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省农村居民高品质生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估

2022-03-19王中

经济师 2022年2期
关键词: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农村居民

王中

摘 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明确提出“高品质生活”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文章从农业产业、农民收支、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服务、居住条件、生态环境、精神文化生活8个维度23个指标构建了农村居民高品质生活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山西及其余中部五省的农村居民生活品质进行评估分析。研究表明,2019年中部六省农村居民生活品质综合评分排名依次为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河南省、山西省;山西在农业生产、农民收支、教育、居住条件以及生态环境维度与中部其余五省差距明显。建议从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提高农民就业质量与收入水平、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全面启动乡村建设行动、强化乡风文明建设方面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创造山西农村居民高品质生活。

关键词:农村居民 高品质生活 层次分析法 评价指标体系 山西省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2)02-109-03

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首次提出了“高品质生活”的概念。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破除制约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并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中突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然而,我国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发展模式使得中国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远不及城镇居民,实现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最大的短板在于如何提高和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

近年来,山西以创造高品质生活为引领,大力发展各项民生事业,统筹推进城乡发展步伐,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和突破,为农村居民高品质生活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然而农村居民的高品质生活到底是什么?包含哪些指标?山西农村居民在创造高品质生活过程中存在哪些短板?如何提升?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亟需构建一套能够综合反映山西农村居民高品质生活的评价指标体系。

一、农村居民高品质生活的内涵和特征

对于农村居民高品质生活的内涵,目前学术界尚未有学者进行研究,结合当前农业农村的发展特点及相关领域对高品质生活的探讨,本文认为,农村居民高品质生活应以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前提,以共同富裕为总目标,是农村居民在收入、教育、社会保障、医疗保障、住房、人居环境、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生活状态。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用“八个更”概括了高品质生活的基本面,即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本文借鉴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高品质生活“八个更”的描绘,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及农村发展的具体特点,将农民高品质生活的特征总结为:农业产业提质升档、农民生活富裕富足、教育质量不断提升、社会保障更加可靠、医疗卫生服务公平可及、居住条件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宜居宜业、文化生活丰富多样。

二、山西省农村居民高品质生活综合评价

(一)研究方法——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一种对定性问题进行定量分析的简便灵活的多准则决策方法。该方法通过将复杂问题划分为相互联系的有序层次,并对每个层次元素两两比较的重要性进行定量描述,赋予相对重要性次序的权值,而后,通过计算所有元素的相对权重并进行层次总排序,具有十分广泛的实用性。鉴于农村居民高品质生活评价体系的系统性、复杂性、综合性,本文将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山西省农村居民高品质生活进行评价。

(二)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结合农村居民高品质生活的内涵、特征及中部六省农村生活实际,兼顾数据的可得性及评价的科学性,主要从农业产业、农民收支、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服务、居住条件、生态环境、精神文化生活8个维度设置山西省农村居民高品质生活的评价指标体系。按照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对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这一评价目标进行层次划分,构建包括1个目标层、8个准则层和23个指标层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见表1)。

(三)指标权重的计算与结果分析

1.指标权重的计算。结合以往的文献研究和专家的建议,按照层次分析法在1-9标度上对设定的指标进行重要性两两比较,构建相应的判断矩阵。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各项指标的权重,结果(见表2)。

2.结果分析。通过层次分析法所得出的各评价指标在农村居民高品质生活评价指标体系中的综合权重,反映了评估过程中不同标准的重要程度。由表2可得,准则层指标的权重排名前5位依次是B2农民收支>B1农业产值>B5医疗卫生服务>B3教育>B4社会保障。

可见,B2农村居民的收支水平依然是保障和提高农民高品质生活的首要因素,而其中C4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最为重要,权重为0.159,说明农民财产性收入正在成为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一个重要来源,要想方设法增加山西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来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B1农业产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进一步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的重要保障,其中C1人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所占权重较高,表明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因地制宜地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及主导产业等措施依然是促进农村居民高品质生活的重要举措;B5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是影响农村居民高品质生活的重要内容,其中C13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所占比重最高,表明加强农村卫生队伍建设,是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关键;B3农村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农民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键举措,在农村居民的高品质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其中C9乡村初中生师比和C8乡村普通小学生师比所占权重分别为0.063和0.032,表明保证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稳定性是提高农村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环节;B4社会保障水平是农村居民高品质生活的一项重要指标,其中C10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情况所占权重为0.050,表明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能够有效遏制农村居民因病返贫的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居民养老的困境,是提高农民生活品质的有效手段。

(四)生活品质总体评价

通过综合权重的计算和数据的标准化处理,按照公式(1)将各项指标评价指数与对应权重相乘后累加,得出农村居民生活品质总体得分。

其中,Wi代表每项指标的综合权重,Zi代表该项指标的评分。

1.整体评分结果分析。由表3可得出2019年山西及中部其余五省和全国平均农村居民生活品质评分,并由综合评分得出排名。从整体来看,排在第1位的是湖北省,78.141分;排在第2位的是湖南省,75.054分;第3位是江西省,73.763分,第4位是安徽省,72.362分;第5位是河南省,63.717分;最后是山西省,50.211分。所有中部六省综合评分都居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下。

2.准则层评分结果分析。由表3可以看出,在中部省份中,山西省的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服务以及精神文化生活的得分表现相对较好,均超过了70分,在中部六省中处于中等水平,且接近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在农业产业、农民收支、教育、居住条件以及生态环境方面的得分大多数处于最低水平,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从农业产业B1方面看,排名依次为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江西、山西,其中,山西省农业产业评分最低,仅为40分,且与其它五省评分差距较大,与第五名江西(62.02分)仍然相差22.02分。表明山西应着力提高农村产业化水平,以供给侧改革、优化结构为突破口,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及主导产业。

(2)從农民收支B2方面看,排名依次为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河南、山西,其中,山西省农民收支评分最低,仅为40.19分,与排名第1的湖北(98.73分)相差58.54分。表明山西农民收入及消费水平总体较低,与中部其余五省差距较大。由本文指标权重计算结果可知,农民收支是评价农村居民高品质生活最重要的指标,是提高农民生活品质的关键因素,因此,山西应想方设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提升农民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3)从教育B3方面看,排名依次为江西、河南、湖南、安徽、湖北、山西,其中,江西以93.92分居于中部六省第1,一方面由于江西人口相对较少,每一位学生享受的教育资源相对充足,另一方面也表明江西相对重视农村教育,在农村教育资源上投入力度较大;山西排名仍旧居于中部六省末位,且与第一名江西差距较大,综合比较山西与江西在经济社会各方面的资源条件,表明山西应着力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瞄准农村教育的薄弱、重点环节,统筹谋划,提升农村教育水平。

(4)从社会保障B4方面看,排名依次为安徽、江西、湖北、山西、湖南、河南,其中,山西以78.85分排名第4,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7.48分)。具体来看,山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情况为3923元/人,在中部六省中表现较好;但是农村特困人员收养情况仅为49.24人/个,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5.04人/个),表明山西应进一步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加大投入力度,多重保障农村特困供养人员基本生活,防止返贫现象的发生。

(5)从医疗卫生服务B5方面看,排名依次为湖南、湖北、山西、河南、江西、安徽,其中,山西以77.4分排名第3,与第1名湖南(85.3分)相差7.9分。具体来看,山西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47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96人),表明在医疗卫生服务方面应进一步提高农村医护人员待遇,稳定农村医疗队伍,进一步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

(6)从居住条件B6方面看,排名依次为湖南、江西、湖北、安徽、河南、山西。其中,除山西外的其他五省评分均在80分以上,且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5.63),而山西在这一项的评分仅为40.52分。具体来看,山西在农村居民期末人均住房面积,每百户农村家庭移动电话拥有量和每百户农村家庭家用汽车拥有量三个指标上全面落后,且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较大,而这些评价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居民在住房、通信、交通方面的生活条件,结合准则层与指标层综合表现来看,表明山西在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及消费水平的同时,应着力完善农村交通、通信、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人居环境的整治力度,全面启动乡村建设行动。

(7)从生态环境B7方面看,排名依次为湖南、江西、安徽、湖北、山西、河南,其中山西和河南评分均不到50分。具体来看,山西在森林覆盖率和农村社会用电强度两项上的表现较差,表明山西生态环境较差、电力消耗强度较高,应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推广使用清洁能源,进一步提高电力使用效率。

(8)从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看,排名依次为江西、山西、湖南、安徽、湖北、安徽、河南,其中山西以81.75分排在第2位,并超过第6名河南(42.99分)38.71分。具体来看,山西每万人口拥有乡镇文化站0.79个,在中部省份中仅次于江西(0.80个);而广播节目农村人口覆盖率为98.28%,在中部省份中表现最差,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8.84%),表明山西应重点在农村广播电视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提高农村广播电视服务能力和水平。

三、山西省创造农村居民高品质生活的政策建议

高品质生活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个方面,创造高品质生活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增进人民福祉。结合山西省农村居民高品质生活评价体系,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进一步推动山西省“特”“优”农业发展。把杂粮、中药材、干鲜果、设施蔬菜、马铃薯、花卉等地方土特产和优质农产品打造成标准化的全产业链体系;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实行差异化及特色化发展,着力打造当地支柱产业。二是加快培育现代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乡村旅游、休闲康养、农耕体验、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促进农业三产融合。

第二,切实提高农民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一是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务输出水平。深入推进“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基础性战略工程,重点围绕脱贫劳动力、易地搬迁劳动力、农村低收入劳动力及农村致富带头人等持续加大培训和就业工作力度。二是加强公共就业创业服务。进一步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提升就业援助、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专业化水平,提高托底安置能力。三是扩大非农就业机会。针对性承接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引进并培育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企业,就地就近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第三、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一是进一步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着力推动建立城乡一体、以城带乡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机制。二是大力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通过统筹配置城乡师资,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鼓励大学生支教等方式全面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和能力;保障和改善农村教师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完善农村教师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将更多更好的教师留在农村。三是强化政府责任。完善义务教育免费政策,提高教育经费保障水平,健全学生资助体系。

第四,全面启动乡村建设行动。一是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完善农村交通、电力、通信、广播电视和农产品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推进学校、图书馆、医院、超市等农民生活设施便利化,逐渐形成布局合理、城乡互通的基础设施体系。二是进一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适应城乡居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需要,着力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大病保险制度及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等。三是进一步强化绿色发展理念。加大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提高农村电力使用效率,加大植树造林力度,继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垃圾污水治理及村容村貌提升,加快美丽乡村建设。

第五,强化乡风文明建设。一是加强乡村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对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二是弘扬乡村传统文化。加强对晋剧、民歌、锣鼓等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与保护;支持农村因地制宜地举办各类民俗节庆活动。三是强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加大农村广播电视网络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增加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供给,策划推出一批农民喜闻乐见的广播电视和网络节目,结合乡村需要开展“订单式”公共文化服务。

[基金项目: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2021年度青年课题“山西省农村居民高品质生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YNQN202102);2020年度山西省社科联重点课题“山西农村居民高品质生活的评价及其实现路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SKLZDKT2020007)]

参考文献:

[1] 孟东方.高品质生活的居民感知与创造路径——基于重庆市39个区县的调查分析[J].西部论坛,2021,31(03):44-56.

[2] 杜玉华.创造高品质生活的理论意涵、现实依据及行动路径[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1,7(06):98-106.

[3] 毛锦凰.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構建方法的改进及其实证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9(03):47-58.

[4] 郑建君.中国公民美好生活感知的测量与现状——兼论获得感、安全感与幸福感的关系[J].政治学研究,2020(06):89-103+127-128.

[5] 边燕燕.城市高品质生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分析[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0,34(08):45-57.

[6] 黄修杰,蔡勋,储霞玲,马力,左喆瑜.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估[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0,41(04):124-133.

[7] 李琼,赵阳,周宇.我国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基于ESDA—GWR模型的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9,40(05):841-850.

[8] 韩骥.上海实现高品质生活的内涵、特征及其实施路径[J].科学发展,2019(08):100-108.

[9] 上海财经大学课题组,徐国祥,张正,苏杰.上海高品质生活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9(06):9-13.

(作者单位: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山西太原 030000)

(责编:赵毅)

3703501908203

猜你喜欢

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农村居民
促进农村居民心理健康与实现精准扶贫
民办高职院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工程咨询企业可持续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新常态下大型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实证分析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道路拥堵的研究
做强农村居民的健康防线
俄罗斯农村居民就业、收入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