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生物技术课程思政探索

2022-03-16邱发成常海星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14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环境

张 磊,邱发成,常海星

(重庆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重庆 400054)

高校全面推行“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等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高校应当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纲要》指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思政课程建设就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肩负好学生培养过程中的立德树人职责,充分挖掘环境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思政元素,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环境人才的必然要求[1]。《环境生物技术》是环境领域的重要课程,是环境工程与生物学高度交叉的新兴交叉学科[2]。应当充分发掘“绿色、生态、环保、共享、敬业”等思想政治元素,将这些理念融入课程的教授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增强对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本文就环境生物技术课程思政的必要性以及教学途径进行探索,为本课程的思政建设提供思路和借鉴。

1 环境生物技术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1.1 立德树人的重要手段

课程思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4月,邓小平提出,受教育者应当德智体全面发展,并把正确的政治立场放在第一位,这实际就已经蕴含了思政教育。1994年,提出在专业课中融入思政教育,将各类课程和学科同思政相结合。进入新时代,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的要求。三全育人精神要求高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高校要构建育人新模式,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一方面,要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师素质结构,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另一方面,科学把握学生特点,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因材施教。

1.2 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习近平同志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要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保障,是民意所在、民心所向,是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建设可持续的生态环境,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缓解环境危机,就需在课堂上贯彻思政教育,助力学生塑造正确的思想观念和环保行为。环境生物技术课程与生态文明建设关联紧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结合也更为顺畅[3]。将思政教育融入环境生物技术的专业课教学中,对培养高素质环保人才,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 环境生物技术课程思政教育的教学途径

2.1 教师队伍建设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教师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线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们需要强化育人意识、提升育人能力[4]。发掘和强化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切实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是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关键[5]。在此过程中,务必切实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将课程育人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积极投身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之中。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6]。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课程思政实施的效果,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思政功能,切实把课程思政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才能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从而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

2.2 教学大纲的修订融入思政元素

当前,大多数课程的教学大纲以传授知识为主,很少涉及思政教育,这就会导致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德育方面的教育,产生学生仅仅为了通过考试而课前突击的现象[7]。在教学大纲的修订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其中的思想政治元素,转变教育观念,从人才培养体系的设计层面明确对课程思政的目标和具体要求。在教学大纲中,不仅要体现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等专业素质,也要考察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此外,学校的管理部分在统筹制定教学体系时,也要将思政教育作为教学大纲的一个重要考量,并通过教学管理、监督的环节将“育德”落到实处。

2.3 课堂解读环保政策

生态文明是遵循人类、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在环境生物技术课程中,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也要解读当前的环保政策,适宜的引入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与环保意识[8]。在具体内容上,一是在讲解具体的环境污染物处理技术时,引入具体的法律法规规定。比如在讲授污水的好氧、厌氧处理技术时,将我国河道、湖泊水质的相关制度标准、法律法规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明白环保技术选择的原因,同时也加深学生对水处理政策的理解。其次,在课程讲授过程中穿插我国在污染治理方面取得的成就,让学生感受我国在污染治理方面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同时,讲解我国在地球环境保护中所承担的国际责任以及贡献。比如,为学生讲解碳中和、碳达标等节能减排术语,同时让学生了解我国在二氧化碳减排方面做出的国际贡献。第三,让学生真实了解发达国家环境,避免学生崇洋媚外,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近年来,少数发达国家通过环境生态吸引我国学生留学。可以通过为学生讲解日本的水俣病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让学生清楚发达国家也会存在重大的环境污染事件,发达国家将很多的高污染行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党的十八大突出报告生态文明建设,并将其纳入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在环境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突出环保政策的解读。

2.4 实践教学突出思政元素

实践教学是环境生物技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专业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多种形式开展。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涉及加热、滴定等基本实验操作,仪器、设备的正确操作,数据的处理及图表的制作,文献的检索及报告的撰写。这些步骤都需要较高的动手能力以及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某一个环节的失误都可能会影响结果或者产生危险。因此,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务必融入“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等思政元素[9],强化学生的严谨、求是意识,保障实践教学的效果。

3 结语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民族福祉,在环境生物技术的课程教学中,充分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政治觉悟、责任意识,强化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本文结合教学实际,深入阐述了环境生物技术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提炼了相关的教学经验,以期为后续环境类课程思政的开展起到示范引导作用。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环境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