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代淮阳地区“妇人尊贵”现象探讨

2022-03-18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淮阳黄老道家

贾 举

(郑州大学 历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淮阳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其文化背景特点十分鲜明。古代淮阳地区曾经有三次建国以及五次建都的经历,并且当地的太昊陵庙会享誉世界,全球各地的华人都慕名前来祈福。目前学术界针对淮阳地区的社会文化研究,多集中于太昊陵庙会文化的研究,其他方面的研究则相对缺乏。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期,淮阳地区曾是楚国的国都所在地,且道家思想的主要发源地也在此地。当前学术界针对道家思想中蕴含的女性观也有相当多的研究,但是结合具体地区分析道家思想中存在的女性观则相对较少。本文主要通过《汉书》中记载的淮阳地区“妇人尊贵”现象,结合道家思想的内涵与实践,论述道家思想中存在的尊重女性的女性观及其对淮阳地区的社会影响。

一、“妇人尊贵”现象

“巫”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象人两庭舞形。与工同意。”[1]100《国语·楚语》中也记载:“治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慌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其知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如是则明神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2]512从这两段文献中可以看出,作为宗教活动人员的“巫”,主要为女性担任。而巫风则是楚文化里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楚地对于祭祀是十分看重的,《楚辞》中例如《少司命》《东君》等篇都包含了“巫”这一祭祀文化。

淮阳古时称为“宛丘”,也被称作“陈”。陈地曾经处于华夏、东夷、楚蛮三大部族文化交流的中心地带。今淮阳地区发掘出的一批楚墓,考古学家根据墓葬的规模、形式、陪葬器物等确认其中有一墓葬为战国晚期楚王墓,证明这一地区在战国时期曾经作为楚国的都城[3]1-19。此地初为西周时期陈国的都城,公元前478年,楚灭陈,将陈变为县,又筑了城区。“(秦昭王)二十九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郢为南郡,楚王走。”[4]213又“(楚顷襄王)二十一年……楚顷襄王兵败,遂不复战,东北保于陈城。”[4]1735公元前278年,秦攻破了楚国郢都,楚顷襄王被迫迁都于陈,称为“郢陈”,故称陈楚故城。从当时的地理位置来看,可以说陈地区受楚国文化影响较深,楚国文化中有十分丰富的巫文化,故陈地受到巫文化的影响较为深厚。《毛诗·陈风·宛丘》中也有许多描述巫文化的资料可以佐证。“陈国,今淮阳之地。陈本太昊之虚,周武王封舜后妫满于陈,是为胡公,妻以元女大姬,妇人尊贵,好祭祀;用史巫,故其俗巫鬼。”[5]1653这段记载进一步说明淮阳地区对于巫文化是推崇的,相应地,对担任“巫”的女性持尊重的态度。

因此班固在编撰《汉书·地理志》时,描述淮阳地区政区演变的同时,由于楚风好巫,陈地的巫文化也十分流行,而“巫”这个群体主要以女性为主,故提到此地区“妇人尊贵”的文化现象。

二、《老子》中的女性观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司马贞《索隐》谓“苦县本属陈,春秋时楚灭陈,而苦又属楚,故云梦苦县。”[4]2139-2140虽然对于“老子所生之地”有河南鹿邑、安徽谯城、安徽涡阳三种说法,但是归根结底在春秋战国时期老子是楚国人,并且出生在陈地区附近。“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6]133可见楚人若想学习周的文化,需要到北方才能学到。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里面也提道:“然楚人虽不沾周之文化之利益,亦不受周之文化之拘束;故其人多有极新之思想。”[7]186许多的道家人物都是楚国人,除了老子还有庄子、蜎子、长卢子、老莱子、鹖冠子等。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楚国受周礼乐文化影响较小,而老子又出生在此地,楚国可以说是道家思想的发源地,所以道家思想受到该地区的巫师文化影响较为深刻,对于女性也持尊重的态度。

“全书之义,女权皆优于男权,与后世贵男贱女者迥别。”[8]194吕思勉看完《老子》这本古籍之后,对《老子》这本书所存在的性别观做出如此评价。对于《老子》这本道家文献中蕴含的性别观,不只是吕思勉先生如此认为,近些年对于《老子》中存在的女性特征,学术界也有颇多的关注。例如史华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一书中涉及其对老子女性观的相关论述:“老子哲学的灵魂是水德,水德,是老子哲学一以贯之的精神实质。”[9]“‘柔’在《老子》中有核心地位,‘柔’是真智慧、大智慧”[10]等等,都在强调《老子》包含崇尚女性的观念。那么,老子的性别观是否正如这些学者所认为的呢?老子的思想是否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呢?“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1]117,老子用“道”解释宇宙万物所遵循的最高准则,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道”产生的。“道”具有创造生命的能力,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他崇尚雌性独具的繁衍生命的能力呢?“谷神不死,是为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12]16其中“牝”,《说文解字》中解释“牝,畜母也。”[1]37这段话可以进一步体现出《老子》对于女性特有的孕育生命能力的崇尚。这样的记载有很多,例如“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12]2“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12]66“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12]129“有国之母,可以长久”[12]148等等。从《老子》这本书中对女性繁衍生育能力的崇尚以及其多次提到母性的记载来看,《老子》中确实是蕴含着尊重女性的可能。

但张荣贵对于《老子》女性观则提出不同的看法,他认为近些年对《老子》思想中存在的尊重女性的观念分析可能是为了迎合当前女权运动的背景。“老子思想源自男性经验,有将雌母对象化、客体化之嫌,体现的还是男权中心论思想……在价值观上,老子依然贵阳,以阴为本的女性观其实还是基于男权社会的需要。”[13]但是他还说到,就算《老子》的思想是基于男权社会的大背景之下,相对于其他学派,如儒家思想直接推崇阳刚一般,老子这种“以柔克刚”的思想虽不能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女性主义,但是这种思想在当时还是有利于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的。从这些学者对老子哲学的评价中可以得知,无论《老子》的思想是否属于女性主义,它都对当时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老子》之后的道家思想继承了它“贵柔”等尊重女性的思想,例如庄子的社会政治哲学中提倡绝对的自由,而绝对的自由也意味着主张绝对的平等,这也就是说庄子可能对于女性同样持有与《老子》一样的观点。

三、汉初黄老统治思想对汉代女性群体的影响

“汉初的黄老道家已经成为依托黄帝论道,弘扬老学精华,吸纳儒法理念,整合先秦诸家伦理并推陈出新,不断发展、完善、日臻成熟的治世学说。”[14]85“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4]3289,可见当时的黄老之学是在继承道家思想的同时融合其他学派的思想,成为一种日益成熟的思想体系,为其成为汉初统治思想奠定基础。

汉初的社会背景是“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减,自天子不能具醇驯,而将相或乘牛车。”[5]1219可见汉初的社会局面十分残破,社会矛盾十分突出。“其治要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4]2029,率先实行黄老统治思想的是齐相,其为接萧何为汉宰相的曹参。因为曹参在齐国实行黄老之学后,使齐国出现了“安集”的局面,这也让刘邦看到了黄老思想对于当时残破的社会局面所能起到的修复作用,于是在萧何去世之后,萧规曹随,黄老统治思想在汉代盛行了起来。这说明汉初黄老统治思想中“无为”“贵柔”等的统治思想,有利于恢复战后残破的社会局面,缓解社会矛盾,迎合了汉初统治者巩固自身统治的需要,故能成为官方推崇的统治思想。汉初几代统治者对于黄老思想是极力推崇的。“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户。”[4]412汉惠帝和高后统治时期,继续奉行黄老“无为”的统治思想。文景时期,“孝文好道家之学”[4]1160,且“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帝及太子诸窦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其术”[4]1975。至汉武帝统治前期,窦太后摄政,也一直推崇黄老之学。直到董仲舒“天人三策”,汉武帝采纳其思想,才开始推崇儒家思想。

道家思想对于女性持尊重的态度,有很多例子可以证明汉代对于女性的态度受到了统治思想——黄老道家思想的影响:《史记》中列有《吕太后本纪》,《汉书》中也专门在《高帝纪》后列了《吕后纪》,说明当时对于女性执政并不是持否定的态度。女性执政的情形在汉代也时有发生。西汉末期外戚专权的主要原因是依靠皇后的力量。女性参与影响政治的行为还有很多,例如汉武帝时卫青因其姐姐卫子夫皇后的身份而被任命为大将军,并不负重望取得卓越的成就;霍去病因是卫子夫姊子而被任命为骠骑将军。太子的称呼同样印证了当时女性地位不低,例如汉景帝长子由于其母亲栗姬而被称为“栗太子”、汉武帝时卫子夫的孩子刘据称为“卫太子”,“卫太子”的孩子刘进因其母亲史良娣又被称为“史皇孙”等等。《二年律令·置后律》中规定“女子为户毋后而出嫁者,今夫以妻田宅盈其田宅。宅不比,弗得。弃妻,及夫死,妻得复取以为户。弃妻,畀之其财”[15]61,户籍中存在女户现象,可以证明在当时女性可以自立门户。寡妇再嫁在当时也是十分常见的,例如汉高祖的嫔妃薄姬,她先前的丈夫是魏王魏豹,后来才嫁给刘邦;平阳公主先嫁给了曹时,再嫁给了卫青等等。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汉时女性的自由程度,可以说当时的社会风气对于女性来说还是比较友好的。

故汉初采纳了黄老道家的统治思想,其“贵柔”思想对于女性地位提高又有所帮助。由此也可以看出,在道家思想统治汉朝的七十年左右的时间中,汉代社会对于女性的态度是较为友好的。

综上所述,在男权社会“男性至上”的思想统治下,道家思想虽是这个时代的产物,但由于其受到楚地巫文化的影响,对于女性是较为尊重的,并且在其统治汉代社会的时期,社会对于女性也是较为宽容的。

针对《汉书·地理志》中提到的陈国“妇人尊贵”或许可以这样解释:春秋战国时期,陈国地区“好巫”影响道家思想发展的同时,其文化也受到道家思想影响,两者相辅相成。虽然历经秦朝较为激进的思想专制措施,但是由于其存在时间短,措施贯彻的效果并不好。到了汉初,面对秦末爆发的农民战争,社会处于一种十分凋敝的局面,这时道家思想兼采众家思想发展了黄老之学,顺应汉初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成了汉初的统治思想,对于道家思想中的“贵柔”等思想也继承了下来,在具体实践上就表现为不似其他学派对女性持贬低的态度,在当时的父权社会下,对于女性也给予一定的尊重。陈国地区作为受道家思想影响较为深厚的区域,其社会风俗中对于女性的尊重相较于其他地区也是比较明显的。

虽然道家黄老思想只统治了汉初七十多年,到汉武帝时期就采取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但《汉书》却是东汉时期的作品,在儒家思想已经占据正统地位的情况下,还是记载了淮阳地区“妇人尊贵”的社会现象。汉武帝时期虽然实行了独尊儒术的统治,但是纵观其后历史,就会发现汉武帝时期仅仅只是提高了儒学的地位,还不至于称为正统思想。“所多用文法吏,以刑名绳下”“汉家自有制度,本以王、霸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5]277,可见宣帝时也并没有使儒学成为独尊。也就是说,汉武帝之后很长时期儒学并没有得到很大的重视,社会上可能还是受黄老道家思想的影响较多。

到了东汉时期,汉光武帝“爱好经术,未及下车,而先访儒雅,采求阙文,补缀漏逸”[5]2545-2546,儒家思想学说的地位才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成为正统。葛兆光先生在《中国思想史》中说道:“思想史上可能有突然的飞跃,但是那常常是来自精英和天才的思想,一般的知识和思想却不会有突然的变异,它只是在缓缓地绵延……而历史的象征是如此坚固的石头,要在一时就掀翻它是那么不容易的。”[16]74这段话说明,即使到了东汉时期,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但是对于社会上一般思想的转变却是一个比较漫长的时期。这就不难理解到东汉班氏编纂《汉书》时,淮阳地区可能还存在着“妇人尊贵”的社会现象。故《汉书·地理志》中记载淮阳地区时,专门提到“妇人尊贵”的社会现象,因为这里不仅仅受到汉初黄老统治思想的影响,并且因其处于原陈楚地区,原始道家思想的影响也是比较深刻的。

猜你喜欢

淮阳黄老道家
淮阳方言中的时间词汇
爱吃大闸蟹的黄苗子老先生
我眼里的黄焕章老人
激活人大代表工作的淮阳实践
淮阳:在“进”的态势中谱写开局新篇章
胸怀
漫画道家思想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河南淮阳平粮台古城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