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蒙古新州博物馆馆藏新石器时代玉器简析

2022-03-21杨妹

收藏与投资 2022年3期
关键词:红山文化玉器文化内涵

摘要:内蒙古新州博物馆馆藏的新石器时代玉器涵盖兴隆洼、赵宝沟、红山、小河沿四种考古学文化类型,其中,斜口筒形玉器、玉龟、蚌虎都是红山文化典型玉器,鸟喙兽首虫身玉人反映了赵宝沟文化时期万物皆有灵的原始宗教转向人格化的发展过程。四件代表性玉器体现了原始社会粗犷的艺术风格以及新石器时代玉器通灵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红山文化;赵宝沟文化;玉器;文化内涵

中国新石器时代是指距今大约1万年前开始,距今约2000年前结束的这段历史时期。

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古人通过长期的实践和摸索,总结出玉器与石器的区别。玉器经历同石器漫长的共存发展后脱颖而出,彻底与石器分化,从此揭开了中国玉文化的序幕。

考古和历史研究证实,中国玉器诞生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早期,至今已有8000余年的历史,其间创造出了无数璀璨的玉文化历史遗存,尤其是举世瞩目的红山文化玉器,为新石器时代的中国玉器谱写了灿烂光辉的篇章。

新石器时代不同文化区域的古人,在选石制器的过程中,已经开始产生审美意识。他们会把石器制成装饰品,起到美化和点缀的作用。由于当时人们制作玉器的经验不足,琢玉工具尚不完备,再加上审美水平欠佳,制作不够规整,所以器形比较简单,器身多无纹饰。一般仅采用琢打磨光的方法。

这些年代久远的新石器时代玉器,处于中国玉器生产的初始雕琢时期,虽然受当时生产力水平的制约,但原始社会那种粗犷奔放的艺术表达却灵动而强烈。

内蒙古新州博物馆收藏的新石器时代玉器涵盖兴隆洼、赵宝沟、红山、小河沿四种考古学文化,文化内涵丰富,器型精美,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现将其中四件代表性玉器作如下分析。

一、斜口筒形玉器

新州博物馆收藏的这件斜口筒形玉器于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征集,属红山文化玉器,上口最大径8.8厘米,下口最大径6.4厘米,最高边7.8厘米。此玉有瑕斑,即灰白色沁间的黑色“芝麻斑”,局部有包浆。这是一件竖向断为两半的残器,经历了两次打孔修复。第一次修复后又有断茬出半孔,在断茬处重新打磨修复。由于有两孔穿裂,便将较大的一面作切割处理,切割为竖向三条线,切割时充分考虑到改造再利用的用途所设,因而三条线均刻在玉质较松软的部分。

从断茬、钻孔和磨茬处可以看到两次修复和最后决定切割长方形块以改作它用的过程。这一修复和改造利用的细节至少说明三个问题:一是筒形玉器是红山文化的重器,享用此器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不可轻易改变或更换,即便在使用过程中玉器损坏了也只能修补后再用;二是红山时期玉料珍贵而稀有,不能轻易扔掉一件残损的玉器,即使是不能再用的玉器,也要因材而裁作它用;三是这类筒形玉器是经常使用或佩戴的,所以容易碰破。

这些斜口筒形玉器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高筒形玉器,一类是矮筒形玉器。高筒形玉器较多,包括牛河梁出土的五件、大甸子出土的一件以及敖汉旗烧锅地出土的、巴林左旗出土的两件。赤峰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及新州博物馆收藏的这件则属于矮筒式。两种不同类型的玉筒在功能上是否有所区别,尚未可知。

斜口筒形玉器被视为红山文化四种典型玉器之一,也是最费工时和玉料的玉器。关于斜口筒形玉器的功能,有学者认为长面有微痕可能是铲土的工具,也有人认为是玉琮类,还有人认为是龟壳,与占卜相关。但笔者认为,或许可以根据敖汉旗草帽山红山文化祭坛遗址发现的一件男祖神石雕像据以推测。这件祖神像头戴冠饰,顶部呈横向卧一半圆形筒状的冠,应当是头发从横向椭圆筒状束发器穿过的迹象。这样放置的筒形束发冠饰与红山文化斜口筒形玉器十分相似,其长边的弯弧状正好与脑顶部相合,斜口状的上口是为了便于放置头发,顶部弧边所现的微痕恰好是头发反复穿过并被束紧的结果。新州博物馆馆藏的这件筒形器的长边两端均有比较清晰的磨痕,且较细的一端磨出了凹形,这显然是长期使用的结果,短边应为上面露出的部分。如果确认此筒形器是束发器,那么它应当是横向放置而不是竖向放置。竖向立放会不稳,很多筒细端并未穿孔,因此无法固定。

研究还发现,一些筒形器被放置于腰部、腹部或手部,这引起了学者们的思考。学者们认为其功能并不单一。牛河梁遗址出土的一件筒形玉器出土时位于胸腹界,墓主人头前倾,有可能是在葬后,玉筒随着头发的腐烂,从头顶部滚落到胸腹部。即使是被有意放置于手部,也不能由此判斷其功能的改变。斜口筒形玉器本来是王冠一类的头部佩戴的器物,却于出土时被发现位于腹部或手部,或许是有意摆放的,其功能应当仍为冠。

二、玉龟

新州博物馆收藏的玉龟是红山文化时期玉器,横长5.7厘米,竖宽5.4厘米,厚0.8厘米。青玉质,表面白化,扁平体,四足展开作爬行状,头前伸如鸟喙,双目突起,背刻出足、尾和肩的轮廓。背面颈部的左右两孔和上下两孔相互交叉,且四个孔相通。这是迄今所见六件公认的以及民间保存的龟类玉神器中唯一的穿有“十”字交叉孔的一件,这正是此件玉龟的重要价值所在。它在横孔之上又额外竖穿一隧孔,推测穿孔应当不是专为佩挂,而是有其他功能。在古代,“盖天说”认为龟的背盖和腹盖代表天和地。红山文化时期人们是否有这样的理念,尚不能确定。在民间见有一件玉龟正中钻一大圆孔,即有天圆地方的理念。另外,凌家滩墓葬出土有一件含在玉龟壳内的刻有八角星图案的玉板。据此推测,红山文化的玉龟有气通天地之意。因此,新州博物馆收藏的四孔相通的玉龟也应是气通天地的神器。

三、蚌虎

新州博物馆收藏的蚌虎属于红山文化时期玉器,长19厘米,残高4.5厘米,以蚌形刻出,下边残去。虎张开大嘴,上下牙齿呈三角尖状,鼻上翘,两耳略小而立,肩和臂部上圆起,宽尾后拖,周身刻有三角虎纹,造型十分生动。

它的头部与玦形兽首玉雕龙有相似之处。过去学界认为这类龙的原型为猪或熊,因此简称为“玉猪龙”或“玉熊龙”,但无论是猪还是熊,眼睛都很小,鼻子也在拱嘴后,与嘴是在一个平面上的,这是“玉猪龙”论或“玉熊龙”论都无法解释的。如果依照玉虎和蚌虎的依据,将玦形龙的原型定为虎,则两者形象统一,无须再论目、鼻与猪和熊不符的问题,也符合黄帝所率部族以虎为图腾的特征。

四、鸟喙兽首虫身玉人

新州博物馆收藏的这件鸟喙兽首虫身玉人应为赵宝沟文化玉器,高4.8厘米,最宽处3厘米,最厚处1.7厘米。此件玉人呈青玉泛绿色,玉质较润,有灰白色云雾状沁色,局部沁显土黄色,并有土皮壳,圆雕成人体形。头部向左歪,头顶起双角,角向后扬,缘部刻出约等距离的突棱。双目小而圆突。双耳肥厚而向前伸。厚喙勾尖,占整个面部的二分之一。颈较细,左臂横于胸前,端搭于右肩,上刻斜向凹槽。左肩出现细网格纹,右臂扬起呈弯勾状。下躯如蚕之腹尾,左侧偏后有三道横凹槽。颈背部鼓起,横穿一椭圆孔,孔璧有竖向弧痕,当为线切所致。这是人格化的鸟纹,头顶出角又有兽的特点,是兽、鸟、虫、人的复合体,将天上的飞鸟、地上的走兽和地下的蚕虫形态结合起来,刻成人形。故它是一件具有崇拜意义的玉神器,反映了万物皆有神的人格化原始宗教发展过程。

红山文化玉人像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真人像,即人的五官清晰,人体各部分比例适中;另一类玉人像是以动物为其头部,即兽首、鸟首、人身为其特点,有人认为,这类人像是人披挂兽头兽皮的类似萨满教的神巫装扮。这类玉人迄今未见考古发掘出土的实例,将之归为红山文化玉器尚缺乏地层根据。

新州博物馆收藏的这件玉人显然属于第二类,即兽首、鸟喙、蚕身、人形。将几种动物的主要特征集于一身的玉器,至今为止仅此一件。它将天上的鸟、地上的兽、地下的蚕集中于一个人形躯体之上,这种精巧的设计反映了 6000年前先人们的智慧,为某种宗教理念所驱使,即万物皆有灵的原始宗教转向人格化的发展过程,表达的是一种通天之神巫的意志。

在红山文化遗存中未发现第二类人像。在红山文化遗址的中心分布区域赤峰已发掘的赤峰西水泉、草帽山、敖汉西台、巴林右旗那日斯台遗址均出土有陶质、石质、玉质人像,也没有发现第二类动物头像的神人像,而在这一地区却发现一些神人像和人兽结合的神面像。由此可见,第二类人神像属于红山文化早期和红山文化有年代重叠的赵宝沟文化。由于这一地区是赵宝沟文化的中心分布区,此地区的先人们技术高超,原始宗教也处于兴盛阶段,聚落旁基本都专设有宗教活动场所,因此,出现这类因素复杂的玉人是符合其文化背景的。到了红山文化中晚期,人们崇拜的内容发生了变化,变为祖神为上,所以,以现实中的真人作为神像雕塑的形制规范成为新的文化因素和宗教理念。

五、结语

通过上述四件新石器时代先民遗珍,可以看到先人们高超的雕琢技艺,明晰新石器时代玉器丰富的文化内涵。其精巧的设计构思反映出新石器时代先人们的智慧,解读出他们虔诚的灵神崇拜信仰。这四件玉器是新石器时代极具标志性的文化符号。

作者簡介

杨妹,女,蒙古族,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内蒙古赤峰地区新石器时代、青铜时期、辽代、金代、元代文物的文化特征、历史意义和内蒙古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3029501908263

猜你喜欢

红山文化玉器文化内涵
基于美学的角度探讨玉器鉴赏
收藏玉器要力避四误区
厚德载物——中国古代玉器展(上)
红山文化英译立项研究现状
红山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
红山文化两大人物造像系统功能分析
赤峰在华夏文明史上的地位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