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和合文化与台州模式的理论关联及逻辑进路

2022-03-18

台州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台州经济文化

许 峰

(中共台州市委党校 台州行政学院,浙江 台州 318000)

改革开放以来,台州已深度嵌入长三角一体化城市群发展的国家战略之中,其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正在酝酿裂变发展的根本性变革。台州从一个资源禀赋匮乏的小城市迅速崛起,成为全国民营经济的先发地,创造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台州现象”,并形成“浙江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内在实践性意涵和外在先行性效应的台州模式。考察台州改革开放的发展史,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从制度变迁模式的研究视角来看,用“历史制度分析”[1]加以解释,台州模式发祥于工业基础薄弱、金融资本匮乏、外资引进稀少、外部要素较难导入的区域,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始于分权式改革、所有制理论与实践的新探索,有赖于政府公共管理手段、方式的变革和创新,以及政府基础性制度建设能力的加强、社会动员与前瞻引导等现代治理能力的提升和有效地激发市场活力的制度创设因素等,也得益于多元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大胆突破、市场化程度的协同递进,因而其发展实践具备鲜明的台州个性特色。但是究其根源,对台州模式的研究必须突破传统的制度变迁和“内生发展”的解释框架,回溯其多元文化的融合、人文积淀的丰厚、生态地理环境的独特滋养等因素,分析透视历代台州人在“耦合包容精神”基础上的理想追求,从多维视角拓宽城市区域发展模式的研究领域,用和合文化为城市区域模式转型注入丰富的内涵和鲜活的特色并使之成为台州模式的命脉所在。

一、台州模式探索历程分析

自1978年起,台州模式的探索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发展阶段:一是民营经济发展快车道时期。这一阶段从1978年到2001年,台州在全国率先探索民营经济发展新机制——推行股份合作制,民营经济在政府良好的服务环境下高歌猛进,基本保持年均20%左右的经济增速,这一时期台州增长速度远高于全省乃至全国的发展速度,是“台州现象”最辉煌的历史时期。二是民营经济创新发展艰难求索时期。这一阶段从2002年到2007年,台州民营经济先发优势逐渐弱化,资源紧缺、供给不力、交通不便、发展空间局促和投资环境不尽如人意的劣势逐渐显露,经济发展与全省其他地区相比已无优势可言,企业外流现象出现。三是民营经济发展进入下行通道时期。这一阶段从2008年到2015年。2008年,台州模式作为一种理论形态的发展模式被中国社科院确立,国内外兴起研究台州模式的热潮。但同时,在市场竞争更加充分和激烈、“买方市场”进一步形成的背景下,尤其是2010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台州民营经济雪上加霜,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的台州民营经济步入转型升级的艰难过程,原有的股份合作经济的素质性和结构性矛盾凸显,先发优势持续弱化。但台州实体经济的基础仍然扎实,创业风潮依旧不减,由此,台州民营经济进入转型升级、积蓄动能的阶段。四是2016年至今台州经济步入创新转型的高质量发展时期。这一阶段经过改革创新,得益于公平竞争环境的营造、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人才培养机制的支撑、开放发展策略的推进、融资模式的创新等市场体制条件的完善,台州民营经济强劲复苏,发展速度再次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特别是2017年,7项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省第一,民营经济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发展质量持续向好。2018年,台州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工业增加值1102.43亿元,比上年增长9.7%,增幅仍居全省第一①台州市统计局发布《台州市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9-04-02,http://www.tjcn.org/tjgb/11zj/35860_3.html。。2021年一季度,台州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工业增加值达313.54亿元,比2020年同期增长37.2%②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实现高位开局2021年一季度台州经济亮在哪?》,2021-04-27,http://tz.zjol.com.cn/tzxw/202104/t20210427_22449269.shtml。。

这一台州民营经济发展的探索历程(历史逻辑)充分证明了,台州模式创造的发展奇迹另有秘诀(理论逻辑),即另有未被前人所认识到的演化动力机理。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台州模式的内涵不断发展变化,体现出具有历史辨识度的显著差异性,以及地方政府独立发展的竞争战略,进而形成一定的区域特色。但在当前创建民营经济示范城市的目标导向下,仍需在发展中自我探索、自加压力,寻找台州模式再创新辉煌的作用机理,重构台州模式的新优势。作为一种模式,需要占据发展制高点,适应时代变化发展而再图“创新致胜”。台州模式应及时跟进后工业化阶段要求,递进创新并诠释代表高度发展阶段的时代演进特征,从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元结构的融合为切入点,依托丰富的人文资源、文化资源,挖掘祖先留下的和合文化这一核心文化资源而取得未来发展主动权,放大人文优势和价值竞争力,赋予内生型发展模式新的生命源。概言之,经过多样化、差异性的发展演化过程,台州模式已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走上特立独行的区域发展道路,演变为时代特色鲜明、具有人文魅力的模式,最终使得台州模式在“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上达成了内在的一致。

二、台州模式的人文新内涵界定

任何一种模式都是处在一个不断创新和发展进程中的综合性系统,表现为经济技术路径依赖、制度路径依赖和关系路径依赖,并且确立为一种独特发展理论的概念和内涵。城市经济发展模式则是依据某一特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和资源要素结构的演化而进行相应的转换和调适,进而在路径依赖阻滞力和路径创造推动力的合力作用下发挥比较优势,从自我崛起到自我突破和自我超越,实现区域发展的螺旋上升与递进创新[2]。改革开放以来,台州率先创设了以民间资本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体制优势,对其他城市区域的市场化改革与发展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经验和启示;缔造以“民间主体、市场主导、制度规范”为基本内涵的发展民营经济的独特机制优势,因而是一个具备“自发秩序”特征的发展样本,能为其他城市区域发展提供一般性道路示范;探索出一条以民营经济为生力军,结合台州地方特色的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道路[3]。40多年的改革历程中,台州人发扬独有的自主创业意识,积极推进民间协同创业,各市场主体间形成既竞争又合作的良性局面,营造了人人皆是创业主体、创业环境的“和合”氛围。时至今日,民营经济已成为台州最大的优势、最亮的特色、最重的底牌,区域内99.5%的企业所有制性质为民营企业,92%的税收和77.5%的地区生产总值由其创造和贡献。

马克思曾指出,经济发展过程是“技术进步—分工专业化—市场拓展—制度变迁”交互推动、自我强化的内生演进过程[4]。台州40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台州模式”,即民营经济、民主政治、有为政府、和合文化的协同发展,已经成功地从2008年确立的“市场—政府—内生型模式”向“文化与科技双轮驱动—市场和政府有效分工—内生+外生兼容互促(即主动创造“地方—全球”连结渠道)模式”演变。概括台州模式的时代新内涵,在四大支柱中,民营经济是内生机制,民主政治是平衡机制,有为政府是引导机制,和合文化是动力机制。

实践证明,“台州模式”充满活力,离不开以下五大主要人文特征:一是“有事好商量”的协商民主精神;二是“合作天地广”的合作共享观念;三是“大步走四方”的开放吸纳胸怀;四是“台州当自强”的图强奋进品性;五是“营商环境革命”的服务初心。台州模式的时代新内涵代表了高度发展阶段演进的新特征,赋予了城市内生型发展模式新生命。

三、溯源和合文化

一部台州的文明史就是和合文化传承的历史,台州独特的儒释道圆融共生的文化现象最终集成“和合”精神。从经济思想看,最早提出“四民皆本”论的是天台山儒家文化代表人物、北宋天台县令郑至道,这比明代黄宗羲开创的“工商皆本”论要早500多年[5]。从经济实践和商贸行为看,悠久的商贸传统催生“和合”经济活动。台州商贸活动最早可以追溯到五代吴越时新罗国商人聚居新罗坊(黄岩)时的商业活动,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台州历史上手工业发达,海外交往密切,自唐宋以来,便有“逢州日日市,逢县三六九”的集市商贸盛况①百度文库《经济史——唐宋台州手工业概况》,2012-01-21,https://wenku.baidu.com/view/5e71a81b650e52ea55189833.html。。唐代开始与日本、高丽、新罗等国有贸易往来,南宋时期开埠设市,商贸历史沉淀和文化底蕴深厚。这可谓是台州经济社会领域的“和合”思想,是台州务实进取、开放包容经济模式的雏形和源头。

台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都相继凝聚着特定的历史烙印,鲜明地传递出台州人民的价值追求、生存理想和发展模式,是当代台州城市区域发展模式本源性的历史人文基础。台州模式不是与文化无关的纯民营经济、民主政治的制度范式,任何模式都是在文化孕育中存在、发展并逐渐定型的。台州模式的形成与演化取决于其背后的文化力,台州模式的发展首先就是一种文化的重构与超越,其文化遗传因子的核心在于和合文化的深刻影响。台州模式是对和合文化的拓展创新,台州模式与和合文化具有天然的内在关联。和合文化是台州的特色文化资源,作为台州人的一种基因、血脉和传统,作为台州模式最重要的内生性资源,是台州模式的精神内核。梳理诠释台州人在改革开放40多年实践中创造的举世瞩目的台州模式,需要从其深厚的文化渊源和文化思想因素入笔。和合文化是台州城市文化的精髓,其所包含的精神底蕴与台州城市的地域特征、社会发展和人文性格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是台州模式、台州现象、台州经验的文化根源。

(一)台州模式的文化品质:和合文化蕴含的求真务实精神。台州文化深受朱子气节观和事功学派的影响,主张以气节为本,经世致用,养成了求真务实精神,培养了台州人“崇利养义”“以利兴义”“融义于利”,反对“崇本抑末”的求真思维。求真务实是台州人长期形成的地域秉性,也是台州人文精神的重要特征。台州在经济发展中秉持自由创新观念,走出一条聚焦实体经济、坚守实业的发展路子。改革开放以来,台州人肯吃苦,重实干,不以利小而不为,由初始的“货郎担”而蜕变成经商户、民营企业家,从个体分散的经营形式发展到契合现代商业发展潮流的网络组织形式,从“走别人不愿走的路”到“过别人不敢过的桥”再到“趟别人趟不了的河”。这就是说,以求真务实为特征的城市区域人文精神,是台州模式的必备品质。

(二)台州模式的时代意蕴:和合文化蕴含的开拓创新精神。和合文化中“和合共生”的思想方法,对台州的改革创新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台州在新中国成立70多年后,从改革开放前28年所处的资源匮乏、人地关系紧张、国家政策性投资稀少等发展困境中,催生出台州人“变革创新、敢闯敢冒”的人文精神,为经济起飞创造了先发优势。“和合共生”的思想体现在经济制度创新中,使得台州成为股份制经济的发源地,是催生台州股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因。台州人凭借“无中生有”的本领、“无所不入”的钻劲,在生产和技术上富有创造力。台州人提升自己产品或产业的方法无奇不有:“借脑发展”“租脑发展”“租借结合”“借梯上楼”“飞梯入室”“买鸡生蛋”“买鸡不买蛋”“养鸡生蛋”等,凡是他们需要的,就没有办不到的。正是在这种创新的氛围中,台州区域发展模式逐步走向以民营资本为主导,其中孕育着特色农业、先进制造业,创造了台州市场主导型的组织模式和产业模式。

(三)台州模式的力量源泉:和合文化蕴含的奋发图强精神。台州人的敢闯敢冒精神和市场经营的灵活性与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和合民间信仰特征是有直接关联的。台州地处东南沿海,“三面环山”,以山为邻的台州人,感受着大山的硬气,形成了执着刚毅、不等不靠、独立自主、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文化性格;“一面向海”滨海栖息,孕育了台州“拓展、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区域特色文化,具有敢于闯荡冒险的海洋文化特质,富有开拓进取的商贸文化习性。如此世代沿袭,便形成了台州人文化性格的主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数百万台州人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凭着这种坚韧不拔的品质,迅速从一个地理闭塞、交通落后、35年未形成中心城市的区域一跃跻身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中的二线城市行列。

(四)台州模式的思想纽带:和合文化蕴含的兼容并蓄精神。和合文化的特殊性在于,它形成于先秦时期,并且是在“百家争鸣”这一文化繁荣现象的重要节点中发展起来的,本身就是文化多样性对话、包容性融合的成功典范。同时,和合文化也具有唯物辩证的科学逻辑,和合差异并非否认不同,多样性的平衡才能“和实生物”“兼容并蓄”。“睦邻、安邻、惠邻”的诚意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友善,都体现着和合理念,为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把握台州新的发展机遇提供了强大的文化支撑。

(五)台州模式的思想保障:和合文化蕴含的团结合作精神。台州悠久的和合文化传统孕育了当代台州人团结合作精神,也激发了台州人在实践中善于合作的良好品德。“和”是一种承认与尊重,“合”是一种凝聚与合作。和合文化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客观地承认不同;二是把不同的事物有机地合为一体。和合文化不仅促进了中华文化生生不息、持续发展,并作为普遍认同的人文精神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现在个人修身上,以“和为贵”;持家上,“家和万事兴”;生意中,求得“抱团发展”“和气生财”;人与人的关系上,要求“和睦相处”;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追求“天人合一”。

(六)台州模式的前进旗帜:和合文化蕴含的开放进取精神。在经济市场化和个体经济快速成长的过程中,台州模式的“青藤经济”特征得以确立。也就是说,台州人逐渐走出了传统小生产意识的樊篱,孕育了自主、竞争、开放、进取等积极适应市场经济基本规则的新观念,亲商、近商、尊商意识普遍觉醒并日益增强,市场的触觉延伸到哪里,哪里就有台州创业者的身影和足迹。百万台州人离开自己的家乡,在世界范围内共创办企业近4万家,其生产的一半以上产品出口外销。近年来,伴随着地方政府“走出去”战略和优质服务的政策环境,以及优惠政策“开绿灯”、异地商会“牵红线”、国际展会“搭平台”、商人大会“促回归”等强力保障措施,“借船出海、借梯登高”的海外投资热潮正不断兴起。台州外向型企业所创造的经济效益不仅帮助了当地人脱贫致富,也实现了台州人的海外创业梦。“青藤经济”是台州经济发展模式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台州实施“走出去”“引进来”发展方略的重要力量。

四、创造性转换台州模式及逻辑进路

增强区域文化自信,深入挖掘和合文化的当代价值。和合文化包含了思维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社会治理结构、从政施政、人际交往及个人道德修养等内容,其内容的广泛性与完整性及其思想的实用性,决定了它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巨大的城市文化塑造功能。作为台州模式必要支撑、基础和源泉的和合文化,是城市形象的综合体现和城市灵魂,具备精神支柱、产业支柱、营造环境以及辐射作用四大功能。创造性转换台州模式应充分体现这些传统文化的精华,准确把握台州模式的文化个性,深度解读传统文化的地域性特征,进而扩展其历史文化内涵并延续文化命脉的多代性,这才是台州模式的共同之根。

(一)精神价值:以和合文化为核心构建台州共同价值观。“处在工业化阶段的价值认同,要完成非社会化的个人价值,向普遍社会价值的归属,使人们的价值观在社会性主旋律上取得一致。”[6]准确地适应与把握具有时代脉搏的价值认同取向,是文化力的具体体现。“天人合一”的天地本源思想,对于帮助纠正克服后工业化和后现代主义的自我为中心倾向,提供了文化观念支撑和思想动力源泉。台州当前处于工业化伴生信息化、现代化向后现代化递进的双重交汇的历史转型期,其中伴随着组织模式、产业发展模式的探索和革新,并且劳动就业、调配方式、劳动就业体制机制以及在分配制度上正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态势,但在客观进程中社会成员凝聚力却在某种程度上趋于弱化,由此需要通过和合文化去强化共同价值观。共同的价值观能有效支撑台州模式的发展境界,化解区域发展模式探索中的诸多困境,平衡与协调社会进步中多元利益诉求和矛盾冲突,最终达成谅解和共识,凝聚意志和力量,化解矛盾、消除冲突。和合共同价值观便成为台州社会各个群体和阶层为相互一致的根本利益而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精神纽带,引导人们树立“和合台州”理念,共同发展、共享发展成果,构筑台州模式不断迸发创造力的“活水源头”。

(二)经济价值:以和合文化作为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思想基石。区域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从来就是一个不断积累文化资本与降低文化成本的过程,城市文化变迁制约着制度变迁与技术变迁。对于台州这样一个资源匮乏的城市来说,和合文化先进的作用集中反映在:一是和合文化“务实而兼容,和合而创新”的理念对城市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起重要作用。和合文化并非抛弃和排斥竞争,而要求“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从而焕发创新生机与发展活力。文化创新环境作为一种无形的非正式约束引导机制,决定着城市内生产要素组合的经济效益,有助于降低经济运营中交易成本、例外管理成本和提高经济运营效益等。二是对“民营经济示范城市”这一现代工业文明形态提供人文精神支撑,创新人才和智力支持,培育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先进的现代工业文明形态还能促使国际先进技术转移,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为城市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三是文化软实力及其遗产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具有与一般消费品、资本品、制度等资源相同的特征,是最具有综合价值、最能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的资源,是现代服务业的命脉。

(三)社会价值:以和合文化为内在动力促进建设文明台州,铸就思想灵魂。和合文化以“天人合一”价值模式与思维时空的天地本原整体思想架构为价值指引,倡导“和”济人间的天下情怀。其基于共同体关切和个体理性自觉的“和合文化”对于市民素质有着根本的启发性意义,使每一名市民能为台州作为一个文化共同体的存在和发展而存在;文明台州的具体实践路径则在于市民自身文化自觉性的培塑。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和合文化”所强调的基于共同体关怀基础上的、与个体生命联系在一起的文化形态建构可为台州现代文明模式提供有益借鉴和变革参考。

(四)生态效益:以和合文化孕育“美丽台州”建设的思想渊源。从“和合文化”的人文视角看,其首要价值启示是从“天人合一”的形而上追求中涵养万物一体的天下意识和社会大同的理想信念。抵御功利文化和短期效益的蛊惑,正确预期自身行为对整体世界的影响力和破坏性,创造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妥善共存的局面,倡导高度人文化的生态伦理和“绿色治理观”。其中的生态文化是一种先进的文化,即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核心和信念的文化,是一种基于生态意识和生态思维为主体构成的文化体系[7]。它在内涵上包括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观和生态道德观,以及生态理念与生态思维方式等,这就意味着,树立正确的生态文化观对城市软实力建设以及区域综合竞争力有着深刻的影响。

(五)创新价值:以和合文化“和实生物”兼容思想,为精神与物质生产领域提供本源性创造力的思想依据。和合文化以安宁和谐为社会理想状态,追求“和实生物”的人生态度和价值旨归。“和实生物”的思维展现了冲突多样性的和谐,蕴含矛盾的统一,从而推动万物各司其职、各得其所、各尽其能,在差异性和多样性中包容发展。“和实生物”的兼容思想体现为多元共存的人文精神和和谐共进的理性关切,充满着对冲突和差异的承认与理解,其终极目标就是求得共存共生、共同发展的价值理想。

阿根廷一学者说:“在发达世界,首要的财富在于有成功希望的创新过程。”[8]文化创意的本质在于创新、创造,“和实生物”的价值旨归能为文化创新指明方向,提供传统文化的源动力。这就是说,追求文化创意产业的差异化、精品化制胜路径,既要“周而不比”,加强对创意思维作为一种人类文化行为的理解,在认识上求“和同”,又要在鼓励创新的制度框架内体现“不同”,进而使台州在众多现代及未来产业领域拥有创新驱动的强大优势,形成文化竞争力。

结 语

文化是渗透在社会的各个领域的,要把握和合文化对城市区域发展模式的影响和驱动是一项复杂浩大的研究工程。和合文化、台州精神、价值理念以及社会行为,是比台州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更为基础、影响更为广泛的因素。“一旦条件成熟,台州文化的和合精神必然通过一定的形式在台州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中表现出来。”[9]但是,文化和社会的因素变化相对于经济社会发展要更加缓慢、稳定和更具韧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关联绝对不是单向的。当前台州模式面对高质量发展和湾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所暴露出来的新问题和相应的解决之道,也绝不能仅仅着眼于文化层——和合文化。顺着这个研究缺憾继续深思,追溯经济社会发展史,和合文化作为核心要素之一无疑影响并支撑着区域发展模式的递进更新,但这还远远不够,必须考虑其他诸多方面的综合动因,设定一个严格的城市区域发展模式的理论框架,并建构起分析其基本因素及其影响因子的指标体系,也就是说,仅通过和合文化的深度解读与阐释,其说服力仍然是有限度的。

猜你喜欢

台州经济文化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谁远谁近?
样板:不成熟的台州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台州远洲墅
浙江省台州中学语文组
“乞丐王”——记感动台州十大人物之一王曰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