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情境教学法用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

2022-03-17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大满镇中心学校周志峰

天津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数学知识利用情境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大满镇中心学校 周志峰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提出与课堂内容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过程中,亲身体验知识的生成,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问题能力。但是,从目前小学数学课程改革来看,生活情境教学法的运用效果与预期存在一定的差距。基于此,教育工作者应立足学生发展,回归现实生活,积极探索生活情境教学法的实践策略。

一、小学数学教学生活情境建设的重要性

(一)让知识更加直观

毕竟数学知识相对来说比较抽象,必须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思维和逻辑能力才能让学生理解知识的内涵和作用,不过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和逻辑能力普遍不高,但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单纯对知识的教授无法有效带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过于繁杂的数学问题也让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很容易遇到瓶颈。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要求教师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具象化表现,让知识变得更加直观,利用学生对生活的敏感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像是在四边形面积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黄豆来摆成四边形的样子,让学生以最快的办法数出黄豆数量,如果学生出现瓶颈,教师可以引出两个边黄豆数量相乘等于总数的方式来解释四边形面积的原理,让学生以这样一种更加直观的方式了解到四边形面积知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带动学习兴趣

轻松且有乐趣的课堂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关键,只要利用学生的兴趣来带动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主动投入到数学的学习。由于小学生对数学的印象通常是枯燥乏味的,因此很难将注意力投入到知识的学习中,大多数学生更容易把注意力投入到课本的插图中。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对图像的敏感度展开教学,运用多媒体等技术,将生活中的知识融入数学知识的教学,让学生的注意力投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去,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且积极的学习氛围。像是对圆的教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三角形、四边形和圆形的车轮,并且让学生思考什么样的车轮更平稳、为什么会这样,接着利用动画的方式来展示什么样的车轮更平稳,并且引出有关圆形特征的知识,让学生的注意力都投入到对圆形的学习,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对学生思考能力的锻炼,同时也能把学生的注意力投入到学习。

(三)加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数学知识的运用相对来说比较实际,虽然在课堂上大都是以公式和定义的教学为主,让学生对这些困难的公式和定义产生了一种惧怕心理,但这些数学知识都能在先生生活中得到有效的表达。因此教师一定要利用好这一特点,利用好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带领学生展开一定的动手实践,让学生从动手实践中获得对数学知识最深刻的理解。例如在图形稳定性的教学当中,教师可以把生活中的例子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再利用木棒让学生钉成三角形和四边形的样子,让学生利用动手实践得知三角形的稳定性与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原理,从而加深对于该知识的印象。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构建的要求

(一)依托真实生活构建情境

在小学数学课程中生活情境的构建与实施是一个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即一方面教师从真实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知识,另一方面还要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由此可见,这一动态过程始终依存于真实的生活。随着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深入,教育工作者对理论知识与生活现实之间的融合越来越重视,因此,在教材编写中不仅包含了学生需要掌握的数学基础知识,更是依托生活背景,为学生提供了与现实十分贴近的知识内容。基于此,在生活情境教学中,教师应将真实的生活情境作为数学知识的载体,为学生提供观察、思索、抽象、总结的机会,让学生能形成对真实生活的感悟,进而主动提炼出数学知识与方法。例如,在认识图形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现实生活中各种类型的图形,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思考,提升学生对知识的领悟能力。这样的情境构建可以充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也可以让学生的知识应用更加顺理成章,提高学生主动运用数学知识改造生活的能力。

(二)重视生活情境的过程性

生活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是一个持续的动态过程。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然后根据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实践经验等分析问题,并探索情境中包含的新的数学知识,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思考,最后尝试利用掌握的新的数学知识解决情境中的问题。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生活情境的构建不是一个最终的结果,而是一个过程。教师应该有效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避免对学生的直接灌输,而是让学生参与到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中,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生活情境能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的氛围,让学生想去经历、体验、探索,进而在问题的推动下调动知识、运用思维,最终实现了学习目标。重视生活情境的过程化构建,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内化已有的数学知识,并通过知识之间的联系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并在情境的支持下不断丰富、拓展知识体系。

(三)重视生活情境的层次性

通过对小学生个体的调查、分析,可以发现每个人的生活背景不同、掌握的数学知识也不同,因此,针对不同的学生构建统一的生活情境并提出统一的要求是不合适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的构建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体现出不同的层次。例如,在对数学问题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模式不同、数学知识水平不同,因此提取数学成分,然后再进行组合与分析出来的结果自然也会存在一定差异,从而表现出不同的层次水平,这也恰好对应了学生的差异化发展。教师应在生活情境中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设计有难度差异的问题,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逐渐进入情境,这样可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共同发展。

(四)情境教学要回归生活

生活教育理念强调的是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回归应用于生活中。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以生活为载体设计情境,还应该回归生活,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学以致用。通过生活情境的构建,教师围绕其中的数学问题进行观察、探索、反思、交流,得出相应的数学结论或方法,然后教师进一步构建情境,为学生展现相似的或者更加复杂的生活问题,引导学生将得出的数学结论和方法应用于这些问题解决过程中。在数学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可以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的数学问题,从而调动学生再次通过生活情境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不断内化和丰富数学知识,完善知识体系,提升知识应用能力。

三、生活情境教学法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利用生活元素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回归实际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所以现实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指导中,教师应积极挖掘和利用生活元素,设计生活化问题,营造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促使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主动探究学习数学知识。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生活情境的教学方法,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课堂教学的授课环节,可以将生活中的事例一一列举出来,这样就能让学生更好地融入教学实践中,学生通过教师提出的生活化案例,就能发现蕴藏在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理论和数学现象,这对小学阶段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利用生活元素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教师要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亲身体验或间接经验联系起来,以此引导学生去思考、表达;在学生对问题做出回应后,教师应采用激励方式提出表扬,鼓励学生立足生活对问题进行进一步思考探究。例如,在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加与减(一)”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利用生活中的购物场景,采用学生喜欢的童话形式构建问题情境:“兔妈妈开了一家文具店,小老鼠和袋鼠也在文具店里,这个时候店里来了一只要买铅笔的小兔子,小兔子对兔妈妈说,我想买7支铅笔。兔妈妈将铅笔都拿了出来,然后对小兔子说,一捆是10 支,还有散装的5 支,这时候站在一旁的袋鼠提出了一个数学问题:如果这些铅笔总共是15 支,那么卖出7 支后还剩下多少支呢?”学生在这一情境中会调动日常生活中购物的经验,并利用教师提供的教具进行模仿、计算,从而导入新课,初步理解加与减的运算算理。

(二)利用生活元素设计操作情境,引导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体验式学习是生活情境教学中的一种常见方法,小学生在认识客观事物的时候主要依靠感官体验和形象思维。因此,教师可以利用生活元素为学生设计实践情境,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这样才能形成感性认识,并借助实践体验逐渐形成理性思考。在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利用生活元素构建实践操作情境,给学生布置任务,给予一定的引导支持;而学生则可通过自主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完成任务探究,总结数学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选取的教学方法应当是多元化的,如果选取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那么学生就会对教师讲述的内容失去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创新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方法。例如,在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有趣的图形”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生活中各种有趣的图案,并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在教师提供的钉板上围出喜欢的图形。其次,设计活动任务:请你用一根皮筋在钉板上围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围出来后在小组内交流,看一看彼此的图形有什么不同,说一说每种图形各有几条边。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就能了解长方形有四条边、相对的两条边长度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三角形有三条边的特点,而教师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对学生的操作过程与合作过程进行点拨,提高学生探究学习效果。

(三)利用生活元素设计应用情境,促使学生实现学以致用

学以致用是学习知识与技能的主要目的。数学的学科价值是在生活实践中体现出来的。在小学数学生活情境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合理利用生活元素,创设情境、明确问题、引导启发;学生则借助情境理解、认识数学知识给生活带来的影响。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传授学生数学基础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使用数学知识,提高数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让学生通过课堂教学的学习,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例如,在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除法”的教学设计中,在学生初步掌握除法算理,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个数表示的含义后,教师利用课后习题,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设计了应用情境:现有15 个车轮,可以作为自行车、三轮车、四轮推车的生产制造。如果这些车轮只用来制作自行车,可以制作几辆,是否有剩余?如果制作三轮车或者四轮推车呢?上述教学设计中,教师将除法知识和学生生活联系起来,创设应用情境,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生活经验思考该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应用,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引导和启发学生解释其中的数学原理;同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主动观察,发现数学现象,引导学生将数学与生活建立联系,并在生活中凭借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利用生活元素设计虚拟情境,促使学生实现自主学习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相较于传统的情境设计工具,信息技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让学生能随时随地学习,同时也创设了虚拟情境,扩大了情境设计范围,提高了情境教学效果。基于此,在小学数学生活情境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利用生活元素设计微课等教学资源,呈现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分析和探究;学生在课程资源的支持下能回归生活,自主学习。例如,在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生活中的大数”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从现实生活中获得素材,如黄山、泰山、华山的图片,并标识出海拔;长城的图片,写出长度等,并进行整合利用,制作微课,作为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参考。学生在课前通过线上学习了解本节课主题,然后回归生活,从生活中寻找更多的“大数”作为课堂互动的依据。这样在虚拟情境中实现了教学互动,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结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结合生活教育理念的指导,为学生构建多元化的情境,积极挖掘生活中的教学元素,为学生构建问题情境、操作情境、应用情境、虚拟情境,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氛围中探究问题,促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同时在真实情境中经历复杂的问题解决过程,积极动脑、动手,感受生活与数学知识间的联系,进而领悟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并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知识迁移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猜你喜欢

数学知识利用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利用min{a,b}的积分表示解决一类绝对值不等式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利用一半进行移多补少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利用数的分解来思考
Roommate is necessary when far away from home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