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到位 选择精准 感悟深透

2022-03-19王淦生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权衡作文题例题

王淦生

任务驱动型作文能从各种作文命题类型中脱颖而出,与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并驾齐驱,自然有其独到的地方——这就是,降低了考生的审题难度,强化了对文体格式、写作语境、内容针对性和作者身份等方面的要求。这样做的目的,是将作文重心由“读”(审题实际上就是一种变相的阅读考查)转向“写”。应当说这是与“作文”本应重“作”这一原则相吻合的。更重要的还在于,任务驱动型作文的诞生和流行,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语文的“工具性”意义——对绝大多数考生来说,语文的意义首先是一种交流工具。因此,考生有必要对任务驱动型作文做认真、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并通过扎实的训练和积累提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能力,同时也是为将来运用好写作这一工具打基础。

根据命题内容和任务指向的差异,近几年高考中出现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可以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分析与评价类,二是权衡与抉择类,三是感想与怀类。

下面,笔者分别就三类任务驱动型作文题,谈一谈其立意方法。

一、分析与评价类任务驱动型作文

分析与评价类任务驱动型作文,是指命题者在作文题中直接要求考生对某一现象发表看法,对某个人物作出评价,对某一事件表达观点,以表明自己的思考、认识和态度的作文。这类作文的命题材料中所援引的社会现象、人物、事件等一般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倾向性,即使命题者没有对其给予直接评价,但是从字里行间考生不难读出命题者的情感倾向。所以,这一类型的作文在立意的“大方向”上一般不易走偏,关键是要能将这些几乎人人谙熟的“大道理”或“小常识”阐述得令人心悦诚服。要想对分析与评价类任务驱动型作文有比较准确、具体的立意,考生必须认真研读命题材料,找到中心论点支配下的分论点和支撑这些观点的论据。

典题例题:

(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國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在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我们过的节日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我们唱的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读的作品如《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雪》《荷花淀》《红岩》,我们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钊、夏明翰、方志敏、杨靖宇,我们学习的榜样如雷锋、焦裕禄、钱学森、黄大年,等等,都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我们心中有阳光,我们脚下有力量。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

请结合材料,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例题分析:

命题者已为作文设定好主题:“可为与有为”。“可为”关乎外部条件,“有为”关乎个人作为。党和国家已为青年一代打造好了外部条件——先进的文化、人生的楷模、伟大的时代,我们要做的,就是利用好这些外部条件,将自我成长融入到国家发展中,在今天这样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大有作为”,实现与国家、民族同步成长和发展。

立意方法:

如果作文题已经预设好主题,我们要做的一是认真研读命题材料,二是充分调动平日积累,三是深入分析和感悟,进一步实化、细化、具体化主题,立意构思,谋篇布局。

二、权衡与抉择类任务驱动型作文

所谓权衡与抉择类任务驱动型作文,就是命题者给出有争议、有分歧或相矛盾、相对立的多则材料,或者在一则材料中呈现出多个不同的选项,让考生结合自身偏好或体验进行分析、探讨、研究,通过斟酌、权衡、比较,作出选择,表明倾向,得出观点,最终写成作文。权衡与抉择类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不仅考写作,更考思想,考鉴别,考表达。

典题例题:

(2021年高考浙江卷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把得与失看成终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起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过程。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例题分析:

文题材料中把得失看成终点、把得失看成起点、把得失看成过程,实际上代表了三种生活态度:重结果,重目标,重体验。对于多数人来说,最好把得失看成过程。因为把得失作为终点,会使我们失去感受过程的乐趣;把得失视为起点,会让我们背负沉重的心理负担;还是把它看作过程,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泰然处之,人生会多一些乐趣。不过考生选择任何一种生活态度且言之成理都是可以的。

立意方法:

权衡与抉择类任务驱动型作文题给出的人物、现象、观点一般没有正误优劣之分,对于没有正误优劣之分的人物、现象、观点,考生在权衡与抉择时要遵循两条原则:一是所论议题必须符合社会主旋律,传递正能量;二是切入点要小,切入点越小越能评议透彻。而对于有正误或优劣之分的人物、现象、观点,首先要认真审读材料,通过认真比对分析出孰是孰非孰优孰劣,找出是非优劣的原因,再选择要写的话题,找准切入角度,做到选择精准、立意明确。

三、感想与抒怀类任务驱动型作文

近两年高考作文题中,悄然出现了一种更偏向写散文(甚至抒情散文)的任务驱动型作文类型。这类作文,不要求考生针对某类社会现象、某个人物事件、某些言论观点作出分析和评价,也不要求考生对各种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作出权衡与取舍,而是要求考生对某种精神理念、某个重大事件、某一名胜古迹、某位著名人物等发表自己的感想,抒发自己的情怀,借此来考查考生思想的深度、阅历的宽度和人文情怀的厚度。

典题例题:

(2021年全国新高考卷Ⅰ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例题分析:

该命题材料最大的特点是具有思辨色彩,揭示了体育运动中强弱转换的道理。这一道理绝不仅仅适用于体育,无论是人的发展,还是国家建设,其实都存在这样强弱转换的问题。尤其是“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这句话对我们很有启发意义。

立意方法:

细心品味命题材料,仔细琢磨任务指向,在规定任务的总体框架内尽最大可能展现自己的思想深度、积淀厚度和语言表达上的才华。

猜你喜欢

权衡作文题例题
2021年《路》刊高考作文题全覆盖
如何权衡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病的获益与风险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向量中一道例题的推广及应用
2016高考作文题:在复杂要求中寻求平衡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基于探索与开发权衡的地磁仿生导航搜索方法
表白
避实就虚,理重于情——感受2014年高考作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