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仪式礼仪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2022-03-17赵海丰

关键词:礼仪爱国主义仪式

赵海丰

(辽宁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我国自古以来对仪式礼仪就非常重视。一直以来,仪式礼仪以其独特的文化功能发挥着重要的社会价值。发展至今,仪式礼仪在内涵和形式上不断丰富和发展,成为教育的重要载体。《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要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载体,“注重运用仪式礼仪”[1]10。可见,对于高校而言,充分运用好仪式礼仪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仪式礼仪能够成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重要载体的缘由

仪式多指典礼的秩序形式,在古代这个词也有取法、仪态或者指测定历日的法式制度的意思。仪式礼仪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社交方式,也是组织方对内营造和谐氛围、增加凝聚力,对外协调关系、扩大宣传、塑造形象的有效手段。仪式礼仪有一定的流程、礼仪惯例,包括一定的举止和言行的要求等。仪式礼仪通过其一系列的程序和模式化的行为方式蕴含着特定的理念,并传递出一定的思想感情。教育者有效地运用一定的仪式礼仪,使受教育者积极地参与其中,从而发挥出教育作用,产生预期的教育功能。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运用的仪式礼仪,主要包括升旗仪式礼仪、入团入党宣誓仪式礼仪、中华传统节日仪式礼仪、重大纪念或庆祝活动仪式礼仪、国家公祭仪式礼仪、先进表彰活动仪式礼仪等。对于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而言,仪式礼仪能够成为一个重要的教育载体,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抽象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仪式礼仪找到了实践的载体,实现了具象化的转变

仪式礼仪具有象征性的重要特征,正如维克多·特纳所指出的那样,“象征符号是仪式中保留仪式行为独特属性的最小单位”[2]19。高校运用仪式礼仪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如升旗仪式、入团入党仪式等,通过一系列模式化的程序和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使抽象的爱国主义情感转变为可以看得见、听得见和直观感受到的具体内容。这些内容的展现,及其所传递的价值观念、道德观点更清晰地表达出来,使大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教育内容,并逐步转化为内心认同,从而起到教育作用。

(二)仪式礼仪所具有的规范性和重复性特征使其能够周期性地举办,实现了教育的强化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经过一定时期的实践和沉淀,仪式礼仪形成了规范性的程序并具有重复性。康纳顿指出:“所有的仪式是重复性的,而重复性必然意味着延续过去。”[3]50如高校每周一早上举办的升旗仪式,流程都是相同的,包括升国旗奏国歌时路过操场周围的人也同样需要面向国旗站立、脱帽、行注目礼,这也是《国旗法》所明确规定的内容,充分体现了仪式礼仪的规范性。这种仪式中规范性的行为、语言或者某一环节通过周期的不断重复,对于参与的学生来说,教育的意义和价值都能够不断得到强化。

(三)仪式礼仪特定的代入感会使学生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并能够在参与者间传递感染、循环放大

仪式礼仪是一种实践活动载体,它与课堂教育载体明显的不同点就是能够给参与者带来情感体验。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情感往往是最能够深入人心的。仪式礼仪具有能够挑动仪式参与者情感的效力,调动参与者的情绪,从而对受教育者带来教育影响。这种影响可以来自于仪式礼仪的场景、氛围,也可以来自于仪式礼仪的话语内容、声音或身体动作。仪式礼仪的这些元素能够给学生带来视觉、听觉、心理等不同程度的冲击,能够使学生的情绪瞬时被激发,产生情绪体验,从而产生某种情感。如高校举办的入党宣誓仪式,新党员在庄重、严肃的氛围之中,做出了庄严承诺,从而产生了身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自豪感和使命感,更加坚定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担当,从而实现了爱国主义教育效果。

二、运用仪式礼仪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

功能即指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的作用、效能。从系统科学的分析视角看,运用仪式礼仪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是指运用仪式礼仪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这一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表现出来的作用、效能,既包括对大学生产生的教育功能,也包括社会功能。这里重点谈仪式礼仪对大学生产生的教育功能,具体包括情感激励功能、价值导向功能和行为示范功能,从而引导大学生培养爱国之情、树立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

(一)情感激励功能,激发大学生培养爱国之情

仪式象征符号包括感觉极,它是“聚集了那些被期望激起人的欲望和情感所指”[4]35。仪式礼仪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载体,其所呈现出的内容是历史延续性的现实表达,涵养了深厚的爱国情怀。习近平指出:“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5]11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情怀绵延了数千年。中国古人怀揣梦想,勇于奋斗,创造了最为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是中华文明世界文明中仅存的传承下来的文明硕果,随之流传下来的还有古人心系国家、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近现代特殊的社会背景和历史任务,决定了爱国主义精神主要体现在抵抗侵略、救国救民这一层面,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一部仁人志士爱国奋斗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一大批有识之士全身心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事业,用脚踏实地的不懈奋斗践行着爱国主义精神,是对新时期爱国主义精神的生动诠释。仪式礼仪把涵盖的历史叙事融入到人们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传承了中华文化几千年的历史记忆,融入了鲜活的时代内容,连接了历史、今天和未来。人的情感的产生、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爱国主义情感产生、发展、升华也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需要教育才能实现。仪式礼仪所蕴含的爱国情是融入民族基因中的精神符号,通过千百年来不断传承与发展成为我们特有的精神财富。运用仪式礼仪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能够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场景和时空之中,感同身受地了解那一段历史,增强真情实感的体验,不断受到感染,从而加深认知,产生强烈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个体认同等情感。如在国家公祭日等纪念性仪式中,通过仪式营造的情境,学生身临其中,直面历史记忆,同时激发“勿忘历史,吾辈当自强”的强烈认同感,使爱国主义情感得到了升华。

(二)方向保障功能,引导大学生树立强国之志

仪式象征符号包括理念极,“理念极能使人发现规范和价值,它们指导和控制人作为社会团体和社会范畴成员的行为”[4]35。教育者开展教育活动,其目的都是为了将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方向上来。运用仪式礼仪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能够引领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奋斗目标和核心价值。

一是政治导向。政治方向是带有鲜明的阶级性的内容,当前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政治导向就是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坚定“四个自信”。我国在五千多年历史长河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支撑,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为实现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从缅怀革命先烈到致敬时代楷模仪式礼仪,从国庆大阅兵到升国旗奏国歌仪式礼仪,从入团入党到班会团会仪式礼仪,这些仪式礼仪教育涵盖了对政治立场的教育,即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各民族团结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及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统一。尤其一些仪式礼仪本身就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如升国旗奏国歌仪式、入党宣誓仪式,运用该类仪式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能够有效发挥政治导向的功能。

二是目标导向。目标导向即确定明确而具体的奋斗目标,引导受教育者坚定理想信念,向着国家发展目标而努力。仪式礼仪本身作为一种文化,其蕴含的特定的目标导向体现在仪式礼仪的内容和程序之中,并通过仪式礼仪的运用表达出来。如国家举办的“最美大学生”颁奖仪式,充分展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青春力量:有的携笔从戎,主动请缨到条件艰苦的边疆;有的奋力拼搏,在奥运赛场上为国争光;有的矢志创新,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大学生身临这样的仪式场域之中,会不断激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人生目标。

三是价值导向。价值导向是指社会、群体或个人在多种具体价值取向中将其中某种取向确立为主导追求方向的过程。价值观蕴含着特定的价值立场,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的价值观就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因此,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在教育引导、舆论宣传等方面需要将主流价值观的内容融入其中,引导人们树立主流价值观,从而凝聚全社会的意志和力量。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仪式礼仪运用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能够不断传播主流价值观,从而引导人们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三)行为示范功能,引领大学生实践报国之行

实践是指人类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行动。实践报国行为是爱国情和强国志的实践表达,也就是爱国主义最终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之中,实现实践报国的最高目标。

一是担当引领。担当是指承担、担负任务责任等。无论是升国旗奏国歌仪式礼仪,还是缅怀先烈仪式礼仪,抑或是入团入党仪式礼仪,这些仪式礼仪中无不传递着价值观,充分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践行初心使命的勇于担当精神。因此,对当代大学生来说,这种担当是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统一、把人生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相结合的担当。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6]21仪式礼仪情景交融的过程中,大学生充分认识到革命先烈和榜样模范的克己奉公、敢于担当的精神,从而在实践中不断淬炼自身勇于担当的品格。

二是奋斗引领。爱国主义精神落实到行动中则为爱国奋斗的实践。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对知行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并指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7]166。习近平也提出了“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实干兴邦”等,为青年践行爱国主义精神指明了方向。各种仪式礼仪具象化地体现了爱国行为,有革命先辈的抛头颅洒热血,有勇攀科学高峰的创新创造,也有求真务实的兢兢业业,使大学生更真切地感受什么样的行为是爱国行为及如何去践行爱国行为,从而引导广大学生以扎扎实实的行动在新时代建功立业。

三、运用仪式礼仪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

“要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和爱国主义精神阐释,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载体、增强教育效果。”[8]128新时代,仪式礼仪是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要注重不断丰富和发展,从而更好地进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一)注重仪式礼仪的传承性与时代性相结合,不断丰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仪式礼仪内容

传承性即传递和继承的特征和特性。在中华文化传统中,孕育了众多的仪式礼仪,其中有许多为文化传统的精华传承至今。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离不开中华文化传统的传承,而运用仪式礼仪恰能够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有机结合。如大年三十包饺子、吃年夜饭等,端午节包粽子、系五彩绳、挂艾草等,中秋节吃月饼、赏月等。高校运用这些仪式礼仪组织学生过中华传统节日,能够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重要的条件。”[1]6因此,优秀的传统仪式礼仪是重要的资源,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同仪式礼仪相结合。同时,在“四史”教育中运用具有纪念性质的仪式礼仪,如国家公祭仪式,可以使大学生更加了解历史,铭记历史,树立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时代性即有时代的特征和特性。“爱国主义是具体的、现实的”[9],爱国主义教育离不开所处的时代,要从实际出发,体现鲜明的时代性。运用仪式礼仪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要注重挖掘传统仪式礼仪与时代精神相契合,实现传统仪式礼仪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我国传统仪式礼仪中的尊师礼、上课礼、开笔礼,体现了中华民族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这与尊师重教的时代精神相契合。高校的日常礼仪如师生间的课堂仪式礼仪,是对传统上课礼的传承。习近平曾运用书信这种仪式礼仪正式地给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中央美院老教授等写信,弘扬了新时代尊师重教精神。书信仪式礼仪也是一种传统的礼仪。如高校可以在学生录取通知上写上充满深情的欢迎话语,在毕业时写给毕业生祝福话语,都是对仪式礼仪内容的不断创新。因此,高校需要不断挖掘传统与现代相契合的仪式礼仪,不断丰富仪式礼仪内容。

(二)注重借助仪式礼仪的传统和现代传媒媒介,不断拓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仪式礼仪运用方式

仪式礼仪的有效运用,目的在于价值、情感、信仰的共享和共鸣,因此,仪式礼仪的作用发挥还离不开媒介的传播。传统的媒介传播包括电视、广播、报刊等。传统媒介传播的特点是时间固定、内容规律,仪式感更强。如每天晚7 时的新闻联播,播放之前的画面、音乐、计时等都是承载了几十年的传统,每晚准时看新闻联播成为很多人生活中的一种仪式。随着网络的普及,集声、图、动画等于一体的新媒体不断涌现,更主要的是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媒体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高校要借助传统与现代传播媒介,使其有效结合,不断创新仪式礼仪运用方式。如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各高校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设立了多个分会场,有的分会场学生统一着装,手持小红旗,营造出在仪式现场的氛围。“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10]33,分会场营造的在场效应,使大学生身临其境,受到了极大的情感共鸣和精神激励。运用网络扩大了传统电视实时传播的空间界限,通过现场氛围的营造,在直播那一刻所有观看仪式的学生都成为了现场仪式礼仪的参与者。同时,高校更要不断挖掘借助网络新媒体展现仪式礼仪的新方式和新方法。传统媒介更多地是向受众传播,而互联网则是开放的、互动的传播模式,利用互联网的新场域,打造数字化的仪式礼仪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当前仪式礼仪需要创新的方式。如打造互联网清明节网上祭奠英烈仪式礼仪,设计网络祭祀小程序,通过网上祭奠、鞠躬、献花、发表祭奠感言等,营造在场仪式感,实现教育目的。当前的网络直播吸取和延续了互联网的优势,利用互联网的直观、快速,丰富了表现形式、内容,交互性强、不受空间限制,参与率高、推广效果好。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直播的优势,将仪式礼仪运用与网络直播相结合,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方式。

(三)注重仪式礼仪与仪式符号相融合,不断提升运用仪式礼仪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长效性

运用仪式礼仪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不是仅停留在仪式的过程中,也不是随着仪式的结束就不发挥作用了,因为仪式礼仪使大学生产生的情感激励、价值引导、行为示范等会产生感染效应,体现在大学生内在的认知和外在的行为变化上,并由仪式礼仪的过程过渡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但这种感染效应可能会由最初的强烈效果逐渐减弱,一次的仪式礼仪带来的教育效果想达到长效是很难实现的。“如果这些思想感情得以表达的活动与某种能持久的东西相关联,思想情感本身也会变得持久。”[11]65因此,要想达到运用仪式礼仪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长效性效果,需要与仪式符号相结合。高校要充分将体现爱国主义教育的符号展示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将运用仪式礼仪与摆放标志符号、摆放塑像、张贴标语、图片展览、佩戴党徽团徽等相结合。如一些高校校园内摆放马克思塑像,一些医学院校摆放白求恩塑像,还有一些学校摆放对国家和学校发展有重大贡献的人物塑像,这些都是高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仪式符号,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教育,从而不断强化通过仪式礼仪教育带来的教育效果。高校运用仪式礼仪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之后,要注重运用仪式符号使教育效果在生活中得以延续,如新党员入党仪式后,给新党员颁发党徽并日常进行佩戴,使新党员更好地铭记党员身份,践行入党誓言。“一种行为符号在被反复进行和不断重复之后,其中内涵的爱国主义的理念和感情不断被强化,渐渐内化成为参与者的认知。”[1]233因此,将仪式礼仪教育与仪式符号教育有效结合,能够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产生合力,提升教育效果的长效性。

(四)注重仪式礼仪运用中以主体间性为纽带,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运用仪式礼仪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不是形式,更不是走过场,学生只有全身心地参与其中,才能够真正产生教育作用和影响。高校仪式礼仪的运用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广泛参与,从根本上说,是满足了学生的内在需要,而学生需要的满足反过来会使仪式礼仪赢得拥护和认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从低级到高级的五种层次需要,是激励个体行为的力量。那么,如何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呢?仪式礼仪在设计和构建过程中只有以学生为本,把握学生思想行为规律及现实需要,才能够实现教育目的。高校运用仪式礼仪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要克服传统的主客体关系界限,构建主体间性关系。主体间性是基于哲学主体间性的概念,即师生间的交互关系,实现教育过程是一种主体间性活动过程,充分尊重客体的主体地位,实现师生间的双向或多向交互活动。在仪式礼仪策划的过程中,高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从参与者的角度提出意见和建议。教师更要换位思考自己是否乐于参与此种仪式礼仪,是否自身会全情投入,是否能够感同身受,是否能够吸引学生热情参与。在仪式礼仪的内容设计中,高校要充分满足学生的需要。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主要包含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及自我实现需要等。爱国主义教育能激发学生的国家归属感、民族认同感,升华其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其作为中国人的底气、自尊和自信。仪式礼仪内容的设计要增强代入感,从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角度进行设计,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外,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高校可以举办爱国主义仪式礼仪的设计活动,尤其是有关网络仪式礼仪的设计,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在设计仪式礼仪的过程中,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学生设计优秀仪式礼仪作品的同时,还可以运用到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从而更大程度上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不断提升教育效果。

猜你喜欢

礼仪爱国主义仪式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十岁成长仪式
仪式感重要吗?
筷子礼仪
礼仪篇(下)
Talking strategies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开营仪式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