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程地震与结构抗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2022-03-16于海丰

四川建筑 2022年5期
关键词:抗震思政评价

于海丰, 马 康, 李 勇

(河北科技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18)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针对思政教育问题强调“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但仅靠传统教学模式,简单传授基本专业知识、理论和技能,了解专业科技前沿动态,是远远不足以支撑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青年人的成长发展与社会需求直接相关,与时代发展相连,关系着国家未来发展[2]。因此在开展专业教育同时,必须坚持德育为先,开展相应的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与个人发展相联系,获得源源不断前进的动力[3]。

本文以《工程地震与结构抗震》专业课程为例,基于中国地震和震害基本情况、工程结构抗震发展成就、与先进水平的差距等方面,探讨该课程思政目标设计、专业知识中挖掘思政元素、学习成效评价等问题,重构课程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爱国主义、奋发有为、探索创新的优秀品质。

1 课程思政教育目标

《工程地震与结构抗震》是一门集理论、实践、技术为一体的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综合性较强[4]。课程内容主要讲授地震工程学的基本知识、地震作用的计算方法以及常见结构体系的抗震设计理论与构造措施[5]。课程教学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最先进工程抗震思想,掌握最先进的研究方法和设计方法,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系统构建和知识原理的融会贯通,体现了原理与应用、理论与工程、基础性与先进性的有机结合[6]。围绕家国情怀,分析专业课程内容的特点,凝练出本课程的思政教育目标:

(1)通过介绍中国地震和灾害基本情况,激发起学生家国情怀意识,认识到专业发展需求。

(2)通过介绍中国古代和近现代建筑抗震发展成就以及人物励志经历,激发起学生奋发有为,培养认真严谨工作作风,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

(3)通过抗震理论迭代更新,激发起学生主动和终身学习,探索科技发展前沿,担负专业发展使命。

2 课程思政教育元素融入教学内容

根据《工程地震与结构抗震》课程内容,提炼出所蕴含的思政教育要素和德育功能,将思政教育元素与知识点有机融合,重新梳理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改进授课方式,探索出“专业教育+思政教育”相结合的合理模式。具体实施时,通过巧妙的设计课程内容,合理安排课程进度,不断演练总结,将思教育政元素“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从家国情怀、敬业精神、工匠精神、文化自信、探索创新多角度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并归纳出可推广的课程思政教学经验,完成了本课程的思政教育目标(表1)。

2.1 多难兴邦,地震救援,激发学生爱国主义

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和欧亚两大地震带,属于世界上地震多发国家,历史上多次发生强烈地震,及至近二十年多次发生大震,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7]。通过新闻、图片、纪录片等资料展示,历次地震发生,共产党员和人民解放军战士不惧危险和不惜牺牲始终处于抢险救灾一线,使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地震基本情况,增强忧患意识,激发起学生爱国主义,增强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8]。党和政府数十年如一日,集中力量持续灾后城镇重建,对比唐山、北川的今昔建设规模,速度,城镇风貌,展示中国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决心和信念,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2.2 人物励志和标志建筑,培养敬业精神和工匠精神

以詹天佑、周锡元、王亚勇等不同时期工程抗震相关领域专家为例,讲解专家学者将个人选择与国家需要休戚相关,数十年如一日,刻苦攻关解决工程抗震问题,提升我国基建水平。通过讲解京张铁路、上海中心、港珠澳大桥,空前的施工难度、超大建筑规模、以及顶尖建造技术而闻名世界,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大国工匠”精神的实质,培养学生求实、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追求卓越的工作态度,坚守职业道德[9]。

2.3 古建筑抗震设计,坚定文化自信

以古建筑抗震思想为融入点,给学生讲解赵州桥、山西应县木塔、北京故宫等著名古建筑辉煌历史成就[10],从结构抗震角度介绍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朴素且智慧的抗震设计思路,汲取中国古代优秀艺术和文化,使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2.4 前沿技术引领,不断探索创新

讲解新时代我国新抗震技术的应用,比如减隔震技术、新型结构体系等在昆明新机场、四川芦山县人民医院门诊楼的应用[11],通过隔震与减震的最新研究动态,驱动学生不断学习新知识,追逐科技前沿,探索新问题,推动学科发展前进。

3 评价机制

课程改革成效主要体现在,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到课程体系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国家认同、法治意识,提高文化素养、道德修养等,更能优化课程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更加主动地求知探索[12]。课程思政教学成效如何,要用教学评价体系评估。建立以教师评议、学生评价、督导反馈的多维化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3.1 教师评议

课程的考核评价机制通过调查问卷、学生访谈、学习通讨论群等多种形式,考核评价。教师评议不局限于基础理论的考试考评。通过引入“5 min小课堂”模块,评价学生对知识理论的掌握深度;通过“小组主题讨论”模块,培养学生在团队合作、搜集整理、综述思辨的能力;通过“学术前沿”模块,锻炼学生探索、研究、创新的学习能力。

3.2 学生评价

借助线上平台优势,发布调查问卷、主题讨论、课程总结、学习群答疑记录,实时追踪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成效以及差距不足,进而及时答疑解惑。常规性考评+实时非定期考评的学生评价机制,增强思政教育的紧密性和实时性。

3.3 督导反馈

将同行评价、院校督导、社会评价反馈引入课程建设中,增强与社会企业交流途径,切合用人单位的职业需求,建立起院校督导和社会反馈机制,不断改进课程知识体系,保障课程内容与时俱进。

4 结束语

本文以《工程地震与结构抗震》为例,将思政教育目标融入课程目标,思政教育元素与知识内容相融合,重构教学课程教学模式,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高度协同,着重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奋发有为、探索创新的品质,并建立了多维化教学评价体系,对土木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抗震思政评价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房建结构抗震设计的思考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思政课“需求侧”
古建抗震有绝招
谈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研究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他成了抗震抢险的先锋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