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教育自然融合实践
——以《食品物性学》为例

2022-03-16赵莉君高晓平赵改名李苗云雷萌萌崔文明李真

教育现代化 2022年2期
关键词:本门物性育人

赵莉君,高晓平,赵改名,李苗云,雷萌萌,崔文明,李真

(河南农业大学 食品科学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一 引言

高校教育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一路变革前行,旨在响应教育部号召,适应当前社会现状与未来发展需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和国家培养高素质、高专业技能、高政治觉悟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创新教学模式,以课程为载体,将课程涉及的专业知识与蕴含的思政理念有机融合,在育人过程中做到专业素养与政治素养并重,二者相得益彰,协同发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及深远影响[2]。

高校“课程思政”如何高效开展、有序进行、保质保量已成为各课程体系一线教师热烈讨论与密切关注的议题。普遍认为,“课程思政”要杜绝千篇一律、生搬硬拉,一定要结合专业及课程实际,与时俱进,不断出新。然而,如何真正地落实于行,持续改进,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也是许多一线教师困惑之处。

《食品物性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必修课程,也是食品工程的支撑性课程,是食品加工和质量分析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校食品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3]。作为全国农林高校之一,河南农业大学《食品物性学》课程已历经建设近10年,在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教育自然融合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一些喜人成绩,对该门课程的思政教育建设工作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总结,以期为德才兼备型食品专业人才的培养夯实根基。

二 《食品物性学》 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知识要求:识别食品物性学相关的基本概念,如介电常数、电介质极化等;解释主要食品物理加工或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如微波加热原理,光无损检测技术原理;说明主要食品物理加工或检测技术的特征或优缺点;概括食品主要物理加工技术或检测技术应用等[4]。

能力要求:问题分析能力(如能够洞察、分析食品微波处理技术的发展瓶颈与局限性,并提出解决方案或改进措施);科学研究能力(能够制定科学的技术路线,采用正确的实验方法,进行食品物理加工或检测技术方面的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等。

情感要求:专业文化自信(用专业能力,传播科学思想,坚定文化自信);终身学习精神(持之以恒学习,打造过硬本领,永葆进取之心);科技强国担当(牢记科技强国使命,担当创新报国重任)等[5]。

三 《食品物性学》 课程思政教育融入点

作为一门专业类课程,本门课以食品流变学、电学、光学等物性科学知识为主线,教学内容面向产业发展需求,注重学科交叉融合,教学过程问题导入趣味,师生互动频繁,思政融合自然,专业知识技能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代表性有机融合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 共立发展新阶段,贯彻发展新理念,构建发展新格局

无论是本门课所涉及的学科专业知识技能教育,还是本门课所融入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处于新时代背景下,面临新发展阶段。在本门课授课中,一直注重二者的共同革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在教学目标上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与情感要求的有机融合。通过专业学习,学以致用,用科技变革食品加工与检测方式,造福人类,创造高品质美好生活,用现代化食品工业助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篇章。

(二) 学赛结合,激发专业使命感,科创能力及服务担当

依托本门课程的教学,课程教师参加了本科高校青年教师课堂创新大赛,获校级一等奖,省级二等奖,同时参加了河南省科普讲解大赛,取得了河南省本科高校教师最好成绩,将科学普及教育从课堂教育延伸到了社会,扩大了影响力,引导学生及各界人士用思辨拒绝盲从,用专业服务大众,用科学击碎谣言。同样,依托本门课程的教学,课程教师作为第一指导教师带领专业学生参加河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三等奖;参加“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铜奖。课程讲解中渗透着专业使命教育,课程实践中体现着科技服务担当,学赛齐重中提升了科技创新能力。

(三) 弘扬传统文化,传播科学思想,展现中国力量

在课程教学中,巧妙地将古代食品烹饪方式与现代食品加工手段进行对比,并通过食品物性研究史的讲授,让学生深刻理解古人智慧与现代化技术的有机融合,中国食品工业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

四 《食品物性学》 课程思政教育已开展工作情况

本门课程在一开始的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确立教学特色时,就十分注重课程思政的自然融入,显隐结合。自2014年,本门课开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以来,已面向7届学生。在对这7届学生的课程思政教学开展中,课程组全体教师在过程中及时进行教学反思,不断总结教学心得,完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受到了上课学生、教学督导等的一致好评。在本门课的课程建设和课程思政开展方面,课程组全体教师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口语交际是一个生活性的概念,命题理所当然应该考虑到话题的生活性,并且要贴近被评价对象的生活,这样才能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本学期我班口语交际试题就是这样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题目:

(一) 课程思政建设机制

围绕着本门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目标,为充分发挥本门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效果,从课程思政的整体规划、培训提高、条件保障、考核评价等多方面发力,不断建立和完善本门课程的思政建设机制,代表性简介如下。

1.建立课程思政党政领导机制

高校课程思政要突出价值引领,坚持育人导向的主要原则,要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着力。按照课程思政的建设要求,构建由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多个部门联动,教学督导核查的领导机制,要树立党政对课程思政把控的领导权,坚定课程思政的高度与站位,夯实课程思政育人的主阵地,承担课程思政工作的主要责任,为课程思政建设持续改进提供理论指导和方向指引[6]。

2.建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

在本门课程的思政建设与实际推进过程中,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为导向[7],注重多措并举,联合多方力量,通过建立思政教师、专业教师、实验师优势互补的课程组队伍,通过联合学校、学院、课程三个层面的协调联动,确保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稳健,也以期实现相互补位的协同育人良效。

3.建立课程思政科学运行机制

为确保本门课程思政建设的规范、合理、逐步、高效进行,分别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针对课程思政理论体系建设和课程思政实践体系建设两个关键点,建立本门课程思政的科学运行机制。课程思政内容统筹安排,由学院党委书记赵改名老师担任本门课程思政内容的总把控,确保政治站位的提高,由本门课程负责人赵莉君,以及特邀马克思主义学院专职教师共同担任该门课程思政内容与专业内容有机融合的教学设计指导工作。

4.建立课程思政嵌入迁移机制

根据课程每部分授课内容的性质与类别,考虑采用嵌入式机制或迁移式机制;其中,嵌入式机制是将思政育人要素“植入”专业知识体系中,在专业知识的教育过程中,升华除科技伦理、创新精神、求是求真态度等思政育人价值;迁移式机制是将思政育人要素从专业知识体系中“导出”,基于专业知识体系中蕴含的科学思想,归纳推理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人文精神、传承担当等[8]。

(二) 课程教学目标与要求

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主干课程,也是食品工程类的支撑性课程,本门课是学生专业知识储备和专业素质提高的重要一环。在本门课的建设中,强调“以学为中心”,除了知识要求外,还十分注重学生能力要求以及情感目标的实现。其中,情感目标主要包括:职业规范、专业自信、科技服务担当等。以职业规范为例,学生在通过课程专业案例的讲解中,进一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解国情,维护国家利益,具有推动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的责任感,具有人文知识、思辨能力、处事能力和科学精神[9]。

(三) 课程教材与教参选择

本门课程所选教材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精品课程建设教材,教参择优、择先、适用,充分确保政治站位和价值引领的根基坚实。并且,依托本门课程的建设,课程组教师成为该食品物性学“十三五”精品课程建设教材的主要编委之一。

(四) 课程教学设计的巧思

本门课是一门专业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通过案例分析,协作探究,成果展示等的教学,将“科技变革食品加工与检测模式,科技便利美好人们生活,传承与创新共促产业发展”的理念深植人心。同时,真正有效地强化了学生“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的责任担当。在本门课的教与学中,教师用心教学、潜心科研,学生砥砺奋进、学有所成。

五 《食品物性学》 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一) 学校及同行评价

作为一门专业课,本门课程在日常教学中十分注重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也正是依托于本门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融合自然等特色,课程组教师多次在河南省省级、河南农业大学校级讲课比赛中屡获佳绩。包括,依托本门课程章节思政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讲解,2次获得河南农业大学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1次获河南省本科高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1次获河南省科普讲解大赛二等奖及最佳口才奖。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得到了校内外专家的一致认可。尤其是,课程组教师依托本课程内容讲解在河南省科普讲解大赛中获得的佳绩,实现了河南农业大学在该赛事中“零的突破”,也成为河南省本科高校教师在该赛事中取得的最好成绩。

(二) 学生评教

自2014年,本门课开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以来,已面向7届学生。在这7年的课程思政教学里,课程组全体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反思与改进,创新巧思教学设计,教学效果显著,深受学生喜爱。其中,课程组负责人赵莉君多次在学院组织的毕业生座谈中获得学生对其教学方式及教学效果的点赞。

(三) 育人效果达成度

本专业将各门课程与毕业要求的达成标值确定为0.70。连续几年,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均“达成”(且目标达成值>0.80)。此外,本门课程的育人效果不仅仅局限于河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课程组负责人赵莉君依托本门课程的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讲解视频,被河南省科普讲解大赛组委会(河南省科技厅牵头)推荐在微信公众号(河南科普在线)、(豫见科技)抖音号以及(豫见科技)快手号等多平台展示,育人的社会影响力与效果显著。

六 结语

课程思政是当前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课程思政是以思想育人为导向,以专业知识传授与专业能力培养为基础,将思想育人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有机融合,深度挖掘专业课程中所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提升学生专技水平的同时,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文化自信、职业道德、责任担当等,传承中华民族优良的不畏困难、无惧挑战、乐于奉献等革命精神。以《食品物性学》为例,在授课的过程中,除强调既定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外,情感目标的制定中就应体现思政育人价值。《食品物性学》作为食品专业学生课程体系构建中的重要一环,理应在教学内容上,巧思构设课程思政教育的融入点,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将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教育自然结合,多错并举提高课程的思政育人效果。

猜你喜欢

本门物性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R1234ze PVTx热物性模拟计算
开设全科医疗中的医患关系及沟通技巧课程的调查分析
中韩天气预报语篇的及物性分析
LKP状态方程在天然气热物性参数计算的应用
低孔低渗储层物性下限确定方法及其适用性
Control-Oriented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on Rigid-Aeroelasticity Coupling for Hypersonic Vehicle
体育学院学生对理论课课程改革的适应现状
——以《中学体育教材教法》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