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界融合视角下科技创新、5G产业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融合机理研究

2022-03-17包则庆陈舒

学会 2022年1期
关键词:异质性跨界主体

包则 庆陈舒

[摘要]基于跨界和融合的双重视角,尝试构建科技创新、5G产业生态系统、社会经济融合体系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论框架模型并探讨其内在机理,认为科技创新是创新发展的第一动力源,与5G产业生态系统构成网络性跨界与合作的非平衡态自循环,与社会经济融合体系构成多样性竞争与合作的螺旋式新增长点和增长极;同时,三者相互反馈优化、相互融合促进,是新一轮科技创新水平跃升的重要基础。

[关键词]科技创新5G产业生态系统社会经济融合跨界网络

[中图分类号]F2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596(2022)010020-05

*基金项目:福建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福建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发展瓶颈与对策研究”(编号:2019R0106)。

目前,国内外关于5G技术产业化的研究日益丰富,主要集中在5G技术的概念和发展现状等方面,而对5G产业生态系统的内涵研究较为缺乏,尤其是在探索科技创新、5G产业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融合体系三者之间的内在机理和量化关系方面还未见相关研究文献。本文基于跨界和融合的双重视角,尝试构建科技创新、5G产业生态系统、社会经济融合体系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论框架模型并探讨其内在机理。

一、文献综述

(一)跨界知识网络生态系统

跨界知识网络生态系统的概念由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研究“规范化”的观点发展而来。产业集群,即在特定区域内由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地理空间上集中且相互联系的企业和机构等组成的群体,通过跨界融合、全面连接、价值共创等方式获取超额利润。此外,还涉及邻近概念、集群内异质性以及对网络和区域重叠的高级分析[1]。已有文献主要从技术传递或者知识网络的角度去阐述跨界创新,较少探讨知识网络、生态系统、跨界创新三者的关联研究。曹兴认为,技术、知识等要素的跨场域整合引发跨界创新,采用2008—2018年虚拟现实技术专利信息分别构建“微观企业”“宏观地区”“地区—企业”知识网络,验证新兴技术跨界融合下知识流动路径与知识网络演变机理[2]。张青认为,跨界创新由企业、行业协会、研究机构、金融机构、创意猎头、专利经纪人、创业投资机构、政府部门等众多创新主体与中介机构参与实现跨学科、跨产业、跨组织创新的目标[3]。因此,跨界知识网络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由生产者、消费者、环境等参与主体构成,基于5G技术推动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具有多样性竞争与合作的生态系统。在实践应用方面,美国硅谷属于跨界知识网络生态系统的典型案例范式。XUEHUI学会2022年第1期2022年第1期跨界融合视角下科技创新、5G产业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融合机理研究XUEHUI

(二)社会经济融合发展体系

已有文献主要是从产业和企业层面讨论融合创新。产业层面观点认为网络化促使产业跨界融合创新优势明显,有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姜博采用ISCNFI指数测度模型和基于产出距离函数的超越对数前沿分析方法,分别测度装备制造业产业融合程度及创新效率变化情况[4]。王延霖运用熵指数测度高技术服务业与资源型产业的融合水平,并利用2014—2017年资源型上市公司面板数据检验产业融合对资源型企业创新效率(研发、转化、吸收)的影响程度[5]。李晓娣运用共生度模型实证测度2007—2015年中国30个省、市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水平,并建立共生进化动量模型测度进化动量与态势[6]。刘敏构建Logistic和结构方程两个模型对196家传统企业进行企业互联网融合测度,实证结果认为互联网融合程度取决于企业是否具备良好的信息化战略、高水平的安全感知[7]。董津津基于平台生态系统,以海尔和Builtin两家企业为研究案例分析技术创新对两个平台生态系统形成及融合过程的作用与影响[8]。余菲菲基于平台生态系统,遵循“主体互动融合—跨业价值重塑—环境协同共生”基本框架,运用嵌入型多案例研究方法,探究中国中小制造企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模式[9]。

上述研究成果表明,社会经济融合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活动,而市场需求是技术创新的内在源泉。社会经济融合发展的本质是在考虑社会需求、经济需求的同时考虑技术的可能性,并把有关的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通过搜集、分析、论证、决策等步骤整合起来,促使科技创新与社会经济体系融合发展。

二、科技创新、5G产业生态系统、社会经济融合机理分析

(一)理论框架模型构建

综上分析,本文尝试构建科技创新、5G产业生态系统、社会经济融合体系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论框架模型(见图1),科技创新与5G产业生态系统相互反馈优化、与社会经济体系相互融合促进,全面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生活和社会交往方式。

技术知识、市场知识和管理知识是进行科技创新最重要的知识来源。因此,科技创新是“技术知识—市场知识—管理知識”不断交织进行的动态过程,包括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和注重需求拉动创新两条关键路径。通过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形成跨界知识网络,构建5G产业生态系统,充分利用创新资源完成知识价值创造,将5G产业生态系统创造的生态优势投射到农业、工业、服务业和信息业的社会经济领域进行产业应用。借助产业应用的规模化、纵深化发展,知识的积累增量变大、流动增速加快、溢出推力更强。通过注重需求拉动创新,在竞争、协作、共享的互利共生机制下建立社会经济融合体系。

5G产业生态系统是基于5G技术的生产者(科研人员、科研机构、知识分子)、消费者(企业、政府、国家、社会、经济)、环境(5G、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构成的网络硬件、软件、系统、平台、应用)等主体构成网络性跨界与合作的非平衡态自循环。生产者将知识创新成果转化为5G技术并形成通用技术标准;消费者中,政府部门在利用知识价值的同时,决定着知识价值的传递路径,在企业、社会和经济领域中引导知识价值的管理与分配;环境是通过系统、平台和应用等工具表现5G产业生态系统中所有创新主体之间的活动联系与互动频率。5G产业生态系统通过开放、集聚、异质性增加科技创新活动,通过产业应用促进社会经济融合发展。

社会经济融合体系是基于5G技术的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业四大领域构成多样性竞争与合作的螺旋式新增长点和增长极。社会经济深度融合通过知识溢出效应深刻影响着科技创新活动的开放包容和创新关联,以创新区域化提高区域创新效率;通过技术获取途径推进5G产业生态系统知识的跨界流动,强化产业之间的相互投资以巩固区域知识生产网络,逐步完善科技创新开放合作机制以提高科技创新资源在区域内流动性,并不断促进区域内的知识溢出。

(二)科技创新与5G产业生态系统

1资源整合、跨界知识网络与5G产业生态系统。资源禀赋首先是创新主体在社会经济融合发展环境下自带的一种基础性生态要素,具有明显的资源异质性,是创新主体获取利益的原始方式;在5G产业生态系统的竞争与合作机制下,创新主体为寻求新的利益增长点进行自我技术革新和资源禀赋交换等创新活动,逐步积累和产生新的异质性资源。工业、农业、服务业和信息业等社会经济领域的跨界知识流动溢出是创新主体获取异质性资源推动创新的重要途径,跨界知识流动溢出逐步积累形成技术、市场、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源网络并转化成为一种生态优势,5G产业生态系统的创新主体将尝试利用这一生态优势去突破现有瓶颈,完成知识价值创造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5G产业生态系统的建立意味着创新主体的组织边界正在变得模糊且知识流动速度正在加快,多元化创新主体的资源整合和跨界合作行为正是5G产业生态系统创造新价值应该具备的基本创新范式。

2开放性、集聚性、异质性与科技创新。开放性是维持生态系统生机活力的重要基础保障,而5G产业生态系统具备更强大、更包容的开放环境,创新主体积累的大量知识是重要的创新资源;在开放环境下,创新主体在多轮整合内外部知识、跨界获取创新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多创新主体交互性的竞争与合作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集聚性在5G产业生态系统中的表现有别于其他生态系统,基于5G技术的产业集聚创新平台使创新主体之间的时空交互距离无限缩短,5G产业生态系统利用集聚创新资源增加和创造新价值的速度空前加快;在集聚创新平台下,创新主体快速完成高频率知识交叉检验和高效率集聚创新资源更新,通过多创新主体及时性的消化和吸收,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异质性是5G产业生态系统在开放性和集聚性双重特征作用下积累一定丰富的低复制性资源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独立特性,创新主体利用异质性资源获取利益并更加注重通过共生共赢的协同式持续创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因此,5G产业生态系统的开放性、集聚性和异质性促使各创新主体通过技术吸收和知识流动获得一定时空条件下的基础技术共享和知识存量增加,多创新主体通过不间断地交互学习模仿、深度交流合作以及互补资源整合,实现渐进性、突破性和耦合性的技术创新交替演进,直至产生技术的新一轮原始创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引导创新主体及时整合自身创新资源,拓展新的跨界知识网络以更新完善5G产业生态系统。

(三)科技创新与社会经济融合体系

1需求拉动、竞争协作共享与社会经济融合体系。需求拉动是创新主体为追求利润而尝试利用科技创新手段进行系列社会经济创新活动的一种重要拉动力。满足社会经济市场的需求是科技创新的根本目标,创新主体通过吸收科技创新的基础性知识形成竞争协作共享的互利共生机制,催化社会经济各发展领域的知识溢出效应,提升全社会的科技创新能力,螺旋式诱发新的社会经济需求,如更高的人均收入水平和更丰富的消费结构层次等。数字化发展是当前社会经济融合发展的主旋律,5G产业生态系统的建立是社会经济数字化融合发展的重要推手,有效破解创新主体之间的需求传递障碍,为创新主体构建新一轮的螺旋式竞争协作共享机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环境,完善了社会经济融合体系。

2知识溢出与科技创新。一般而言,相邻边界处容易发生知識溢出现象。知识溢出有助于创新主体不断增强市场、技术和管理的科技创新活动能力,不断完善竞争协作共享机制,在知识溢出影响下,科技创新活动呈现多级乘数效应;通过技术获取不断强化5G产业生态系统的开放性、集聚性和异质性,增强全社会的科技创新驱动力。科技创新成果经过不断试错,衍化为创新主体,嵌入新的市场、技术和管理等先进生产要素及其新组合,创新主体充分运用新组合组织创新活动,形成科技创新成果并顺利完成成果转化与应用。在经历一定的规模扩大和成本降低后,新的社会经济需求产生,创新主体在充分整合、运用已有创新资源的同时,还需要与外界建立高效率、高关联度的竞争协作共享机制,才能避免陷入自身的创新局限。

一直以来,科技创新和社会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呈现“社会经济—科技创新—社会经济”的螺旋式循环。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技术的研发、购买、应用以及优秀高端科技人才的吸收夯实基础并促进科技创新水平提升,全社会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到一定阈值,将进一步激发对新的技术知识获取和社会经济发展等需求,通过竞争协作共享机制实现社会经济发展新的螺旋融合。

3社会经济融合体系与5G产业生态系统。一是技术获取与5G产业生态系统。技术发展是个系统工程,5G技术的发展及其产业化目标的实现,本质上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5G产业生态系统通过科技创新实现更长时间的经济稳定增长,并通过更好的创新激励促进社会经济融合发展。特别是在当前受疫情冲击,全球经济陷入深度衰退、中国经济面临较大压力但总体逐步恢复稳定的背景下,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协调需求侧改革。经济学理论认为,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生产要素、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和制度环境四个因素,其中,最核心的因素是技术水平,技术水平深刻影响着其他三个方面因素,一定程度上,生产要素与技术进步相互促进,产业结构是技术进步的产物,技术进步是完善制度环境的前提。因此,社会经济融合体系是以科技创新驱动力打通各领域的技术、数据、劳动力等要素流动和配置障碍,通过技术获取建立5G产业生态系统,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极,提高创新要素质量和创新资源配置效率。

二是產业应用与社会经济融合体系。建立5G产业生态系统是信息业与工业、农业、服务业等社会经济各领域深度融合的重要产业应用方向,其不断催生的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业态是创新主体成功转化科技创新成果、为社会经济融合发展注入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社会经济螺旋式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应用结果。在架构社会经济融合体系过程中,实体经济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科技创新是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强劲驱动力,科技创新通过建立5G产业生态系统对全社会有限的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进行高效率优化整合与配置,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充分激发创新主体的创新创造活力。

三、结论

基于跨界和融合的双重视角,尝试构建科技创新、5G产业生态系统、社会经济融合体系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论框架模型并探讨其内在机理,主要结论包括:①科技创新(技术—市场—管理)是创新发展的第一动力源,包括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和注重需求拉动创新两条关键路径。②5G产业生态系统构成网络性跨界与合作的非平衡态自循环,通过开放、集聚、异质性增加科技创新活动,通过产业应用促进社会经济融合发展。③社会经济融合体系构成多样性竞争与合作的螺旋式新增长点和增长极,通过知识溢出效应深刻影响着科技创新活动,通过技术获取途径推进5G产业生态系统内知识的跨界流动。

参考文献

[1]VERHOEVEN D,BAKKER J,VEUGELERS R.Measuring technological novelty with patent|basedindicators[J].Research Policy,2016,45(3):707-723.

[2]曹兴,孙绮悦.新兴技术知识网络跨界融合的机理与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20,7(2):2-23.

[3]张青.跨界协同创新运营机理及其案例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3(6):114-126.

[4]姜博,马胜利,唐晓华.产业融合对中国装备制造业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构嵌入的调节作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36(9):77-86.

[5]王延霖,郭晓川,刘虹.高技术服务业与资源型产业融合对资源型企业两阶段创新效率的影响[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0,37(11):60-69.

[6]李晓娣,张小燕.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及其进化研究——基于共生度模型、融合速度特征进化动量模型的实证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9,40(4):48-64.

[7]刘敏,王刚.互联网与业务流程融合的创新扩散及关键因素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0,37(12):19-27.

[8]董津津,陈关聚.技术创新视角下平台生态系统形成、融合与治理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0,37(20):20-26.

[9]余菲菲,董飞.平台生态系统下我国中小制造企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路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36(20):77-84.2

猜你喜欢

异质性跨界主体
异质性突发事件对金融市场冲击分析
论碳审计主体
跨界天才之西方篇(上)
磨课活动中多元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
基于收入类型异质性视角的农户绿色农药施用行为研究
何谓“主体间性”
学霸也是人 那些跨界的大拿们①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A Study of the Balanced Scorecard: The Rockwater C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