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劳立德”理念下如何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养

2022-03-17天津市南开区五马路小学吴鸿雁

天津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立德劳动德育

■天津市南开区五马路小学 吴鸿雁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逐步实现智联万物互通,社会思潮不断涌现,多元价值观复杂交错,使得德育面临更大的挑战,对人才培养有了更高的要求。2020 年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再次强调了将劳动纳入基础教育人才培养要求之中,要求各级学校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为新时代劳动教育育人体系的建构指明了方向。

一、“以劳立德”融入小学教育实践的意义

在实践中,将劳动教育理念与小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相融合,促进了小学生思想道德学习观念的内化,实现了“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劳动教育的背景下,确立“以劳立德”理念的全新教育方式,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德育体系的独特之处,探讨劳动教育与德育的正向关联效应,对于创新教育教学意义显著。

二、小学生“以劳立德”教育的现存问题

“劳与德”一直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备受党和国家关注的教育话题。进入21世纪后,中小学德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当前仍然存在德育理念相对落后、小学生思想道德课程设置不合理、思政教师水平良莠不齐、德育考核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另外,劳动教育更是浮于表面,教学手段单一、课程设置循规蹈矩,缺乏新意,忽略学生特质教育的根本思路。无论是道德教育还是劳动教育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发展正处于瓶颈期,因而只有将德育工作进一步做细、做小,才能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在遵循小学生道德认知特点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师资水平,科学地调整道德课程内容,将德育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真正地实现“以劳立德”。

三、“以劳立德”理念下小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培养途径

(一)合理设置劳动育人课程培养方案

1.转变劳动态度,提升道德情操。

学生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或消极的倾向性即是他们的劳动态度。不同的劳动态度外化为劳动行为,教师应践行特质化教育方案,因材施教地展开品德教育,站在学生视角看待问题,逐步建立情感共鸣。对于思想与行为偏激的学生予以鼓励与认可,细查其心理缺失或敏感症状,逐步走向学生,辅助其接纳善意并予以反馈,进而激发其道德意识。切勿过早定性问题学生,阻碍其劳动观念的建立和形成,可尝试委以班级责任的担当,逐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2.提高知劳能力,坚定道德意志。

夯实劳动教育的观念,树立不断实践、不断纠错、不断进步的劳动意识,将学生品德教育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劳作中去,帮助小学生深化幸福美好的新生活必须要经过辛勤劳动和艰苦奋斗的思维模式,同时在劳作实践的挫折中,培养学生坚韧不拔、脚踏实地、不为虚名等品质。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升自我,坚定道德意志养成,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3.改变劳动习惯,外化道德行为。

劳动习惯是培养个体的精神意志和道德品质的有力推手。劳动教育仅仅依靠灌输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践行劳动行为,改变劳动习惯。通过小学生劳动实践技能的培养,逐步形成自我管理基础劳动习惯,以劳育价值的正向发展促进良好德育价值观的树立。不仅要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还要促使学生将辛勤劳动、踏实肯干的劳动意识外化为道德行为,通过劳动实践最终实现学生在道德品性的“知行合一”。

(二)践行多元课程模式

1.学科内容多元化。

多元课程模式将劳动教育课程赋予跨学科属性,多学科的融合有利于向学生传达更多的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论素质。学校应以劳动教育课程实践为载体,主要强调跨学科的融合,将历史、社会、科学、自然、美术、思想品德等课程元素纳入授课内容之中,如将劳动教育融合于历史课、自然科学课等学科课程之中,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劳动意识和道德素养,提升学科内容的综合性特质,强化精神文明建设,学科内容多元化有助于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以劳立德”的教育目标。

2.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隐性教学作用。

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德育范围内的教育价值。对于小学生而言,采用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的教育教学体系提升劳动教育课堂教学实效,深化思想道德品质修养。

显性课程即为传统课堂教学,通过课程设计与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收获教学实效性成果;而隐性课程则包括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如实践基地的文化展览、讲座、劳动周、劳动节主题活动等,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被熏陶、被感染,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另外,劳动教育应当设置一些活动及实践课程,即发挥第二课堂的开放式教育功效。如,多元化主题的“尊重普通劳动者活动”、志愿者团队类型的多操作性活动以及“换客易物”特色校本课程等,以便学生将思想道德理论运用到实际劳动之中,运用多元化的实践课程,感受道德教育的知情意行,渗透于劳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以更为开阔的视角理解劳动教育的作用,进而强化“以劳立德”的教学主题。

(三)多方协同共建“以劳立德”教育培养模式

1.家校合作,助推“以劳立德”。

理想的劳动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养成离不开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培养方式。父母的榜样作用与学校端正的思想品德教育共同促进小学生的道德素养与劳动态度形成。小学生无疑会受到家庭环境和父母教育的影响,家长应当以身作则,切勿宠溺孩子,阻碍其劳动技能的习得。与此同时,学校方面应当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开展针对性的劳动教育活动,如劳动模范竞赛、我是创意小能手、小小雷锋主题活动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和道德意志。

2.社会助力,拓展多维育人模式。

思政教师承担实施劳动教育和德育的重要职责,其专业水平决定了小学德育工作的水平和成效,合格的思政教师应当具备全面的教学能力、丰富的教学知识和较强的教学技术。此外,教师具备独特的劳动教学艺术和创新性劳动教育观点,更加有利于高效率地推动德育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在全社会开展“以劳立德”主题的宣传,学校除了聘用专职劳动教育和思政教师外,还应当借助社会新鲜“血液”催化思想品德与劳动教学成效。聘用校外劳动素养和道德素质高的优秀人员作为教学顾问或名誉教师,以转变“教与学”的视角,建立教师终身学习理念的思维布局,通过教与学模式的立体化构建,强化任课教师的育人素养。

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合力,打造校园内外一体化的劳动教育、德育环境,全方位协同营造“以劳立德”的教育氛围,促进小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正向成长。

(四)规范“以劳立德”的教育体系

1.健全劳动教育制度,完备劳动教育资源。

保障劳动教育体系的根本是健全劳动教育制度。同时,它还是德育工作持续深入开展的基础和关键。教育管理部门应依据相关政策文件,出台劳动教育指导计划及实施方案,通过完善劳动教育制度的政策支持,突出劳动教育的独特性和重要性,从而保障劳动教育得以深化和发展。

学校应当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和文件要求,组建专业化劳动教育师资团队,完善其课程设置,创建良好的劳动教学环境,丰富劳动教育教学方式,制定有针对性的劳动教学计划和教育目标,主要包括:劳资配备、师资人力资源合理架构、劳动课程体系构建等,完善劳动教育基本资源,为小学生的劳动教育发展保驾护航。

2.规范劳动教育评价标准,健全考核体系。

因地制宜地制定规范劳动教育评价标准,通过量化指标和影响因素健全考核体系。劳动教育的评价标准具有量化考核和指导监督的作用,劳动教育组织者需要给每个学生建立劳动教育档案,记录劳动过程、发展趋势以及考核情况。具体评价标准要以量化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考查方式而进行;通过记录其成长轨迹进行过程追踪评价与结果评价;针对不同学生特质进行发展性评价。以此三维模式实现科学考核,最终以学生的劳动热情与日常表现、劳动教育知识与活动频次、自我服务与公益服务能力、自我成长值以及品德修养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猜你喜欢

立德劳动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热爱劳动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