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区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困境与开发实施路径探索
——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开展农业生产劳动实践为例

2022-03-17许丽美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城区劳动活动

许丽美

(福州市茶园山中心小学,福建 福州 350002)

根据《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课标》)精神,要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开展劳动教育,其中,农业生产劳动贯穿1-9 年级。中心城区小学一般土地面积少,生均面积紧张,如何破解城区小学在开展农业生产劳动方面的实践困境,并将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有机融合,推进“五育”并举,是值得一线教师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城区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困境

从福州市鼓楼区的小学地理位置分布来看,除了部分小学地处城乡结合部,大部分小学均处于中心城区,寸土寸金的城市布局无法为各校提供富足的土地。在建校时,也仅能以不低于生均面积的标准来建设学校。所以,学校除了保证为学生提供做操及必要的体育活动场地之外,大部分学校不可能在校内留出给学生种植的劳动实践基地。小学生对于土地的渴望,只能通过每学年三天的校外社会实践来实现,或者利用节假日时间,跟着家长体验“农家乐”。城区小学生普遍“五谷不分”,对于先辈们赖以生存的黑土地早已缺失应有的体验和记忆。

鉴于现实的客观条件,城区小学在开展劳动教育时,多以指导学生从事简单的家务劳动、校园及班级的卫生保洁、美化为主,再辅以每学期在校内不受场地限制而开展的手工制作课,以此完成小学劳动教育的课程。与种植类的劳动项目相比,这样的劳动样态单一且缺乏连续性。学生无法在校内完整体验劳动的多样性,以及种植类劳动带来的艰辛、快乐,自然无法对劳动产生深刻的认识、理解和体验,较难发自内心地产生对劳动者的尊重以及对劳动的热爱。同时,由于综合实践课程教材的单一性、师资的匮乏性以及硬件的受限,加上现有小学劳动教育评估体制的不健全,造成劳动教育有开展但不成体系,有课程但难以落实,更谈不上保证质量。总之,小学劳动教育在城区小学中要真正落地并常态实施,存在先天性障碍。

二、城区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思路

课程是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的重要载体,是小学劳动教育得以落实的关键。[1]基于以上实践困境,并根据《课标》要求,为了保证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常态化实施,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特别在短时间内无法保证小学劳动专职教师的现状下,可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授课教师培训到位,并运用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理念指导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

(一)运用陶行知教育思想,提升课程意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思想与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陶行知提倡“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一教育思想与《课标》对劳动教育的定位是高度一致的。劳动教育重在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开展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生活习惯的日常劳动。旨在通过力所能及的劳动,让学生感受劳动的不易,从而学会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并珍惜劳动成果。同时,借此机会融入社会,形成一定的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施教者应树立劳动教育课程意识。从为什么教、教什么的更高站位,制定每一次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总目标、重难点,并详细规划实施过程、教学策略。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生成为目标,既与生活紧密联系,又能让学生在每次活动中达成三“有”:技能上有提升、行动上有创新、觉悟上有进步。这样指导学生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才不会偏离基本方向,避免劳动教育流于形式。

(二)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范课程实施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推荐的主题,是把劳动技术归类在设计与制作这一活动方式里。若从意义上来划分,劳动技术并不完全等同于劳动教育,它仅仅是劳动教育的一部分。劳动教育在2020 年被教育部列为重点实施的课程,虽新但也不新,因为人类的进化和发展从未离开过劳动实践,科技的进步大部分是源于劳动中产生的灵感;虽旧但也不旧,新时期对劳动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者并热爱劳动。

然而,《课标》目前仅提供了劳动内容和劳动清单样例,以及实施的总体原则与建议,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容易被打折扣,造成有劳动没教育的现象。由于劳动课程是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的,建议可以采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范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让一线教师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教师可参考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实施原则来开展相关的劳动教育,注意遵循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整合性和项目性等原则,倡导基于现实情境开展项目式研究。在活动实施的过程中,统筹开展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和职业体验等多个活动方式,彼此相对独立又互相交融。

(三)渗透STEAM 教育理念,开展项目式学习

STEAM 教育理念源于美国20 世纪70 年代的教育改革,兴于2010 年前后,并在2018 年达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它是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和艺术的跨学科整合,[2]强调以项目式学习为主线,基于现实情境,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创造性地物化成果的过程。项目式学习的优势是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志同道合的伙伴,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整个活动有计划、有分工、有过程,有一定的挑战性,在遇到困难时,学生们综合应用各学科知识,共同设计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形成具有一定创新性并且有应用和推广价值的成果。

把项目式学习应用到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中,能够促进学生在参与时形成较为完整的活动体系和评价指标,避免活动方式单一、劳动成果不够聚焦的现象。同时,让学生的学习力更持久,探究意识更浓厚,学科融合欲望更强烈,研究的问题也更有针对性。教师在对不同的学习小组进行评估时,既能有横向对比的参照对象,又能有效跟踪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形成更为客观的增值性评价。

(四)构建劳动学习任务群,形成结构化的实践活动项目

劳动学习任务群,是指遵循各学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培养学生劳动素养为宗旨,以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原则所设计的多个劳动学习任务,有助于解决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实施中每个劳动项目各自独立又互不关联的问题。

在构建劳动学习任务群时,可结合学校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开发专题化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形成结构化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比如茶园山中心小学的校园文化是“智勇文化”,劳动教育以任务主题类型划分,在日常生活劳动的“清洁与卫生”任务群中开设“垃圾分类”项目;在“农业生产劳动”任务群中设计植物栽培相关的“茉莉飘香韵味悠长”项目,动物饲养相关的“走进蚕桑文化探秘蚕的一生”项目等。每一类学习任务群包含一组结构化的项目实践活动,每一个项目创设一个情境化的主题实践活动,每一种学习实践活动渗透综合实践活动的四种学习方式,由此组成学习任务群,相辅相成,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涵盖到小学的各个学段。

三、城区小学种植类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实践

针对城区劳动教育存在的现实困境,依据《课标》要求,课题组通过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引领、综合实践活动理念的借鉴以及STEAM 教育理念的渗透,形成劳动教育课程系统开发的思路。现以劳动教育课程中最难实施、城区学生又最渴望开展的种植类劳动项目为例,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突破困境。

(一)校际跨界,打破种植类劳动教育基地建设难的壁垒

开展种植类劳动教育课程,对于城区学校来说,难点在于没有实践基地,优势则是师资强、技术优。笔者根据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找到一条突破此瓶颈的出路:与有种植基地的学校联盟,打破校际边界,由中心城区学校提供优秀师资力量和核心技术支持,两校在师资、硬件和软件等方面资源开展跨校整合,从而达到“校际跨界”。

例如,笔者所在学校有着优秀的科学教师和强大的高校家长群体,部分科学教师的研究专长是生物学和植物学,部分家长就职于福建农林大学、福州大学以及中国科学院大学福建学院,他们从基因重组的育苗到光照湿度及营养的配比方面,均能提供科学指导于技术保障。与学校跨界联盟的福州市融侨小学可以提供不小于400 平方米的种植用地,两所距离不超过3 公里的学校,在校际跨界中实现完美的资源互补,把贫瘠荒地变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通过微信上的Easy IoT 小程序来远程监控温度和湿度,让两校学生一起对这块基地进行远程操作、科学灌溉,并开展新旧品种的育苗实验,通过对比、观测、实践、迭代,一同探索植物生长的奥秘。这样依托交互式空间场景的体验式学习,让两所学校的学生打破校际边界,实现同频共振。

(二)学科跨界,借助跨学科融合模式,促进劳动教育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是让学生基于现实情境,把所学的学科知识综合运用到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活动开展的有力支撑是跨学科融合。它是一门国家必修课程,通过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等活动方式[3],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自己的课程纲要,同时还有教育科学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组织专家和名优教师编写的活动资源包,地方学校可参考资源包开展活动,也可以自己开发适合本地学生和具有地域特点的地方性资源包。经过十几年的实践和总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学科跨界融合的模式,在师资的调配、课程的整合上具有较为成熟的经验。

以种植类劳动项目为例,指导学生从开垦荒地到选种、播种、养护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以科学教师为主;如何科学合理地布局自动灌溉的水管、计算种植所需的成本以及收成后的义卖,这一系列活动由数学教师指导更为专业;对于开发手机APP 的程序、实现智能化管理实践基地的活动指导,信息技术教师当仁不让;基地的农作物如何布局,让土培植物和水培植物相映成趣,使菜地充满美感,美术教师更擅长指导;如何对活动的过程性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形成科学客观并有研究价值的总结报告,语文教师的指导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所形成的情感体验更好地转化成生动的文字。

(三)STEAM 并界,渗透工程思维,提升劳动教育的思维品质

STEAM 教育理念的核心是工程思维。工程思维,比较通俗易懂的理解是像工程师一样思考,用最少的时间、最低的耗材、最高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劳动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在劳动中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学会珍惜劳动成果,更重要的是学会关注劳动成本,利用有限的资源,最高效地完成劳动,让劳动成果可视化。而工程思维为提升劳动教育实践的思维品质提供不可或缺的引领。

以种植类劳动项目为例,学生在购买自动灌溉所需的水管时,要充分考虑如何布局这些水管,才能让所有的植物雨露均沾;在滴水装置的选择和安装时,要对比圆柱形容器和长方体容器的装水量及耗材的区别;在墙面上种植水培农作物时,要考虑在水中养殖小鱼,既能清洁水质,又能为植物提供养分……一系列在真实情境中所产生的问题,促使学生不断质疑、实践、反思、改进、创新、迭代,工程思维、批判精神、创新能力等高阶思维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成就感油然而生,同时能深刻感受劳动者的不易,尊重劳动者并珍惜劳动成果。

猜你喜欢

城区劳动活动
长沙市望城区金地三千府幼儿园
“六小”活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活动随手拍”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金霞早油蟠在保定满城区的表现及栽培技术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