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视角下旅游景观设计的实践与优化

2022-03-17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景观设计景观文明

李 栋

(宿州学院 环境设计教研室,安徽 宿州 234000)

将生态文明理念纳入旅游景观设计具有必然性与必要性。首先,将生态文明理念纳入旅游景观设计是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要求。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战略目标;2010年,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提升生态文明水平;2012年,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一同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将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在此目标引领下,社会各界逐渐树立起尊重、顺应、保护自然的理念。基于生态文明视角探索旅游景观设计新思路,是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目标的具体实施,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必经之路。其次,将生态文明理念纳入旅游景观设计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举措。在旅游业大发展背景下,部分旅游投资决策者或规划设计师将旅游景观设计视为旅游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客观而言,过度关注旅游景观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催生出很多优秀的景观作品,但同时衍生出一些负面问题,比如人造景观对自然景观破坏严重、旅游景观设计破坏生态环境、旅游景观的文化脉络不清晰等。对此,旅游景观设计应突破自身局限,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元素进行良性互动,基于生态视角构筑旅游景观设计大格局,这有利于拓宽旅游景观设计空间,提升旅游景观设计活力,满足新时代大众旅游更高的品质需求[1]63。生态文明理念的融入是突破旅游景观设计现实困境,推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举措。

一、生态文明视角下旅游景观设计概述

在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目标的推动下,基于生态文明视角展开旅游景观设计逐渐成为我国学界研究的重点与热点问题。在此对相关理论成果进行梳理与延伸,以期进一步坚实探索生态文明视角下旅游景观设计优化路径的理论基础。

(一)生态文明视角下旅游景观设计的概念解读

对生态文明视角下旅游景观设计进行分解,其主要涉及生态文明、旅游景观设计与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旅游景观设计三个概念,对三个概念进行解读有利于进一步把握本次研究内核与方向。

1.生态文明的概念

广义视角下,生态文明是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内涵,以未来人类继续发展为根本的人类发展的新阶段;狭义视角下,生态文明指的是人、自然、社会各主体间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持续发展的社会伦理形态。在此,主要基于狭义的生态文明概念展开后续研究。

2.旅游景观设计的概念

旅游景观设计指的是运用旅游景观学原理,对旅游区内的各种景观要素进行整体规划与设计。进一步对旅游景观设计内涵进行剖析,其蕴含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与突出文化三个基本理念,旅游景观设计与生态文明理念具有一定的逻辑共性。

3.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旅游景观设计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旅游景观作为大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其多重生态功能被激活。生态文明视角下旅游景观既是旅游的物质载体,又是旅游地生物的栖息场所,同时还是精神文化的信息源。因此,生态文明视角下旅游景观设计指的是以景观学与生态学为理论基础,利用一系列设计方法,营造兼具游憩功能、生态功能及美育功能的景观格局,旨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及整体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景观设计形式[2]134。

(二)生态文明视角下旅游景观设计的理论基础

1.生态文明理论

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衍生出的资源、生态系统及环境等方面的问题日益严峻。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尊重、顺应及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着眼于实施层面,生态文明理念包括四项基本任务:其一,优化空间开发格局;其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其三,加强自然生态系统环境保护;其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任务进行延伸,其对旅游景观设计的启示包括以下几点:一是规划设计理念生态化;二是旅游空间资源化;三是旅游景观品质化。

2.景观生态学理论

景观生态学是生态学与地理学交融形成的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主要研究景观结构、功能及其动态变化。景观生态学将空间格局、生态学过程及尺度间的相互作用作为理论的核心,强调景观的整体性、多功能性及其与文化的协同价值。景观生态学理论下景观的空间结构呈现出“斑块—廊道—基质”模式,该模式给予了旅游景观重要启示,即旅游景观设计的生态整体性与空间异质性[3]70。

3.精明增长理论

2000年,美国成立了“美国精明增长联盟”,并提出了精明增长理论,该理论的核心内容包括减少空间盲目扩张、节约资源、混合用地功能等多个方面,旨在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持续共生。从具体表现来看,旅游景观设计也是对土地进行安排利用的活动,因此,精明增长理论对于旅游景观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具体体现为将旅游土地空间视为一种资源,提升土地的利用效率,同时重视对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与保护。

(三)生态文明视角下旅游景观设计的价值取向

生态文明视角下旅游景观设计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自然生态价值

生态文明视角下旅游景观设计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关注日益提升,旅游景观设计过程充分体现尊重自然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具体举措如使用绿色环保材料、采用节能减排设备等,这对于旅游景观所在地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积极意义。以镇北堡西部影城为例,其在景区内利用废弃啤酒瓶搭建“啤酒屋”和“啤酒墙”,这一举措不仅增加了景观的独特性,同时切实向游客传达了生态文明理念。

2.社会生态价值

生态文明视角下旅游景观设计的社会生态价值与当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大背景息息相关。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前进方向与实现路径。生态文明视角下旅游景观设计强调人、自然、社会间的和谐共生,这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相应合,有利于为人们塑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于实现代际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3.经济生态价值

有效的旅游景观设计对游客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加之在当下多媒体时代背景,这种吸引力可以被广泛传播,即意味着更多的客流量,由此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举例而言,本溪大峡谷所设立的天空之境、厄洛斯之手、天梯等八处景点通过网络媒体的传播被称为八大网红打卡景点,在网络媒体作用下这些景点对游客的吸引力还在不断延伸,由此为景区带来了大量的客流量,增加了景区的经济收入[4]。

二、生态文明视角下旅游景观设计的实例分析

近几年,随着旅游业从业者生态文明意识的不断提升,国家政策背景的引导与支持,越来越多的旅游地对自身旅游景观设计展开调整与优化,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以上海苏州河梦清园景观设计与湖北黄石国家矿山公园景观设计为例对国内相关经验进行梳理,同时借鉴新加坡碧山宏茂桥公园景观设计与日本京都鸭川河景观设计的优秀经验,为新时期旅游景观设计路径优化提供经验指引。

(一)上海苏州河梦清园景观设计实例分析

梦清园位于苏州河宁路桥与中潭路之间的半岛地带,是一个环保主题公园。在上海快速发展背景下,梦清园所在地的生态系统曾遭受严重破坏。2003年3月,“梦清园”工程启动,如今已然成为上海市高密度建筑物中的一块绿肺。对梦清园建设过程进行调查,可以发现其采取了以下方法。其一,对原有元素进行保护与利用。梦清园保留了原上海啤酒厂的部分建筑,通过对原有建筑进行修缮,完善上海发展的历史脉络,塑造梦清园景观的文化多元化。其二,注意区块布置间的系统呼应。园内人工湿地与鱼池、室内活水展示相呼应,由此实现场地空间的连续性。其三,利用景观进行活水。梦清园是上海水环境治理展示中心,园内将芦苇湿地、空中水渠、蝴蝶泉、虎爪湾溪、清漪湖等景观与清洁能源气曝复氧系统链接在一起,以此实现对苏州河水的净化。此外,园内还针对这一净水系统与净水过程向游客展开具体讲解,以达到科普效果,提升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对梦清园景观设计经验进行总结,可以借鉴以下几点:一是明确旅游景观设计的定位,主题式设计有利于强化景观的品牌形象;二是重视对旅游景观多元功能的挖掘与融合,加强旅游景观的整体性、立体化塑造。

(二)湖北黄石国家矿山公园景观设计实例分析

湖北黄石国家矿山公园位于黄石市铁山区境内,是我国首座国家矿山公园,也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对黄石国家款山公园建设过程进行观察,可以发现其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理念,具体表现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矿区废弃资源进行再利用。黄石国家矿山公园是在原有矿区的基础上转变而来的,其保留了大量的厂房与附属建筑,对于这些废弃建筑物或构筑物,景观设计团队在保留空间形态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再利用,如将厂房改造成餐厅、茶室、咖啡厅等,以赋予旧资源新功能。二是对矿坑进行保护与开发。黄石市的冶矿历史有千余年,其遗留的矿坑是我国矿业文明的重要见证,也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黄石国家矿山公园在景观设计过程中设置了多个观景点和观景台,以供顾客欣赏矿坑遗迹,体验矿坑文化。三是生态复垦植树造林。黄石国家矿山公园内有矿冶大峡谷、矿业博览园、石海大绿洲等多个景区,大部分景区由于冶矿历史背景,植被复垦环境非常恶劣。对此,园方针对性选取植物,在各园区内差异性种植,比如在由冶矿废石形成的石海绿洲内种植耐贫瘠的刺槐,以恢复生态环境,构建新的生态平衡。

(三)新加坡碧山宏茂桥公园景观设计实例分析

碧山宏茂桥公园位于新加坡市中心,其于2007年开始改造,并于2012年建成投入使用。对碧山宏茂桥公园的建设过程进行分析,可以总结出以下四点经验。一是基于生态恢复理念对河岸进行修复。碧山宏茂桥公园在建设过程中采取“河漫滩”思路对其河道进行整改,在这一思路下将原有的2.7 千米的直线型混凝土河道改造成3.2 千米的蜿蜒河道。通过这一改造,当水量小时可以露出宽阔的河岸,扩充公园的休闲娱乐空间;当水量增大时,宽广的河岸提升了蓄水能力,降低了下游压力。二是充分利用生态技术进行公园改造。碧山宏茂桥公园建设使用了石笼、土工布及芦苇卷等生态工法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实现了材料的绿色与环保,同时降低了建设成本。此外,景观设计团队还引入了14种本土植物,通过在河岸种植这些植物,利用植物根系加固河岸,以此实现互岸技术的自我发展与自我适应能力。三是重视材料的循环利用。在公园改造过程中,景观设计团队将原有河道的混凝土结构破除后,将其回收利用至步行道、游乐场等场所建设中,实现了对废弃材料的100%利用。四是重视社会公众参与。碧山宏茂桥公园内有针对公众参与开创的园艺空间,在该空间内,公众可以用很低的价格租赁园艺箱,并基于个人喜好在园艺箱内进行种植,这一举措增强了公众与公园的情感联系,同时提升了公众对生态保护的参与感与责任感。

(四)日本京都鸭川河景观设计实例分析

日本鸭川河全长31 千米,流经日本京都城市中心,是京都的一个重要景点。日本政府曾基于防洪排涝的原因在鸭川河两岸修建硬质驳岸,这一举措有效疏通了河道,但同时也阻断了人与河道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日本政府为恢复鸭川河的生态稳定,对其周边景观进行重新设计与调整,具体举措如下。一是因地制宜,修建自然式河岸线。日本政府以生态理念为核心,打破原有的直线型硬质驳岸,依据鸭川河自然现状修建自然式驳岸,同时增加河岸两侧的绿地范围,以恢复鸭川河生态功能。二是“隐”人为设施,“复”自然景观。日本政府将原本可见的电车轨道修改为地下轨道,此外还将琵琶湖的输水系统由明沟改为暗渠,这些举措不仅恢复了鸭川河堤岸结构的自然效果,同时减少了地上噪音,对生物生存空间及游人观光感受的优化均具有积极作用。对日本鸭川河景观设计经验进行分析,可以对其以下两点进行借鉴:1)重视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政府对旅游景观生态化设计的引导与监管;2)强调对自然环境的顺势而为,旅游景观设计应以充分尊重景观自然功能,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原则,因地制宜,适度调整,有利于降低景观建设的投入成本。

三、生态文明视角下旅游景观设计的优化路径

目前,我国部分旅游景观设计仍存在一些问题,这对于景观功能的充分发挥、景观所在地整体生态系统的和谐稳定及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大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不利影响。结合已有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深度融入生态文明理念,巩固和探索旅游景观设计新思路。

(一)理念生态:端正生态文明视角下旅游景观设计原则

1.尊重自然原则

生态文明理念的核心内容是尊重、回归、保护自然,因此,基于生态文明视角展开旅游景观设计时,应注重对原生态资源的保护、布局与利用,尽量保持自然本身形态与自然景观的生态功能,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条件之一。

2.因地制宜原则

通过对上海苏州河梦清园等景区的景观设计实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因地制宜是其景观生态化设计的共同原则,如因河道自然现状修筑驳岸、基于石海绿洲土地贫瘠现实种植刺槐等都是对因地制宜原则的具体体现。因地制宜既可以体现地方特色,又可以降低建设与管理成本[5]325。

3.多样性原则

生态文明视角下旅游景观设计的多样性包括功能分区多样性、景观类型多样性、生物物种多样性等多个方面。从某种角度来说,旅游景观的多样性意味着其异质性,而旅游景观的异质性是其美学价值所在。

4.整体优化原则

生态文明视角下旅游景观设计应以系统化思想为基础,充分发挥旅游景观的美学、经济、文化、生态等多元功能,同时综合性对景观所处环境的多种要素进行科学考量与统筹设计发展,旨在实现旅游景观所在区域整体素质的提升。

(二)人文生态:打造生态文明视角下旅游景观文化特色

生态文明视角下旅游景观设计涉及的人、物、自然等各要素均被视为有机生命整体,其不仅是景观构成要素,还是具有文化审美的重要源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提升,文化已然成为旅游景观设计的核心要素,是旅游景观生命力的重要体现。由此可见,不论是基于生态文明理论视角,还是基于旅游业发展现实需求,旅游景观文化生态塑造都是可行且必要的。对此,在生态文明视角下,旅游景观设计应尊重自然生命,关注景观元素文化内涵,凸显区域文化特色,以旅游景观为载体丰富区域文化脉络,具体表现为对地域特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6]。生态文明视角下旅游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因地制宜,在此原则指导下,大部分旅游地将原本的建筑物或构筑物保留再利用,为当地特色文化保护提供了有利条件。以我国乡村旅游为例,云南的哈尼梯田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在对其旅游景观进行设计时,尊重原始地势地貌,尽可能还原自然的本真属性,可以使游客更加充分地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以此实现自然景观、文化、人等多维度的生态文明。

(三)空间生态:加强生态文明视角下旅游景观整体规划

1.旅游景观设计内容的整体性

即在旅游景观设计过程中,应充分意识到景观所在区域的各要素之间的密切联系与相互辅助的作用,多层面对旅游景观的自然环境、历史风貌、生态系统等内容进行整合设计。

2.旅游景观设计程序的整体性

旅游景观设计过程应包括以下五个阶段。一是设计条件调研阶段。即对旅游景观设计的地理、地域、社会、人文等外部条件进行调研,同时对景观的功能、使用方式、管理条件等内部条件进行调研。二是设计目标拟定阶段。明确旅游景观设计目标,比如一些环保主题公园、自然生态公园、科技主题公园等,有利于针对性地落实旅游景观建设过程。三是设计策略整合阶段。旅游景观设计是一项复杂工程,设计过程应充分考量不同设计策略之间的相关性与衔接性,灵活、综合地运用设计策略。四是设计层面协同阶段。即旅游景观设计要与旅游景区的整体规划、建筑设计等不同设计层面全面配合,以实现旅游景区或整体区域性能的全面提升。五是设计评价反馈阶段。旅游景观设计是一个动态过程,在设计、实践过程中应不断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反映至实践,促进其不断优化。

3.旅游景观设计效益的整体性

即旅游景观设计要综合考量旅游景观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经济效益等多元诉求[7]。

(四)自然生态:坚持生态文明视角下旅游景观绿色延展

近年来,人们对生态保护的意识在加深。基于生态文明视角展开旅游景观设计,主要内容之一即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具体实践中可以采取以下举措。首先,保护旅游景区的自然景观资源。生态文明视角下旅游景观设计应遵循优先保护原则,即优先保护旅游景区原有的自然或人文生态景观,比如以旅游景区原有的地貌、河流、植被等为设计框架,在此基础进行修复或利用,尽量减少人为因素对原有生态环境的干扰与破坏,加强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其次,充分利用旅游景区的天然资源[8]81。部分景区基于其地理优势蕴含丰富的自然能源,比如我国西北地区一些景区,光照时间长,可以利用太阳能支撑景区的用电和照明需求,如此既节能环保,同时也是一种生态文明思想的传达。最后,利用生态技术探索绿色资源。在生态文明建设大背景下,我国生态技术发展迅猛,比如可分解木料、水净化系统、可降解材料等,有力推动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了环境的破坏与污染。此外,随着我国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景观设计逐渐融入智能化因素,比如二维码门票取代纸质门票,这一举措不仅降低了资源投入成本,同时减少了废弃门票对环境的污染。

猜你喜欢

景观设计景观文明
作 品:景观设计
——《势能》
景观别墅
请文明演绎
火山塑造景观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沙子的景观
漫说文明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