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性交往:网络时代异地恋青年的网络交往过程的质性研究

2022-03-19陈寒寒

中国青年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情侣异地感性

□ 张 娜 陈寒寒

一、导 言

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互联网让世界变成了“鸡犬之声相闻”的地球村,相隔万里的人们不再“老死不相往来”。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迅猛发展,当代中国青年网民数量快速增长,网络交往活动日益活跃。近几年中国发生的一系列重大网络事件说明,网络交往已经成为当今中国青年群体进行沟通交流的最活跃、影响层面最广泛的方式之一。中国的社会结构也因此发生更加深刻的变化,尤其表现为青年的日常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包括青年的恋爱方式的变化等。互联网为当代青年展开了广阔的社会交往空间,青年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软件随时随地进行以个人为中心的、与网上网下的交往对象开展的日常交往活动。互联网在改变青年交往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其日常生活的人际交往文化生态。相比于传统社会面对面的交往方式,网络社会交往的形式、语言以及模式均有一定变化。当前学界对网络时代的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关注较多,在深入探讨网络时代的理性化发展趋势的同时,研究者还应看到数字技术无法分析的感性化趋势,关注具体的表象化思维、彰显差异的符号化追求和延续传统的网络现象及群体[1]。网络时代青年在互联网中开展的社会交往,尤其是依托网络平台进行的传统亲密关系交往具有个体的、感性的、亲密的特质,其过程值得研究者给予理论反思和现实关注。其中,依托网络产生及发展的恋爱关系是研究青年网络交往感性化趋势的较好切入点。这种基于网络空间出现的感性社会交往形态特点,以及其融合传统社会交往及新型网络社会交往的过程等是本研究的关注主题。

二、文献综述

1.恋爱关系:网络时代青年社会交往变化研究的较好切入点

当下,随着计算机、手机为媒介的沟通媒介的发展,空间、地域不再是形塑现代社会文化的关键因素[2],人的交往空间逐渐体现出卡斯特提出的“流动的空间”等特征,以及鲍曼提出的“流动的现代性”,即流动与变化已然成为现代青年生活层面的特质[3]。而爱情集理性、感性和变化于一体,是学界历来讨论“现代性”的重要切入点。吉登斯将爱情与民主化历程相联系[4],贝克夫妇则将爱情与“个体化”进程相联系[5],鲍曼从感性的心理层面提出“流动的爱”等观点。在以“流动的空间”为特征的网络时代,爱情视角能够较好体现青年网络社会交往的变化。

2.陌生人交往:网络时代青年社会交往的新现象和新发展

如同电话对社会的影响,互联网加强了现存的、传统的社会网络的联系,但与电话影响的不同之处在于互联网以个人需求为中心,而非预先确定分类(例如电话黄页),因此互联网显著提高了个人在现存社会网络之外的搜索、寻找陌生人进而开展社会交往的效率,也增加了将网上社会交往发展为网下社会交往的可能性。网络为恋爱关系的建立提供了一个与已存在的社会网络无关的机会市场,强化了特殊亚文化、民族宗教和性少数身份群体的传统关系模式,例如近几年学界发现一系列青年群体在网络开展社会交往的概念,如网络中涌现的“约文化”、“基友”、“同人女”、网恋等话语和现象。王斌发现青年网民互动中的“约文化”,分析其形成原因是网民缺场交往的普及、网络社交的立体化以及互联网消费转型等因素的共同作用,“约文化”改变了青年网民之间的互动方式及联接形态,流动亲密关系由此不断成型[6]。周云水、赵金才梳理“基友”这一称谓在当代语境下的现实表现及其理论内涵。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基友”不再特指男同性恋,而是泛指异性恋语境下的一类青年亚文化群体。“基友”交往方式区别于以往以“革命主义”为主轴的“同志”关系和以“英雄主义”为内核的“哥们儿”关系,有研究指出这一现象蕴含了男性亲密关系的变革和个体化、民主化的未来前景[7]。张娜对北京某文科高校BBS进行质性研究,发现一种青年与陌生人建立的关系类型—“熟悉的陌生人”关系,即网络中的陌生人在登录网站后的彼此闲聊,并在这个过程中分享自己的隐私、倾诉心中的秘密,在陌生人之间建立亲密感[8]。随着手机交友软件的广泛应用,青年群体与网络中的陌生人交友甚至结成恋爱关系的情况已成为中国青年群体的一种生活样态。

3.感性交往:网络时代青年融合传统现实与网络社会交往的交汇点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生活内容和生存手段的社会,中国人主要基于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组成传统的村庄和部落,并通过结成各种“熟人”关系形成社会交往模式。而在网络社会中,中国人面临前所未有的机会和选择,即可以与网络世界中和家庭之外的人进行交往。网络的出现对中国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产生一定影响,也带来一定冲击,详见表1。

表1 传统现实交往和网络社会交往的比较

从表1可知,传统现实交往与网络社会交往在各比较维度中均有一定区别,但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我国广大网民参与的活跃度提高,社会交往不再简单地分为传统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网上网下的分界线已逐渐模糊、融合。互联网不仅扩展了陌生人进行社会交往的空间,已经具有熟悉关系的人们也在网络空间中形成大量网络群体,一个积极参与网络活动的网民可以同时参与几个甚至十几个网络群体,如同学群、老乡群、职业群、物业群等。这些基于熟悉关系大量建立的网络群体说明中国传统社会交往模式不仅没有萎缩,而且在陌生的网络空间中也得到延续和扩大[9]。目前学界集中关注网络空间社会交往的“弱连接”交往类型,对于从传统现实社会交往转移、扩展到网络空间的“强连接”交往类型仍有待关注。

“强连接”的社会交往基于中国传统“熟人社会”结构,是以个人为中心、以血缘亲情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恋爱是血缘、亲情、家庭关系纽带形成的交往形式,即青年男女从“弱连接”关系形成“强连接”关系的社会交往类型,恋爱的交往是一种感性思维导向的感性行动。恋爱双方通过网络空间进行社会交往,实现中国社会原有的“千里姻缘一线牵”或者“有缘千里来相会”的传统社会交往,“缘”不再虚幻,而是被互联网真实化,并在这一新型交往平台中被物化和实体化。

4.异地恋:网络时代青年群体恋爱的感性交往的一种类型

异地恋指相隔两地的恋爱关系。李苓将异地恋定义为恋爱双方工作、学习和生活不在同一地区,长时间不能经常见面[10]。Dainton 和 Aylor 则根据异地恋人见面的频率,将恋人类型划分为偶尔能面对面接触的恋人和长时间不能接触的恋人,认为花费时间陪伴自己的伴侣、和自己伴侣进行沟通是保持亲密关系至关重要的途径[11],而长距离亲密关系的满意度更多受心理因素而非时间和空间的直接影响。Mietzner和Lin采用问卷调查法研究了美国大学生在异地恋爱关系中个体经验和关系技能,发现信任、耐心与沟通是异地恋爱关系中的技能提升的主要因素[12]。据中国青年网于2019年2月发布的内容显示,“缺乏沟通”“互相怀疑”和“缺乏信任”成为异地恋中最容易导致两人分手的主要因素,超半数人认为异地恋之间保持感情的最好方式是“视频、电话、聊天沟通感情”。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改变着我国网民的社会交往沟通方式,智能手机App以及电脑软件的发展为网民提供了多样化的、个性化的社会交往方式。互联网给异地恋人提供虚拟的、身体不在场的沟通条件以及随时随地、时刻沟通与交流的平台。

三、研究方法及过程

本研究采用面对面访谈和互联网访谈结合的半结构访谈法,以大学生为研究群体,了解大学生异地恋情侣对于通过网络进行恋爱交往过程的看法、意义和感受。本研究强调访谈对象的主体性,尝试以访谈对象的视角看待现象,主要使用归纳理解的研究策略,研究焦点在对其意义的理解。由于此次访谈的问题具有隐私性,因此访谈对象倾向于选择研究者的朋友,通过滚雪球的方式选取有意愿参与访谈的大学生。本次访谈共选取6对大学生情侣,其中有3对异地恋情侣和3对非异地恋情侣。本次研究中的异地恋情侣指两人不在同一个城市,为全日制本科或研究生在读学生,并且确定恋爱关系超过一个月的异性恋情侣。本研究选取的调查对象在学科专业上分布平衡,避免了文理科的专业特点对访谈结果造成的影响。

在正式访谈之前,研究者邀请一对大学生情侣进行访谈预试,根据访谈对象问题的回答情况和访谈之后的真实感想调整访谈提纲内容和访谈策略。在预试访谈中,研究者发现由于有男朋友(女朋友)在场,访谈对象会在意对方的看法和“脸色”,因此为了避免情侣双方共同参与访谈的尴尬心理和对对方感受的担忧,本次访谈采取男女分别访谈的策略。在正式访谈之前,研究者会通过电话或者QQ与访谈对象进行研究说明,通过强调保密性和研究的学术价值打消受访者的顾虑。同时,研究者也对访谈对象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访谈地点和时间以访谈对象的方便为主。对于异地恋情侣,研究者与不在北京的一方通过QQ进行语音访谈,或者让访谈对象根据访谈问题做出文字回答。

四、研究发现

1.文恋:网络中的感性交往语言亲密化

在访谈过程中,一些访谈对象反思自己长期通过网络进行异地恋沟通的过程,提出一些网络时代社会交往的新现象,例如长时间的网络沟通导致两方见面后的沟通亲密度不如文字沟通。因此,本研究提出“文恋”概念,即异地恋情侣在长期网络文字互动过程中,较之面对面互动,更青睐于文字互动的亲密感。

我们不能每天在一起,遇到事情了也不能第一时间得到男朋友的帮助,生活上得到的只是温暖的话语关怀,而不是马上就有一个拥抱。异地恋其实真的很辛苦啦,但是也很甜蜜。在刚确定恋爱关系的时候,我们有三个多月一直打电话、网聊,关系进展得很快。记得那个暑假是我们确定关系后第一次以恋人的身份见面、约会,但是第一次约会的感觉不怎么好。虽然我们早就很熟了,在网上的恋情也进展得很顺利,也不知道为什么真正能待在一起了,却没有像自己心里预想的那样。在网上我们经常说“亲亲抱抱”,见了面却很难这么亲密。后来暑假见面频繁了,才好了些。但是一拿起手机聊微信,那种肆无忌惮的感觉又来了。(G4)

我们经常在网上瞎聊,我也会经常关注她的朋友圈,她一发朋友圈,我就给她回复,两个人甜蜜得不得了。其间有一次我去上海找她,她来火车站接我,看着她,我心里暗喜,原来哥也是有女朋友的人啊。说好给她一个拥抱的,我磨磨唧唧好久才抱了她一下,总觉得有点儿唐突。(B6)

他经常在微信上发给我:“我爱你,好想你。”见面的时候,他又不说了。说实话,我很期待他当面跟我说那三个字,但是他总是不好意思开口。(G5)

访谈发现,随着亲密语言多次出现,通过网络交往的异地恋情侣的亲密感也逐渐增强,但是现实交往的亲密感落后于网络交往的亲密感。访谈中的异地恋情侣都有相似的感觉,比如:G4和男朋友见面之后又感觉到了“不适应”;B6会觉得见面后的拥抱很唐突;G5谈到男朋友会在网上说一些亲昵话语,见面之后却不好意思说;等等。恋人双方进行网络沟通是通过文字符号传递情感,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听觉、视觉和触觉的参与,网络的去抑制化环境和视觉匿名等特征使恋人双方在网络沟通过程中更容易吐露心中的情感,表现真实的自我。双方在网络情境中建立了亲密感,在现实中又缺少及时的互动以巩固亲密感,就造成了异地恋情侣在线下的、面对面交往的情感进程中的不适应,出现“文恋”现象。

2.心近:网络中的感性交往拉近心理距离

对于异地恋情侣而言,网络在恋爱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可或缺。网络为相隔两地的恋人搭建沟通的桥梁,提供模拟空间,打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网络情境中的沟通弥补了距离带来的遗憾。

我喜欢和他用手机或者用电脑聊天,他既是我男朋友,也是我最好的朋友,我愿意把生活中的事情与他分享,觉得身边有一个值得信任的倾听者很重要。恋爱让我们都不那么孤单了……有时候也不知道为什么,一拿起电话打给对方的时候,就不知道该说什么了,总觉得说什么也不是那么透彻,可能我们真的很习惯去打字沟通吧。你一句我一句可以聊很久。两个人不能经常见面,有时候我会怀疑自己爱上的是不是他发过来的温暖的文字,是这些文字给了我恋爱的感觉,还是他给了我恋爱的感觉。(G4)

我那时候去上海交流了一个学期,我们每天晚上都在QQ上聊天。刚去上海的时候,人生地不熟的,上海的冬天又特别冷,他经常在网上关心我,陪我说话,给了我很多,让我很感动,他这个人挺幽默的。我觉得两个人之间的距离慢慢近了,也顺其自然地在一起了。(G2)

对于网络在异地恋人交往中如何发挥作用的分析,主要受到台湾学者黄厚铭先生提出的距离分类的启发,包括以下内容:第一,物理距离。指的是物理空间中人与人之间相隔的实际距离。第二,互动距离。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否需要经过媒介,人与人面对面的沟通就不存在互动距离,如果两个人通过电脑、手机实现沟通就存在互动距离。第三,社会距离。指的是两个人的人际关系网的连接情况。第四,心理距离。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亲密与否,即是否可以向对方吐露心事,是否关心对方的感受[13]。显然,异地恋的情侣在互动过程中存在着物理距离和互动距离,比如访谈对象G4和G2,二人分别在北京和上海生活,通常要到假期才能见面,平时主要靠电话和网络聊天交流,他们之间存在着物理距离和互动距离。社会距离可以理解为两个人的交往圈子有重合,彼此拥有共同的朋友。两个人的人际关系网络重合度越高,双方的接触越直接,社会距离也越近。但对于恋爱这种亲密关系来说,情侣间的心理距离的重要性胜过社会距离、物理距离和互动距离。两个人之间距离的远近由彼此的关切水平决定。对于远方的恋人而言,炽热的内心、频繁的互动、深入的交流能够拉近二人的心理距离,弥补因异地带来的物理距离和互动距离的缺失。相比非异地恋,网络在异地恋的交往维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交心:网络中的感性交往延续传统社会交往规范

在网络时代,异地恋情侣的网络交往是以熟悉关系在先,并利用网络交往建立的感性交往。通过访谈发现,异地恋情侣通过网络进行恋爱交往的情况比较多。如G5所言,网络交往具有即时性且成本低,特别是如微信、QQ等即时通信工具的出现,为异地恋情侣的即时交往带来便利。互联网使原有的社会关系延续到网络环境中,扩展了熟人关系,网民以身体不在场的特点进行网络交往,表面上看社会生活交往的形式发生变化,但实际上仍是传统社会的社会交往规范的延续。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论述的“熟人社会”是一个在几千年的感性教化下,注重感性思维和感性行动,形成了稳定的感性秩序的传统社会[14]。恋爱交往是中国传统社会婚姻关系的必经过程,尽管本研究并未涉及婚姻相关问题,但关系的长久性是探讨中国人的行为,尤其是社会交往的基础。长久性特征一旦出现,人与人交往中的理性会受到限制,感情因素获得成长。虽然感情培养对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家庭成员都是一样的[15],但中国人更加重视感情培养,尤其当双方处于恋爱关系中。异地恋情侣在网络中依然延续感情培养的惯习,通过双方的自我表露进行感情培养。

在恋爱关系的网络交往过程中,自我表露能够加强双方的感情,也能够增强双方的亲密感。通常自我表露得越多,恋爱关系越亲密。通过访谈,研究者发现自我表露具有互惠性,一方积极的自我表露得到对方的积极响应最终会促进关系的亲密。

我在杭州,我男朋友在北京,我们差不多一个学期才能见上一面,平时在生活中经常用QQ、微信联系,每天也会打电话,但是时间也不是很长,用网络进行即时的沟通,成本会低一些。当我闲下来的时候,就会给他发个微信,问他在干吗呢,如果对方很清闲,就会随时聊上一个小时左右。(G5)

我们虽然不在一个学校,但都在北京,隔几天就会见上一面,每天晚上睡觉之前,我们都会在QQ上聊天,这是一天当中最开心的时刻,互相说一声晚安,才会去睡觉。(B1)

我们高中的时候就认识,两家也离得比较近,每次假期都有机会见面。上大学之前,我们只是普通的朋友,互相也没感觉。反而隔得远了,聊得多了,两个人关系亲密了起来……虽然我们在网上打得火热,但是一见面,感觉却没有那么的强烈,两个人在一起也没有在网上聊天的时候那么放得开。(B4)

我们确定了恋爱关系以后,基本上每天都会在网上聊天。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会谈谈自己目前的学习状况,还会说一些生活中比较有意思的事情……我觉得两个人在一起最重要的是交心,虽然我们不能经常见面待在一起,但是我们彼此信任。他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我,甚至一些隐私都告诉我,我觉得自己很幸福,我也会把自己的一些感受告诉他。有点儿柏拉图的意思哈,这也是最重要的,我们什么都能说。(G6)

我们真的是无话不谈的,因为话题多,所以两个人在一起才比较搭吧……有一次,我们在聊天的时候,她问了我初吻的问题,这个问题有点尴尬啦。但是我觉得凭我们的关系,我应该告诉她,再说,这些都是过去的事情了,我也相信她不会介意。刚开始说的时候心里有些忐忑,但是没想到她也没有吃醋,还调侃我了。(B6)

在恋爱初期,男女双方的网络交往围绕着恋爱关系的确定而展开。在这个过程中,男女双方互相试探,当确定对方也同样有恋爱的心意后,一段恋情才会开始。本研究运用社会交换理论分析异地恋情侣恋爱关系的确立及发展的过程,也是延续传统网下社会交往的规范。过程的分析启发自彼得.M.布劳的微观结构中的社会交换理论[16]。个体间的交换开始于社会吸引,即个体与他人交往的倾向性。社会交换理论用于恋爱研究时,恋爱关系即是一方所希望获得的“报酬”。当A期望与B确定恋爱关系时,首先说明B对于A具有某种吸引力。如果A想成功地与B确定恋爱关系,就要让B承认自己,并且愿意与自己交往。在这个过程中,A就要采取一些行动证明自己的魅力及吸引力,力争给B留下好印象。如果A成功地吸引了B,B也给予A一定的回应,A与B之间就有发展为恋爱关系的可能。如果A和B都能从恋爱关系中获得一定的、相对均衡的“报酬”,比如关心、爱、帮助、地位、经济等,恋爱交往就会稳定存在。正如《诗经》所说的“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当然,这种对交换的描绘是一种浪漫的说法,如果按照布劳的观点,木瓜和琼琚是不对等的“报酬”,我们在此把《诗经》中的木瓜和琼琚只当作一种为了关系能够永结为好而给予彼此的回报。根据社会交换理论,互惠与公平都是人与人交往的法则,抽象的爱情也遵循这一原则,当一方在网络上主动表露内心、不断付出关心时,对方也会为这种付出有所表示。在恋爱中,无论男方与女方谁是追求者,如果双方的付出达不到相对均衡,一方的付出超出自己的心理预期却无法得到对方情感的回报,最终会导致恋爱关系不能成立或中断。因此,异地恋情侣在网络交往过程中也依然遵守社会交换的规范,恋爱双方都能交心才可以维持和发展恋爱关系。

五、总结与讨论

1.网络空间是中国异地恋青年维系和发展亲密关系的新空间,青年在网络空间中产生比网下空间更为亲密的“文恋”的感性交往形态

中国传统的择偶形式受几千年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青年择偶的主要方式,因此即使存在异地婚恋,在骑马、步行的缓慢交通年代,一封书信往往好几个月才能收到,姜夔在《鹧鸪天·元夕有所梦》写道,“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表达的便是传统社会中人们受制于时空而发出的叹息,恋人之间的互动在缓慢的时间中展开,跨越广阔空间的相会只存在于梦想之中[17]。在网络时代,地理距离不再是恋人沟通交流的屏障,青年恋人在网络空间中通过自我表露和亲密交往进行亲密关系的维系,并且这种过程的推进不仅使他们克服了既存的物理距离和互动距离,而且通过持续的自我暴露拉近心理距离。借助网络空间的匿名性、随时随地在线等特点,异地恋的情侣通过亲密的网络交往增进彼此的亲密感,如“文恋”现象的产生,这种方式甚至发展出比现实恋爱关系更亲密的感觉。

2.网络是青年延续传统社会交往规范进行感性交往的新空间,分辨并适应网络空间中的感性交往和理性交往是未来值得关注的青年研究议题

有学者认为网络社会的快速发展将使中国由相对封闭的“熟人社会”转变为高度开放的“陌生人社会”,建立在利益基础之上的契约关系将逐渐取代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身份关系。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网络扩展了陌生人交往的同时,熟人关系甚至亲密关系也开始通过网络进行交往(尤其体现在感性交往中)。哈耶克曾论述植根于经验事实的感性意识和感性行为,认为“习俗和传统处在本能和理性之间,不是出自有时称为无意识的因素,不是出自直觉,也不是出自理性的理解力”[18]。本研究通过分析青年异地恋情侣的网络交往行为,以论述网络时代青年群体中普遍进行的感性交往行为。这种交往形态既稳定又具有能动性,且会延展影响青年群体的其他网络关系、熟悉关系、亲密关系、经济关系等的交往情况。此外,从社会交往的结构上看,任何交往都应有两个重要维度:时间上的维度和空间上的维度。时间上的维度指个体交往时间的长或短;空间上的维度指个体在交往中的选择可能。中国人的交往模式多属于“长久性”与“无选择性”的关系,所以中国人重视和推崇“关系”。在长久以来的中国社会交往中,短期的、有选择的关系在中国人的人际交往中较为缺乏,但在网络时代,中国人似可以更多进行短期的、有选择的关系(包括亲密关系)。但本研究进行的青年异地恋研究结果发现,对于时间的长久期待仍是青年群体在网络交往模式下发展亲密关系的核心(例如“交心”“心近”等模式),这也回应了社会舆论认为互联网的出现导致青年群体出现更高比例的婚姻、恋爱关系的失范等观点。社会事实并不都会因网络的出现而失范,仍有一部分群体在网络交往中延续传统的社会规范。

与西方工业社会侧重经济利益为中心的理性交往不同,中国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理性交往和感性交往同时进行,感性交往由于表达方式不再拘泥于理性化、规范化,且能够通过一些亲密的、感性的、特殊的网络符号表达,以互联网为中介的感性交往弥散在青年群体的日常生活中,其发展模式与 市场经济体制主导下的理性化交往有所区别。当前网聊诈骗、网络传销诈骗等现象在青年群体中频发,均是青年群体对于理性交往和感性社会交往处理不当产生的冲突和失范行为。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主要代表,如何明确认识感性和理性的人际交往态势,处理、应对网络时代人际交往所面临的变化和挑战是未来值得关注的青年研究议题。■

猜你喜欢

情侣异地感性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感性概念
谈钱不伤感情:情侣谈钱攻略
图解跨省异地就医
异地恋——闭上眼睛,你就在我身边
黑皮精灵异地
吵架
吵架
情侣搭档靠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