严厉、多教育。

四、“棒棒糖”—表扬,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在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探究给予及时的评价,对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有着重要影响,所以教师应该像棒棒糖一样,灵活准确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评价。

(一)学生自评为起点

学生的自我评定可采用描述性评价,如让学生描述“我所承担的具体任务”“我为解决问题提供了什么建议”等,使学生不断反思探究过程,既能从中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再通过进一步的自主探索,获得探究的能力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例如,学生在做向硬币上滴水滴的实验时,水很快就溢出来,这个时候笔者就问他们:“你们是怎么分配的呀?”一个学生说:“我是负责滴的,我发现我滴的时候很快就溢出来了,于是我就往硬币的中央滴,这样水滴就不会溢出来了。” 一个学生说:“我是负责数数的,但是他滴得太快了,我老是数错,让他滴慢了之后,我发现既能让我数准确,又解决了他滴不准的问题。”这样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不仅解决了他们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又能让他们在反思中看到自己的不足,一举两得。

(二)小组互评为重点

科学探究活动多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学生间的互评是对自评的进一步优化和补充。他们之间的互相监督,主要目的是明确每个成员的分工及其完成情况。小组互评时,学生应认真倾听,并不断进行交流讨论,直到探究活动完成。

例如,在实验过后的交流环节,教师可以组织小组互评,每个小组选一个学生为表述的代表,其他学生补充,其他组的学生可以提问、质疑。采用小组互评的方式,让小组成员在不断交流的过程中,倾听别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方案,使大家能共同进步。

(三)教师评价为落点

针对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表现,教师要及时给予针对性指导,对好的地方进行鼓励与肯定,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门指导。

例如,在养蚕这一单元的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每天坚持记日记。内容可以是:我养的蚕它们蜕几次皮,吃什么,长什么样子,生活在哪里,它们的生命周期如何。学生每天所记录的日记可以作为科学评价的内容。对于科学日记,教师可以采用鼓励的、协商的口吻,为学生创造自评与互评的机会,并适时参与学生的讨论。

结语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的真知灼言犹在耳旁,如何“融化”科学课堂?这需要教师对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刻苦钻研、认真反思、不断尝试,真正做到理解、思考、善用“四颗糖”,争取让学生在科学的天地里畅快自由地翱翔。

【参考文献】

满学飞.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凸显学生的主体性[J].新课程(小学),2015(12):10.

彭燕玉.小学科学课教学中的“放手”[J].课程教育研究,2014(20):203-204.

贺勇,顾恩甲.创新实验器材 优化实验设计—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J].教学仪器与实验,2010,26(10):47-50.

王天一.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探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120.

涂桂庆.小学科学课程教与学的实践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420501705315

猜你喜欢

科学教学融化教学策略
融化的雪人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小组合作在科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给学生带得走的智慧
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探讨
融 化
融化的Ice Cr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