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落后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及其影响*
——基于主体体验视角的自我民族志研究①

2022-03-17钟勇为韩晓琴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落后地区信息化经济

钟勇为 韩晓琴

(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江苏 镇江 212013)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国家脱贫攻坚工程的深入推进,经济落后地区的教育信息化亦不断发展。在我国教育信息化历经电化教育阶段和1.0阶段正走向以智慧教育为主要形态的2.0阶段的当下,我国经济落后地区的教育信息化状况正在悄然发生一些变化,亦引发了一些研究者的关注。然而,现有教育信息化研究往往拘囿于管理层面探讨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模式、环境建设等,缺乏微观主体视角。这种“冷酷”的宏大叙事,尽管需要但是不利于引发相关方面的共鸣和促成视域融合。而自我民族志的研究方法旨在通过回顾过去构建当下和未来,通过自我叙事来邀请读者参与理解和交流[1]。在“自我”的层面上,只有自己才能全面地写出自己的真实经历,其独一无二性没有人可以取代。由于“欠发达地区”代表的是弱势群体,很多经历者在主观上难以克服再述自卑体验的心理,而非经历者又无法深入理解个体的生命体验,因而由“我”来叙述自身真实经历,可更加凸显注重自我体验和自我认同的研究意义。且在这时候的“自我”并非仅仅是自己,而是身处特定区域,联结特定区域文化,由种种关系结成的社会“自我”。这就表明,当以“自我”的主位视角来叙述教育信息化之于“我”个人的影响时,其背后蕴含着的是在“情境定义”之下的文化影响,故而有利于相关各方的“视域融合”。

尽管在“叙事”层面上,自我民族志采用讲故事的表达方式,但它又不仅仅只是讲自己的故事,其背后是在后现代学术思想的影响下,强调自我的重构,强调学术的照拂,以此完成对当下的构建和对未来的期许。它要求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投入—抽离”,时刻保持自身与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可能给研究带来影响的反思性[2]。在经济落后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历程中,“我”既是曾经的“局内人”,也是当前研究的“局外人”。这种双重身份,既可以“局内人”的视角回顾过去,又可以“局外人”的理性构建当下与未来,可将自我的意识、文化的解读、学术的追求融为一体。鉴于自我民族志突出了对人际对话、情感和自我意识的故事性描述[3],本文尝试采用自我民族志即“阐释自己的故事”或“研究者与自己对话”的研究方法,以经济落后地区的受教育者这一主体身份视角,去阐述自我生活经历与教育信息化的过往,进而揭示教育信息化对经济落后地区教育发展的影响。

一、经济落后地区教育信息化的主体体验流变

(一)遥远而新奇的教育信息化

古语云:眼界广者其成就必大,眼界狭者其作为必小。虽然这句话有些绝对,然而绝对的背后也透露着些许现实,尤其是对于当时的国家级贫困县的人们而言。在这里,尽管城区相较于农村条件稍好一些,但依然与其他发达地区有很大差异。我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那时候网络技术迅速普及,再加上教育和信息技术的联结不断受到重视,开始出现教育信息化的提法。然而对于身处山西省左权县一个偏远农村的人们而言,村子里不论是少年期的学生还是未曾走出过这片土地的中青年,当时都还不懂信息技术所谓何物,更不会加以重视。但令人欣喜的是,小山村的人们自身文化程度虽然不高,对孩子的教育却较为看重。当时我所在的村子里没有幼儿园只有一所小学,教师和学生的人数并不多,后来村民们为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都辗转将孩子送到城区里的学校读书,所以村子里的学校也就因生源不足停办。不过对于我来说最幸运的是父母自我出生起便在城区租房子,陪我在城区的学校读书。因而从幼儿园起我接受到了较为规范的学前教育,记忆中在幼儿园已经开始学习拼音和一些简单的英语单词。相较于当时贫困县里的乡村而言,城区学校的教育质量显然还是有些优势的,但这时候依然未接触到信息化的教育,还是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和黑板、粉笔这样传统的教学工具。就这样一直到小学四年级,我所接受的教育一如既往是“你讲我听”,知识的获取除了书本就是老师的教诲。

在童年期的家庭生活中,放学回家做完作业后就是和邻居家孩子在院子里玩乐,到寒暑假就是回到老家和同龄的小孩在村子里跑跳。那时候所有的娱乐项目都是人和人交流的乐趣,家里仅有一台破旧的黑白电视机也经常因为信号不好转播不出清晰的画面。因此,我的童年并没有寓教于乐的动画片,没有充满教育意义的少儿节目的陪伴,只有和小伙伴共同玩乐的身影。

对于经济落后地区的孩子而言,如果把“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资源”比作一道选择题,那么,现实中其选项并不多。家长对于孩子接受的教育资源感到满足,孩子对于生活境遇亦存幸福感,或许主要原因是当时的我们有如井底之蛙看不到外面的世界,更没有可能看到外面世界的信息媒介。从一开始的起跑线,经济落后地区的学生因为经济的原因已经被落在了队伍之后,然而,这一切随着政策的扶持在慢慢地得以改变。

(二)粗浅满足的教育信息化

进入21世纪之后,信息技术的发展更为成熟,国家也开始关注一些经济落后地区信息技术推广的进程,着力推进这些地区义务教育现代化。而教育信息化的重点是建设教育信息化所需的硬、软件基础设施[4],如校园网的建设、多媒体教室的设施建设等,也正因为如此,在我的小学生活里渐渐出现了多媒体的影子。电脑作为多媒体的载体,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学校的课程表上出现了电脑课,课程的安排是一周一节课,那短短的四十五分钟,成为我和同学们最快乐的时光。在此之前,我们也只是在思想品德课本上对电脑这个神奇的东西有所耳闻,能够有机会亲自体验真算得上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上课时,因为学校资金不够充足,电脑数量还很少,再加上一个班人数众多,接近60名学生,一人一台电脑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只能安排两个人甚至是三个人共用一台。就那样我们挤在一把椅子上开始了我们对信息时代最初的体验。

小学阶段电脑课是不考试的,而且那时候没有专业老师,哪位老师稍微懂点电脑便兼带了这门课程,学习的内容就仅仅是简单的开机关机,再之后就是自己玩自己的。当时的电脑还没有联网,我们能玩的也只是一些自带的单机游戏,但上电脑课的时间总是过得飞快。因为这一课程带有娱乐属性且不够成熟,故经常被一些主课占用,尤其是要期末考试的时候,更是直接将之取消。小学五年级,学校开始给班里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计算机、投影仪、幻灯、展示台等),但也碍于资金不足,没办法让每个班都拥有,只能一个年级选一个班先行配备。学校为了公平起见,便决定根据第一学期末的班级整体成绩排名决定哪个班最先能拥有多媒体设备。很遗憾,我当时所在的班级没有第一时间享受到这一资源,幸运的是在半年后,我升入的六年级教室是一间装有多媒体设备的教室。

然而事实上,虽然有了这一设备,很多老师也并没有将其很好地使用起来。我们的语文老师会偶尔打开电脑查找一些课外资料,给我们拓展一下知识面,但也仅此而已。讲授新课时她依旧是按教师参考用书上的教学过程进行,黑板上的板书也依然是我们获取知识的老地方。而其他老师则几乎不会用到这一设备,英语老师给我们播放英语听力时使用的是老式录音机,音乐老师教唱歌曲时也还是使用录音机,这就显得那些多媒体设备颇有几分摆设的意味。其实教育信息化的问题不仅仅是设备有无的问题,更是会不会利用信息化设备进行教育的问题。彼时不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素养捉襟见肘,不能很好地开展信息化教学,让我的教育信息化初体验不够美满——毕竟未感受到教学手段的科技化和教学方式的现代化。

(三)摸索中推进的教育信息化

到了初中,我所在的中学每个班都配备了多媒体的教学设备,这一设备被使用的频率也渐渐增多。那时候语文老师上课就经常会用幻灯片来引导我们学习,我记忆最深刻的是学习《核舟记》《活板》这两篇文言文,老师通过播放一张张生动的图片让我们感受刀痕尽显、核色生辉的奇迹,领略活字印刷古老发明的伟大和创新的力量。尽管这两课是有些枯燥晦涩的文言文,但那天却学得格外有趣。在遇到一些需要朗读的诗词时,老师就在网上搜索一些著名朗读大师的音视频文件播放,以便于我们更好地感受诗词所传达的意境。从听到看到感受,多感官的应用不仅让我快速地掌握了以前觉得有难度的知识,而且让我在感受中国博大精深文化的同时真正喜欢上汉语言文学。在这一时期,多媒体教学设备不再成为摆设,而是真正走进课堂,融入课堂,在老师的精心备课后带给了学生许多和以往不一样的学习体验。

在这个时期,学校的电脑课不再是闲散的玩乐,而是请一些熟悉电脑的老师教授学生具体的操作应用技能。政治课上我们学习到了正确认识网络的相关知识,教导我们要学会分辨信息、具备信息道德的素养。遗憾的是,碍于家里经济条件不足,在周围同学家里陆续配备上电脑的时候我只能投去羡慕的眼光。且当我和父母表达想拥有一台电脑的意愿时,他们的说法则是电子产品不仅贵还会影响学习,读书期间并不需要。实际上到了初中时期,作业难度加深,父母也辅导不了我的功课,做作业时不会做的题没有可以咨询的地方和人(那时候课外辅导还没有现在这般普及)。我就只能利用周末到有电脑的朋友、亲戚家查一查资料,以解决我学习上不懂的问题。再到后来,学校将电脑课改为信息技术课,聘请了专业的信息技术老师授课,在这一课程中我不仅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也培育起我的信息意识以及获取、分析、处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交流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阶段,学校的信息化设备不断增添,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和我的信息化意识都在不断提升。

(四)资源助力成就的教育信息化

时光转而到了我的高中时代,这时候学校的一些多媒体教学设备已经相对较为完善,各科老师使用多媒体授课也更为频繁。语文老师会播放电视剧《红楼梦》的片段和歌曲,让我们感受名著的魅力,也正因为如此我才会在课下积极主动地去阅读《红楼梦》;数学老师为了更好地讲解几何图形的证明,使用动画效果逐步培养了我的空间想象能力;英语老师用精彩的课件来系统条理地讲授知识,让我对英语逐渐增加了几分兴趣;化学老师通过互联网播放化学实验的演示视频,让我这个初中化学不太好的人也慢慢学习到了好多知识……

日常生活中的教育信息化亦无处不在。高二那年,家里决定买台笔记本电脑方便我查找资料,此时父母的信息化观念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他们认识到这些东西也是学习的辅助工具,只要不沉溺于网络,使用得当是很有好处的。但是那时却出现了一个小插曲,由于刚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电脑,面对精彩的网络世界,我时常会经不起诱惑,以查资料为名玩游戏,致使自己不仅视力快速下降,还影响到了学习成绩。好在后来及时反思,未出现更严重后果。到了高三,我又有了人生中第一个智能手机,这一时期正值人生的重要阶段——准备高考,在这些现代设备的助力下,我可以轻松地获取一些所需知识,比如地理上不太懂的名词、数学上不会解的题……网络搜索让我足不出户动动手指就可获得一些书本以外的知识,教学视频资源让我在家就可听到大城市优秀老师的微课,有时还会和朋友在网上一起探讨试题。高考结束后填报志愿,选择合适的目标院校同样离不开这些信息技术工具。再到之后的考研,获知考研资讯、了解考研动态、和所要报考学校的学姐取得联系,以及视频课的学习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不得不说,信息技术及各种网络化的移动学习设备确实让我的求学之路走得愈发轻便。更重要的是,对于经济落后地区的我而言,它让我以较低的成本缩小、弥补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获得更多的教育机会。

二、教育信息化对经济落后地区教育的影响及其限度

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5]。教育信息化的这些年,从以“我”为主体的体验流变过程中可以看出,自幼儿园起到大学为止,这一时段经济落后地区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对该地区的学生、教师以及学校教育教学发展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积极影响。以主体的体验流变为参考拓展开来,可进一步探究教育信息化对经济落后地区的影响及限度。经济落后地区的教育发展越来越好,在这一过程中亦会时刻革新着人们的教育观念,从而助推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然而经济落后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同样有其局限性。

(一)影响评价:促进了教育公平和教育现代化

首先,教育信息化为构建公平且有质量的教育体系提供了支撑。公平、高质量是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特征。教育信息化有利于促成教育现代化这一旨趣特征。教育信息化一个重要特点便是开放共享。有了教育信息化的搭台,区域之间的教育交流便有了更为广阔的舞台。正如我高中和大学时期利用网络获取学习资源,使用电子设备便捷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合作学习一样,因为教育信息化的助力,使得我可以在学习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远。由此可见,随着跨地区资源的迅速流动,经济落后地区的学生享有了更多和发达国家与地区类似的教育资源,从而让这些“井底之蛙”有机会跳出“深井”,欣赏到外面更精彩、更丰饶的世界。而我的老师们则感受到了更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洗礼与冲击,亦有了更多可供开发和拓展的课程资源,就像我初中时期的老师在探索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过程中,逐渐丰富了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这对于经济落后地区的教师而言,有利于其由“教书匠”向“反思性实践家”转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地区与网络信息企业等机构合作,通过打造统一化的身份,全域打通和应用数据,打破教育信息壁垒和数据“烟囱”,一定程度实现了教学的公平化、精细化和优质化,为构建公平且有质量的教育体系提供了支撑与典范。

其次,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提速机。从教育属性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与协作性[6],其表现为打破空间和时间限制,实现远距离双向沟通,要求形成完全的教育信息互通。在我幼儿园以及小学时期的学校教育中,各种信息资源都很闭塞,还坚守着较为传统刻板的教育模式,而随着经济落后地区信息化设备的完善、教师专业化的加强、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相关管理者在创建、分享更多优质资源的同时,也在借鉴发达地区教育的某些经验与方法,探索更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尽管与发达地区还有很大的差距,如一些创新的信息教育理念还有欠缺,但是惟有经济落后地区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引领下,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创新教育,才能更好地培养适应未来世界的现代化人才。如此在加速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同时,也为教育现代化储备后续力量。当前,伴随着AI、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发展,科技对于教育的助力,正在迈向对教育效率和品质的“双项提升”。一方面,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加速落地,将使教育服务更精准、更高效;另一方面,科技的应用也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成长、教师的持续发展和管理的科学有效。当然,今后如何以场景化教学工具为抓手, 构建高效、便捷的教育应用体系, 仍任重道远。

纵观教育信息化的这些年,经济落后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在政策的支持下有了飞速的发展,虽然总体进程和发达地区仍然不能相提并论,但它确实已经改变了这片相对贫瘠的土地。教育信息化席卷经济落后地区, 带来的不仅仅有先进的仪器设备,更有前沿的教育理念, 这也给教师带来了一种莫大的压力与动力, 为经济落后地区实现教育脱贫, 推动教育全面变革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二)限度分析:受制于区域经济、教育传统且亦存风险

对经济落后地区的教育发展而言,教育信息化并非一剂“万能药”,也有其无法解决或不能完全解决的“症结”,且在推进过程中也伴随着某些风险。

首先,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区域经济提供必要支撑。生产力的水平高低决定着教育水平的高低。教育信息化的覆盖面很广,而方方面面的推进与变革归根结底都需要经济实力提供必要的基础与保障。对于当时的国家级贫困县来说尤为如此——无论是信息化仪器设备添置等硬件设施的完善,还是师资信息化素养的培训等“软件”建设,都有赖于地方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因此,没有强大的区域经济实力做后盾,教育信息化便缺乏物质基础,亦难以培养适应信息社会的师资队伍。教育信息化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成资源跨地区流动,有利于填补和缩小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的经济鸿沟、教育差距,但教育信息化投资变现的周期性较长且具有一定的隐效性,对于直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效果不够突显。因而,经济落后地区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容易受到区域经济与地方主政者理念的双重制约。

其次,教育信息化的成效受制于教育传统。先进技术可以用更低成本为更多人提供更具个性化的教育,但技术却无法突破教育隐性的围墙,这堵围墙是制度、习惯和相关的社会资本集结而成的历史产物[7]。这个历史产物实际上就是教育传统。教育信息化有两层含义,不仅包括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活动中,还包括提高信息素养。而教育信息化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指向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生是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参与者和受益人。因此,教育信息化进程中若教师缺乏信息化素养,学生缺少正确的信息化理念,教育变革就难以成功。在教育变革的道路上,教育信息化能否发挥作用以及能发挥多大的作用,很大程度受制于教师和学生的态度倾向和价值理想。教育信息化到底能否提升师生参与信息化教育变革的意愿与能力,目前仍缺乏更多、更有力的实证研究成果的支撑。从实践来看,教育传统的力量仍十分强大,对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构成了一定的阻抗。

再次,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亦会带来某些教育风险。经济落后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使得信息技术和教育紧密结合的同时,也让人们增加了直面网络的机会,而网络的负能量信息也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尤其对于未成年的学生而言,自律性和分辨信息的能力还不强,在相对开放的网络世界中,很容易就会受到不良影响而误入歧途,就像我高中刚拥有信息化学习设备险些误入歧途。此外,受复杂的网络环境影响,学生发生各种网络安全失范行为的风险不容小视。教育信息化的安全管理作为教育变革过程中的方向保证,需要方方面面力量的共同呵护与监护。尽管我国出台了一些信息化教育安全防范的法律法规,但对那些普遍缺乏信息安全观念的经济落后地区师生而言,如何堵住教育信息化安全的“漏洞”进而保证教育最大程度地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亦是任重道远。

教育信息化对经济落后地区的影响限度也正是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差距所在,受制于区域经济水平较低则教育信息化设备不健全,受制于教育传统保守则教育信息化观念较落后,受制于教育信息化管理工作的不完善则整体教育信息化素养较欠缺。总之,教育信息化的确给经济落后地区带来了很多的福祉,但影响人和地区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教育信息化也有其难为之处。其实,教育水平是一个多种因素、多个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经济落后地区更需要在发展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克服其自身惰性与局限性,促成教育内部和外部的良性互动,以实现教育面貌焕然一新。

三、发现与启示

(一)主要发现

经济落后地区的教育信息化从无到有,从有到被接受,受到当地经济文化的影响,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最开始,教育信息化处于设备空白状态,然后在发展初期,物质设备的添置和人员的信息素养出现错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面对信息化设备的反应迥然不同,学生的“兴奋"“新奇"“欣喜"受到教师的“不会"“不想"“不愿"的冲击,故教育者迟缓发展的信息素养致使两者均发展受滞,甚至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裹足不前。因而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相关仪器设备的添置与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提升应该齐头并进,才能共享资源,筛选资源,利用资源,也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应对数字时代的挑战:信息化的设备使优质教育资源的获取更为便捷,通过人与人、人与物的广泛联结,为学生将来走出大山建造了一条“高速公路”;信息化素养提高和新的学习理念的认同与内化,让师生主动筛选所需要的资源并为我所用。因此,教育信息化尽管不是经济落后地区教育快速发展的直接决定性因素,却是帮助经济落后地区教育变革,实现人才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

与众多身处经济落后地区的学生一样,我是教育信息化进程的直接受益者。在学校期间,我最先接触到信息化的设备,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学到了许多专业的技能;体会到多媒体打造的鲜活课堂,萌发了对许多事物的兴趣;建立起信息化的意识,树立了遵守信息道德的自觉。在家庭生活中,虽然稍显迟到的教育信息化让我在高中时期的学习轨道上差点偏离航线,但在父母所认可的“学习是出人头地唯一出路"的思想灌输(这也是落后地区绝大多数家庭父母所持的固有观念)下及时纠正,进行了正确的选择构建。相比这一小插曲,家庭教育信息化带给我的更多是积极主动解决未知问题的自觉、充分利用信息化获取学习资源的便利以及培养起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信息素养。当然,能够一步一步往更美好的未来前行,更多也源于自我的不懈努力,源于自我发挥主观能动性对人生正确方向的把控,但是正如初高中语文老师利用信息化技术激发了我对文学的热爱,致使我在大学期间毅然辅修了汉语言文学双学位而丰盈了自己的知识宝库一般,教育信息化或无形或有形地在影响着我当下及未来的人生。在教育信息化的助攻下,我也因此能真正走出大山,见识到更加广阔的世界,向自己的理想逐渐靠近。

对于教育信息化所面对的未来而言,站在未来教育的风口浪尖,面对着诸如理性认知冲击、教育功能拓展、知识表征方式等各种挑战。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之下,教育信息化存在于不同的地区,一方面均衡着地区间的教育资源,但另一方面也会进一步拉大地区之间教育的发展速度和差距。正是得益于教育信息化在当时贫困地区的落地,使得许许多多像我一样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可以跨越时空的场域与发达地区的学生同享名师课程,联通更远的世界获取更多的外界讯息。然而经济的差距导致区域的差距,区域的差距具象化为家庭的差距,进而演变为个人的差距。当我走出那片土地接触到不同地域的同龄者,才发现经济差异、文化差异、信息化差异、思想差异是一道巨大的鸿沟,落后与发达地区之间大相径庭。因而,经济落后地区要大力发展经济,只有在经济基础上才能尽快缩小和发达地区的差异,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奠定基础。当然,经济落后地区也要增强文化软实力,让信息化观念深入人心,这样才有助于教育信息化的根在经济落后地区扎得稳、扎得牢、扎得久。面对未来的风雨洗礼,才能形成面对考验的资本和经得起挑战的底气。

(二)几点启示

首先,“软"“硬"结合,协同提升信息化设备及其使用者的现代化水平。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作为“硬件”的信息化设备须与作为“软件”的使用设备的人结合起来,协同推进,共同完善。经济落后地区的信息化设备在政策扶持下已有所改善,但同发达地区相比尚存较大差距。目前有些学校未更新设备,依旧沿用十多年前的老旧多媒体设备,已经出现严重卡顿,影响教学效果。有些农村家庭依然没有电脑等现代化学习工具,学生课后缺乏及时辅导。有研究表明:“信息技术能够减弱家庭背景等先赋因素对学生成绩的影响,这意味着,学校信息化可以成为缩小学生先赋条件差异影响的有力工具。”[8]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育公平,经济落后地区教育信息化推进仍势在必行。譬如,地方政府有意识地将资金向教育倾斜,投入专项资金及时更新学校的信息设备,打造区域集约型信息平台,并出台科技下乡政策,推动信息化教育设备向农村普及,为农村家庭带来福祉,以此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打牢基础。学校也可同社会组织建立联系,接受社会的捐赠,让学校的资金来源多样化。此外,加强宣传,印发一些通俗易懂的信息技术手册,让普通民众提高文化素养,增强信息意识。在“信息素养正在成为教师的‘双核’之一”[9]的背景下,加强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确有必要。更何况据宋乃庆等人的调查表明,“西部地区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状况整体较弱”[10]。因而,加强西部经济落后地区教师的信息技术一体化培训势在必行。要促成从教师职前培训到在职培训,将教师信息化素养培育贯穿其中,届时可邀请发达地区优秀教师举办讲座,以此激励新老教师提升自身信息化素养。

其次,区校联动,探索本土化、创新型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径。教育信息化服务于不同地区的同时也深深根植于不同地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技术发展道路,既是彰显中国教育技术特色的客观需要,也是“创建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学派的需要,更有利于体现中国教育技术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11]。中国的教育信息化之路未来势必会更加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契合中国的国情发展。同样,经济落后地区的教育信息化也要紧密联系地区特征,铺就地区特色教育信息化之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须在认识与把握教育信息化发展一般规律基础上,在实践探索中不断总结,摸索出本土化、创新型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径。可利用信息技术的联通优势,邀请专家学者及当地一线教师根据地域特色文化,共同研制地区特色教材,打造独特区域文化课程,促成学校特色发展。而打造地区特色,促进学校特色发展,要“关注学校特色凝聚、强化与凸显的过程,使用科学合理的方式与手段,找准学校特色的类型”[12]。学校可倡导本地教师学习发达地区有经验的一线教师的实践,寻求将学科教育和信息技术有机整合,进而结合本地区特色和学生的文化背景,以探索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系统化、体系化的教学形式和教学风格,创新构建各学科的技术课堂模式,以培养更多适应未来发展的优秀人才。

再次,纵横交融,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教育信息化发展道路中监督和管理应该贯穿其中,时刻保证教育信息化行进方向的正确性。对于经济落后地区的人们而言,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且普遍较低,更容易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工作或学习活动时出现偏差。尤其对于未成年学生群体而言,处在一个良好的信息化环境对其以后人生发展更是极为重要,因此要完善管理手段,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治理体系,保证经济落后地区青少年成长在一个安全健康的教育信息化空间之中。地方政府需更新管理理念,并组建一支专业的监管队伍,而后根据经济落后地区的教育发展特点出台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信息化管理标准,严控教育信息化进程。专业监管队伍需根据监管实践,科学构建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对地区的教育信息化状况进行定期评估,及时发现问题,校正方向。完善从社会层面到学校层面再到家庭层面的纵向监督体系,还需横向融通,建立起多样化的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利用信息化监督信息化的教育运用:学校搭建校园网平台,提供科学丰富的学习资源供学生学习;教师搭建具有班级特色的管理平台,通过线上匿名小黑板的形式,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方便管理;家校通过智能应用程序一线牵,达到教师同家长的实时互动,发现问题及时联动,同时可监督学生网络使用时长防止学生沉溺网络,家校共育避免学生被不良信息诱导。整合各平台管理力量,全面净化信息化的教育应用环境。

四、研究的贡献与局限

(一)可能的价值

从研究方法看,采用自我民族志的方法呈现个体的时空体验,进而揭示教育信息化对经济落后地区教育之影响,在此类研究领域较为新颖。自我民族志不仅仅是讲“自己的故事”,它还应以自身的生命体验验证或发展现有的理论以及提出对个体和群体有益的建议[13]。自我民族志具有自身无可替代性,通过实践性的事件描述,衍生出经济落后地区教育信息化的改进建议,从实践出发确认理论,丰富理论,让理论更加“接地气",增强理论的实用性和结论的说服力。也因而,与其他的质性研究相比,本研究呈现的整个探究过程和探究者的认知评价,将会为教育信息化研究乃至教育研究提供一种个体化的阐释方法和案例。从研究内容看,关注经济落后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就是在关注教育公平,关注教育现代化进程,关注教育可持续发展。本文深入经济落后地区内部最真实的生活,叙写教育信息化过程中鲜活的人与事,得出具有反思性和体验性的结论和启示,对教育信息化这一影响经济落后地区教育帮扶的因素进行探究,为中国经济落后地区的教育信息化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一些特别的素材。用自我民族志的方式勾勒经济落后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样态与图景,是在以局内人的视角见证国家教育“帮扶战役”的历程,总结经济落后地区的教育变革,可为未来教育现代化的深入推进提供借鉴。

(二)局限

尽管本文通过既描述又解释的“深描”,揭示了“我”在落后地区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变化及其意义,并对落后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生态”予以主位意义的解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我建构这一自我民族志的目标任务。但由于召唤读者进行理解、交流的意识与技巧尚有待提升,对于自我民族志另一目标任务即召唤读者加入,则难说完满实现。此外,自我民族志的研究方法由于往往用大量的笔墨记述个人的生活经历,在越来越注重教育研究定量化、学术化的当今时代,这种研究方法尤其显得文学气息过重,人文色彩太浓,故而,在叙事的真实性和研究的信度与效度上都遭遇很多质疑,甚至它也很难用传统的评价标准来判断该项研究的质量[13]。第一人称的描写,难免会加入个人的思想情感,带有个人表达方式的局限。而且,本文研究的主题是经济落后地区的教育信息化进展问题,这一问题对于不同年龄、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而言,通常有着不同的体验与观感。因此,本研究提出的观点见解纯属一管之见。当然,随着关于经济落后地区教育信息化个案研究逐渐增多,人们可以从中归纳、挖掘出更大的共性价值。

注释:

①论文乃基于韩晓琴的主体体验并在其导师钟勇为指导下撰写完成的,作者署名次序乃根据各自的论文贡献度而定。

猜你喜欢

落后地区信息化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少数民族地区县级图书馆管理面临的问题及措施
落后地区教育要注意培养家长的素质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