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生命科学教学中的有效教学

2022-03-17天津市北辰区佳园里小学党新昊

天津教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鸡肉蜗牛教学活动

■天津市北辰区佳园里小学 党新昊

在生命科学这一领域的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经常考虑的是如何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而对是否达到了最佳教学效果,可能较少关注。因此,笔者想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生命科学的教学活动中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对生命世界的热爱和对生命科学的关注。

一、生命科学教学活动要立足于常态课

生命科学教学活动往往受到实验周期、周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上好这样的课需要教师有平和的心态,切不可急于求成。

生命科学教学活动立足于常态课,会更考验教师的基本功和敬业精神,只有师生真正参与其中,才会共同体验成功的快乐。生命科学的认识是靠生活中细致的观察和课堂教学的升华,由于这方面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往往会影响其一生。

生命科学教学活动立足于常态课,也给了师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也正因如此,学生才能真正痛快淋漓地享受学习知识的快乐——可以每天清晨观察种子的发芽情况,到草丛中寻找蜗牛、蚂蚁……这种学习中的快乐与激情,不仅让学生由衷喜欢科学课,而且会深深感染着教师,也激励着我们更深入地钻研。

记得笔者看过一节《蜗牛》新授课。教师为学生准备了白玉蜗牛(这种蜗牛体形大),以便让学生更清楚地观察。而在观察中学生因为好奇,有时会用手触摸蜗牛,蜗牛的触角就会马上缩回壳内。而教师发现后并没有批评学生,而是把缩回壳内的蜗牛收回,然后再发给学生一个伸出头的蜗牛,让其继续观察。此外,还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并积极启发学生使用多种方法进行观察。在总结的时候,学生可以非常准确地说出蜗牛的外形和活动特点。课后这位教师还把蜗牛送给了学生,让他们继续饲养并定期观察。

课后得知,这位教师为了这节常态课教学,自己驾车到市郊花卉市场以每只8元的价钱,自费买了30多只白玉蜗牛。因为他之前考虑到三年级学生可能会用手触摸蜗牛影响观察,所以买的蜗牛数量也比较多。课前,他进行了长时间观察,并拍摄了蜗牛产卵的过程。

这节课令笔者感受颇深:生命科学的教学活动只有扎扎实实地立足于常态课,才会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不仅仅带着知识和学习方法回到家中,也带走了激情、梦想和对生命的尊重……

二、在生命科学教学活动中要帮助学生搭设思维的“脚手架”

在生命科学领域的教学活动中,有的实验不直观,学生设计起来有难度,就需要教师为他们搭设思维的“脚手架”。教师不但要深挖教材,还要了解儿童的思维特点,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完善实验设计,使其在实验操作中有的放矢。

教师帮助学生搭设思维的“脚手架”,所设计的问题要少而精,要能够启迪学生的思维,同时还要积极做好预设,来应对学生的奇思妙想。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用什么、怎么做、注意什么”三个关键问题,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使其更加明确实验目的,也为后面动手操作打下基础。

例如:在《食物在体内的旅行》教学中,教师出示课题后,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想到食物会经过口腔、食道、胃等消化器官。如果教师单纯对消化器官逐个讲解,会使整堂课像流水账一样,学生的认识也会很肤浅。

为了让学生对上消化道有一个完整的认识。首先,笔者请学生通过图片简单介绍上消化道各个器官的功能,并进行提问:“你们根据上消化道的特点,能否设计一个模拟实验?如果行的话,大家可能会用到哪些材料?”有的学生可能会想到使用牙齿模型、吸管、气球、米粒,分别模拟口腔、食道、胃、食物。

然后,利用问题——“你们怎样做这个实验呢?”学生可能会想到把米粒放到牙齿模型中,再放到吸管里,最后放到气球里。其他学生可能还有别的实验方案,意见不同的可以相互辩论一下:“口腔中咀嚼后的食物呈糊状,能用这样一颗颗的米粒模拟食物团吗?”“食道的直径约为3厘米,而吸管的直径仅为5毫米,而且还很短,你还能用其他材料代替吗?”“气球根本不像胃,而且胃里还有胃液,这个问题你怎么解决?”……

理越辩越明,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挑选实验材料会更细心,其实验目的也更明确。此时,教师还要积极帮助学生完善实验环节,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质疑:“上消化道的工作流程是一个完整的动态过程,大家有什么好方法把模拟的消化器官连接在一起工作?”

在学生的争论中,实验设计趋于完善——利用一个甘油注射器(里面装上40毫升已经染色的淀粉糊),连接一个长20厘米、直径为3厘米的胶皮管,一边注射一边用手挤压胶皮管,把淀粉糊输送到一个装有白醋的塑料袋内,再用手揉搓塑料袋。以此模拟口腔中的糊状食物,经过消化道被运送到胃、再由胃消化的过程。学生的实验设计,不仅模拟了上消化道工作的全过程,而且在其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

最后,利用问题“实验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让学生更关注实验中的关键操作。学生会联系日常实验操作,能够想到推甘油注射器时不要太用力;注射淀粉糊过程中要一边注射一边用手挤压胶皮管,以此模拟食道运送食物的状态;用手揉搓塑料袋动作要轻,防止把塑料袋弄破……

帮助学生搭设思维“脚手架”的过程是教学活动中的亮点,也是教师与学生思想火花碰撞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实验设计才会趋于完善,学生的认识才会更加深刻。关键教师要从学生的视角思考问题,让教师的“教”无限贴近学生的“学”,把教案真正变成学案,为学生服务。

三、生命科学教学活动要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

在生命科学的教学过程中,有的知识难度大、比较抽象,仅凭教师单纯讲解、学生凭空想象无法理解。鉴于此,就要借助信息技术直观、形象的优势,而教师要重点关注教学活动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点,抓住这个点就要把它做实,杜绝为了使用而使用,而是切实解决课堂中的难题,有效降低学习难度,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

例如:教学《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在进行生、熟鸡肉的观察比较实验中,笔者遇到这样一个难题——如果给每组学生一块生鸡肉和一块熟鸡肉进行观察,多数学生仅仅看出两者颜色的区别,而实际上生鸡肉在变熟的过程中体积也缩小了,在试讲中他们往往注意不到这个细节。

笔者想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对同一块鸡肉生、熟两种状态进行比较。因此,在计算机老师的帮助下,笔者在实验室中布设了局域网,每组还安装了摄像头。在随后的教学中,学生利用局域网,将各组实验前拍摄的生鸡肉照片和实验后拍摄的熟鸡肉照片,分别传输到教师机上。然后,通过电子白板放大对比本组生、熟鸡肉的照片,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同一块鸡肉颜色、体积的变化,使实验分析更加客观、准确。

本课的难点是“观察食物由生变熟的过程并进行语言描述”。学生在实验中观察鸡肉由生到熟的过程足有8分钟,而小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比较短,让他们目不转睛地长时间观察,显然有些困难。针对这个难题,笔者先使用录像机拍摄鸡肉由生到熟的过程,然后用会声会影软件将拍摄的视频进行快进处理,8分钟的影像资料编辑成1分钟并配音讲解。

教学中,学生在实验后可以大致说出鸡肉由生到熟的过程,但语言描述并不是很准确。然后笔者又用投影机播放编辑好的视频,放大近2500倍的清晰影像和详细的配音讲解深深吸引着学生。随后再让学生谈谈鸡肉由生到熟的过程,他们就可以很轻松地描述出来。

在生命科学教学活动中,充分借助信息技术解决课堂中的实际问题,才能让课堂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每个学生充分动手实验,让他们在实验中有所思考、有所收获。

生命科学为师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天地,让学生乐在其中,其间的“发现问题—深入探索—融入自然—尊重生命”正是生命科学的主旋律,学生沉浸其中,真正体会到科学世界的宏大、人与自然的和谐、生命的可贵。

猜你喜欢

鸡肉蜗牛教学活动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厨房料理小妙招
下半年鸡肉市场看好
天热了,吃点鸡肉吧
蜗牛说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小蜗牛
不吃鸡肉
蜗牛(共3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