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思考

2022-03-17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一流新加坡大学

刘 虹

“双一流”建设是我国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战略,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是我国成为世界一流强国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真正由大变强,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目前尚没有明确且统一的定义,但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具备一流的办学理念、一流的办学特色、一流的管理团队、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学科专业、一流的科研成果、一流的学生质量、一流的校园文化等共性特征(1)参见冯用军,赵雪:《中国“双一流”战略:概念框架、分类特征和评估标准》,《现代教育管理》2018 年第1期。。我国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要紧紧围绕“什么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什么样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怎样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等问题深度开展建设。我国为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2015年,由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2015 年10 月24 日,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511/t20151105_217823.html,2021年12月21日。,该方案对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出明确要求;2017年,由教育部、财政部、发改委制定并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3)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2017年1月24日,https://www.cepsp.com.cn/news-18374/,2021年12月21日。,该办法是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而采取的重要措施。在当今日趋国际化的背景下,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推进一流大学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是中国与南亚东南亚等地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频繁联系交往的重要前沿和枢纽,这是由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的。本文在分析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现状的基础上,以东南亚的新加坡、南亚的印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为例,探讨借鉴南亚东南亚国家高等教育的办学经验,为推进云南高校创建一流大学提供一些对策建议。

一、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现状分析

自我国正式推进实施“双一流”建设计划至今,推动了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前列,目前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表现在:一是“双一流”建设计划中的高校得到政府“倾斜性”政策支持,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和声望得到提高,带动并提升了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二是“双一流”建设计划中的高校获得更多来自政府的资金帮助,有力改善了学校的教学设施、环境等教学条件,提高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支撑能力;三是高校科研能力和学科水平显著增强,如发表的高质量论文数量显著增加,论文被引用次数大幅提升等;四是高校不仅引进了大量优秀的国际专家学者,还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在国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者,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得到改善提升;五是高校在教学理念上实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得到有效推进,高水平人才数量大幅增长,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六是高校研究成果突出,在应用技术、理论创新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并且研究成果能够广泛应用到社会生产服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造福国家人民。

目前我国尽管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我国大学要真正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水平还存在很大差距。一是“中国特色”不足。我国要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而不是全部照搬西方或其他地区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方法,中国特色应体现在与我国实际国情相结合,在坚持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下培养高质量高水平人才,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坚持党的领导,突出创新主体地位,弘扬以家国情怀为基本特质的大学精神。二是一流创新成果不足。一流的创新成果是经过长时间积累创造的具有革命性创新的理论或技术上的重大突破,虽然我国“双一流”计划中重点建设的一些高校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缺乏真正能够处在世界一流行列的研究团队,缺乏自主探究活力,目前还是处在世界一流大学“跟跑”的状态,难以涌现具有原始性创新的一流研究成果。三是师资队伍水平不足。世界一流大学一定拥有世界一流的学术团队和师资队伍,目前我国大学拥有世界影响力的学者数量很少,虽然近年来在国家以及各高校政策的帮助下引进了不少具有国际水平的高层次人才,但整体水平距离高水平人才队伍还存在很大差距,加之受到内部师资队伍管理等因素的影响,短期很难打造一流水平的学术群体,难以产生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学术权威。四是创新人才培养不够突出。我国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在不断完善更新,但是与世界一流水平大学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最明显体现在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不足,人才培养质量难以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在教育制度、教育理念等方面相对滞后。五是制度建设不够合理。我国现有高水平大学在绩效考核、激励等方面存在一定不足,如缺少有效的合理性评价机制、教师激励机制不完善、教学资源分布不均衡、学科之间缺乏协同等,这些不仅不利于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而且容易造成人才的流失。

目前我国“双一流”建设计划中的高校大部分集中在北京、上海、江苏等东部沿海地区,尽管在地理位置、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与云南高校存在较大差别,但是都同属于国内高校,云南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方面与他们也具有相同的共性。

二、南亚东南亚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现状分析

南亚东南亚的印度、新加坡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成效较为突出,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走出自身独特的道路。如印度在20 世纪90 年代末就启动了“卓越潜力大学计划”。随着一体化的全球经济、多元化的世界文化、迅猛发展的互联网技术,以及大学生数量空前增加等这些高等教育背景不断发生变化,2007年印度在高等教育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新建14 所世界一流大学,2013 年印度大学拨款委员会启动“创新大学计划”,2017 年印度推出“卓越大学计划”,并在2019年公布了20所卓越大学名单(4)参见胡爱迪:《印度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最新计划——“卓越大学计划”述评》,《决策探索(下旬刊)》2020年第8期。。

新加坡以“大学”为名的高校共有6 所,其中除了新加坡理工大学和新加坡社科大学之外,剩余的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管理大学、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4 所大学全部为研究型大学。20 世纪90 年代初,新加坡高等教育进入飞速发展阶段,特别是在2005 年实行高校自主化之后,新加坡一些高校在教育科研方面取得很大突破,高水平的教育科研能力使这些高校有能力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并开始向世界一流大学的前列不断迈入。根据《泰晤士报高等教育专刊》对2016-2018 年连续3 年全球顶尖大学的排行以及2014-2017 年连续4 年的QS 世界大学排名,新加坡国立大学在这些排行榜中一直占据亚洲高校排名第一的位置。尽管在2018 年的QS 世界大学排名榜中新加坡国立大学不再是亚洲排名第一的高校,但取而代之的依然是新加坡的另一高校——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在2017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新加坡高等教育指标得分排名全球第一。

三、南亚东南亚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经验分析

从现有的研究文献来看,南亚东南亚国家中印度、新加坡推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相对较为成功,虽然在建设的过程中存在不少的困境,但从其实施的政策和计划上来看,有着以下的经验。

(一)政府管理与院校自主相结合

厘清政府和高校的关系、简化政府管理、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经验之一。新加坡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主要举措就是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提升治理效能。2006年新加坡政府将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和新加坡管理大学等3所公立大学从法定机构转化为非盈利企业,成为自主化大学(5)参见姜德成,仪爱松:《“新加坡模式”对江苏省“双一流”建设的启示》,《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改制后,大学实行公司化管理运作,自行制定组织纲要、大学章程等,政府则通过制定责任框架、与大学签署政策和绩效协议、建立质量保障体系等举措开展外部监督与指导,确保大学的总体发展目标战略、人才培养计划与社会需求相一致。公司化改革强化了大学的自主,简化了政府的管理,这种改革优化了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扩大了大学与社会的联系(6)参见季俊峰:《一流大学的建设经验与启示》,《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大学自主发展和政府合理指导相结合是推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非常值得借鉴的管理经验。

(二)政府资金与社会捐赠资金相结合

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由政府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学校具备支配政府资金和社会捐赠资金的自主权,为高校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对高校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为鼓励社会捐献,新加坡自1991 年起,成立大学发展基金,对社会捐赠资金按比例进行配套,同时还以专项经费的形式资助政企合作、校企合作,鼓励政府、社会企业与大学共同设立科技研发中心,为高校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三)坚持走国际化的道路

国际化办学是提升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印度政府为了吸引更多优秀的海外学生推行了“留学印度计划”;为海外科学家和学者专门制定了“高级联合访问学者计划”,该计划将海外科学家的专业知识带入到印度的研究框架,给印度的研发系统带来一种国际的维度,该计划主要目标是利用海外科学家、技术人员以及国际教师等高端人才的专业知识为印度的研发等方面增加价值,具体的做法是印度在研究和开发竞争激烈的领域设置短时间的兼职、访问学者的职位,让海外来印度的科学家、技术人员、国际教师在这些职位上参加一段时间的工作,在这段时间内,这些人员需要参与国家研发项目,将自身的科学知识转化为实践,为印度政府的各种科研项目、计划、任务等提供有价值的帮助。此外,这些学者还需要给印度一些学术机构内的初创企业担任导师,因为他们能在学术机构内发掘潜在技术以及发挥其他相关作用;印度政府还积极通过教师间的交流去寻找有可能合作的机构,并希望借此加速与可能的机构合作(7)参见刘硕:《印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动因、政策与特色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南民族大学,2019年,第31页。。

(四)积极实施人才战略

加强师资建设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高校建设拥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前提和坚实基础,积极实施人才战略可以在短时间内促成高校高水平教师队伍的形成。新加坡是一个始终把积极的人才战略作为其立国之本的国家,并为此构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战略措施:一是针对海外一些具有关键技能的人才,新加坡从国家层面出发设立专门的猎头机构不断加强与这类人员的联系,为引进海外人才积极搭桥铺路;二是政府为大力引进人才在国内颁布实施了一系列便利政策,比如为海外人才在税费方面提供优惠、在居住方面授予永久居留权等;三是政府为了帮助引进的人才能够快速融入新加坡社会,特地在国内设立了国民融合理事会,该机构旨在推动和促进新加坡移民、外国人与当地人三者之间更快、更好的融合(8)参见李亚军:《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发展模式对中国“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启示》,《中国林业教育》2020年第5期。。同时,新加坡为吸引国际教研人员,单独设置了大学教研人员的薪酬标准,高额的报酬、一流的科研教学条件和生活条件,待遇堪比欧美发达国家,甚至吸引了不少国际顶尖教授赴新加坡任教。据介绍,南洋理工大学助理教授的年薪13 万新元左右,副教授年薪21 万新元左右,教授年薪则在28万新元左右(9)参见姜德成,仪爱松:《“新加坡模式”对江苏省“双一流”建设的启示》,《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各高校还制定了一系列配套齐全、灵活多样的福利措施,如带薪休假制度、个性化的自助式福利、子女教育补助以及住房补贴等(10)参见季俊峰:《一流大学的建设经验与启示》,《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这些措施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新加坡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资源禀赋,对于吸引高水平人才发挥了积极作用。

(五)重视高校内外质量建设,确保高等教育质量

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加强高等教育质量建设,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是当下最为重要的主题。1994 年,为了保证高等教育质量,印度成立了高等教育机构等级评估委员会,负责对大学和学院的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等级评定。等级评估委员会根据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等级评定结果颁发ABCD 四种等级证书,印度政府以此作为拨款的重要依据(11)参见刘海燕:《印度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解析》,《世界教育信息》2018年第1期。。同时,印度政府还启动了“14所世界一流大学计划”,即根据世界一流大学标准,政府选定14 所高校,给予资金和教学科研支持,将其建设为创新型大学。为配合实施这一计划,印度分别开展了“卓越潜力大学资助计划”“卓越潜力学院资助计划”“卓越潜力学科资助计划”等高等教育发展计划,以提升本国高等院校科研水平,其中,某些高校可以直接成为“卓越潜力大学资助计划”的资助对象,比如经等级评估委员会评估并被认证为“A”等级的这类高校。资助计划的实施促使高校追求更高水平的研究活动,同时提升了高校与企业之间合作的水平以及社会拓展的层次。2007 年,新加坡教育部、国家研究基金会推行了一项由政府主导的长期投资计划,即“卓越研究中心计划”(12)参见李昕照:《世界一流大学国际化战略的实施路径及其启示——以新加坡国立大学为例》,《高等理科教育》2020年第2期。,该计划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在新加坡的一些大学中建立世界水平的科技研究中心去提升新加坡的高等教育水平,如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建立了4 个卓越研究中心,其中包括量子科技研究中心。

由此可见,高校内部质量建设与外部质量建设相结合的方式有助于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加快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

四、云南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思考

(一)确立高等教育的优先战略地位

积极重视高等教育,将高等教育的战略地位上升到国家层面,以提升高等教育在全社会的声望和竞争力;将高等教育视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积极倡导和推行建设计划,促进经济、社会等的快速发展与进步。

(二)增加政府财政支出中高等教育投资的比例,拓宽高等教育资金来源渠道

纵观世界各国一流大学的建设,无一不需要巨大且持续的资金投入作为支撑和保障条件,而这些资金大部分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拨款,因此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数额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等教育的建设质量。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需要一流的教学和设施条件,因此需要政府在财政上的大力支持,这是高等教育建设的关键。但是各个高校绝不能够完全依靠政府的财政拨款,应当积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从社会、学校层面建立多样化的资金筹措机制,大力增加非财政性拨款收入,形成政府、社会、学校多元化投入、合力共建的机制。

(三)有序推动高校治理体系改革

结合目前我国的国情以及高校的实际发展状况,要实现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需要改革现有的治理体系,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在紧跟国家治理体系改革的同时,积极谋求政府对高校现有管理方式的改革,逐步简化政府对高校的管理,不断加强我国高校的自主性,扩大我国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另一方面需要高校从自身出发,不断加强自身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积极推动自我革新。

高校行政化现象是阻碍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因素,究其根本原因是大学办学自主权受到了制约,不论是中国还是印度都存在这种问题。然而,印度后来在实施“卓越大学计划”中解决了这一问题,并让印度的大学迅速获得了全球认可,这为我国如何加强高校自主权促进一流大学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参考价值。印度的做法是通过建立实施一种新的框架制度,在财政、行政、学术等方面给予优秀的大学前所未有的自主权,从而调动每所“卓越大学”的积极性,促进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

因此,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中,政府要加快职能转变,不仅要尝试把更多的办学权力下放给高校,而且在各方面结合实际情况给予高校更多的自主权,让高校在更多方面可以自主,大力提高高校的自主办学能力,让高校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四)完善高等教育内外部的质量保障机制,有效利用教育资源

2018年以来,云南开展了全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通过评价各高校逐步建立起了基于评价结果的资源和经费配置导向机制,在专业规划、资源分配、绩效改革中充分体现了专业综合评价结果的导向作用。通过专业综合评价可以引导高校优化教育教学资源配置,全面优化专业结构,并对照专业综合评价指标,调整专业建设思路,加强一流课程建设、引进高质量人才、优化教材选用机制、采用多形式考核方式、完善科研反哺本科人才培养的机制,为学分制改革的实施提供优质的课程和教师资源,改善学生“学”的过程和质量,将专业综合评价工作由外部手段内化为学校开展专业建设的内生动力,促进云南本科教育向高质量发展。因此,在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中,应当继续加强对高校本科的专业综合评价。同时,要注重高校内部质量建设,对进入“双一流”的高校引入退出机制,这样能够时刻警醒那些获得“一流大学”称号的高校不能骄傲自满、放松懈怠,要时时刻刻保持危机意识与竞争意识,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在各方面继续提高本校的竞争力,这样才能持续保留“一流大学”的称号。同时,这种做法让那些没有获得“一流大学”称号却也想得到更多资金与权益的高校看到了机会与希望,激发了他们的内在动力,他们为了获得更多的资助也会付出同样甚至更多的努力,这样的行为使得有限的教育资源能够被更加有效地配置与利用。

(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追求的目标和建设的标准必然是世界一流水平,因此国际化成为当今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向。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高等教育在不断加速国际化进程,对高校而言,无论是研究领域还是教学方面,要想成为世界水平的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培养出具有全球就业竞争力的毕业生,以及产出更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国际合作以及国际化的课程是必不可少的。借鉴南亚东南亚国家高等教育的办学经验,在坚持教育主权的前提下,大胆尝试通过海外投资办学、收购海外教育机构等方式开展更深层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如南洋理工大学与美国沃顿商学院的合作等。通过一系列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战略行动,不仅增强了新加坡大学师资力量的国际化,更为教学和科研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国际化资源,增强了科学研究的知识创新能力。因此,要加强师资力量、提升学生交流的水平和层次,从而加快建设一流大学的步伐,需要我国高校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这种方式引进先进的高等教育资源,提高自身建设水平,促进国际化发展。

(六)健全师资队伍管理机制,构建高水平人才队伍体系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中之重是要建立高水平的人才队伍。一流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如果缺乏高素质人才作为支撑力量,那么必然不能够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做出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以及产生高效率的社会服务等。要实现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必须要有一流人才的支撑和保障。

首先,树立全球化人才战略观,培育全球化的师资队伍。这要求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要面向全球化。一方面是不断引进外籍优秀教师,另一方面是积极鼓励输送本土教师到国外知名大学讲学,通过这两方面的举措建立双向互动的“输入—输出”全球化人才流动机制,促进高校不断实现跨越式发展。其次,要完善人才引进配套政策。这要求我国从政府层面积极改革推进人才引进配套政策,为海外高水平人才进入我国高校就职等方面提供更加有利的政策帮助,如适当放宽他们在我国的居留和工作限制,帮助解决他们的子女在国内的教育问题,让他们在医疗、养老、保险等方面都能得到足够保障,尽量消除他们在中国当下社会环境中所面临的问题与担忧,这样他们才能安心在我国工作和生活,才能够真正接受并融入我国社会。最后,改革高校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现阶段,我国大多数高校在绩效考核等方面缺乏有效激励机制作为支撑,要实现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可以结合我国高校实际情况,参考借鉴国际一流大学推行终身教职制度等做法。但是,为了确保能让最优秀的人才从事教育工作,需要高校内部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来加大教师队伍的甄别和分流力度。此外,高校在绩效考核上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如根据岗位、学科、职称等的差异设定不同的评价指标对教师进行分类评价等,这样可以更好促进教师不断成长,促进高校持续健康发展。

(七)坚持特色发展

云南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既要具有世界一流大学的共性特征,也要具有自身的个性特质,注重打造学科特色。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聚居地,有着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和历史底蕴,在少数民族文化研究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云南高校可以借助民族区域优势打造关于少数民族研究的学科特色,如少数民族服饰、风俗等的研究,增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竞争优势,创造真正属于自己且能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学科特色。

猜你喜欢

一流新加坡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关注一流学科
新加坡
五彩斑斓的新加坡
大学求学的遗憾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在新加坡乘公交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