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化教育在高校思政课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分析

2022-03-18张祖晏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思政理念生命

张祖晏

(宿迁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宿迁 223800)

教育因生命而存在,生命因教育而精彩。叶澜教授曾指出:“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1]学校教育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学校教育为生命的发展提供动力,唤醒生命发展的意识,挖掘生命潜能的力量,张扬生命的个性,然而在现实的学校教育中,特别是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仍然存在不利于学生生命发展的现象。因此,研究生命化教育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对于优化生命化教育的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生命化教育概述

(一)生命化教育定义

生命化教育,简单地说,就是“融化”生命的教育。把生命的本质、特征和需要体现在教育过程之中,使教育尊重生命的需要,完善生命的发展,提升生命的意义。它不是某种以生命为内容的教育,也不是某种教育模式,而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2]2。这种教育理念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突破和超越、一种提升和释放,生命化教育使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每一阶段得以实现。

(二)生命化教育与高校思政课之间的联系

首先,生命化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对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和矫正学生意识形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生命化教育是引导学生正视生命,建立正确的生命意识和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大学生生命的节律进行点化和润泽,通过启迪、开发、成全、醒悟、提升的过程,使大学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得以实现,生命之花得以绽放。生命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3]。

其次,生命化教育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需求。如果学生社会阅历不够,自身调节能力较差,在学习和生活中,会遇到各式各样的学习和情感问题;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竞争的巨大压力,容易钻牛角尖产生负面情绪,暴躁或沮丧,甚至出现极端情况(如伤害自己等)。生命化教育是在以上问题逐渐显现的过程中发展和突起的,是要求大学教师静心关注大学生的生命节律和特征,根据大学生生命的节律和特征点化和润泽生命,从而提升大学生生命的质量,实现大学生生命的价值,进而解决大学生在学习、就业、情感等方面的困扰,促使大学生解放思想、拓宽视野、认清定位、担负责任。

最后,生命化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一致。生命化教育的核心内容是生命的本质,是要引导大学生认清生命意义,实现自我的生命及人生价值。生命化教育理念要求把生命作为教育之核心,教育就是点化和润泽生命,为生命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创造条件[2]2。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对学生的思想及意识形态进行教育,使学生在政治修养、综合素质、品格精神等方面全面提升,是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教育手段。两者出发点都是“以人为本”,落脚点和目的都是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两者基本内涵一致。

二、生命化教育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应用的价值和意义

(一)有利于大学生建立积极的生命观念,为生命化教育的实施创造更好的条件

生命教育和生命化教育既有区别也有联系。生命教育在最高层次上,就是教人超越自我、超越功利和世俗,达到与自身、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境界[2]11。生命化教育强调,教育必须以生命为出发点,教育过程中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的发展的要求,不断地为生命的成长创造条件[2]12。两者相互依托,互相促进。大学是学生品性养成的重要阶段,也是大学生自我塑造的重要阶段。大学生由于社会阅历和辨别能力的不足,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错误的、消极的负面情绪和思想,影响大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知和判断,甚至走向极端。生命教育和生命化教育不仅能提升大学生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认知,提高其抗压能力、承受能力、判断能力和调节能力,还有利于大学生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生命理念,让大学生正视困难和挑战,走出困境,走向光明。

(二)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能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思想观念、政治理念、价值取向为主要内容,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与生命灵性,导致学生的生命逐渐失去了原本色彩[4]。而生命化教育应用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平等、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弥补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不足,特别是弥补对大学生生命价值的关怀和尊重,增强思想政治实效。大学生生命化教育的推进和深化,促进了大学生正确生命观的建立,并能客观认识和把握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充分释放生命的能量,在积极向上、充满正能力的氛围中,深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

(三)有利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

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就会不重视生命及生命价值,产生暴力或自虐倾向,严重影响校园和社会环境,不利于社会和谐。生命化教育则能有效增强大学生的抗干扰和抗压能力,提升大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正确认知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感受生命的快乐和幸福,提高大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自觉将生命的价值奉献给社会和他人,从而有利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5]。

三、生命化教育在高校思政课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师生命化教育理念缺失

生命化教育没有固定的模式,而是一种教育理念,一种对教育发展美好境界价值追求的理念[6]。这种理念体现在:生命化教育是生命之间的对话、是灵魂深处的触动、是自然个性的张扬。

在教育功利化的影响下,高等教育专业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部分,生命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也相对不足。同时,部分高校教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过度重视政治理论的学习,对生命化教学的内容很少涉及或者忽略,对学生的生命意识和观念、心理问题和困难等缺少关注,影响了生命化教育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和推广。

高校思政课教学中,部分高校教师精神缺失。教师精神是一种职业道德,是一种理想信念,也是一种价值追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在结合当代的特点后指出:“教师作为变革的因素……其作用的重要性从未像今天这样不容置疑,这一作用在21世纪将更具有决定意义。”[7]上完课就走人,是某些教师习以为常的工作节奏,至于课堂上学生还有什么需求,似乎都与之无关。很多教师没有读书学习的习惯,教师生命能量暗淡,生命智慧枯竭,没有能力和动力去提升教学技能,重燃生命的激情。

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缺少生命的体验和灵魂的触动。理论教学偏重,生命体验教学偏少。生命化教育注重灵魂深处的触动和感悟,需要生命个体直面生活,亲身感悟[8]。高校思政课虽有实践教学的课程安排,但更多的流于形式。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缺乏经典案例,偏重理论概述和理论体系的构建。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材没有吸引力,学生对教材没有兴趣;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不愿花更多的精力去搜集整理充满生命力的经典案例以弥补教材的不足,结果是学生既没有兴趣读书,也没有兴趣听课。

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师生互动不强,不能形象、直观、有效地进行生命化教育,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影响了生命化教育在思政课中的应用。教师既不能制定符合学生生命节律的教学计划,也不能用自己的生命能量启迪和开化学生的生命智慧。正是由于师生之间缺乏生命的对话、灵魂的沟通,导致学生本应该活跃的自然个性在单调乏味的说教中被扼杀和窒息[6]。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学生生命能量不足

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学生生命的在场主要表现在“物质生命”“精神生命”“发展性生命”的统一。在现实的思政课教学中,学生迟到、早退甚至旷课现象常见,课堂上精神萎靡、目光呆滞,玩手机、睡懒觉、说闲话者比比皆是,老师提问,学生茫然不知所以者大有人在。诸如此类的现象充分说明,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学生身心不合,肉体和灵魂早已分离[2]161-162。

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学生展示生命智慧的积极性不高。由于高校思政课教师生命化教育理念的缺失,学生生命失位现象严重,高校思政课教学,实际上变成了教师的一言堂,教师变成了教学中的孤家寡人。教师很累,学生很无聊,课堂上没有生命智慧的呈现,生命灵性的跃动。

(三)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没有形成生命化教育体系

生命化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学生、课程、学校、家庭、社会等协调配合、共同完成[9]。由于生命化教育课程起步晚、发展慢等原因,我国绝大多数院校没有完善独立的生命化教育课程体系,生命化教育也主要涵盖于思想政治教学之中,有时候和心理健康课程相混淆,片段化、不系统的教学方式不利于生命化教育的深入推进。当前的教育模式无法对学生的心理和情感等问题进行实时掌控,也无法进行单独的一对一式的教育和辅导,生命化教育的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

同时,教师生命化教育理念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内生动力和外部环境。在现实的教育机制下,对教师的考核标准和评价机制制约了教师生命化教育理念的产生动力。学校对教师管理模式的僵化,家长对教师要求标准的单一,社会对教师评价的误区等等,都分散了教师的精力。

(四)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生命化教育文化氛围不浓

生命化教育认为,学校是培育生命的场所。学校最根本的意义在于关注学生的生命,塑造生命化的教育生活,体现生命关怀的意识,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和生命境界,这是我们构建学校生命文化的指导思想[2]97。然而,现实的情况是,一方面,生命化教育理念没有在高校形成共识。无论是学校的管理者还是教育者,大多遵从传统的教育理念,重复着多年一样的套路。因此,在对教师的考核和评价要求中,在思政课课程体系的改革中,在思政教学方法的探索中,生命化教育很少甚至从未提及过。另一方面,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缺少生命化教育理念。高校校园文化的思路没有创新,团委、班委、学校各种文化组织举办的活动,参与者不多。校园文化建设没有用生命化教育理念来谋篇布局,来创新思路,来引导、启迪、开化和成全大学生的生命智慧和生命价值。特别是思政课教学很少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用生命化教育理念去教育、熏陶、影响学生。

四、高校思政课生命化教育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高校教师评价机制不完善

首先,高校教师评价机制不完善表现在对教师价值追求的误导。评价高校教师的主要标准是看课题和论文,必然导致高校教师把大部分精力用在撰写论文、研究课题上,不愿在教学第一线占用太多时间[10]。想方设法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绞尽脑汁做课题,成为绝大部分高校教师的价值追求,从而导致很多教师不愿意上课,甚至不上课。虽然科研与教学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但是真正在生命化教育研究领域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的教师很少,而生命化教育领域研究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周期较长的系统工程。

其次,高校教师评价机制的不完善使教学第一线的竞争变得苍白无力。如果教师潜心研究的是生命化的教育,科研能帮助教师在教学上不断跃升。现实的情况是潜心研究教学问题的教师不多,这必然会导致教师把教学看成是搞科研的负担,也就不可能把学生当作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课堂上教师只是机械地完成教学任务,浑然不知学生所思所想,久而久之,教师在课堂上带给学生的就是痛苦和煎熬,那么,作为教师在高校课堂上就没有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二)高校大学生生命灵性的压抑

首先,高校思政课教师生命化教育理念的缺失将错过激扬学生生命灵性的时机。高校教师评价机制的不完善导致高校教师减少在教学的投入,师生之间没有生命的对话,也没有情感的交流,更没有灵魂的沟通。这样的教学,不可能给学生灵魂深处的触动,也不可能激扬学生的灵性,更多的是学生生命成全的再一次失望,生命灵性的再一次压抑[11]。

其次,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弊端对大学生的阶段的影响。基础教育阶段,如果学生更多的是被动地接受和机械地照搬,那么这样的教育机制培育出来的学生灵性甚少,呆板居多;自信甚少,胆怯居多;个性甚少,乖巧居多[12],生命的灵性和智慧被压抑和隐藏起来了。进入高等教育阶段以后,这些弊端还在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最明显的表现是在高校的课堂上。高校课堂即使学生回答问题声音也特别小,内容也没有什么创意,更不要奢望在课堂上出现唇枪舌剑的辩论场面,富有灵性的创新发问。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要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三)教育功利化带来的惯性冲击

教育功利化,简单地说就是受教育者认为其所受的教育是否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产生实际的效果和作用。在现实的教育中,“超前教育”“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以及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等都是教育功利化的一些表现[13]。

首先,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学生认为学习思政课意义不大,认为学好专业课才有意义,只有学好了专业,毕业以后才能找到好的工作,才能为自己创造财富。在这种观念的主导下,给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了难度,学生在课堂上心不在焉、死气沉沉。

其次,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学生的家国情怀不浓。教育功利化使受教育者的视野狭隘,自私自利。在基础教育阶段,对于中国的近现代历史,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进行了系统性的学习,但是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考试,是为了升学,因此,学生考试完就忘记了,没有真正用生命去体验和感受,简单地说,这样的学习没有触及灵魂,不是生命化的教育。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师生命化教育理念的缺失,也会不由自主地误导学生功利化地学习思政课,比如说学好思政课有利于考研、考公务员等等。学生本身就是功利化教育的受害者,如果高校教师再进行误导,要想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进行生命化教育就难上加难了,结果就是培育的学生只关心自己,不关心国家、民族和社会。

(四)高校管理者理念的传统固守

首先,高校对教师的管理。高校对教师教学上的管理体现在教前、教中和教后。教前的管理主要是看教师撰写的教案,制定的教学计划等,比如教案数量是否达标,教学计划是否符合大纲要求等,至于你教案写的是什么,教学计划里面是否涉及生命化教育理念很少过问;教中的管理主要是看教师是否有教学事故,比如说迟到、早退甚至旷教的情况,另外学校还会派教学督导进行抽查听课,以考察教师的教学情况,至于教学过程中学生品性是否得到升华、生命智慧是否得到启迪、生命意义和价值是否得到成全等,管理者没有制定考查标准,也没有办法进行考评;教后的管理主要体现在学生达标的人数、试卷评阅的规范与否等,至于学生的所作所为都与之无关。这样的教学管理是传统的、常规的,没有创意和与时俱进,没有把先进的管理理念渗透到对教师教学的管理中,因此,提升高校管理者的管理理念,进而提升高校教师特别是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理念势在必行[14]。

其次,高校对学生的管理。高校对学生的管理主要体现在宿舍和教室两个区域。管理者对宿舍进行保姆式的管理,宿舍条件一应俱全,尽力满足学生提出的合理要求,做到以人为本,至于学生在宿舍做什么,发生了什么,管理者了解得不多。也就是说,管理者主要从物质条件上进行了管理,对于宿舍文化却没有太多的关注。宿舍是学生除了教室以外的主要活动场所,如何打造一个健康、向上、人性的生命化的宿舍文化需要管理者花心思、动脑筋。对学生在教室的管理主要是课堂学习的管理,学生不能迟到、早退或者旷课,不能违反课堂纪律等,这仍然是传统的常规性的管理。高校对学生的管理,不仅仅局限于宿舍和教室,大量的课外时间如何安排是管理者应该精心思考和设计的一个问题。课外时间是大学生最放松的时间段,在这一时间段一定要渗透生命化的教育理念,把学生、教师、社会、家庭有机地串联起来,实现学生生命智慧和能量的展示和释放。

猜你喜欢

思政理念生命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