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践行“四力”是新闻出精品的根基

2022-03-22刘晨

新闻世界 2022年3期
关键词:践行四力基层

刘晨

【摘    要】数字化时代,媒体深度融合,受众需求和选择的多元化对新闻报道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记者要写出更多新闻精品,就要践行“四力”,走出网络,下沉基层,在实践中强脚力;要披沙拣金,明辨是非,在纷繁中练眼力;要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在思辨中增脑力;要平实自然,清新俊逸,在求精中磨笔力。

【关键词】新闻精品;基层;实践;践行“四力”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闻报道如何把握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反映出我国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变化,反映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舆论支持,成为新闻记者面临的一个新的重大课题。作为新时代的新闻记者,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就要践行“四力”,不断地学习。作为一名市级党报新闻摄影记者,除了要认真学习领悟并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之外,还要熟知当地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发展目标,了解民生诉求等,如此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采访,用脚力去寻找,有眼力去发现,有能力去分析,有本领去采写。笔者深入基层践行“四力”,与同事合作采写的稿件《中国首片自主研发8.5代TFT-LCD玻璃基板下线》,由于紧紧把握住科技创新这个灵魂,被评为2019年度安徽新闻奖一等奖。下面就以这篇文章的采写为主要脉络,浅谈如何践行“四力”写出新闻精品。

一、走出网络,下沉基层,在实践中强脚力

新闻记者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增强脚力就是要到群众中去,到火热的生活中去,用笔和镜头记录和书写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时代精神,在平凡中寻找美、发现美,记录鲜活生动、改天换地的事迹。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必须清楚,优秀的新闻作品来自于生活一线,来自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来自于对人民的真情实感。只有脚力不歇,常在基层走,才能获取第一手资料,才能创作出充满真情实感、时代气息的作品。进入数字化时代,信息来源更为多元,获取更为便捷。但新闻记者若依仗互联网渠道获取线索素材肯定是不够的,只有深入实际,深入现场,才能撰写出有份量、鲜活生动的作品。

增强脚力就要走进沸腾的生活。脚下沾有多少泥土,笔下和镜头就显露出多少真情。安徽提出建设“三地一区”的战略目标,记者围绕这个目标去采写有关新闻,就需要深入生活,将笔和镜头对准追求美好生活的人民,展现当代人民改天换地的生动场景,瞄准科技创新这个改变世界的第一动力。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着眼于国家信息工业发展的战略需求,始终盯着玻璃行业发展的国际前沿,不断创新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科技创新成果,在国内开创了数个第一次,比如第一次将我国浮法技术与装备出口国外、第一次将垂直引上工艺改为浮法工艺、第一次用“洛阳浮法技术”与装备为外商在国内建厂、第一次在国内实施浮法生产线交钥匙工程等。这些成果告诉我,该院是一个科技新闻的富矿,经常走访,深入了解,一定会采写出有份量的稿件。为此,我经常深入走访该单位,了解该院科技研究的新成果。

增強脚力就要走进群众的心中。新闻记者不仅要下得去,还要沉下心,与群众做朋友,知道群众所思所盼,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具体到采访实践中,要关注采访对象的生活,倾听他们的呼声,了解他们的心声,反映他们的意愿。[1]科技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长期努力的结果。为此,我深入该院,与科技人员们做朋友,倾听他们对科技创新的看法和打算,了解他们的诉求困难,对其所思所想做到心中有数。我多次采访该院相关负责人,了解他们的科技创新目标、动向,知晓他们在创新中的艰辛和拼搏。为推动我国信息显示产业高质量发展,多年来,在中国工程院院士、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院长彭寿带领下,该院先后攻克了玻璃行业的许多国际难题,取得了令国人骄傲的成果。我被他们在科技创新中表现出的勇于担当和时代精神所感染,在与他们的长期相处过程中,发现了诸多闪光点,挖掘出许多线索和题材,因此得以采写和拍摄出一些新颖、生动、感人的作品。我也坚信,有这种勇于拼搏的精神、不屈不挠的斗志,定会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成果。

增强脚力就要持续关注。对于一个勇于、善于创新的单位,一定要保持长久的关注,不断发现新的新闻线索。我多年来一直关注该院的科技创新,持续进行报道。2013年10月,该院研发成功超薄触控玻璃引板,完成0.55毫米玻璃的生产;2015年3月,0.2毫米超薄玻璃稳定生产,全面超过世界先进水平;2016年5月,成功拉引0.15毫米超薄玻璃,实现了“超薄”到“极薄”的突破;2018年4月,具有中国完全自主核心技术的世界最薄0.12毫米触控玻璃在该院诞生……这些年来,该院不断创新发展,每一次采访报道,都使我感到自豪,每一次报道,都使市民对这座城市的科技发展有所了解,对城市未来发展更有信心。

二、披沙拣金,明辨是非,在纷繁中练眼力

练眼力,就要求新闻记者细心观察,善于发现,通过现象看本质,挖掘新闻的价值,采用独特的新闻视角,从身边的普通人物、日常生活中发现新的亮点,发现美。

锻炼眼力,要有大局观。提高新闻记者的眼力,关键要培养政治上的自觉,要让作品具有时代性、思想性、深邃性,一定要准确把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掌握政府的工作部署,要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始终保持敏锐的政治目光,保持高度的政治警觉,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2]新时代的新闻记者,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服务大局,做到胸中有情怀,笔下有细节。作为崛起的科技大省,只有了解安徽提出建设“三地一区”战略目标的源起,才能真正理解安徽全力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的意义。采访报道蚌埠在玻璃领域的一些科技创新成果在国际上的影响,也是对安徽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的有力诠释。

锻炼眼力,要有民生观。新闻记者要写出精品,既需要关注重大题材,关注中国社会变革进程中出现的深层次矛盾,也要多关注民生问题。如何从普通人、普通事中找出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发现其本质和规律,管窥经济社会发展,就需要新闻记者拥有良好的政策理论水平和敏锐的眼光。而能否把日常生活中的小现象,放在广阔的大时代背景中,放在国家宏观层面上去观察、思考,则考验新闻记者的功力和水平。

锻炼眼力,要有创新观。作为新闻记者应该潜心钻研现代科技,只有了解了当今前沿科学,拥有敏锐的眼力,才能看到新闻的价值和生命力,才能知晓报道涉及的科技领域在国内、国际上处于怎样的水平。我到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采访时,得知他们自主研发生产出0.12毫米世界最薄触控玻璃后,不断创新,又研发出新的先进产品,感到此项科技创新意义非凡,立即进一步挖掘其价值。在采访过程中,我了解到该项科技成果在国际上所处的地位,了解到此项技术对我国玻璃科技领域的意义以及对市场的影响,最终和同事采写完成《中国首片自主研发8.5代TFT-LCD玻璃基板下线》,《蚌埠日报》以头条刊发后,社会反响强烈。

三、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在思辨中增脑力

新闻记者要善于动脑,善于思考,分析研究,以小见大,从表象见本质。只有具备了深厚的理论功底,练就善于分析的眼光,看待事物才能见微知著,才能对发生的新闻给予准确判断和报道,达到最佳传播效果。

在学习中增脑力。要做一名合格的新时代记者,让自己的作品有思想、有深度、有厚度,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学习不仅是日常的看报读书,阅读网上信息,更重要的是系统地学习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科技、军事、民生等方面的知识,不断完善知识结构。特别是当前新科技、新技术层出不穷,亟需补充新鲜知识,特别是对专业性很强的科技知识,更要认真加以钻研。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的创新专业精,核心技术强,新的产品不断涌现,这就需要记者不断学习和钻研玻璃行业前沿专业知识,知晓全球玻璃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只有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才能拓展知识,写出有思想深度、受到读者喜爱的科技创新好作品。

在思考中促脑力。要让作品有生命力、感召力、吸引力,需要养成思考的习惯。思考的过程本身就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思维活动。面对社会上出现的各种现象,要善于去分析、判断、梳理,善于从小事物中看到大价值,善于从小苗头中发现事物发展的大趋势,善于从事物的表象中找出其本质的规律。思考中要打破框框,采用创新的手法,突破固有的思维和习惯。只有不断思考,才能有发展创造;只有深入思考,作品才会有思想性、可读性,才会引起读者的共鸣,才会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在实践中练脑力。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学得再好,思考得再缜密,最后都要用实践去检验。认知是从实践中产生的,为实践服务,实践所产生的认知又会促进新的认知的产生。比如在采写报道上述作品时,我虽然知道这一产品问世在我国和国际上意味着什么,但如何写、怎么拍,都需要认真构思,并付诸写作、拍摄实践来检验效果。如何把科技新闻写得让读者爱看,如何把工业产品拍得有视觉冲击力,都需要根据实践来检验取舍。

四、平实自然,清新俊逸,在求精中磨笔力

增脚力、练眼力、增脑力,最终要通过笔力来表达。作为新闻摄影记者,对笔者而言,笔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镜头,二是文字。

在拍摄中显笔力。作为新闻摄影记者,应具备专业的水准,拍出高质量、高水准、更专业的作品;要有深邃的思考,拍出有思想、有品质、有温度的好作品。现在是全民摄影时代,人人都是摄影爱好者,个个都是自媒体,随着手机技术的发展,摄影越来越大众化、普及化、低门槛化,海量的图片充斥了网络。如何拍出有新意、有特色、有专业水准的作品,成为新闻摄影记者面临的必答题。要解决这个矛盾,就要突出思想性,善于从平凡的社会生活中发掘出有思想性和审美价值的主题,善于挖掘照片背后的故事,善于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还要突出专业性,以专业的眼光审视事物,找出更新的角度,拍出更具视觉冲击力度的作品。在拍摄中国首片自主研发8.5代TFT-LCD玻璃基板下线时,我把这个复杂的科技产品用简洁的画面语言表达出来,让科技之美和画面之美统一起来。

在创新中磨笔力。在数字化时代,人们的选择面越来越广,对新闻作品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记者具备精湛的笔力。不少新闻摄影记者长于拍、短于写,往往只擅长写图片说明。随着时代的变化,新闻摄影记者不仅要会拍,还要会写,不仅作品要有思想深度,还要平实自然,读者爱读能懂。在磨笔力方面,要加大学习力度,博闻广识,多练多写,要想笔下生辉,非下苦功不可。要向那些优秀的文字记者多多请教,多研读获奖作品,多分析优秀作品的文章架构、文采用词,切实提高新闻摄影记者的文字水平。

在融媒体中长笔力。进入数字化时代,融媒体代表了媒体的发展方向。作为新闻摄影记者,不仅要能生产高质量的图片和文字,还要会拍视频,为公众号、微博、客户端等提供各类作品。這要求新闻摄影记者成为真正的全能型记者,会采能写、会拍能剪辑,用创新的形式多渠道、多角度准确表达。

新闻记者践行“四力”,关键在于真学实干。真学才能有眼力以小见大,有脑力通过现象看本质,才能创新发展;实干才能增脚力,深入新时代的生活中去敏锐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才能有笔力将所见所思写成群众喜闻乐见的好新闻作品,反映和记录时代,用笔和镜头表达新时代的新气象。

注释:

[1]李仁虎,刘光牛,南隽.走好“四力”路 做好媒体人[J].中国记者,2019(07).

[2]许凌云.牢记使命 当好增强“四力”的践行者[J].新闻采编,2019(01).

(作者单位:蚌埠日报社)

责编:项贤勇

2705501705225

猜你喜欢

践行四力基层
基层巡览
巧解四力平衡问题——提高科学思维能力,促进核心素养的养成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网络时代做好编辑需练就“四力”
弘扬遵义会议精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大力弘扬“东汽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修炼学校管理“四力”
走基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