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高年级习作教学设计

2022-03-17天津市北辰区第二模范小学王连娟

天津教育 2022年16期
关键词:双减习作作文

■天津市北辰区第二模范小学 王连娟

一、“双减”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

“双减”政策的实施,是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完成教学方案的调整与改变,在对“双减”政策进行落实当中,需从课堂教学的40分钟入手,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做到教学效率的不断提升。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能够打破原先的固定模式,要运用创新设计思路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做到对学习参与积极性的调动,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在“双减”背景下,要注重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素养,不是单纯教会学生掌握课本知识,还需要将语文学习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做到有效统一,并进一步提升语文教学的实践性与生活性。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试着让学生把语文学科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进一步连接,从而使学生能够完成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

二、当前小学语文高年级习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缺乏写作经验与素材积累

当学生处在小学高年级阶段,由于学业压力开始增加,因此参与课外活动时间变得十分有限,即使在“双减”形势下,学生所参与的实践活动形式也较为单一,这种实践经验的匮乏,就会造成学生在写作的时候,找不出更多的素材去书写。造成这种现象也是因为对于很多学生来说,缺乏对事物的感知以及观察能力,对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人和事物,缺乏细微观察,从而完成不了对写作素材的充分积累。这些因素都会造成学生在写作时,不知道从哪里入手,更谈不上真情实感的表达。例如:在让学生写关于“秋天”的日记时,一些学生便用记流水账的方式来完成写作,没有任何的思考与情感,完全是把一年以来做的事情,大致回忆、记录下来,让人感受不到文字所带来的美感。

(二)作文教学过程较为固定与枯燥

在对学生开展语文写作教学时,教师需要清楚,写作教学的首要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来完成写作,并对写作技巧进行有效学习。这要求教师在写作教学时,要关注并重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程度。然而,因为传统教学方式的延续,导致不少教师在写作教学时,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已经固化,甚至存在一些教师仅仅关注学生考试中的作文成绩,对学生是否掌握了如何写作、是否真正实现了写作水平的提升并不在意。这种唯分数论的现象,无法让学生在写作中享受写作所带来的乐趣,会导致学生越来越不喜欢写作,把写作当成负担或是任务去应付,更严重的开始对写作出现抗拒和抵触心理,从而不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三)作文教学模式过于格式化与传统

当前大多数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与写作指导时,通常会把写作内容格式化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从开头、主体与结尾三部分来完成写作过程,并重点从这三部分对学生做出指导。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述人物描写类作文时,往往要求学生在开头的时候,先对人物本身做简单的概述;然后在主体内容上,着重对人物的行为举止等外观因素展开描写;在最后部分,通过几句话来对人物进行总结,并呼应作文题目,避免作文写作跑题。

这种格式化的作文写作方法,使学生在学习时,思维也逐步固化,虽然中规中矩,但很难出彩。再如:让学生“描述自己妈妈”的时候,最常见的一句话是“我的妈妈非常和蔼”;让学生描写“秋天的景象”时便会写“一片片落叶就像蝴蝶在翩翩起舞”;遇到情感表达的时候,往往只会借助感叹号来进行代替。对于这种方式下所写出的作文,缺乏真正的情感,只是在写作的时候完成对固定格式与固定语句的简单代入,内容显得十分单一。虽然这种教学能够在起步阶段帮助学生入门,但随着学习越来越深入,再不进行调整就会使学生墨守成规、难以突破,无法在写作形式和内容上呈现出更好的形态。

三、小学语文高年级习作教学设计思路创新

(一)开展课外阅读,积累写作素材

写作非常考验学生平常对素材的积累,如果学生素材积累量达不到,那么在写作时,即使掌握了写作的结构技巧,也难以完成内容的填充。要想让学生能够写好作文,完成素材的积累,就要求学生在学习之外,要做到大量阅读,进而通过阅读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在阅读指导上,教师应做到适当引导,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书籍,选择面可以很广,但是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在学生阅读时,教师要给予一定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去阅读和对待不认识的字词与句子。阅读的积累是慢过程,但这对学生的记忆力与理解力的培养是非常有效的,当学生阅读量积累到一定程度,便能够在写作时产生更多的想象,从而对所读的内容做到有效运用。

例如:在高年级习作任务中,少不了以“母爱”为主题来让学生完成对应的习作,然而不少学生在习作时,一般只能够简单地完成对母亲照料自己生活的大致场景或者是片段进行描写,不管在语言表达还是在情感上都显得比较匮乏,但是对于那些平日里阅读量较广泛的学生来说,他们在习作中往往会使用“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样的语句,从而在语言与情感表达上,都体现得更为高级一些。

(二)参加课外实践,培养观察能力

不少教师在写作指导时会认为,学生所使用的修辞技巧多就是好文章,却很少关注学生的真情实感。语文是一门感性的课程,汉语更是融合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沉淀,所以在进行写作的时候,我们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培养,带领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比如进行一次踏青、做一回交通志愿者、组织一场比赛等,让学生走出课堂,真正融入生活和社会中,去观察人的行为、动植物的生长、季节的更替……这样才能心有所想,才会产生表达的欲望。

很多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的时候,都会要求学生写作要有真情实感,但是在真正讲解的时候,部分教师却只带学生分析语文中的表达技巧,那么真情实感从何而来?这种教学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在写作时,不知道考虑自己内心的想法,只是盲目地按照教师的要求写,在写作时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结果写出来的作文只是样子上好看。久而久之,便会造成学生写作能力不仅没提升,而且影响他们的文字感知和运用,阻碍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

例如:在以“节日的习俗”为主题,让学生完成写作任务时,教师可以在节日到来之前,把习作的任务布置下去,同时启发学生在节日期间,留心观察和记录节日里的习俗与风土人情,这样便能够让学生在体验与感受中完成对生活经验的积累,不仅有助于学生观察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而且能够让学生在实际参与中,表达自己在节日中的真实感情。这种习作任务虽然前后经历的时间相对较长,但是这种方式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乐趣,让学生在真实记录的同时,融入真情实感。

(三)尊重个体差异,做到个性化发展

教师不希望看到学生的作文都是举例的,然而教师在写作指导时,却常常犯这种错误,遇到学生不会写作文时,便告诉学生应该按照怎样的格式来完成写作。这种格式的统一化,导致学生在写作中都按照统一的格式写,出现千篇一律的问题。另外,有的教师还喜欢让学生在写作时多使用修辞手法,结果造成学生在写作时都是刻意地使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为了应用而应用,给人一种十分生硬的感受。

在写作指导时,我们应当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让学生能够将自己的独特之处表现出来,从而使写出来的作文有血有肉,带有自己的情感色彩,这才是我们想要的作文。这就需要教师做到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充分鼓励。

例如:在写“母亲”时,很多学生是这样写的:“我每次见到我妈妈的时候,都会想起暴雨的晚上‘咔嚓’一声吓人一跳的雷声……她总是会批评我……”对于这样的作文,很多教师都给了较低的评价,或者让学生重新写。其实,对于教师来说,完全可以就此进行指导,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妈妈为什么要这么做。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作文中加入转折,这样不但符合教学的要求,而且更加真挚动人。

做好高年级语文写作教学的创新设计,对“双减”政策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写作能够综合体现出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在目前学生写作问题较多的情况下,要求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做好创新指导,在对学生主体做到更加尊重的基础上,从多方面加强学生阅读与语文素养的提升,同时结合教学规律与语文写作要求,来完成学生写作教学体系的搭建。

猜你喜欢

双减习作作文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