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问题的伦理审思

2022-03-22赵平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议题政治课伦理

摘      要 议题式教学是对教学理念、方式、目标,尤其是对师生伦理关系的全面挑战,主体间性师生伦理关系的构建是议题式教学健康发展的前提。现状不尽如人意的根本原因是主体间性师生伦理关系的缺位。主体间性师生伦理关系的主要矛盾是学生和学法研究滞后。提升学生主体意识,完成平等意识到平等能力、批判意识到批判能力、探索意识到探索能力、权利意识到权利践行能力的转型是构建和谐间性伦理关系,进而强化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效能的可靠理路。

关 键 词 议题式教学 师生伦理关系 主体间性 教学生产力与教学生产关系

引用格式 赵平.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问题的伦理审思[J].教学与管理,2022(09):102-104.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探讨了议题式教学的价值,议题式教学课堂构建的路径、程序,议题设计的原则、方法、实施技巧,并就勘察现状、探究问题及时给予对策建议,助推了议题式教学建设。但是,无论是实践还是理论探索,多停留于技巧、程序等形而下层面。事实上,只有从哲学、伦理学等形而上层面进行审思和学理性分析,才能真正把握议题式教学的本质、规律,进而助推其科学建构与践行。

一、议题式教学建设的内在依据

议题式教学的提出是教学生产力与教学生产关系矛盾发展的必然反映。

教学生产力是教学供给力与学习需求力、学习能力的总和,包括学生学习需要力、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师课程开发、教学设计、表达、资源开发利用力,教学实施管理、信息力,以及国家教学设施经费保障力。教学生产关系是在教学中所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总和,主要包括师师、师生、生生间的相互关系。教学生产力与教学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推动教学发展的根本动力。

40多年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以及人民共同分享改革开放红利的“人民中心”发展理念,极大地刺激了教学生产力的发展,强化了教育教学主体的主体意识,提升了教学供给侧的能力,刺激、开发了学生丰富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的伟大成就大大提升了中国人的自豪感、存在感——师生主体意识高扬,主体在体验自豪感、存在感的过程中产生了自豪感、存在感开发与满足的教育教学新需要。

“打虎”“猎狐”“拍蝇”“扫黑除恶”、民生民享工程、全面脱贫攻坚、城乡一体化、农村振兴计划、种地不交税、上学不交费……大大提升了国民幸福感、尊严感;全面依法治国的深入、核心价值观的倡导与践行、网络政治与公民议政热潮,大大提升了中国人的法治意识、平等意识和参与意识——师生主人意识高扬,刺激人们的法治思维、批判能力等教育教学新需要。

“互联网+”、各种网络平台、APP、5G技术的应用大大提升了中国人的网络技术素养,信息的选择、判断、分析和传播改变了人们生活样态、思维习惯,尤其是改变了大众的阅读习惯、学习方式与途径,消解了教师知识霸权,碎片阅读、图片阅读、刷屏习惯使其掌握的信息量远远超过了教师。另外,全民创新的倡导与推进,大大提升了国民的批判意识、创新意识、质疑精神和探索精神——为学生学习提供了物质技术支持和思维准备。

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营养餐计划”“国培计划”“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均衡发展督导评估”高考制度改革、高校双一流建设——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成就直接解放了教育教学生产力。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反映在教育教学中就是“美好生活需要”的及时开发与价值导航的诉求与教与学之素养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之间的矛盾,以及教学生产关系制约了教学生产力。这些矛盾冲突催生了议题式教学等现代教学理念与方式的变革,换句话说,议题式教学依赖于教学生产关系——主要是师生伦理关系的裂变、师生伦理关系的变更催生了议题式教学。

二、议題式教学低效的伦理归因

新课标提出议题式教学以来,探索出“两线齐下”法[1]、“模拟公共参与”法[2]、“构建高阶思维”法[3]、“风景课堂”法[4]、“层式线式架构”法[5]、“三维构建”法[6]、“议味营造”法[7]等方法和路径,并考量了制约其效能发挥的原因。其中包括有教师理念问题,“52.2%的教师认为议题式教学的评价无法与现行的高考相统一、相匹配”[8]。有教师水平问题,议题设置缺乏趣味性,可操作性缺位[9];问题的驱性不足[10];设问不恰当,探究空间小[11]等助推了议题式教学的发展。然而,仔细研究会发现,这些成果在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存在着先天不足。其一,方法建构与问题探究大都一边倒地把注意力放在教师和教法方面,鲜有探究学生和学法。王同林认为:“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12]其二,方法建构与问题探究多浮在现象层面。而事实上,议题式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学生主体与学法;更重要的是现象背后主体间性师生伦理的建构才是议题式教学健康发展的前提。

主体间性哲学是对主体性哲学的超越,它认为生存不是主体与客体的对立关系,而是主体与主体的合作,二者不直接发生作用,需要经过二者之间关系这一中介,即主体间性关系。间性师生伦理关系是对教师主体论、学生主体论、教师主导论的全面反动。不是简单的教师对学生灌输、批判、改造与征服,也不是学生对教师的“反哺”,是教师自我主体与其对象主体的平等对话交流。

间性师生伦理关系使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达成成为可能,如果师生伦理为主客体对立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就蜕变为原子式的孤立个体活动。两个独立的原子式个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中的“共在自我”。其中客体是师生共同面对的思想政治课内容和学生思想纠结、心理困惑、理想渺茫、价值迷茫、信念迷失、政治模糊等问题[13],比如,对“佛系青年”“光想青年”“积极废人”现象的分析与引导。思政课教学目标实现不取决于教师主体,也不取决于学生主体,而是取决于师生“关系”。

现存的师生伦理不能够满足议题式教学的需要,长期养成的“背书战术”“题海战术”“被动学习”的痼疾使得学生还不适应议题式教学。一方面,不满意旧有的师生伦理关系和教学方法,另一方面,不能满足和适应新型伦理关系和教学方法的需要,是导致议题式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的根本原因。尽快培养新型的“主体间性”的师生伦理关系是应对议题式教学问题的关键。

三、议题式教学低效问题的应对理路

间性师生伦理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主体和学法。只有完成权利意识到权利践行能力、平等意识到平等能力、批判意识到批判能力、探索意识到探索技能的转换才能培养出议题式教学之合格主体,进而优化其前提。

1.权利能力的培育

全面依法治国极大地普及了国民的权利意识,但权利意识不等于权利践行能力,只有依据自己的年龄、智力和精神状况,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将权利能力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权利和义务之时,权利才最终达成。显然,该能力不会自然生成,需要教师耐心培育。只有知识、法理的灌输是不够的,还需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家庭生活、校园遇到的法律事实及相关案件分析,在体验中慢慢养成。由法律认知而情感而思维而践行,只有养成追求公平正义、在尊重他人权利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权利的习惯,才能与间性伦理主体地位相匹配。具备了科学的权利践行能力,就能正确行使参与权利,积极参与议题式教学。

2.平等能力的培育

平等能力指学生愿意平等,敢于平等且善于平等的能力。有了平等意识,未必有能力和勇气争取平等。教师要善于构建平等的平台,将机会、权利、义务和责任平等地给予每一个学生,再创设民主和谐的协商氛围,授之以勇气、教之以技巧。如交往技能的培育,交往双方是平等的,在交往中品味平等,在平等中学会交往。多举办一些合作性活动,让学生学会分享、分担和责任担当。平等是交往交流的原则,平等交往中学会尊重——自尊和尊人,自尊是真诚地为他人或集体做事,然后,得到他人或集体所肯定时产生的“至少自己对这个人或这个集体是有用的心理体验”。这种心理体验才是自尊的本质。教师平易近人,主动把自己放到平等的位子上,但不是屈尊走下平等的平台——“低调”地与学生平等,而是鼓励学生走上平台主动与教师平等。其中“屈尊”暗含的同情、怜悯反倒伤害其自尊,“低调”往下、走下平台负强化了学生的胆怯。最好使用“任务驱动法”,设计与教师合作的项目,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共同寻求问题的答案,让学生感觉自己“帮助老师解决了问题”,或该答案是自己发现的,从中体验平等的美好。

3.批判能力的培育

批判意识到批判能力的生成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对于应试思维惯性影响的学生,养成批判意识难能可贵,质疑权威、挑战老师、怀疑真理即怀疑思维的培育是第一步。第二步,辩证思维,批判不是彻底否定和消灭,而是批判地吸收和扬弃,否定之否定才是科学的批评,引导学生走出非黑即白的“卡通思维”,明白真假同在、善恶同行、美丑相伴才是世界的真实存在。充分肯定他人的成绩、探索他人的不足,分析他人成绩与不足的原因,找到给自己带来的启迪,为自己立论奠定逻辑起点和依据。第三步,批判的践行是关键,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学习实践去主动寻找知识性或价值性问题,开展“头脑风暴”“辩论会”“演讲”等活动,养成肯定他人观点的能力和論证维护自己、否定他人观点的技巧。

4.探索能力的培育

培育包括探索习惯、思维和方法的培养。只有呵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刨根问底,才能养成探索习惯。好奇心是天才产生的前提,人人都有,可惜被我们功利化教育理念和实践泯灭了。我们每个人都是在用一双好奇的眼睛打量这个神奇世界的过程中慢慢成长的。当我们牙牙学语时就问东问西,“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年轻幸福的父母会不厌其烦地“问一答十”。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更喜欢问使父母难堪的问题,渐渐地父母失去了耐心,于是,好奇心在家庭教育中便损伤殆尽。在学校,好奇心被师生嘲讽为“天真”,“天真就是弱智”——不知不觉中我们丢失了好奇心。所以,老师要开发学生的探索思维即创新思维。日常生活学习里,启发他们学会沿着不同角度、方向审视同一个事物,如逆向思维(相反方向思考)、发散思维(同时沿着不同方向思考)、逆转思路(不断转换思考方向)、两面神思维(同时沿着截然相反的方向思考)等,让学生看到不一样的风景,会激励其裂变思维习惯。最后,教授探索问题的方法。在批判中发现问题后,老师帮助他们按照学术范式: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怎么办的程序,大胆设计方案、程序—分解任务—搜集资料,调查实验,证实或证伪—去一步一步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 钱红娟.“两线齐下”的议题式教学初探[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06):22-24.

[2] 张奕富.基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议题式教学路径探寻[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9(05):123-125.

[3] 黄怡婧.核心素养下的议题式教学实施策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04):46-47.

[4] 陆敬源.让议题式教学扮靓课堂[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34):27-28.

[5] 沈雪春.议题式教学的层式架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28):32-34.

[6] 李再员.议题式教学的三个维度[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13):15-16.

[7] 郭亚琴.议题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07):9-11.

[8] 金朝辉.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的区域现状调查[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9(05):79-83.

[9] 郑雨瑶.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9.

[10] 孟炳忠,尹海云.议题式教学中的“问题”优化[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16):36-37.

[11] 赵芹,姚强.高中政治课议题式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思考和实践[J].教育观察,2019,8(21):135-136.

[12] 王同林.议题式教学“教学合一”策略初探[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34):24-26.

[13] 赵平.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心理疏导问题的审思[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03):133-137.

[作者:赵平(1964-),男,安徽芜湖人,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伦理学与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

【责任编辑  白文军】

3080500589234

猜你喜欢

议题政治课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课的“四维一体”法初探
浅谈高考政治课改革的几点思考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
API China & PHARMPACK & SINOPHEX关注制药企业环保议题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例谈群文阅读教学的议题把握
婚姻家庭法的伦理性及其立法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