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阮籍作品中作者对待“佳人”意象态度之变化

2022-03-22高瑞英

今古文创 2022年12期
关键词:阮籍佳人理想

高瑞英

【摘要】阮籍的作品因其意旨遥深历来为学界所关注,其中的“佳人”形象一般被认为是他心中理想的象征,但此前研究大多集中在含义探究方面,而忽略了他对此意象的态度变化所反映出的,从建构理想时的期待到眼见难以实现时的隐忍绝望,再到看清事实后希望挣脱束缚的动态认识趋势。本文旨在将阮籍作品中抒情主人公对待“佳人”的态度做一梳理,观察其转变过程并寻找转变原因,进而探求阮嗣宗对现实矛盾的认知过程和心理状态。此研究不仅有利于大家加深对他笔下此类形象的理解,同时还对更深入了解阮嗣宗、梳理他的内心情感与心理状态的变化过程有一定的价值。

【关键词】阮籍;佳人;态度变化;理想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12-0029-03

阮籍作品中提及“佳人”意象的主要有《咏怀诗》八十二首其十九、其八十;《大人先生传》以及《清思赋》,不同作品中的“佳人”形象对应作者不同的心理状态和认知。本文所引的阮籍作品均出自由陈伯君先生笺注的《阮籍集校注》(1987版)。

一、《西方有佳人》 ——理想的建构与情感的隐忍

阮嗣宗咏怀诗中的《西方有佳人》可以说是研究本题的经典之作,诗曰:“西方有佳人,皎若白日光。被服纤罗衣,左右佩双璜。修容耀姿美,顺风振微芳。登高眺所思,举袂当朝阳。寄颜云霄间,挥袖凌虚翔。飘摇恍惚中,流眄顾我傍。悦怿未交接,晤言用感伤。”此首尤为历代研究阮籍者所重视。全诗描绘了一位诗人理想中的飘飘欲仙的佳人形象,她像日光一样明亮璀璨,罗衣精致细腻且有玉璜点缀其间,给人以要缈飘忽之感。她的容颜也十分明艳美丽,微风拂过还能感受到她身上的芳香……如此种种不似凡女。

这些描写使人容易联想到曹植《闺情》中“有美一人,被服纤罗”以及《洛神赋》“动朱唇以徐言,陈交接之大纲”的神女,而从“西方”“云霄”“虚翔”“恍惚”等字词不难看出,这位惊才绝艳的佳人的确是一位神仙女子。《洛神赋》是曹植的名篇,终篇以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如梦如幻的境界的描写,展示了人神之间的真挚爱情,但终因“人神道殊”无从结合而惆怅分离。

学界对此也多有留意,普遍认为《咏怀诗·西方有佳人》与曹植《洛神赋》有着化用关系。比如刘丽华在其文章《从世俗女子到神女“佳人”——试论曹植、阮籍诗赋作品中女性身份定位的差异》中就认为“悦怿未交接”的描述似可看作是对“陈交接之大纲”的化用①。何靄茜也认为“从两首诗的内容和结构对比中,可以看出二者之间确实存在着一定的承继”,比如都是先在内容上铺陈神女的容颜、品格,之后再进行抒情表达②。而只有在神女离去后,抒情主人公才透露出含蓄的感伤。

然而本文认为《洛神赋》和《咏怀诗·西方有佳人》的区别还是较为明显的,仔细品读两篇作品,可以感受到两点:首先《洛神赋》的情感是恣肆的、不加收敛的,抒情主人公极尽所能称赞洛神的美貌与气质,沉溺其中无法自拔。即使最后踏上向东返回的道路,手执马缰,举鞭欲策之时仍然怅然若失,最后依恋徘徊、久久不愿离去,可谓感情浓厚几乎无法使其摆脱。

而《西方有佳人》恰恰相反,作者的情感是含蓄的、隐忍的,是初见时的心动在心涛翻涌之时两人仍若即若离,最终含恨远离,没有过炽热的表白,也没有上前交流的勇气。主人公在仰慕和渴求已久的人终于相遇甚至目光相对时,却并没有给出任何回应;其次 《洛神赋》中的神女对诗人是有过“抗琼珶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的回应的,而《西方有佳人》中的神女一直是“飘飖恍惚”的状态,似乎经过作者身旁,又似乎只是在梦中徘徊,不甚真切,给人云里雾里之感。不同于《洛神赋》的积极热烈的态度和抒情主人公立刻用行动表达自己的真挚情感,《西方有佳人》中的“我”却是游离在整个画面之外的,虽然内心情感翻涌,却表现得像是位旁观者的角色,不曾行动。也有观点认为阮籍用此典自比贤人失位,以抒发自己济世之志不得施展的郁闷。但不管主题如何,那种想要靠近美好的、泛起波澜的内心和与之相矛盾的压抑隐忍、忧伤懊悔的挣扎感是较为明显可感的。

总之,《西方有佳人》一诗既让大家看到了阮籍心目中的理想的“佳人”形象——飘飘欲仙、使人不由倾慕而极难忘却,这或许也正是作者心中理想的化身,一种遥不可及却十分美好的存在;又让人们切实感受到主人公压抑隐忍的情感——期待、追求却始终踽踽不前,兀自感伤,从中折射出的是对理想和美好求而不得的懊悔与忧伤。

二、《出门望佳人》 ——对理想的神往和

更加远离的绝望

这首诗也谈到了“佳人”,却不再像《咏怀诗·西方有佳人》那样 将“佳人”的样貌气质甚至周身穿戴都描绘一遍,因为这一次主人公甚至失去了欣赏美好的机会,压根没有见到理想中的人儿。如果说《咏怀诗·西方有佳人》中透露出的是主人公隐忍痛苦、没有勇气接近的心绪,那么到了《咏怀诗·出门望佳人》,便是无尽的绝望了。

甫一开篇主人公就急切地四处寻找“佳人”,然而打击来得也极快—— “出门望佳人,佳人岂在兹?”四下张望,徘徊眄顾,哪里还能找到“佳人”的半点影子呢?“三山招松乔,万世谁与期?存亡有长短,慷慨将焉知?忽忽朝日隤,行行将何之?不见季秋草,摧折在今时。”

“佳人”后面紧接着描写的是“松乔”,显然在作者的主观意识里,“佳人”与“松乔”给作者的感觉是相同的。一开始就断了念想的诗人继而想到了传说中的仙人,可他们连同传说中那美好的神仙生活一起都是缥缈无踪的啊,他们和心目中的理想“佳人”一起难以找寻了。于是始知一切都是令人绝望的,如果说“佳人”是作者心中理想的代称,那么此诗透露出的使人心绪便是:莫说理想,就连生身性命恐怕都难以保证,岁月飞快流逝,人生却正如在秋风中摇曳的草叶一般脆弱无力,随时都可能面临被摧折的命运。

如此可知,《咏怀诗·出门望佳人》是以通篇强烈的反问方式传达出作者自身目前内外交困的忧惧以及似乎无能为力、任人摆布的孤独和绝望,这首诗读之令人感伤震撼,从中透露出的是人生无路可走之极度哀伤,使人不忍卒读。

其实学界对此早已有诸多猜测,比如黄节以《魏氏春秋》为依据,认为此诗是曹爽被诛之后阮籍因此抒发悲痛之情的作品③,而史国强在《阮籍〈咏怀诗〉“佳人”试析》一文中则认为有待商榷并推测此诗作于嵇康被杀之后。嵇康断然拒绝与司马氏合作的嵇康疾恶如仇、仗义执言,这也为他惹来了杀身之祸。这一事件震撼了阮籍和他的同僚们,政治上的恐怖环境让他顿时“陷入空前的孤独与忧惧中” ④。

不过不妨把关注点放在这首诗的形式上,纵观八十二首《咏怀诗》,以这种问句形式贯穿始终的诗歌篇目可以说仅此一首,看得出作者胸中是有很多不可言说的疑问的,对社会、对人生、对君王……太多让他不禁反问和自问的事。然而最大的疑问也许莫过于“被褐怀珠玉”的阮嗣宗问自己该何去何从了,空怀济世之志却无法得遇赏识,不仅如此,甚至连身家性命也无法保证,在这样的环境下又何谈实现理想并找到可行的道路呢?更糟糕的是,惶惑无奈的日子里时间却没有停止,于是诗人便同时具有了有志难伸的郁闷感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恐惧感和无力感。如果“佳人”代指他心中的理想,那么这首诗就呈现出了其梦想中对理想的神往和现实中无可安放、无法实现自我的绝望感和无力感。

三、《大人先生传》与《清思赋》 ——理想的

破灭与精神困境的挣脱超越

世人只道《大人先生传》中“大人先生”如何飘逸绝尘,而文中的佳人形象却往往被学界忽略,大人先生对薪者讲他远游时的逍遥之感,其中也提及了遇到“大幽之玉女”“上王之美人”的事。

同《清思赋》中的佳人一样,这位“美人”也是一位出尘绝艳的神女,气质容貌皆非凡人可及,有仙玄之感。所谓“体云气之逌畅兮,服太清之淑贞。华兹烨以俱发兮,采色焕其并振。倾玄麾而垂髦兮,曜红颜而自新。”在诸位大人无法倾诉,只能扬起云气向天帝陈说时,天帝召来了这位美人。只见她的身体像云气一般自在顺畅,衣服又像天空一样淑美纯真。气色光鲜横溢犹如仙神,姿容秀美且焕发着光彩,可以看出她的美不仅在于皮相,还在于周身气韵,可谓光彩夺目、耀人心神。但如果认为文中的大人先生沉溺其中,将神女当成毕生所望则为误读,因为后文与佳人分离后,大人先生虽然内心也有怅然之感,但毕竟无萦绕之势,忧愁随即又散去了。随后他周游上下,尽情歌咏遗世独立之乐。

大人先生是阮籍毕生希望达到的状态,是他理想形象的化身,这样的人已经达到了真正的清虚逍遥境界,可以放下一切身外之物。因此神女美人虽有姣好的面容和美好的品格,却仍然是大人先生为了达到至高境界而必须抛弃的外物,怅惘虽有,却不受其所累。可见,《大人先生传》中的佳人神女实则体现了一种所谓“超越”,一种阮籍在女性美的问题上的超越和挣脱,而非沉迷其中不可自拔。

《清思赋》是阮籍思想由儒入道之后的作品,赋中作者在神游于“清虚寥廓”的世外之境时遇见了佳人,他们虽然相隔甚远却互相倾慕、无比思念,然而随着时间的飞逝,很快两人就分离了,之后主人公独自遨游。其情节结构与《大人先生传》十分相似。《清思赋》中的佳人是一位河女,她翩然而至时“振瑶瑶溪而呜玉”,在室则“馨香发而外扬兮,媚颜灼以显姿;清言窃其如兰兮,辞婉娩而靡违”。她的面容和身段也极好,他们也曾有过欢愉的时刻:“服儵煜以缤纷兮,綷众采以相绥。色熠熠以流烂兮,纷杂错以葳蕤。象朝云之一合兮,似变化之相依。” 与河女相聚之时主人公内心的隐忧荡然无存。

但紧接着,作者就写到与河女相离的场景,表示“暂往而永归。”这里作者用大量的笔墨刻画双方分离时感情的变化,“瞻朝霞之相承兮,似美人之怀忧”,表面写河女怀忧,实则写作者睹云思人,这些思绪乃是他自己的离忧之情。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可知,这里是现实的忧愁在阮嗣宗清思中的折射,然而最终他还是能够将现实之忧和清思之忧区别开来。

同时大家也应当认识到《清思赋》中作者对“佳人”形象的所谓“超越”态度比《大人先生传》中的更甚,甚至有否定的意味(“既不以万物累心兮,岂一女子之足思”)。 阮籍用老庄的审美理想重构了女性之美,塑造出了理想的女性形象,但其主旨却不在于称颂女性美并沉溺其中,反而在于超越对女性美的认知,追求孑然一身、真正无所系累的境界。

龚悦、张喜贵在《论阮籍〈清思赋〉中佳人形象的意蕴》中指出:“阮籍并未一直沉溺于求而不得的苦闷中。他深知万物变动不居之理,追求失败后,他开始清醒地意识到他所精心塑造的佳人同世间万物一样也是处在变迁中的,因此再如何追求也避免不了别离的结局⑤。”因此,强调“恬淡无欲”就等于否定了其对欲望的执着,“佳人”虽合其审美理想,卻是道家清心寡欲观念之下的扰乱洁净之思的世俗外物,执着于此易受世俗牵累。阮籍从道家清修的角度来描述对“佳人”形象的态度,即企图以大人先生“超世而绝群,遗俗而独往”的孤傲姿态逃出“羁旅无俦匹”的孤独哀伤,从而达到遗世独立的超然境界。《清思赋》清晰地展示了阮籍从追求理想的女性美,到超越女性美甚至否定它的过程,期望达到真正清虚无累的境界,与此赋开头所描绘的理想心境相呼应,正体现了剔除尘思的“清思”之旨。

然而一个人反复强调的或许就是他迫切想要摆脱的,或许“佳人”形象给他带来的拖累之感就如同世俗外物带给他的疲累之感,而这正是阮籍终身需要攻克的课题。

四、结语

纵观阮籍的作品及其对“佳人”形象态度的变化,基本可以将其诗中“佳人”形象之内蕴概括为三种,也是三个阶段:理想的建构、神往和破灭,诗人对此分别持三种态度:隐忍、绝望和挣脱,同时这三种态度可视为一种变化趋势:阮籍构建出理想中的佳人形象并加以追求,暗合心中愿景,他曾是心怀热忱且有济世志向的有志少年,然而政治环境和他本身的性格因素使得他对美好的期待往往落空,最后只好落入寂寞悲哀的境地。

值得注意的是,阮籍对待“佳人”的思想并非一成不变、始终如一,追求失败后他开始清醒地意识到正如他所精心塑造的“佳人”形象同世间万物一样处在变迁之中,再如何追求也避免不了别离的结局,理想在混乱的世道中同样难以实现,而令人苦恼的是,在此之前保全性命就已不易。这一理想的构建不但不能使阮籍自己从现实的苦闷中解脱出来,反而徒增求而不得的苦恼。明白了这一点后,他便转而将其视为身外之累,希望可以摆脱、超越这样的思想包袱。

其实阮籍并不是个例,屈原在《离骚》中也曾徘徊寻觅,拷问现实并极力寻求出路,上天入地,极尽想象。纵观历史,千古文人大多未曾没有这样的痛苦,然而这种痛苦和忧愁也许正是他们的作品拥有强大感发力量的原因所在,这种模式随即产生共鸣,继而为后世所继,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一个永恒的主题。

注释:

①刘丽华:《从世俗女子到神女“佳人”——试论曹植、阮籍诗赋作品中女性身份定位的差异》,《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10月第28卷第10期。

②何霭茜:《〈咏怀·西方有佳人〉和〈洛神赋〉的对比分析》,《昆明学院学报》2021年第43期,第128页,第129页,第130页,第131页,第132页。

③陈伯君:《阮籍集校注》,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02页。

④史国强:《阮籍〈咏怀诗〉“佳人”试析》,《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第95页,第96页,第97页,第98页.

⑤龚悦、张喜贵:《论阮籍〈清思赋〉中佳人形象的意蕴》,《汉字文化》2021年16期,第46-47页。

参考文献:

[1]陈伯君校注.阮籍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7.

[2]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

[4]葉嘉莹.叶嘉莹说阮籍咏怀诗[M].北京:中华书局,2007.

[5]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纲要(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史国强.阮籍《咏怀诗》“佳人”试析[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5):95-98.

[7]何霭茜.《咏怀·西方有佳人》和《洛神赋》的对比分析[J].昆明学院学报,2021,43(01):128-132.

[8]张伟.阮籍《咏怀》诗女性意象及与《离骚》的传承关系[J].社会科学辑刊,2004,(01):185-187.

[9]曹莎.“美感”与生命——浅析阮籍与嵇康诗歌中的生命意识及其中“佳人”的超现实意义[J].文学界(理论版),2011,(02):195-198+200.

[10]刘丽华.从世俗女子到神女“佳人”——试论曹植、阮籍诗赋作品中女性身份定位的差异[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28(10):119-121.

2331500783391

猜你喜欢

阮籍佳人理想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浅谈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的突转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后山
佳人有约
“青睐”与“垂青”
阮籍与酒
佳茗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