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顾况、孟迟、许浑皖南文学活动考

2022-03-18朱曙辉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顾况宣城杜牧

朱曙辉

(宿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安徽·宿州234000)

唐代以宣歙池观察使辖区 (包括今安徽省芜湖、马鞍山、宣城、铜陵、池州、黄山等六市)为核心区域的皖南地区是中原、湖湘与吴越之间重要的交通枢纽,有许多诗人曾来往盘桓于此,留下了丰厚的唐诗文化遗产。 遗憾的是,截至目前,除了李白、杜牧等少数著名诗人之外,大多数唐代诗人在皖南地区的相关活动情况尚未获得学界关注,皖南地区的唐诗文化资源也未能得到相应重视。 本文选择顾况、孟迟、许浑三位唐代诗人在皖南地区的相关活动为研究对象,将其在皖南地区的活动行迹和文学创作情况详考如下。

一、顾况皖南行迹考

顾况(727? -820? ),字逋翁,苏州人。 至德二年(757)登进士第,历任浙西节度判官、著作郎、饶州司户参军等职,后归隐茅山。 顾况为中唐著名诗人,诗风以奇逸见长,今《全唐诗》有顾况诗四卷,存诗二百三十五首。 有关顾况的生平当代傅璇琮、赵昌平、胡正武、蒋寅等学者已经有了较为详细的考证[1], 但有关顾况在皖南地区的相关活动情况及文学创作尚未有人注意到。 今顾况诗中有五首作于皖南的诗歌,诗如下:

赠别崔十三长官

真玉烧不热,宝剑拗不折。 欲别崔侠心,崔侠心如铁。 复如金刚锁,无有功不彻。 仍于直道中,行事不诋讦。 崔侠两兄弟,垂范继芳烈。 相识三十年,致书字不灭。 我来宣城郡,饮水仰清洁。 蔼蔼北阜松,峨峨南山雪。 顾生归山去,知作几年别。[2]1339

险竿歌

宛陵女儿擘飞手,长竿横空上下走。 已能轻险若平地,岂肯身为一家妇。

宛陵将士天下雄,一下定却长稍弓。 翻身挂影恣腾蹋,反绾头髻盘旋风。

盘旋风,撇飞鸟;惊猿绕,树枝褭。 头上打鼓不闻时,手蹉脚跌蜘蛛丝。

忽雷掣断流星尾,矐睒划破蚩尤旗。 若不随仙作仙女,即应嫁贼生贼儿。

中丞方略通变化,外户不扃从女嫁。[2]1345

历阳苦雨(一作夜雨)

襄城秋雨晦,楚客不归心。 亥市风烟接,隋宫草路深。

离忧翻独笑,用事感浮阴。 夜夜空阶响,唯馀蚯蚓吟。[2]1347

青弋江

凄清回泊夜,沦波激石响。 村边草市桥,月下罟师网。[2]1350

送李侍御往吴兴

(一作送李侍郎从宣城取洞庭路往吴兴)

世间只有情难说,今夜应无不醉人。 若向洞庭山下过,暗知浇沥圣姑神。[2]1353

按: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八记载:“青弋江,(宣城)府西六十里。 源出泾县及池州府之石埭县,又太平县及府西南境诸川皆汇入焉。 东北流经行廊山,下又北合诸山溪之水经方山下,又北出场青口会太平府黄池河, 又北入芜湖县界, 注大江。 ”[3]青弋江为连接歙州、池州、宣城、芜湖、金陵之间的水路要道。 顾况《青弋江》诗显然是写作于皖南境内。 《送李侍御往吴兴》诗题一作《送李侍郎从宣城取洞庭路往吴兴》,《赠别崔十三长官》 与 《险竿歌》中分别写道“我来宣城郡”和“宛陵女儿”“宛陵将士”显然也都是作于宣城。

就现存材料来看,顾况至少有两次皖南之行的经历。 第一次在贞元十年(794)秋,第二次则在贞元十六年(800)年初(详见下文考证),具体是何时所写,则需要一一考辨。

(一)贞元十年(794)秋皖南之行

《全唐诗》二六四卷收录顾况《从江西至彭蠡入浙西淮南界道中寄齐相公》诗,傅璇琮先生已经考证诗题中的“齐相公”为贞元八年(792)七月至贞元十一年(795)七月在江西观察使任上的齐映,并考证此诗写作于贞元十年(794)秋[4]402。 自江西由彭蠡湖至浙西淮南道(治所在扬州)必然是经长江水道而行,这和顾况诗中写的“朝行楚水阴,夕宿吴洲东。 吴洲复白云,楚水飘丹枫。 ”也相符。 而自彭蠡湖至扬州途中, 必然要经过皖南长江沿线的池州、铜陵、芜湖等地。 但据顾况诗题来看,他是沿长江水道直接由彭蠡湖进入扬州界内。 诗中“朝行楚水阴,夕宿吴洲东。 吴洲复白云,楚水飘丹枫。 ”的描述也印证了顾况这次的行旅路线仅仅在长江水路之中,那就不经过宣城府治所在,也不可能绕道青弋江而行,所以《青弋江》《送李侍御往吴兴》《赠别崔十三长官》 与 《险竿歌》 四首诗歌应该不是贞元十年(794)秋皖南之行途中所作。 而《历阳苦雨》诗题中的“历阳”即今安徽和县,与当涂(今安徽马鞍山)牛渚矶隔江相对, 均是长江水道自彭蠡湖至金陵、扬州一线的必经之交通要道。 而且《历阳苦雨》诗首联云:“襄城秋雨晦,楚客不归心。 ”可见此行是秋季,与 《从江西至彭蠡入浙西淮南界道中寄齐相公》诗节令相符。 《历阳苦雨》诗颔联云:“亥市风烟接,隋宫草路深。 ”可见其前行的目的地是隋宫所在的扬州,无论是路线与目的地均与《从江西至彭蠡入浙西淮南界道中寄齐相公》 诗相符。 由此可以推断,《历阳苦雨》可能于贞元十年(794)秋顾况自江西返回茅山,途经皖南长江水道历阳段之时所作。

(二)贞元十六年(800)年初宣城之行

《全唐文》卷五二九收录有顾况《宛陵公署记》一文,其中写道:“博陵崔公,端宪台,出九江,涉吴换虢,三牧作乂,仁声上腾,上褒之以宣歙等州团练观察采石军使。 ”其后署名曰:“庚辰年正月下旬日,前秘书著作郎顾况记。 ”[5]574“庚辰” 为贞元十六年(800)。 查郁贤皓《唐刺史考全编》可知,崔衍于贞元十二年(796)至永贞元年(805)任宣歙池观察使[6]。据《新唐书》卷一六四本传记载,崔衍“历苏、虢二州……迁宣歙池观察使。”[7]5042这和顾况《宛陵公署记》中提到的“涉吴换虢”一致。 由此可知,顾况于贞元十六年(800)正月曾至宣城。 《全唐文》卷五二九有顾况《湖州刺史厅壁记》一文,文末云:“贞元十有五年十二月哉生魄,华阳山人顾况述。 ”[5]573可见贞元十五年(799)年末顾况身在湖州。 《全唐文》卷五二九另有顾况《嘉兴监记》,文末云:“前秘书省著作佐郎顾况,美使臣之得人,贞元十七年岁在辛巳正月朔记。 ”[5]574由此可见,贞元十七年(800)年正月初一顾况又在嘉兴。 则顾况至宣城必然在贞元十六年(800)年初,而本年中又离开宣城,南下吴越。

还需要说明的是,《全唐文》卷五二九收录有顾况《送宣歙李衙推八郎使东都序》一文,其中提到“李衙推八郎”之祖父曾有恩德于顾况,“时况摇笔获登龙门,断乎礼部,讫乎吏部,陈谋沃论。 五十载感恩怀故。 ”[5]572傅璇琮先生已经考证出“李衙推八郎”之祖父即是顾况至德二年(757)登进士第的座师李希言,但傅先生从文中所提到的“五十年”字样出发,认为此文写作于元和元年(806)左右[4]385-387。实际上就文中写道的:“使乎东洛,尽族而来之谓何? 夫宣,洞邑险而栖盗,古不偃兵。 今则不然,革其土,乐其民,安其俗,阜其业。 客有乘坚策肥,缓步阔视者,张厥羽翰,待风而振,予见子之达也。 《雅》之略曰‘有华皇皇’,公所以宠大夫也。 ”[5]572显然此文写作于顾况身处宣城之时。 《宛陵公署记》已经证明顾况于贞元十六年(800)身在宣城,自此上推至至德二年(757),其中相隔四十四年,所谓“五十年”者,取其整数。 所以可以推断,《送宣歙李衙推八郎使东都序》 一文同样作于贞元十六年(800)身在宣城之时。

由《宛陵公署记》与《送宣歙李衙推八郎使东都序》两篇文章来看,顾况贞元十六年(800)身在宣城之时与宣歙池观察使崔衍幕府应有所交往。 《赠别崔十三长官》中提到:“我来宣城郡,饮水仰清洁。 ”这显然是对地方主政官员的颂扬之词,彼时的宣州刺史为崔衍。 诗中又提到:“崔侠两兄弟,垂范继芳烈。 ”显然这里的“崔十三长官”有同族兄弟之关联。陶敏先生曾考证崔侠身份:“《新唐书·宰相世系二下》崔氏博陵大房:侠,郴州刺史。 ”[8]可见崔侠出身博陵崔氏,而《宛陵公署记》中提到崔衍也称之为“博陵崔公”,显然崔衍也出身博陵崔氏。 由此来看,《赠别崔十三长官》中的“崔十三”正是宣歙池观察使崔衍。 诗中写道:“相识三十年,致书字不灭。 ”可见顾况与崔侠、崔衍兄弟均是多年故交,故而本次宣城之行,应是为拜访执政于此地的故友而来。 中唐之后,地方节度使幕府中的文职官员多有带“侍御史”虚衔者,《送李侍御往吴兴》诗中所写道的“李侍御”应该也是崔衍幕府中的幕僚,《送李侍御往吴兴》诗应是顾况贞元十六年(800)年初在宣城时与崔衍幕府中诸多僚佐交往之时的一首赠酬诗。 《险竿歌》也正是贞元十六年(800)初春顾况于宣城观杂戏之作,本诗尾句中提到的“中丞”显然也应是时任宣歙观察使的崔衍。 《新唐书》 卷一六四本传记载,崔衍“迁宣歙池观察使,简静为百姓所怀。 ”[7]5042顾况诗中所谓的“方略通变化”“外户不扃”正是对地方长官的颂词。 《赠别崔十三长官》 诗尾联中写道:“蔼蔼北阜松,峨峨南山雪。 顾生归山去,知作几年别。 ”可见顾况临行之时,积雪尚未消融,时节应在初春,而且此去的目的是“归山”,即回归顾况晚年所隐居的茅山。 由此可知,顾况贞元十六年(800)正月由湖州至宣城,并未停留太长时间,于初春即返回茅山旧居。 茅山在京口(今江苏镇江),自宣城返回茅山需要由青弋江进入长江水道而至京口,而且顾况《青弋江》诗中提到:“凄清回泊夜。 ”显然也是由宣城返回途中所写。 由此推测,《青弋江》诗写作于贞元十六年(800)初春顾况由宣城返回茅山途中经宣城至芜湖途中青弋江水道之时所作。

还需要提及的是,据《新唐书》卷一六四本传记载,崔衍“迁宣歙池观察使,简静为百姓所怀。 幕府奏聘皆有名士,后多显于时。”[7]5042韩愈有《送杨支使序》, 其中提到:“愈在京师时, 尝闻当今藩翰之宾客,惟宣州为多贤。 与之游者二人:陇西李博、清河崔群。 ”[9]《送李侍御往吴兴》诗中所写道的“李侍御”未知是否即是韩愈所提到的 “陇西李博”, 资料不足,姑存疑。

综上所述可知,顾况曾在贞元十年(794)秋自江西返回茅山, 途经皖南长江水道历阳段时作有《历阳苦雨》诗。 在贞元十六年(800)正月,顾况由湖州至宣城拜访故交宣歙观察使崔衍,在与崔衍幕府的交往中作有《送李侍御往吴兴》诗,同时还有《宛陵公署记》与《送宣歙李衙推八郎使东都序》两篇文章。 顾况初春离开宣城之时,作有赠别崔衍的《赠别崔十三长官》。 顾况返回茅山途中经宣城至芜湖之青弋江水道时,作有《青弋江》。

二、孟迟皖南行迹考

孟迟,字迟之,平昌(今山东德州)人。 会昌五年(845)登进士第,曾入浙西、淮南幕府。 《全唐诗》存孟迟诗十七首,其中有关皖南行迹者两首,诗如下:

乌江

中分岂是无遗策,百战空劳不逝骓。 大业固非人事及,乌江亭长又何知。[2]2909

发蕙风馆遇阴不见九华山有作

我来淮阴城,千江万山无不经。 山青水碧千万丈,奇峰急派何纵横。 又闻九华山,山顶连青冥。 太白有逸韵,使我西南行。 一步一攀策,前行正鸡鸣。阴云冉冉忽飞起,千里万里危峥嵘。 譬如天之有日蚀,使我昏沈犹不明。 人家敲镜救不得,光阴却属贪狼星。 恨亦不能通,言亦不足听。 长鞭挥马出门去,是以九华为不平。[2]2908

由《发蕙风馆遇阴不见九华山有作》诗中所提及的内容来看,孟迟此行先至淮阴,然后再西南行至九华山所在的池州。 而且据“又闻九华山,山顶连青冥。太白有逸韵,使我西南行。”诗意来看,这是孟迟首次来池州。 有关孟迟自身的资料不多,幸而孟迟的诗友杜牧曾有长诗《池州送孟迟先辈》,其中有关孟迟本人的皖南行迹记之甚详,诗较长,截取其中有关杜牧、孟迟两人行迹有关的诗歌如下:“昔子来陵阳,时当苦炎热。 我虽在金台,头角长垂折。 奉披尘意惊,立语平生豁。 ……仲秋往历阳,同上牛矶歇。 大江吞天去,一练横坤抹。 ……离袖飐应劳,恨粉啼还咽。 明年忝谏官,绿树秦川阔。 子提健笔来,势若夸父渴。 九衢林马挝,千门织车辙。 秦台破心胆,黥阵惊毛发。 子既屈一鸣,余固宜三刖。 慵忧长者来,病怯长街喝。 僧炉风雪夜,相对眠一褐。 暖灰重拥瓶,晓粥还分钵。青云马生角,黄州使持节。秦岭望樊川,只得回头别。 ……三年未为苦,两郡非不达。秋浦倚吴江,去楫飞青鹘。 ……丹鹊东飞来,喃喃送君札。呼儿旋供衫,走门空踏袜。手把一枝物,桂花香带雪。喜极至无言,笑余翻不悦……”[2]2691根据本诗中所描写的内容,再结合杜牧的相关行年来进行比对,则孟迟的两次皖南行迹已经甚为明晰。

(一)开成三年(838)宣城之行

杜牧曾在大和、开成年间两次入宣城幕,开成四年(839)春入京为左补阙[10]141-159。 由诗中提到的“明年忝谏官,绿树秦川阔。 ”可知孟迟首次至宣城是在开成年间。 查缪钺《杜牧年谱》可知,杜牧于开成二年(837)秋末应宣歙观察使崔鄲之辟为宣城团练判官,开成四年(839)春入京为左补阙、史馆修撰[10]155-159。 则诗中所写孟迟第一次皖南行迹已经甚为明了。“昔子来陵阳,时当苦炎热。我虽在金台,头角长垂折。 ”显然是指孟迟于开成三年(839)夏至宣城,此次宣城之行应是孟迟在应举之前四处游历拜谒,故而杜牧居于宣歙观察使崔郸幕府,两人相识。孟迟在宣城停留了一段时间,并曾与杜牧同游宣城的诸多景致。 本年秋,孟迟与杜牧同至历阳(今安徽和县),中途曾游玩牛渚矶,此时的历阳太守裴俦为杜牧姐夫,曾设酒宴接待两人。 今杜牧集中有《乌江亭》诗,孟迟亦有《乌江》诗,应是同时所作。 由诗中“离袖飐应劳,恨粉啼还咽”句意来看,两人在和州分别,孟迟应是北上长安应举。 故而次年杜牧入京为官后,两人还曾在长安相见。

(二)会昌五年(845)池州之行

据缪钺《杜牧年谱》,杜牧于会昌二年(842)春由京师出为黄州刺史,会昌四年(844)九月迁池州刺史[10]172。而孟迟于会昌五年(845)进士及第[11],据杜牧诗中提及孟迟“手把一枝物,桂花香带雪。 ”可知,此时孟迟已经进士及第。 而据“三年未为苦,两郡非不达”之句,可知这是会昌五年(845)所作。 则孟迟第二次皖南之行为会昌五年(845),《发蕙风馆遇阴不见九华山有作》诗也应作于本年。 杜牧另有《重送》诗,当代研究者普遍认为是池州送别孟迟之作[12],诗云:“手撚金仆姑,腰悬玉辘轳。 爬头峰北正好去,系取可汗钳作奴。 六宫虽念相如赋,其那防边重武夫。 ”则此次孟迟离开池州之后应是赴西北边塞幕府。 这样来看孟迟此次皖南之行的目的主要就是会见旧交杜牧,故而两人相会之后即折返北上。

综上所述可知,孟迟曾有两次皖南之行。 第一次皖南之行的时间为开成三年(839)夏秋之时,游历的目的主要在于应举前的四处拜谒, 游历范围主要在宣城至历阳一线,存诗有《乌江》。 第二次皖南之行的时间为会昌五年(845),乃是进士及第后至池州拜访时任池州刺史的旧交杜牧, 其游历范围应是自山阳渠转长江水道途经的宣城、池州一带,作有《发蕙风馆遇阴不见九华山有作》诗,此后北上从军。

三、许浑皖南行迹考

许浑(约 791-858),字用晦(一作仲晦),润州(今江苏丹阳)人。 大和六年(832)进士及第,曾任当涂尉、太平令,以病乞归,后起为润州司马,宣宗大中年间拜监察御史,历虞部员外郎,睦、郢二州刺史,晚年归润州闲居。 许浑为晚唐著名诗人,有《丁卯集》传世,存诗五百余首。 有关许浑的生平行迹,当前学界已经有不少研究成果面世,尤其是罗时进所著《许浑年谱稿》与《丁卯集笺证》更是集诸家之大成,对许浑的身世、行迹、文学活动系年都做了相对较为清晰的梳理。 然而纵观目前的许浑研究中, 许浑大和五年(831)寓居宣城的这一段经历尚未有人发现。

罗时进所著 《许浑年谱稿》 将许浑大和五年(831)行迹总结为:“在长安。 ”其依据为许浑《靖恭里感事》诗[13]241。诗云:“清湘吊屈原,垂泪撷蘋蘩。谤起乘轩鹤,机沉在槛猿。 乾坤三事贵,华夏一夫冤。宁有唐虞世,心知不为言。 ”罗时进考辨诗歌本事为“此为宋申锡蒙冤获罪而作。”[14]84“宋申锡蒙冤获罪”事发生在唐文宗大和后期。 大和五年(831)二月,宋申锡为宦官诬陷谋反,由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贬官为开州司马。 大和七年(833)七月,宋申锡卒于开州。唐文宗开成元年(836)九月,其冤狱得以平反,“诏复申锡正议大夫、尚书左丞、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上柱国,赐紫,兼赠兵部尚书。 仍以其子慎微为城固县尉。”[15]事见《旧唐书·宋申锡传》。关于许浑此诗的本事,古人已有考辨。 明人胡震亨既云:“许浑《靖恭里感事》诗,题不明斥为何人。 其句云:‘乾坤三事贵,华夏一夫冤。 ’此惟退相可以当之。 文宗朝,宋申锡谋去宦官,反为宦官所构,谪死。 考本传有王守澄欲遣骑就靖恭里屠申锡家语,知此诗为申锡作无疑。 ”[14]84 许浑另有《闻开江宋相公申锡下世二首》,其二云:“月落湘潭棹不喧,玉杯瑶瑟奠苹蘩。 谁能力制乘时鹤,自取机沈在槛猿。 位极乾坤三事贵,谤兴华夏一夫冤。宵衣旰食明天子,日伏青蒲不敢言。”[14]275诗中所云的地点“湘潭”,所使用的典故“乘时鹤”“在槛猿”,乃至“乾坤三事贵”等语言都与《靖恭里感事》诗如出一辙。 两诗对应来看,《靖恭里感事》诗本事为“宋申锡蒙冤获罪”事无疑。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此诗的系年问题。 罗时进认为《靖恭里感事》诗本事既然是“宋申锡蒙冤获罪”事,则写作时间则应该与此事同时,所以应是大和五年(831)所作。 根据题目而言,应该是作于长安,则定许浑次年行迹乃在长安。 看似言之有据,然而细参诗意,即可发现其推理有误。诗歌首句“清湘吊屈原,垂泪撷蘋蘩。”其中显然是以“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屈原”来比喻宋申锡,“吊”字以及“蘋蘩”这样代表祭祀的意象,则说明了所写对象已经去世,这和《闻开江宋相公申锡下世二首》其二中:“玉杯瑶瑟奠苹蘩”一句意思相同。 如此则《靖恭里感事》诗至少作于大和七年(833)七月宋申锡卒于开州之后,具体年份尚且不能确定。 证明了这首诗的系年有误之后,则许浑此年行迹归结为“在长安”显然证据不足。

实际上许浑大和五年(831)的行迹在《东陵赴京道病东归, 寓居开元寺, 寄卢员外宋魏二先辈》(后文简称《东陵赴京……》)一诗中已有明确展露。诗云:

西风吹雨雁飞初,病寄僧斋罢献书。 万里咸秦劳我马,四邻松桂忆吾庐。

沧州有钓心还静,青汉无媒迹自疏。 不是醉眠愁不散,莫言琴酒学相如。[14]274

诗题中的“东陵”即岳州巴陵县,《尚书·禹贡》云:“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过九江,至于东陵。 ”宋代蔡沈《书集传》释云:“东陵,巴陵也,今岳州巴陵县也。”许浑在元和后期曾移家岳州,此事在罗时进《许浑年谱稿》中考辨甚详,兹不赘述。罗时进将“东归”解释为“归京口也”[14]275,此是正解。 “开元寺”则是宣州名胜,中晚唐诗人游历宣州,多有登览。宣州正处于许浑新移居的岳阳和故乡润州之间,是通过长江水道来往的必经之途,所以许浑往来之际,多寄寓开元寺,他的《宣城开元寺赠元孚上人二十韵》、《宣州开元寺赠惟直上人》等多首诗歌中都作于宣州开元寺,《宿开元寺楼》诗歌尾联云:“日出应移棹,三湘万里愁。 ”[14]10 可见此诗正是从宣州出发前往移家的湖湘之地所作。 《东陵赴京……》诗题中特地点明“东归”,显然此诗中的开元寺正是宣城开元寺。

《东陵赴京……》诗题中的“卢员外宋魏二先辈”分别指的是卢弘止、宋邧、魏扶。 卢弘止曾在江西、宣歙两地佐沈传师幕府,在江西幕府的时间正在大和二年(828)七月至大和四年(830)九月,在宣歙幕府的时间则在大和四年(830)九月至大和七年(833)四月之间[16]。卢弘止在江西幕府期间已经与移家岳州的许浑相识,许浑有《酬江西卢端公蓝口阻风见寄之什》。 此处的“端公”为唐侍御史的别称,《通典·职官六》记云:“侍御史之职有四,……台内之事悉主之,号为台端,他人称之曰端公。 ”[17]《新唐书?卢弘止传》记云:“(卢弘止)佐刘悟府,累擢监察御史,沈传师表为江西团练副使。 ”[7]5283卢弘止此时正是沈传师江西幕府中的团练副使,故而以“江西卢端公”称之。 诗题中的“宋魏二先辈”分别指的是宋邧、魏扶。 宋邧也是许浑故交,许浑诗集中有《寄宋次都》、《见宋拾遗题名处感而成诗》 等多处提及此人。 宋邧、魏扶均为大和四年(830)进士,许浑则是大和六年(832)进士及第。 “唐世举人,呼已第者为先辈。”[18]且诗中提到“病寄僧斋罢献书”,以及“青汉无媒迹自疏”,显然是许浑未及第之前所作。 而诗句提到“西风吹雨雁飞初”,可见时令乃是秋季。 所以此诗只可能写于大和四年 (830) 秋或大和五年秋。 而据罗时进考证:大和四年(830)秋,许浑北游鄜州[13]240,与此诗所写的寓居宣州不符,故而可以断定为大和五年(831)秋所作。 由此诗推断,大和四年(830)岁暮许浑尚在长安,大和五年(831)曾返回岳州。 由“万里咸秦劳我马”句意推测,本年夏秋之际许浑曾入京应举,中途因病折回,寓居宣州开元寺。大和五年(831)秋,卢弘止正在宣州幕府,距离开元寺不远,且为旧识,寄诗给对方,正在情理之中。 杜牧《唐故平卢军节度巡官陇西李府君墓志铭》所记,当时名士李戡“居江南,秀人张知实……宋邧……皆趋君交之,后皆得进士第,有声名官职。”[19]据此可知,宋邧为江南人士,许浑《寄宋次都》亦称其为:“美人南国旧同袍”[14]322。 而唐人及第后大多都归乡待选,宋邧前一年进士及第,本年应身在江南,且是许浑旧交,寄诗给对方,也在情理之中了。 由此可以推断许浑大和五年(831)的行迹为:年初由长安返回岳州,夏秋之际又由岳州入京应举,途中因病折返宣州,初秋之际寄居开元寺,之后重新北上长安应举,次年春进士及第。

结 语

近年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是安徽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而随着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的复兴, 发掘优秀文化遗产成为推进当代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资源取向。 从这个角度来看, 丰厚的唐诗文化遗产无疑是皖南地区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资源, 也是当代安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不可忽视的宝贵文化遗产。 本文选择顾况、孟迟、 许浑三位唐代诗人在皖南地区的文学活动作为研究对象, 一方面意在推进皖南地域文化研究的深化、细化,另一方面也希望以诗人、诗作的个案研究为根基,聚零为整,一步步构建出一幅完整的皖南唐诗文化地图,也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建设提供切实的文献根基与可资利用的文化资源。

猜你喜欢

顾况宣城杜牧
司尔特宣城公司举行消防演练
顾况:沦为绿叶的—朵红花
安徽省宣城地区南漪湖湿地植物调查
《宣城小镇》
长安米贵
宣城以外看宣城
山行
有其父必有其子
遣怀
赤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