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姚鼐的泰山

2022-03-21高利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姚鼐天门石刻

高利

●   课文引述: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摘自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

第16课《登泰山记》

●   课文里的“宝藏”

作为五岳之尊,泰山在华夏子孙心中自古拥有崇高的地位,甚至可称作民族的象征,是我们的文化和信仰中的圣山,千百年来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因此,在许多人看来,登泰山不仅是观览胜景,更是探寻华夏文化、探求自己初心的神圣之旅。

姚鼐在好友朱孝纯的陪同下登上泰山,观夕照、看日出、游碧霞、览碑刻,在泰山的胜迹中流连忘返。接下来让我们跟随姚鼐的脚步,去感受一下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泰山的雄奇与厚重。

●   国宝请“举手”

国宝档案:泰山及其经典景点

泰山坐落在山东省中部,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太山、大山,春秋时期始有“泰山”之名。无论是“泰”“太”“岱”,还是“宗”“岳”“大”,都简单扼要地说明了这座山的特点:巍峨高耸。泰山的绝对高度不高,最高峰玉皇顶海拔才1532米,但在华东广袤的平原上拔地而起,鹤立鸡群,在相对高度上足以给华夏先民带来视觉和心灵上的震撼。于是“五岳之首”“五岳独尊”“天下第一山”的美名就全给了它。

先民们把巍峨广大的泰山看作划分地理的天然界限:“海岱惟青州”“海岱及淮惟徐州”……

把高耸入云的泰山当作与天帝沟通的场所,百姓来祭拜,祈求天人合一,历代帝王来封禅,祈祷“泰山安,四海皆安”。

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更是把雄奇瑰伟、陡峭峥嵘、云海飘渺、日影壮丽,能“一览众山小”“东瞻海似杯”的泰山当作洗涤心灵、唤醒自我的场所。

泰山步步皆景,我们重点来看姚鼐行经的几处景致。

天门与十八盘:登临之险

泰山上叫“天门”的地方不少,姚鼐文中就提到两处,其中最知名的是南天门。

位于泰山十八盘尽头的南天门又名三天门,海拔1460米,古称“天门关”。始建于元代,明清多次重修。南天门坐落于飞龙岩与翔凤岭之间,于双峰并峙之中訇然中开。南天门分上下两层,两侧镶石刻对联:“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

除了大家熟知的南天门(三天门),泰山上还有东、西、北三个天门以及一天门、二天门(中天门)等。有这么多天门,一是因为地质因素。中生代的造山运动造就了泰山南麓阶梯式上升的三个断裂带,每个断裂带之间海拔都会陡然升高,于是,后人沿着山体修筑石阶,连接这三个断裂带。这三个断裂带就是姚鼐所讲的“崖限当道者”,人们在这样的暂停连接处修建了门样的建筑,于是“世皆谓之天门云”。二是因为文化因素。古人把泰山神化为“通天之所”,山顶上既然有了南天门,其他三个方位的天门也在不同时期配齐。如果感兴趣,可去研读相关文献,如《泰山“天門”系列地名研究》等。

泰山有三个十八盘连接着由下到上的几个天门:自开山至龙门为“慢十八盘”,再至升仙坊为“不紧不慢又十八盘”,又至南天门为“紧十八盘”,共计1630余级石阶。十八盘岩层陡立,倾角70~80度,在不足1000米的距离内海拔升高400米,给游人带来不一样的登山体验。

日出与云海:景观之丽

泰山除了山体、气候、植被等因素所形成的迎客松、雾凇、飞瀑等壮丽景观之外,游人登到泰山最高处极目远眺,视野开阔,在不同天气、不同时间里选择不同的方向和视角,就能观览到著名的泰山日出、云海玉盘、晚霞夕照、黄河金带等景观,气象万千、倏忽变幻、绝美无比,绝对值得一看。泰山上还为这些景观命名或设置了专门的观览场所,如日观峰、月观峰、东亭、西亭等。

观宇与石刻:文化之厚

除了自然生成的壮美与峥嵘,泰山上也传承着中华民族各个时期厚重的文化,儒释道等各家兼收并蓄,相得益彰。从秦到清,历朝历代的皇帝络绎不绝地到泰山封禅和祭祀,在泰山上建庙塑神、刻石题字。古代的文人雅士和儒释道各派信徒对泰山也是仰慕备至。于是泰山宏大的山体上留下了20余处古建筑群,2200余处碑碣石刻,成了蔚为壮观的文化宝库。

关于观宇,姚鼐在游记中就提到了泰山主神岱祠(东岳大帝庙)、皇帝行宫、碧霞元君祠三处。其中碧霞元君祠始建于宋大中祥符年间,初名昭真祠,金代改称昭真观,明代称碧霞灵佑宫,清乾隆年间改为今名。就在姚鼐游览的四年前(乾隆三十五年),殿宇翻修一新。现在来看,主体建筑碧霞元君殿,面宽五楹,重檐八角,殿顶由360垄铜瓦组成,以“象周天之数”,雕梁画栋,气势宏伟。内供碧霞元君鎏金铜像,悬有清代雍正、乾隆皇帝分别御书的“福绥海宇”“赞化东皇”巨匾。碧霞元君,俗称泰山娘娘,是泰山主奉的女神,所以能在泰山极顶受此等尊荣。

更厉害的要数东岳大帝。他的庙宇除了泰山顶上有,其他很多地方也都有他的祭祀场所(东岳庙)以及演化出的地名,可见其群众基础有多好。感兴趣的可以查查你所在城市有无相关的东岳庙或地名。泰山石刻时间跨度长,种类丰富,既是一部微缩中国文化史,还是中国书法艺术史。这些石刻中,有李斯撰写的秦代石刻,有今人赵朴初等的观览心得;有帝王将相的封禅意志和治国远景,有才子佳人的风花雪月和蕙质兰心;有读书人的修齐治平之志和反躬自省,更少不了对泰山壮美与秀丽的歌颂。

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石刻:“五岳独尊”“与国同安”“置身霄汉”“虫二”“静观自得”“壁立万仞”“大好山河”“从善如登”……

●   宝藏里的“课文”

据载,自秦始皇到宋真宗,先后有13代帝王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只登临不封禅的皇帝也有多位。其间,诸如文人隐士道友到此观瞻并留下文辞者更是不能胜记。华夏文化层面上的泰山就是依循着这些石刻、诗词、文牍以及创作它们的人而传世,且越来越伟岸雄奇。

孔子的泰山有心怀天下的志向: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

唐明皇的泰山有澄清天下的气象:

至诚动天,福我万姓。

——《纪泰山铭》

青春的泰山在杜甫笔下愈见神秀: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望岳》

峻绝的泰山在李白诗里更兼神奇:

清晓骑白鹿,直上天门山。

——《游泰山》

那么,姚鼐的泰山是怎样的?或者说,姚鼐要借助泰山看到怎样的自己?我们只要研读清楚以下三个方面,问题就解决了。

其一,知人论世:姚鼐的人生选择。

这个问题最重要,弄清楚这一节,下面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姚鼐此次登泰山,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专程壮游,不是被贬谪或外放做官的顺便路过,也不是回京师述职、赶考或寻求升迁机会的兴致之游。他在文中把自己的行踪叙述得很详细: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原来,这次姚鼐是从京师来。在这年的秋天,刚刚编完《四库全书》的他做出了一个重大的人生决定:以养病兼养亲的理由辞官回乡。

要注意的是,此时的姚鼐42岁。以全知视角看,他才刚刚过完人生的一半,况且40多岁正是打拼官场和追寻政治理想的大好年纪,姚鼐却不顾惜之前科场的辛苦付出和宦海的还算顺遂,选择激流勇退。

还是从全知的视角分析,从此姚鼐再也没有回到官场,而是以讲学授徒终其一生。可见这个决定是多么的坚定。这表明,在这个时间节点上的姚鼐一定是想清楚了前因后果,这在这趟泰山之行中似乎也得到了印证。

其二,从容喜悦:姚鼐观览景物及详略的处理。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句话,无论对诗对文于古于今都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对于这篇《登泰山记》亦然。

让我们带着苏东坡艳羡的已经可以“忘却营营”和马上就能“归园田居”的心态,来看这轻快与笃定是如何体现在文字当中的。

①姚鼐登山由自己的好朋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全程陪同,不孤单,有保障。这还只是客观的安心与轻快。

②仔细看登山的经历,“四十五里”“其级七千有余”“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崖限当道”“大风扬积雪击面”……此行不可谓不艰险。但姚鼐写到这些,都风轻云淡,一笔带过。正有一种“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洒脱和睥睨。今日之前的艰难险阻都已过去,不必再赘述,以后的光明与美好才是值得多着笔墨的。

③我们在姚鼐着力描写的泰山两大胜景“晚霞夕照”“泰山日出”中看到了不一样的景语。在夕照中,“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汶水、徂徕如画”,何其壮观明媚!而之前带给他登临艰辛的山腰,却被云雾轻盈地环绕,“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消失在视线之外!在朝日里,姚鼐直面东方,虽“积雪击面”,而众山冲破云层,“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朝日喷薄,乾坤晴朗!此刻,众山昂然耸立于天地之间;当姚鼐回望西面“绛皓驳色”的山峰时,则发现它们“而皆若偻”。两者相较,这山峰的一“立”一“偻”,姚鼐对未来和过去的评判就不言而喻了。

④泰山上可看的东西很多。让我们分析一下,姚鼐给了我们怎样的内容和视角。

泰山上观宇和石刻众多,儒释道各家都有其文化体现。姚鼐只提了皇帝行宫和道教的岱祠、碧霞元君祠。这不得不让读者多心地揣测一下,这是不是姚鼐出世入世心理的客观外化?观览石刻的处理更妙,“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在历史的洪流中,立德立功立言以及修齐治平真的能不朽吗?古老的石碑都模糊了,更何况那些记载于书册的丰功伟绩?“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即使能不朽,人生苦短,哪有人有时间去关注别人的丰功伟绩?不要说别人的,就连自己想做的事情都做不完,歧路太多,哪能条条都走过?人生也有涯,而歧路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所以歧路的风景既然看不完,也不必有看不到的遗憾吧。而我们只需要选出自己笃定的大道,无论艰辛与否,只要我心光明,走下去即可。

⑤让我们再借姚鼐的视角仔细看看泰山顶上的风物: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此处的石与松很有个性,耿介中更有方正,环境虽艰险而风格已成。别人不以为美,而姚鼐却以为有大书特书之必要。可能他想说:“这就是我选择的路。”

其三,殊途同归:姚鼐登山的路线和时间。

说到路,让我们再看看姚鼐登山的路线。

姚鼐一开始登山的路线和古人不一样,“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姚鼐走的则是中谷转西谷,然后过天门而上山。但殊途同归,姚鼐一样登上泰山之巅,饱览壮丽风景。那么前面没有经过东谷,姚鼐错过了什么?

据载,东谷是登临泰山较早的入山通道,尤其是先秦至汉代。孔子登临、不少皇帝封禅都是沿着东谷上山的,可以说东谷有满满的泰山儒家文化中的家国情怀、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

不走东谷的选择,不知是好朋友朱孝纯刻意还是无意选的,或者征询过姚鼐的意见?这些都不可考了。但无论如何,姚鼐都坦然地写了出来,他想坦然地表达什么吗?可能这就是他个人的泰山之行,无论今天从哪里作起点,只要不畏艰险与风雪,人生的泰山之巅终能登上。何必一定与古人一样?!

与路线的选择相似的还有时间。登泰山的最佳时间肯定不是在冬天,而这在姚鼐的行程中似乎又是很难避免的。但在难免之中,姚鼐还是做了時间细节上的最佳选择: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戊申晦。

这一天是这一年的最后一天,姚鼐选择这一天在泰山之巅坐瞻东海日,一览众山小。谁说姚鼐没有想借此与自己的过去告个别,憧憬拥抱今后全新生活的想法?焉知姚鼐没有和柳宗元见到西山时的那种“是山之特立,不与培(pǒu)塿(lǒu)为类”的心动?

是的,此时此刻的泰山,可能就是今后今生的姚鼐。

希望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泰山、赤壁或者荷塘。它们都在不远的未来等待着我们。

猜你喜欢

姚鼐天门石刻
中外石刻大不同
作为礼物的书籍:姚鼐赠书与桐城派的流传
西狭颂摩崖石刻
洞开天门
乾嘉诗坛“混江龙”姚鼐
天门
佛禅老庄思想与姚鼐文学创作
近十年(2010~2019年)辽代石刻文研究综述
天门石
天门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