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策略

2022-03-17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龙扬镇中心小学

天津教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习题解决问题解题

■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龙扬镇中心小学 刘 真

小学数学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素养,并帮助其提升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在明确开展相关教学活动在重要价值的基础上,通过创设趣味情境、培养学生分析题目的能力、适当组织小组活动以及重视课堂总结等方式,高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今后的数学知识探究奠定基础。

当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都无法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对教师的依赖感较强,遇到难题时,往往采取寻求教师帮助的方法,很难独立解决难度较大的习题。在这种情况下,其数学素养很难得到提升,当其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时,也无法高效实现独立探索对策的目标。鉴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发挥自身引导作用,激发其自主解题的动机,帮助其掌握解题方法和策略,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其数学素养的养成。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价值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对其今后的数学学习和个人发展都有积极作用,具体表现如下:其一,提升数学学习效率。探索解决方案的过程也是思维品质提升的过程,通过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使其养成从多角度分析、探索的素养。这样,在学习新的概念、公式等内容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更好地理解教师讲解的内容。其二,提升数学学习信心。教师需要在完成基础知识讲解后适量布置习题,从而更好地强化其数学素养。而通过培养其解决问题能力,可以使其更加高效地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任务,从而强化其继续参与相关知识探究活动的信心。其三,提高数学实践水平。小学数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联密切,可以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意识。而通过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使其具备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探索最佳问题解决方法的意识,从而强化其数学实践水平,高效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现状

当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为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帮助其取得较好的练习成绩,多数教师都能将知识讲解与日常训练进行有效结合,借助教材中的习题或编创课外习题,丰富学生的解题经验,使其能运用所学基础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并对能高效、顺利得出习题答案的学生进行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在这样的背景下,多数小学生都希望自己可以高效参与练习活动,受到更多的表扬。因此,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对小学生而言,数学是一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在参与日常练习过程中也经常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对其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造成了阻碍,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其一,不能快速融入练习活动中。其二,解题准确性不高。其三,存在过度依赖教师的现象。其四,不能尝试主动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其五,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存在解题信心不足的问题。其六,解题角度单一,影响解题效率。其七,缺乏总结解题策略的意识。为帮助学生突破以上困境,小学数学教师依然在探索提升教学质量的策略和方法。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创设趣味情境,激发解决问题动机

对多数小学生而言,具有趣味性的内容往往有着更好的探索价值,然而,很多教师为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所学新知识,往往采用题海战术,甚至设计专门的练习课引导学生完成大量的习题,导致练习活动趣味性不足。其实,如果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个别习题的分析和探索过程,不仅可以减少其练习量,还可以强化其知识掌握的效果。鉴于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其解决问题的动机,促使学生主动投入相关问题的解决过程。组织课堂游戏、引入视频等方式,都是创设趣味情境的有效途径。以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购物》一课教学为例,在完成基础内容的讲解后,教师可以组织“模拟购物”游戏,借助多媒体建立“班级超市”,在其中引入文具、玩具、生活用品等“商品”图片,并标注其价格,在此基础上为学生分发不同面值的“人民币”,鼓励其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自己的“资产”进行购物,并请学生帮助自己出主意,设计自己应该如何付钱,“售货员”应该如何找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然地产生帮助同学解决问题的动机,将所学“购物”技巧应用于趣味情境练习。

(二)设计提问引导,强化问题解决思考

提问是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沟通互动的主要方式,同时其也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小学生的思维偏向于形象思维,其在面对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或问题时,经常会出现难以理解和掌握的情况,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课上教学应重视提问引导的过程,能对问题进行精心设计,充分发挥出提问的作用。同时,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范围,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指导作用和启发性作用。通过应用问题促使学生主动进行思考探究,锻炼其数学思维的同时,提高其对问题的分析能力。使其能在面对问题时可以迅速作出反应,强化其解决问题的效率。以北师大版四年级“除法”为例,教师在上课前可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其展开自主学习,例如,“某班级组织环保手抄报设计大赛,教师要针对参赛的同学们给予奖励,派班级干部去超市购买钢笔、文具盒、书包。其中文具盒20元一个,钢笔10元一支,书包40元一个,目前共有班费80元,请问,每样物品可以购买几个?请说一说在这一题目中掌握了哪些已知条件?”。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探究,使其能根据给出的问题提出多种数学问题,并尝试应用多种算法去进行计算,在这一过程中不但能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还有效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能力。

(三)学生分析题目,奠定解决问题基础

很多学生在产生参与练习活动的动机后,依然存在无法顺利探索出正确答案的现象。不能细致、准确地分析题目是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练习活动中仔细分析题目,奠定解决的问题的基础。在培养其分析题目能力的过程中,需要要求其细致读题,找出题干中的数量关系,并明确需要求解的目标。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小学生在阅读相对复杂的题干时,都可能会出现解题信心不足的问题,鉴于此,教师适当调整练习策略,采用逐步提升习题难度的方法,提升其分析题目的信心。以二年级上册“2~5的乘法口诀”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引入习题“1辆索道车可以坐2人,7辆索道车一共可以坐多少人?”,并鼓励学生朗读题目,在此基础上,引导其对题干进行分析,这样,学生就可以自然地挖掘出其中的数量关系,列出2×7=14(人)的算式。在基础上,教师可以逐步提升问题的难度和题干的复杂程度,在保持其解题信心的基础上,逐步培养其分析题目的素养,帮助其熟练运用乘法口诀完成练习,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组织生活实践,培养解决问题意识

小学数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关联紧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然而,很多小学生都缺乏在实际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也就导致其无法高效养成解决问题的意识。鉴于此,教师要积极组织生活实践活动,帮助其主动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积极开展家校合作,可以使家长在掌握子女学习情况的基础上,与其共同探索生活中的数学,提升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小数”教学为例,完成基础知识讲解后,教师可以积极寻求家长配合,邀请家长与子女共同到超市进行采购活动。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超市中发现生活中有很多与“小数”相关的知识,人们可以用小数表示物品的价钱、重量等。在此基础上,家长还可以与子女共同购买生活中常用的物品,如牙刷、毛巾、饼干等,并请子女从钱包中取出适量的钱独立完成付款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主动探索顺利完成购物活动需要的金额,从而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主动观察不同商品的价格,并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小数的加法练习,解决在采购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五)引入相似习题,培养解决问题信心

很多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完成习题的解答后,依然存在解决问题信心不足的问题。鉴于此,教师要适当为其提供帮助。引入与例题相似的习题,可以有效丰富学生解题经验,帮助其获得成果的体验,意识到经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例题的探究自己已经具备独立解题的能力。以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用方程解决问题”教学为例,在讲解“邮票的张数”相关例题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计算应用题:“小明和姐姐一共有180张照片,姐姐照片的张数是小明的3倍。小明和姐姐各有多少张邮票?”这一应用题的题干与例题基本相同,且数量关系一致,学生很容易模仿例题找出数量关系,运用方程解决问题,设小明有x张照片,姐姐有3x张照片,并列出方程式x+3x=180,最终顺利求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入更多的习题,逐步修改问题情境和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应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信心,最后,就可以自然地引入教材中“练一练”模块中的习题,使其获取更多成功的体验。

(六)组织一题多解,提升解决问题效率

一题多解练习活动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思维品质,还可以使其探索多个解决问题的角度,并选择最佳解题方案。因此,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其参与一题多解练习,使其探索不同的思考角度,选择最佳方案,提升解决问题的效率。以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一数与乘法”教学为例,完成基础知识讲解后,教师可以设计习题:“两只公鸡,两只大猫,两只小猫在一起玩耍,一共有多少条腿?”练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提出“先算公鸡有多少条腿,两只大猫有多少条腿,两只小猫有多少条腿,最后加在一起。”“大猫和小猫都是猫,可以先算算公鸡有多少条腿,再算猫有多少条腿,最后加在一起。”以及“两只公鸡有4条腿,一只猫也有四条腿,可以直接用5×4进行计算。”等多个解题思路。此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选出最容易理解且计算最简单的方案。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其通过一题多解练习探索不同解题角度,提升解题效率,促进其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七)组织总结活动,积累解决问题策略

想要高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不仅要注意组织其积极参与练习活动,还要引导其定期进行总结活动,这一教育环节有助于帮助其在总结过程中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提升总结环节的效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整理“习题积累本”,在积累本中,不仅可以整理错题,还可以积累自己认为有助于提升运用所学新知识解决问题的例题。教师可以通过书中的例题帮助其规范习题积累的过程,这样,既可以帮助其更好地挖掘值得积累的过程,又可以强化其通过总结积累解决问题策略的意识。以北师大版“圆柱与圆锥”教学为例,在鼓励学生通过整理“习题积累本”进行学习总结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以例题“做一个无盖的圆柱形铁皮水平,底面直径为4dm,高为5dm,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铁皮?”为引导,在总结部分中写出:“水桶没有盖,因此只需要求出圆柱的侧面积和一个底面积。本题的重点是认真审题,分析题干中的隐藏信息。”这样,学生就可以以摘抄教师分享的例题总结,也可以以此为参照整理自己的错题,进而高效提升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组织小组讨论,探索解决问题思路

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难度相对较大的习题,为避免其养成过度依赖教师的习惯,教师可以引导其开展小组讨论,与组员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可以得出习题的答案,还可能找出多种不同的解题思路,并找出最佳解法。在划分讨论组期间,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并适当允许其调换座位,以此确保各组都具备思维活跃、组织和协调能力强的组员,推动小组讨论的顺利开展。以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运算律”教学为例,完成基础知识的讲解后,教师可以适当布置习题:“每辆车装24箱苹果和26箱橘子,一共装满25辆车,共有多少箱水果?”这样,通过小组讨论,各组都可能列出“24×25+26×25=175(箱)”“(24+26)×25=175(箱)”等不同的算式。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提升其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还可以使其养成运用不同解题思路探索问题答案的习惯。需要注意的是,各组参与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其列出自己的算式,还要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从而提升小组讨论的有效性。

四、结语

总的来说,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为其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做好铺垫。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激发学生的解题动机,对教学方法进行探索,找出相应对策,鼓励其细致解读题干,引导其探索多种解题思路,积累不同的解题策略,培养其独立解题的意识和信心,从而帮助其高效参与解题活动,提升数学学习的效果。

猜你喜欢

习题解决问题解题
从一道课本习题说开去
用“同样多”解题
设而不求巧解题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一道课本习题及其拓展的应用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抓住习题深探索
用“同样多”解题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