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课堂中培养学生同理心的实践探究

2022-03-16广州市南沙区教育发展中心施晓娜

师道(教研) 2022年5期
关键词:同理青少年思政

文/ 广州市南沙区教育发展中心 施晓娜

2021 年底,一则女大学生疯狂辱骂外卖小哥的报道全网刷屏,事件的缘由简单但伤害极大,一连串侮辱性的话语出现或许只是出于一时激愤,却暴露了这位大学生在面对普通劳动者时的优越感,以及作为消费者在服务者面前的傲慢。类似事件,这些年屡见不鲜,顾客与服务员、业主与小区保安、病人与医生之间的冲突在不同情境之下不时上演,这种唯我独尊、盛气凌人、恃强凌弱,暴露的是德之丧失,是同理心的严重缺位,由此更显“立德树人”及培养学生同理心的重要性。

一、 在思政学科中培养学生同理心的现实意义

同理心是指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站在他人的角度和位置上,感同身受地体会他人的内心感受,且把这种理解确切地传达给他人并做出适切的行为回应。同理心包括体会他人的感受,理解他人的情感,关心他人的内心,并产生感同身受的感觉[1],进而做到相互理解、关怀和情感上的融洽。身处社会之中,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每个人可能都曾体会过被中伤的愤懑与无奈。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的思政学科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减少冲突戾气、修复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恢复温暖善良的自然秩序,培养具有优良道德素养和健全人格的时代新人尤为重要。

(一)社会交往的不足导致了同理心的缺失

研究表明,具有良好的同理心会增加积极社会行为、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对培养青少年儿童良好人格特质、道德品质及人际交往能力有积极的影响[2]。相反,很多反社会行为包括攻击、戾气、暴力甚至青少年犯罪等,与同理心的缺失相关。而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新时代的青少年学生直面社会、邻居、同伴的机会减少,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更多地借助于网络、手机等平台传递信息,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减少,社会交往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对青少年学生同理心的形成。道德与法治课程属于思政课范畴,是增进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的综合性课程,课程中富含众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素材。因此,在思政学科中发挥学科优势培养学生同理心,提高学生与人、社会和谐相处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培养学生同理心是落实思政学科核心素养的需要

小学思政课旨在基于社会发展和青少年成长的需要,培养他们成长为能够与他人、与社会和谐友善、共生共长的社会人,能够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同理心,正是培养拥有同理意识和同理能力的青少年更好地融入社会并产生正面社会行为(例如:帮助、善意、合作、共进等),这不仅有利于营造更加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也是我们着力培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道德准则,实现和谐社会、温暖中国,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

(三)培养同理心是健全青少年学生人格的需要

同理心是个体健康人格的必要特质,是一个人适应社会,获得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一个人具备了同理心,可以派生出许多有利于个人发展的人格特质,例如善解人意、体贴关怀、合作尊重、宽容友善等。反之,同理心弱的孩子一般较为自私、任性、冷漠、以自我为中心,从教育的长远观点看,这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也是不利的。

二、立足学生立场,在思政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道德与法治课程立足于课程核心素养,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教材中以“成长中的我”为核心,围绕健康成长、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与自然、我与社会、我与国家和人类文明六大教育主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家庭、他人、社会、国家、人类文明的关系,包含着学生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以及心理发展的诸多教学素材,这恰恰是培养学生同理心的良好契机。

(一)基于儿童发展需求的学情分析是培养学生同理心的起点

作为成人的老师必须进行角色转换,从儿童的视角来考虑和组织教学。在学情分析中,教师从儿童的立场出发,在对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心理特征、知识经验、发展需求、特别是近期的行为变化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站在学生的立场,充分了解、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学习情绪和认知状态,想学生之所想,教学生之所需。这不仅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共情的体现,也为后续课堂教学环节中对学生开展同理心的教育打下基础。

(二)联系学生生活,在真实的活动体验中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活动体验是学生同理心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这就要求思政教师要立足学生立场、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创设基于学生感知的合理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活动体验与感悟中形成必要的同理心品质。

在《父母多爱我》教学中,教材选用了《妈妈喜欢吃鱼头》的故事引导学生探究鱼头背后隐藏的母爱,但身处广州地区的孩子,物质生活比较丰盈,对“鱼头”的认知已不同于过往。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老师果断舍弃了教材选取的故事,而选用了班里一位同学真实的事例“早上7:00 的爱”作为课堂教学素材。课堂上,师生在《让爱住我家》的背景音乐及学生日常生活的照片的循环播放中走进真实的故事:“每天早上7:00,妈妈准时打开我的房门、拉开窗帘的一角,轻唤一声‘宝贝该起床咯’,然后妈妈帮我穿袜子,我很长时间不明白,为什么妈妈每天都能那么准时?为什么妈妈每次都只拉开窗帘的一角?为什么妈妈平时总是要求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是每天早上都帮我穿袜子?终于,有一天我忍不住问妈妈,妈妈却只是笑笑地说‘妈妈习惯了呀’。我不信,又去问爸爸,爸爸告诉我妈妈只拉开窗帘一角是因为我刚刚睡醒,眼睛从黑暗到光亮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帮我穿袜子是因为妈妈不想我醒之后马上猛然起来,对身体不好;而每天 7:00 准时,是因为这个时间点起床我上学不早也不迟,刚刚好呀。听了爸爸的话后,我恍然大悟,原来妈妈这么爱我。”

教师的这一设计引起了学生的热烈反响,在故事的讲述和学生回顾日常生活中父母为自己付出的点滴事例中,孩子的同理心被唤醒。学生在讲述和聆听中对父母日复一日的付出不再是熟视无睹,而是充满着感激。

(三)关注学生内心困惑,在解决真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在上述课堂教学中,教师设置了“亲情对对碰”活动环节,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们在倾听与诉说中发表自己的想法。有学生提出“我的妈妈每天都像打雷一样吼我起床”“我妈妈压根就不叫我,就让我自己设闹钟,她都不在乎我的”“我爸妈更离谱,经常自己看手机,但是我一玩手机,他们就生气”……学生越说越热烈,就在这时,教师让学生将“父母让我不能理解的行为”记录在清单上,针对学生讨论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①面对父母让我们不能理解的行为,我们该怎么办?②从角色互换的角度出发,提出父母与我需要改进的意见。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设置了“真爱面对面”教学环节,旨在引导学生懂得面对父母需要改进的地方,需要采用合适的方法跟家长进行沟通。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从学生的真实感受和解决真实问题的需求出发,直指学生有意义的学习,关注家长与孩子双方的想法,引导学生换位思考问题,在解决真实的问题中培养同理心,重塑亲子间的温暖和谐关系。

四、结语

同理心作为人们立身处世所必需的素养能力,是健全人格的重要构成部分,需要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教育智慧,对学生同理心的培养做系统思考和研究,形成合理的教学方案,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培养学生做一个有温度的社会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充盈着人性、理解和合作,才能共创文明、和谐、友善的社会。

猜你喜欢

同理青少年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青少年发明家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善良的战争:在支离破碎的世界中建立同理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避免同理心耗竭
班主任应该给学生一颗同理心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