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科背景下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植物营养学”金课建设探索

2022-03-18焦晓光

关键词:新农科金课课程改革

摘    要:新农科建设奏响的“三部曲”已为高等涉农教育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卓越农业人才培养新标、“双一流”建设加速了“植物营养学”课程变革。文章以“植物营养学”课程建设为例,提出了“知识学习课堂”“案例翻转课堂”“田间实践讲堂”相结合的项目教学模式,以期提高“植物营养学”教学质量,为现代农业中传统经典课程建设金课提供必要支撑。

关键词:新农科;植物营养学;金课;课程改革

中国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2)03-0051-02

2019年随着连续奏响的《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北大仓行动”“北京指南”中国新农科建设的三部曲,拉开了我国新农科建设的序幕,同时也给涉农高等农林教育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1]。涉农高校必须围绕新农科培养这一目标,加大本科教学“金课”建设的力度[2],培育一批层次高、水平高、国际化创新型的卓越农林人才[3]。一流课程、金课是人才培养核心要素,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如何打造一流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建设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核心一流课程、金课是当前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议题。“植物营养学”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核心课程,本文针对“植物营养学”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基于能力本位的授课模式,提出了“知识学习课堂”“案例翻转课堂”“田间实践讲堂”相结合的项目教学模式,以期为推动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一流本科教育提供参考。

一、传统“植物营养学”课程授课存在问题

“植物营养学”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分上下两册,上册包括植物营养学科发展概况;17种必需营养元素功能;有益营养元素功能;养分吸收、运输;土壤养分生物有效性等十一章内容。下册包括肥料的种类、品种、性质和特点;肥料有效性;各类肥料施用与科学管理等十章内容。传统“植物营养学”课程教学以教师的“一言堂”为中心,以多媒体、板书教学手段为主,教与学、理论与实践容易脱节;同时该课程内容多,课时不足,课程设计重点不够突出,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无法进行深度学习,无法达到“新农科”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的教育目标[4]。

二、“植物营养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三堂合一”打造金课

金课是指含金量高、学生获得感强、具有“两性一度”标准的课程[5-6]。没有优质的课程内容,就无法建设金课,因此,要改革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案,优化知识学习课堂、案例翻转课堂、田间实践讲堂“三堂”合一,打造金课。

(一)知识学习课堂

首先,根据“植物营养学”课程内容设置不同模块,每个模块有各自的教学重點,如:对于营养学模块,教学内容侧重营养生理学 、植物根际营养、植物营养遗传学、植物营养生态学等内容;对于土壤营养模块,教学侧重土壤养分行为学、土壤肥力学;对于肥料学模块,教学侧重各类肥料农艺评价及现代施肥技术等。在此基础上,结合思维导图,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理清思维脉络,巩固课堂内容,确保能详细、深入地学习,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其次,课程立足教材本身,整合课程内容,相互交叉、渗透,依托资源利用学科微信公众号、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论坛、数据库等,对最新的相关交叉科学前沿动态知识点进行整理,及时推送至线上学习平台讨论区,这样可以拓展课程的深度,淘汰陈旧知识,解决教材内容滞后的问题,从而使课程授课内容紧跟当前学科发展及最新研究成果,使“植物营养学”授课内容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提高课程的挑战度,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再次,“植物营养学”课程内容考虑与多学科交叉融合,学科间交叉融合是新农科金课建设的突破点[7]。单学科独立发展不利于理论知识的吸收和转化,更不利于现代新型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应用。黑龙江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植物营养学”课程,打破传统的单学科独立发展模式,在课程内容上注意与多门课程的交叉与联系,让学生了解不同领域的课程及理念方法,同时,将新的研究成果以及新技术等方面相渗透。如,进行植物的微量元素与微肥施用章节讲解时,微量元素的作用对植物、作物、花卉、多肉等的生长影响非常重要,紧密联系交叉学科“花卉学”课程中花卉肥料施用与管理以及“作物栽培学”“耕作学”“农学概论”“植物生理学”课程中作物缺少微量元素的症状表现等,深刻理解微量元素的功能并合理施用,形成连贯、系统、完整的知识链条,使学生学到结构合理的农科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新型农业应用型人才。最后,知识学习课堂除了需要梳理课程内容外,还应重视重点知识内容的练习。在学习通、小管家、微信、QQ上利用线上讨论、章节测试和速课反馈等功能发布任务进行个性化专业设置,最终形成线上完善的“植物营养学”课程,即新形态教材,弥补纸质教材的短板,保证学生随时随地能够进行学习和互动。

(二)案例翻转课堂

案例教学法与翻转课堂都是教育领域公认的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重视互动交流的教学方式,是当前高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8]。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践行“先学后教,重学轻教”理念,使学生获得更主动、更有参与感的学习体验[9]。“植物营养学”课程授课教师由校内、校外多名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团队授课教师结合自身科研的研究重点及“植物营养学”授课内容,课前每人编制1~2个案例,案例主要包括案例标题、教学目的要求、案例背景、教学方法与手段,案例内容一定要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同时还要具有“实用性、高阶性、挑战度”,形式可以是几分钟微课、视频、动画等。案例翻转课堂在讲解案例前,课前发布案例,提醒学生作好准备。学生分组准备,根据兴趣选择案例,每组承担的案例不同,学生“知识学习课堂”进行讲解翻转课堂。在案例讲解过程中,授课教师根据学生讲解情况重点补充机理部分抽象知识。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2018级学生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植物营养学”课程线上教学时[10],进行翻转课堂的方式探索,学生“靶向增负”,学生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提高。课程案例翻转课堂将案例教学与翻转课堂有机融合,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升学生综合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田间实践课堂

“植物营养学”课程与田间农业生产结合非常紧密。大部分学生没有田间生产实践经验,甚至对农作物基本特性都不了解,制约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知识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在案例翻转课堂的基础上,增加田间实践课堂,补齐课程实践教学短板,从理论到实践全方位打造“金课”。黑龙江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植物营养学”课程设置在大二学年的春季学期,与田间作物生长季吻合,以案例翻转课堂设置的小组为单元,每组设置面积相等、管理相同的不同处理,如:不施用任何肥料、缺失某种肥料、干旱胁迫等,给学生发放种子、肥料,方案设计、田间划区、播种、追肥直到作物收获完全由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在此期间,课程组的校外专家在田间针对生产实际问题给学生进行现场讲解,提出相应问题,学生用理论知识来解析提出的生产现象及问题。

三、结论

课程是培养人才的核心要素,本文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依托卓越农业人才培养、双一流建设,探索了“植物营养学”课程金课建设改革与实践,提出了“植物营养学”课程“知识学习课堂”“案例翻转课堂”“田间实践课堂”三堂合一改革模式,优化“植物营养学”课程内容,增加课程内容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融合了各种现代化信息资源,促进了“植物营养学”课程案例教学翻转课堂措施的改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此次“植物营养学”课程教学改革为黑龙江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卓越农林人才培养和新农科教育提供重要依据,也为下一步“植物营养学”课程金课建设的深入探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井汇源,孙彦婷,曹素芳,等.“新农科”视角下兽医微生物    学“金课”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20(50).

[2]肖璐洁,杨武德,张淑娟,等.《精准农业概论》“金课”建设    “1223”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0(10).

[3]李燕丽,熊勤学,吴启侠,等.“新农科”背景下“土壤资源调    查与评价”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20(48).

[4]张娜娜.“新农科”背景下线下线上混合式大学外语教学    模式构建[J].绿色科技,2020(23).

[5]吳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

[6]张永亮,朱蕾,孙加节,等.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科专业课模    块化翻转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以“饲料生    物技术”课程教学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20(5).

[7]应义斌,梅亚明.中国高等农业教育新农科建设的若干思    考[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9(1).

[8]张萌,俞元春,李萍萍.翻转课堂模式在污染控制类课程案    例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20(33).

[9]张爱琴,刘东霞,宿丽霞.基于案例教学的翻转课堂教学模    式设计与应用研究——以“工商管理案例分析”课程为例[J].    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7(1).

[10]焦晓光.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植物营养学”线上教学      实践探究[J].黑龙江教学,2020(10).

1376500520259

猜你喜欢

新农科金课课程改革
以本为本“金课”打造之精讲精练与发散思维在微积分中的应用举例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资源昆虫学》课程教学改革
基于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的《动物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初探
新农科背景下观赏果树栽培与资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探讨如何打造“金课”在中西医结合眼科教学上的实施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