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岩崎千弘经典美绘本系列角色探析

2022-03-18谢晓彤张珠丽丁文霞

绥化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绘本情感

谢晓彤 张珠丽 丁文霞

(安徽工程大学 安徽芜湖 241000)

图文关系、叙事结构和角色塑造是绘本中必不可少的三大要素。角色作为绘本视觉语言的核心元素,是文化内涵和剧情发展的重要载体,具有很强的文化承载功能。插画家马丁·索尔兹伯里说过,想要成功塑造角色,作家和插画家就必须要了解人性,夸张地说,图画书的作者们需要窥视人性。[1]在绘本创作中,作者所塑造出来的角色应该具有人性这一特点,只有对人性的探索才能使读者联系到自身,在阅读的过程中方能加强代入感。因此对人性的描摹就成为绘本作家创作角色时的重要一环,需要敏锐的洞察力。岩崎千弘被称为“凝视儿童心灵的图画书作家”,她创作出的绘本角色采用写实和写意相结合的方式,把角色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并将角色塑造融入绘本故事中。

一、主人公的创建及选择

绘本角色是读者移情的对象,是绘本艺术的情感载体,能否塑造令人印象深刻的绘本角色是绘本故事能否成功的关键。任何绘本故事都有主人公,这些主人公不仅要设计得可爱,有趣,更重要的是要贴近人们的生活,引起人们的共鸣。教育家沃尔特·索耶说,成功的角色塑造需要作者具有讨喜读者和让人铭记的能力。[1]他们不一定需要一鸣惊人或者具有超能力,他们只需要像现实生活中的孩子一样具有喜怒哀乐,能让读者可以轻松带入角色。在岩崎千弘的绘本作品中,绘本的角色形象与绘本的整体风格相符合,与绘本的故事背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角色视觉形象的选择中,为了更贴合真实的世界,岩崎千弘往往选择以人物为主人公,加深读者的代入感。在题材的选择上大多以儿童日常生活为主,这样能让读者在观察自己日常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同时,又能体验到不同儿童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例如儿童绘本《下雨天,第一次一个人在家》以第一人称“我”为视角进行叙述,讲述的是下雨天“我”第一次在家从害怕到勇敢的经历,通过吃手指、看风景、弹钢琴、在窗户上写字这几个儿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动作,表达“我”的孤独、无助以及希望妈妈早点回来的迫切情感。其想法来自于儿童的日常生活,是对儿童生活中克服恐惧,大胆尝试,迈向独立过程的另一种呈现方式。采用以人物为创作原型的绘本有很多,例如大卫·香农的绘本《大卫,不可以》中的主人公,同样选择了以人物为主角,采用儿童涂鸦的方式,有显著的离经叛道感。他的儿童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背离了当时中国主流的审美习惯,既不甜美也没有智慧,但他仍具有独特的新奇艺术风格和强烈的视觉感染力。作者对大卫的轮廓进行了概念化的处理,弱化了人物的细节,便于儿童读者理解和带入。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优秀的绘本主人公的创建及选择,可以更快使读者进入角色并加深读者的体验感和共鸣感。

二、角色塑造及情感传达

(一)角色造型。动画角色造型是按照剧本设定、剧情需要来设计出符合要求的视觉形象,具有强烈的想象性和创造性,这里的想象性并不是绘本作者自由发挥,随意构想,而是依据现实生活中真实人物的形象加以提炼和总结,并通过夸张、变形或者一些装饰性的效果使得角色形象变得更加生动有趣。[2]同样,绘本角色造型设计也是如此。在绘本角色创作的过程中,无论角色以动物为原型还是以人物为原型,绘本作家需要让角色在符合基本生物特征和习性的基础上完成拟人化的表达,使读者在阅读绘本的同时更加容易联想到自身,以此加强角色代入感。

岩崎千弘的绘本角色造型是建立在现实生活的基调之上,对于以人物为主人公的绘本而言,绘本角色的造型是根据人物原型的比例、外形、动态特征加以提炼和归纳,使观众无需思考就能辨别出人物造型所表现的意图。在角色五官的刻画上,绘本角色的造型是在真人原型基础上进行塑造的。由于五官的分布、比例不同,所表达的想法也会有所不同。在身材上,多采用圆形的矮胖身材,把孩子低幼的状态表达得淋漓尽致。如绘本《小狗波奇来海边》中的主人公“小小”,岩崎千弘通过突出的额头、低矮的鼻梁、扁平的面庞,画出了亚洲儿童的独有特色。一头干净飘逸的短发,完美地把孩子自由、不受束缚的状态呈现出来。在服装造型上,岩崎千弘的绘本角色秉持着朴素这一特点,服装款式简单,颜色多采用纯色,不装点花纹,不添加配饰,在彰显日本传统文化简洁的魅力的同时也符合儿童简单质朴的特征,容易让读者有带入感。另外,道具设计同样也是整体造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丰富角色的外在形象与内在品味,不能被忽略。如绘本《生日那天下雪啦》的主人公“小小”,生日当天,妈妈送给“小小”的红色的帽子和手套作为生日礼物,可以看出当时的季节是冬天。红色,在日本文化中代表了吉祥、希望,如同朝阳。将日语文字中的“婴儿”一词直译过来就是“红孩子”,形容孩子的生命之色是光明、红润。也代表了妈妈对“小小”的期望。

(二)角色动作。行动是表演艺术的基础。有时在一场戏的某个情节中,表现人物经历的某个事件,举止动作和身体语言甚至比语言本身更有表现力。[3]注意这里所说的动作不仅仅是外部的形体动作,还包括肢体动作、表情、内心三类。早在电影发明初始的默剧的时代,就有卓别林这样的表演艺术大师凭借自己的表情和肢体动作,塑造了诸多经典的电影形象。由此可见动作对影视剧中角色的演绎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4]同样,在绘本中,动作对角色的塑造也有着非凡的意义,它传递着角色的各种信息,包括年龄、职业、生活习惯、情感特征等,是故事情节走向的线索。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是表达情感的最直接的方式。如绘本《鸟儿来的那一天》主人公“小小”圆圆正正的脸型,如黑豆般乌黑发亮的眼睛,都显示出她外在的美和内心的善。主人公“小小”非常希望有一只小鸟来陪伴她,却在鸟儿真的来临时放走了它。在鸟儿来临时,小小睁着圆圆的大眼睛、用手捂着嘴巴,生怕自己发出一丁点声音让小鸟受到惊吓,然而在她的脸上洋溢着满足的微笑。当意识到小鸟想要回家时,善良的小小耷拉着脑袋,眉眼低垂,眼神中透露着难以掩盖的失落,她的嘴巴微微嘟起,微拢的鼻翼都表达了内心的不舍。作为年幼的孩童,她心里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即使她内心再喜欢小鸟,也不能将小鸟永远束缚在自己身边,应该放它自由,让它自由翱翔。岩崎千弘深入刻画主人公的表情动作,以此深化主人公“小小”纯真善良的形象。

(三)角色性格塑造。一个角色造型、表情、动作的塑造,往往都会映射角色的性格特征。当一本优秀的绘本故事走进人们的视野中,角色的性格会根据故事的情节一步步进行强化,最终塑造成功的角色,可凭借性格特点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也许不完美,但会引起读者的共鸣。岩崎千弘的绘本《生日那天下雪啦》中,相貌平凡但心地善良的主人公“小小”,在朋友的生日宴上犯了错。在大家的责怪声中,她生气地离开了。对于这样的角色性格的塑造显然是合理的,成人在遭遇尴尬的事时,都会面红耳赤,生气焦躁,何况是不经世事的孩童呢?岩崎千弘把孩童敏感,细腻的内心世界刻画得十分到位。随着故事的发展,虽然朋友过生日时,闹得有些不愉快,可当“小小”过生日时,大家还是开心地跑过来祝“小小”生日快乐,“小小”也因此变回从前开朗的模样。由此可见,岩崎千弘笔下塑造的“小小”在性格上并不是十分完美,而是有着寻常孩子的喜怒哀乐,会因做错事而满怀愧疚,会因被朋友们责怪而感到面红耳赤,也会因朋友们的示好而开心的忘却一切烦恼,重新打打闹闹。在角色性格的塑造上,岩崎千弘从现实生活中提取各种生活元素并创作新的故事,通过写实的生活细节描写,反映了角色细微的情感变化,衬托角色性格,使其形象真实而丰满;通过合理的情节发展叙述,带动读者的内心情绪,让其将自己带入绘本角色的情境,从而达到读者与角色共情的目的。

(四)角色情感传达。角色情感塑造是角色塑造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角色情感的表达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才能将角色情感外化,绘本作为一种视觉形式的艺术,必然由视觉形式来呈现角色内心的情感。恰当的表达方式能够有效地抒发角色的情感,升华绘本故事的主旨。情感的变化可以通过绘本的镜头语言来表达,透过绘本作者的镜头语言可以让读者更好地感知角色被赋予的情绪,从而加深读者对绘本的理解。如岩崎千弘的绘本作品《生日那天下雪啦》中,一开始主人公“小小”参加朋友的生日聚会,心情十分愉悦,对“小小”的镜头描绘也都是正面的,偶尔才有一个侧面的描写,而在小小做错了事,吹错了蜡烛后,对“小小”的描绘大都是背影,给人一种孤寂落寞的形象。偶尔一个侧面描绘,能在小小的眼神中感受到孩子的失落。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很容易被角色散发出来的情感感染。另外,通过角色的肢体动作、面部表情也可以很好地表达情感。例如,绘本《家里有了新宝宝》对主人公在二胎弟弟的出生之际的刻画,通过微皱的眉毛,飘忽不定的眼神以及咬着垂下的帽绳的嘴巴,表达了主人公困惑、紧张、又期待的心情。由此可见,情感和角色是不可分割的。在岩崎千弘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她通过表情、动作以及镜头语言对主人公心情进行准确表达,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儿童读者本身也会有很好的情绪表达和抒发的效果。

三、表现手法

近代水彩画先驱李叔同在《水彩画略论》中谈到:“西洋画凡十数种,与吾国旧画法稍近者,唯水彩画。”[5]西方的水彩画与东方的水墨画有许多相似之处,可以相互借鉴,而岩崎千弘绘本画面正是以水墨与水彩相融合的方式进行创作。

由于岩崎千弘有学习水彩画和中国书法的经历,在学习中国书法时,她从书法中“气韵生动”“天人合一”等传统文化理念中汲取营养,并与水彩相结合。在笔法方面,受书法笔法和技巧的影响,岩崎千弘的水彩画吸收并融合了中国书法的小写意、大写意等技巧,结合东方含蓄抒情的书法审美特征,巧妙运用叠加、晕染、留白等技法,呈现出水彩柔和生动的艺术特征。岩崎千弘运用水彩与水墨相结合的画法表达角色情感,以期达到与读者共情的目的,例如绘本作品《小狗波奇来海边》,讲述了主人公“小小”暑假来到了海边,由于她的好朋友小狗波奇没有来而倍感孤独。在这幅图中,用大面积的色块表达出大海的苍茫,这种苍茫与主人公的形象形成了一种张力,将她内心的孤独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岩崎千弘的绘本作品中,除色彩外,线条也是非常重要的视觉表现形式。正如德国艺术家保罗·克利的那句名言“用一根线条去散步。”线条本身就蕴含着精微的感觉和细腻的情绪,同时也道出了丰富的线条留给我们无限想象的空间[6]。在岩崎千弘笔下,墨色线条最富表现力的地方在于对角色动态的描摹上。绘本《小狗波奇来海边》是这一手法的典型代表。岩崎千弘抓住了“动”的精髓,运用寥寥几笔的线条勾勒出了角色形象的动态美。对于主人公“小小”飞奔到小狗波奇身边这一形象的刻画深入人心,无论是奔跑时的飞奔向前还是刹车时扑倒在地,岩崎千弘都刻画得非常真实,使角色定格在一瞬间,让读者感受到主人公在见到小狗波奇时的喜悦以及飞快朝小狗奔来的迫切。在处理人物边界时,岩崎千弘采用虚实得当的画法,凸显出孩子的低幼美感。运用铅笔进行绘画可以看出在边界地排线有许多变化方式,背景色彩之间的融合处理得也十分巧妙,搭配她特有的留白画法,生动地将“小小”最日常的神情活灵活现地表达出来。

结语

岩崎千弘运用敏锐的洞察力,细腻的笔触,剔透的色彩塑造了许多绘本角色,或许你已经记不清绘本所描述的故事,但可以凭借岩崎千弘的绘本风格清楚地分辨出哪个角色是由她创造的。成功的绘本角色塑造具有共通之处,那就是基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或者事物进行提炼和创新,塑造出来的角色就会拥有鲜活的灵魂。而创作出好的绘本角色的关键就是要把握好绘本角色造型、行为、性格和情感的塑造以及绘本的叙事节奏,角色情感的变化应贯穿故事的始终,并注重角色的形象使其更加贴近现实,以达到共情的目的。角色更是需要充分体现人性这一特点,这就要求角色要以人的视角融入日常生活,观察人物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绘本艺术家只有考虑到观众的主体性,才能打动人心,使作品所诠释的故事性和艺术性达到统一,这也是绘本保持长久艺术生命力的保证。

猜你喜欢

绘本情感
绘本
绘本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绘本
绘本
绘本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台上
情感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