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音乐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

2022-03-17江苏省无锡崇宁路实验小学李秀梅

天津教育 2022年24期
关键词:律动音乐作品情感

■江苏省无锡崇宁路实验小学 李秀梅

音乐是情感的寄托,是一种以声音来表达不同情感的艺术。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是落实素质教育理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小学音乐教材中有着许多经典的音乐作品,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地挖掘这些作品旋律中诉说的情感内涵,增强小学生的情感体验,渗透情感教育。本文首先从音乐自身以及新课程对音乐教学的要求,探讨了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可行性与必要性,从教学理念、师生互动两个角度,探讨当前小学音乐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问题,再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情感教育渗透的策略,希望能为提升情感教育效果及小学音乐教学质量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一)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可行性

音乐作品创作灵感很大程度上源于社会文化生活,音乐家所创作出的作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以其内心的情感体验以及对社会背景的认识等内容。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十分热爱大自然,喜欢听农村乐师演奏,所以他在《F大调第八交响曲》等音乐作品中就体现了乡村乐队演奏民间舞曲的淳朴形象,充分表达了贝多芬对乡村乐曲的喜爱之情。同一时期,贝多芬还深受18世纪欧洲社会环境的影响,其与许多音乐家一样坚定,秉持着独立、尊严以及自由的理念,在现实生活里对周围的贵族社会抱着不盲从、不妥协的态度,这些情感也明显被贝多芬投射到《第五钢琴协奏曲》等音乐作品中。耳聋对一位音乐家而言无疑是难以承受的事实,尽管贝多芬一次又一次被爱情抛弃,并因此失去了健康,但他仍然不屈不挠,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创作出了著名的《命运交响曲》,这一音乐作品体现了贝多芬不向命运低头的斗争精神。从贝多芬的经历以及音乐作品可以看出,音乐与人们经验中的事物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可以用音乐表达不同的情感,也能使听众产生联想,继而引起更为复杂的情感与理解,音乐与人们的情感联系紧密也为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提供了可能。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音乐是一种以声音来表达不同情感的艺术形式,从古至今,音乐在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流以及人际交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小学音乐课程集人文性、审美性、实践性于一体,其中人文性是指不同音乐作品中所反映的文化特征之间的差异,这些音乐作品中表达了音乐家不同的主观情感与观点。新的课程标准也强调了小学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认为教师应该基于多样化的文化语境,积极引导学生从音乐作品中体验情感。同时课标中也对不同阶段的音乐课程教学目标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尤其是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的教学目标放在了首位。

小学阶段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天性活泼好动,在音乐课程的学习中整体都属于较为亢奋的状态,而许多教师为了维持课堂秩序,大多会选择限制言语或者是行为,从而束缚了学生的天性。如此一来,许多学生本来可以感受到的愉悦音乐体验则可能被大打折扣,进而逐步失去音乐学习兴趣,也就无法实现音乐教学的育人目标。新的课程标准使小学音乐教育的核心理念从音乐知识的传授逐步向增强学生情感体验与审美教育方向发展。而小学阶段学生年纪尚小,生活经验以及认知能力不足,“三观”尚未形成,更要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音乐的育人功能,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努力让小学生自主参与到音乐活动中,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修养与道德修养,充分发挥出音乐课程的育人功能。音乐既能抒发情感,还能产生情感,所以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更应该重视情感教育,构建起完整的音乐框架,发挥音乐课程育人功能。没有情感参与的音乐课堂必然是空洞的,必然难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从新课程标准对小学音乐教育的要求来看,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十分必要,是小学音乐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激发学生对音乐课程学习兴趣的重点。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情感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教育理念滞后

由于年龄较小,小学生在课堂上总是难以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虽然绝大多数小学生对音乐课程有浓厚的兴趣,但在学习过程中还是很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加之小学阶段的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所以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花费较多的时间与精力去让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维护课堂秩序。但一些音乐教师为了维护课堂秩序,确保教学进度,在教学过程中一般会选择用言语或者是行为约束孩子的天性,在向小学生讲授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时大多是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这些知识。许多音乐教师在节奏训练等活动环节大多占据着主导地位,学生自己的体验较少,学生对演唱、音乐节奏等知识的掌握基本上处于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阶段。从这些较为普遍的课堂现象可以看出许多小学音乐教师存在着错误的“师本位”教育理念,认为小学生跟随教师学唱歌曲以及学习音乐基本要素即可,所以许多小学生在学习后,仍然停留在只能辨别音乐作品的旋律是否优美等表层听觉体验上,难以从音乐作品中获得情感体验,在欣赏与演唱歌曲的过程中难以与作品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演唱效果。情感体验则是小学生兴趣培养的催化剂,小学阶段学生在音乐课程学习中无法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自然也无法提高小学阶段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这会影响小学音乐教学的质量。

(二)课堂情感互动不足

因为小学生认识能力以及生活经验不足,学习新知识的时间相对较长,所以在小学音乐课堂上经常能听见教师说:“这首歌的旋律是不是很优美?同学们你们是不是和老师一样的想法?”又或者是:“这首歌是根据苗族山寨美丽的春景而创作的,明快热烈的节奏,表现了当地人民愉悦的心情,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歌曲吧!”这些案例都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单向表达没有互动的问题,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往往选择将音乐作品的内涵或者是答案直接告诉给学生,小学生可以直接从教师的口中了解这首歌的创作背景以及所表达的情感,这种单向表达的方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联想能力,也造成学生在音乐课程中获取情感体验的过程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

律动教学已经成为小学音乐教学较为常见的教学方法,许多教师已经认识到了律动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还能使小学生从律动中提高对音乐作品内涵的认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小学阶段学生是独立存在的个体,他们的音乐基础、成长环境不同也决定了他们在听到音乐作品中会使用不同的律动表达自己的情感。但一些教师为了便于课堂教学,在看到少数学生并没有按照教师的节奏来拍打音乐节奏,就会要求全体学生再按照教师的节奏来尝试,要求所有学生整齐划一按着教师指定的律动来进行学习,教师在旁伴奏,师生之间良性的互动不足,这就使许多学生在这一教学环节无法有效地融入自身的情感体验。

三、加强小学音乐教学中情感教育渗透的策略

(一)树立生本教学的理念

新时期加强小学音乐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要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变过去“师本位”的教育理念,改变过去以专业技能为导向的音乐教学观,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体验教学观念,从意识上认识到加强情感教育对学生发展以及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生本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要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情感表达的独特性。小学阶段的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对音乐作品有着独特的看法与见解,同时也因为这阶段的学生单纯善良,所以能勇于表达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想法与情感。因为小学阶段学生成长环境、生活经验以及学习能力有着较大的差异,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认识到这些差异,对学生应该一视同仁,虽然有些学生的回答或者是行为表现可能与教学预设存在偏差,但教师也应该给予学生鼓励与引导,而不是盲目地要求这类学生的想法或律动与教师、其他学生的想法或律动一致,要切实以学生为本,给予学生更多的情感体验与自信,让学生在快乐的情感下学习。

其次,小学音乐教学中还要重视激发学生参与音乐学习的兴趣,注重情感教育。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小学阶段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很大程度依赖于他们的对新事物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助力器。因此,生本理念下的小学音乐课堂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要重视激发学生参与音乐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唱游森林》单元歌曲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小学阶段学生喜爱动物、喜爱模仿的特点去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自己喜爱的动物玩偶或者是面具,让它们去代表每一个学生,并让学生给自己所选择的玩偶或者是面具取好名字,教师在课堂上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拿这些玩偶或者是佩戴面具模拟小动物的场景,让学生能通过这些道具带入角色,从而让学生能更生动地欣赏与演唱教材中的歌曲,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这种借助工具的模仿活动既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还可以快速提高学生参与音乐学习的兴趣,增强音乐课程情感教育的效果。

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改变过去以专业技能为导向的音乐教学观,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与情感,促使学生情感与审美的形成。例如,在《捉泥鳅》一课教学中,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就可以模仿抓泥鳅的动作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向学生提问:“哪一位同学可以猜出老师在做什么?”引导学生根据教师的动作思考,在学生认识到教师的动作是在捉泥鳅后,教师再向学生说明:“泥鳅的身体太滑了,我真的很难抓住它呀。”学生自然会因教师幽默的语言产生愉悦的心情,教师接下来向学生讲到:“怎么可以又快又好地抓住泥鳅呢?我们来看下其他的小朋友是怎么捉泥鳅的吧!”在利用电教设备播放音乐并为学生播放捉泥鳅的画面。教师为学生创造最教学情境能自然地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感受音乐中欢快的曲调以及视频人物捉泥鳅的动作以及快乐的心情。

(二)加强师生之间情感互动

学生与教师是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两大主体,师生的活动共同构成了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传统的小学音乐课堂大多是教师占据着课堂主导地位,教师示范、学生一味地模仿,这种师生之间缺乏互动的教学模式很容易使教师以及学生产生倦怠感,也难以落实新课标要求。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的渗透,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互动,构建更为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方面,小学音乐教师可以以游戏互动的方式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小学生天性爱玩,游戏教学的形式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心理诉求,也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与理解。例如,在《对鲜花》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熟悉对唱的演唱形式,初步体验歌曲活泼诙谐的情感,教师就可以采用游戏导入的形式,在导入环节让同桌或教师一起玩童年经典、朗朗上口的《拍手歌》游戏,用游戏的形式将学生熟悉的歌曲与需要学习的新歌曲进行承接,让幼儿产生学习新歌曲的兴趣,也实现了师生之间情感的双向互动,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另一方面,小学音乐教师可以利用舞蹈律动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有效渗透情感教育。舞蹈律动是展现音乐最直观的形式,将其应用于小学音乐教学中能增强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也能为师生之间良性互动创造更多的机会。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体态律动的机会,借此引导学生尝试对歌曲进行自我诠释,树立起正确的音乐概念,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例如,《金孔雀轻轻跳》是一首具有傣族民族风舞的歌曲,傣族同胞能歌善舞,歌曲旋律优美。在节奏训练中,教师首先可以在电子白板上向学生展示本首歌曲中常见的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与二分音符,让学生听到这些动作时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动作进行律动,如拍手、跺脚、哈哈笑等,通过体态律动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与听觉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有的学生能快速根据音乐节奏变化,作出相应的体态动作,但有的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感知能力较弱,反应速度较慢,这时就要教师及时对这类学生进行鼓励,并加以引导,提高学生的反应速度,使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在体态律动中进一步强化。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将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组合练习,师生互动展示傣族舞蹈表演,从而强化学生对歌曲旋律的印象与情感体验。

四、结语

小学阶段是学生智力发育以及各项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国家重视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师也应主动承担起教育责任,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新时期小学音乐教学应该以音乐的审美教育为基础,践行新拓展的理念,加强情感教育的渗透。小学音乐教师更应认识到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当前情感教育存在的问题,树立生本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同时巧妙地利用游戏及体态律动,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使情感教育能有效落实,提升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律动音乐作品情感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失落的情感
情感
“律动世界”展览全接触
“三个经济”律动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雷晓伟音乐作品选登
摇摆的玉石 律动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