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美新闻传播学博士研究生教育的比较与启示
——以密苏里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为例

2022-03-16孙清凤

高教论坛 2022年2期
关键词:密苏里博士生传播学

孙清凤

(西安外国语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8)

新闻传播学是一门具有较强应用性的新兴学科,因此对于博士研究生层次的教育而言,如何培养出兼具实践应用与理论研究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是近年来学界和业界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我国新闻传播学博士教育始于1984年,中国人民大学和复旦大学首次招收该学科博士研究生,代表着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的最高级别[1]。此后,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整体规模不断拓展,截至2021年8月,全国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共32个,专业和方向设置灵活多样,招生规模不断增加。在培养质量方面,无论是与时俱进的课程体系还是国际化的培养模式都对博士生教育产生了积极作用,但整体上仍存在评价体系单一、理论与实践脱离、双师型师资建设壁垒等问题亟待解决[2]。除此之外,在新科技革命对媒体形态的冲击下,学术界也一直在审慎地讨论新闻传播博士教育的价值取向与培养模式问题,主要争论集中在学术导向与应用导向如何辩证统一、学科交叉融合何以实现等方面[3]。可以认为,当前我国新闻传播学博士教育正面临向何处去的历史抉择,这关系到新闻传播学科发展乃至整个行业的质量提升,更关涉本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美国的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历史悠久,整体规模宏大,仅以传播学为例,到2005年已有76所大学拥有105个传播学博士项目[4]。各大学开设的博士项目特色鲜明,呈现出多元化的错位竞争态势,专业方向丰富且精细,专业核心理论架构稳定成型,课程体系完整科学。本文主要以现代新闻学博士教育发源地美国密苏里大学、我国首个新闻学博士学位授权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作为案例,比较二者的新闻学院在培养目标、价值理念、师资背景、课程设置、实践环节、考核方式等方面的具体表现,以期为推进我国新闻传播学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启示。

一、培养目标与研究方向的多元化取向

在培养目标上,两所新闻学院具有一定的共同之处:以独具特色的学科优势为基础,力图打破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的界限,培养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多元复合型人才。在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与其本科教育和硕士教育过程侧重实践的价值取向不同,博士项目是纯理论化的[5]。当然,这种纯理论化的基础是其生源基础的行业性背景。在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密苏里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设置媒体史、媒体法与道德与政策、媒介社会学、战略传播四个研究方向,具体研究内容如表1所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下设四个专业,每个专业分别设置不同的研究方向,如表2所示。围绕但不限于以上研究方向,博士生分别选择与相应的导师和团队合作进行学习和研究。

表1 密苏里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生研究方向

表2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生研究方向

从研究方向和内容来看,两所学院体现出一定的共性同时又各有特色。其中,共同特点在于积极引领学科发展,努力回应社会需求,注重公共意识和服务社会职能。在新技术革命的背景下,新闻传播学面临共同的挑战和机遇,传统媒体的转型发展迫在眉睫,对理论和实践的更新迭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变化直接体现在高层次人才培养方向和内容上。另外,两所新闻学院的研究方向也各有特色,密苏里大学厚植于强实践的学科背景及其招生要求的业界经历,因而更加具备客户导向思维,注重人才培养实践性的同时,能够考虑博士研究生作为最高学历教育的理论性。人大新闻学院则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为一大研究特色,响应国家战略发展需求,为全国新闻传播学科培养后备师资和高水平学术人才。二者在研究方向上的共性与特色,更直接地体现在人才培养的具体环节中。

二、培养体系的差异化

首先,在招生方式上,两所新闻学院均实行“申请-审核”制度。申请者需提供相应的学历证明、研究能力证明、个人自荐材料以及相应的语言能力证明。对于博士招生而言,“申请—审核”制度给予学院和导师更大的招生自主权,能够对申请者的能力考查前置,从而择优录取更加适合的学生。一个显著的区别是,密苏里新闻学院要求博士生申请者至少有两年以上的媒体从业经验,这与其一贯强调专业实践的办学理念一脉相承,同时也为其纯理论化培养提供了实践经验与职业感知基础,保证了其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念的贯通。人大新闻学院对博士申请者的从业经验不作硬性要求,申请者如有较强的学术研究能力,对其成功录取是大有裨益的。

其次,在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方面,两所新闻学院各具特色。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强调应用导向下的理论与实践并重,重视学科交叉,积极融入新技术与时代变革潮流。在课程设置上,学院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设计了针对性的指导样本,学生也具有充分的自主性,可以在导师和委员会的建议下自行设计课程。作为一个传统新闻的学术中心,它还在积极开设一些新的课程内容。比如媒介融合、大数据处理、新媒体传播学等。新闻学院要求博士生阶段(三年制)至少修习72个学分,其中大众传播学理论和研究方法是必修的核心课程,总学分中2/3的科目要到其他学院研修[6]。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同样重视博士生科研能力培养,为学生提供了完备的研究方法课程体系,涵盖了管理学、经济学、历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专业领域,总计超过40门定量和定性课程。在研究方法课程教学中,密苏里大学一般采取浸入式方法,教师带领学生对该方法进行实证操作,以此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真正掌握方法及其运用。这样多视角的课程体系,既有利于学生摆脱专业局限、拓宽学术视野,又有利于学生多学科协作开展研究,培养多元复合型新闻人才。除此之外,博士生阶段每周阅读量需达300页以上,完成2-3篇500字议论文,期末要提交3篇5000字左右论文。另外,每名博士生还要每周完成20个小时辅助导师研究或教学的工作量,每学期最好写作一篇学术论文,参加一次学术会议[7]。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对博士生的培养强调学术导向下的科研能力,要求博士研究生必须掌握本学科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通过对主文献的研读,加强对主流、经典、前沿的把握。熟悉中国和世界范围内新闻学的发展与现状、互联网条件下新闻传播的新特点,熟悉各方面的理论观点和融合新闻的实务知识,熟练运用新媒体,关注和研究新发生的各类社会现象,熟练运用科学方法论和人文-哲学-历史的研究方法。鼓励博士研究生根据研究领域和论文选题的需要,跨学科选修课程。总学分不少于29学分,公共课不少于5学分,方法课不少于8学分,专业课不少于11学分,选修课不少于4学分,学术讲座不少于1学分,先修课不少于2门。具体来看,方法课包括传播学研究方法、投入产出分析、统计模型与应用、抽样调查的理论与分析、科学与逻辑方法论、学术规范和论文写作课程;专业课设有新闻学主文献研读课、研究指导课、新闻与传播学术前沿;选修课包括当代传播理论与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当代中国事业、中外新闻传播比较研究、新闻传播学研究设计、新媒体研究理论与方法、融媒体视觉传播专题研究、全球新闻传播、传播思想史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国媒体融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习近平教育思想研究;先修课包括传播理论研究、新闻传播史研究、质化传播研究方法、量化传播研究方法、新闻理论研究等课程。总的来看,博士生的课程绝大部分是与本学科相关的,研究方法课程主要是围绕本学科常用的相关方法进行设置,对跨学科课程虽有一定要求,但实际上学生一般也只会选修1-2门,以达到最低要求。

另外在博士生的考核方面,两所学院都制定了包括过程性评估、终结性评估在内的完备制度。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于第二年夏季学期提交预备性学术论文,参与答辩式测试,获指导委员会至少四分之三的委员投票通过后则具备博士学位申请资格。若未通过将在至少三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测试,且二次测试实行委员会委员一票否决制,若再次失败则失去博士学位申请资格[8]。通过预备性学术测试后博士生随即进入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写作阶段,开题答辩通过后进入论文写作阶段。学位论文完成提交后,由毕业测试委员会负责审查学生的学位论文,获得委员会成员四分之三认可后可以组织公开答辩,在答辩中也实行委员会四分之三认可即通过制度。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在完成本专业全部课程学习学分要求、经考核合格后,方可进行学科综合考试。考核内容以博士点学科专业主文献为主;考核目的在于考查博士生是否具备从事博士学位论文写作工作的能力,淘汰不合格博士生,遴选出真正具备博士学位候选人资格的优秀学生。博士生参加综合考试合格后方可进入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环节。博士研究生开题是为了阐述、审核、确定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及内容而进行的专门报告会,旨在监督和保证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学科综合考试合格的博士研究生,在做了充分准备的条件下进行博士论文的开题,报告学位论文的选题及理由、所要论证的核心观点以及已有的学术资料积淀。开题报告前须获得学术讲座学分,并提交与研究选题一致的已发表或待发表的前期研究成果学术论文一篇。开题报告通过者,方可进入博士论文正式写作阶段。博士研究生入学后需在导师指导下制定详细可行的科学研究计划,提交给学院备案。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须严格按照《新闻学院博士生科研成果审核管理实施细则》完成论文学术发表,目前的发表任务是两篇CSSCI期刊论文。否则,不得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博士生完成专业培养计划规定的各个项目,成绩均达到合格,在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并定稿之后,经导师推荐、研究生院审核批准,方可进入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评阅和答辩阶段。论文预答辩在正式提交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申请两个月前完成,以便留出较充分的时间完成论文修改等工作,预答辩不通过者半年后再次进行预答辩。论文评阅阶段包括查重和双盲评审两项流程,查重要求复制文献比不超过全文的10%,盲审由3位校外专家评审,成绩分为ABCD四档,一个及以上C视为未通过,根据规定进行修改后二次送审。盲审通过后可以申请公开答辩,答辩委员会决议采取不记名投票方式,经全体成员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方为通过。

最后,在课程体系之外,学院为博士生提供的支撑体系也是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与媒体机构联系密切,学院内部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报社、电台和电视台,另外还有九家全国性的新闻专业机构落户于学院,如全美报业协会、新闻与女性学术讨论会、宗教与职业中心、健康新闻记者协会等。这些专业机构一方面能为博士生提供视野丰富的选题来源,另一方面能够拉近学术与应用的距离,更有利于博士生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值得一提的是密苏里大学新闻传播学师资的构成背景,新闻学院部分专职教授同时也是新闻专业机构的工作人员,始终保持着与业界的强联系,能够及时将教学与行业发展相结合,形成双向的交流互动,对教师的考核也实行专业实践与学术研究双轨制。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教师这种“旋转门”身份也是形成新闻教育的密苏里模式(The Missourian Method)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之一。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为博士生提供的支撑体系具有国际化、学术化特征。学院鼓励博士生选择国外一流大学、一流学科进行联合培养,一般安排在第三学年,计入学习时间,在导师、学院和学校批准后派出。鼓励和支持博士生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开阔博士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术水平。据笔者调研了解,学院绝大多数在读博士生都有过联合培养经历,或正在准备申请当中,可见学院提供了极大的条件支持。另外,学院还提供一定比例的拔尖人才科研资助,对博士生进行专项资金科研资助,优先安排海外交流学习,安排专家进行有针对性的科研指导。除此之外,学院也会组织部分博士生进行暑期调研、媒体参观等活动。在师资方面,学院有一定比例的教师有从业经验,但是相对来说与业界始终保持着距离,并且由于学术导向的评价机制,教师与学生的工作重点是围绕论文与课题展开的。

总的来看,两所新闻学院在博士生培养模式上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应用导向与学术导向的差异化发展,这与两院从历史上形成的办学理念与时代使命直接相关。但是在重视博士生科研能力培养、严格实行博士生考核制度、研究方向紧密结合社会和行业发展等方面,两所学院具有内在一致性。

三、对我国新闻传播学博士生培养体系建设的启示

我国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已有36年历史,至今仍处在摸索与不断调适的发展阶段,加之近年来传统新闻媒介的转型变化,不得不促使我们思考如何更好地建构博士生培养体系。通过上文对中美两国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新闻传播学博士生培养模式的对比,可以形成如下启示。

首先,正确处理学与术的关系是新闻传播学博士生培养的核心。目前我国新闻传播学博士培养仍然存在学与术的争论问题,而许多偏应用性的研究成果也难以在实践层面转化和落实[9], 这至少说明了博士生的培养在理论与应用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新闻传播学科天然的强应用性与学术评价体制的强导向性之间的矛盾。为此,需要在二者之间寻求一种平衡,而密苏里大学则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创始人沃尔特·威廉姆斯院长在建院伊始就确立了两条办学理念:一是“学习新闻最好的方式是动手实践”[10],二是“新闻工作是一个世界化职业”[10]。这两条理念经过了百年发展而历久弥新,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则具体表现为以应用为导向的研究目标和方向、以全球为视野的学科关怀、以跨学科协作为主的研究过程。因此对我们而言,首先需要明确新闻传播学博士生培养的价值取向,有意识地将学术导向与应用导向相融合,对于学科应用性较强的特点针对性地设置培养模式。在实践层面,密苏里大学的博士招生要求的业界经验和基于从业经验之上的高度理论化培养方式是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的。

其次,应将博士生培养过程的跨学科协作落到实处,加强研究方法学术训练。对新闻传播学而言,高层次人才必然是具有广阔视野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博士生的培养更应注重其研究视野的拓展以及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办学主体在制度和实际操作中突破学科壁垒,增加学生进行跨学科选课的自由度,开发相应课程资源,为学生创设更多机会进行跨学科学习与研究。尤其是跨学科领域的相关研究方法学习,是博士生阶段十分需要且必要的学术训练,密苏里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研究生学分的2/3都是在外院系取得的,而中国人民大学仅有1至2门课程要求。相较于美国新传博士生教育对研究方法的重视程度,我们显然仍有一定欠缺,如中国人民大学虽然开设了相关研究方法课程,但在调研中笔者了解到,博士生的研究方法课较为浅显,大多是介绍性质的,学生实际应用能力较为薄弱,仍需进行相关自学。为此,我们应针对这一短板,加强对新闻传播学博士生研究方法的课程设置,将研究方法与专业课程和研究方向相融合,从而使博士生得到系统、科学的科研能力培养。

最后,我国应注意加强与新闻行业的交流频度,将此举作为博士生培养的支撑体系加以重视。从美国密苏里大学的经验可以看出,其得天独厚的实践系统不仅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形的平台、师资,更在无形中塑造着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国际视野。目前我国新闻传播学博士生“纸上谈兵”现象较为普遍[11],一方面与博士生缺乏行业从业经历有关,另一方面也突显出培养过程与行业发展现状之间存在的信息壁垒与实际沟通。为此,我国新闻传播学博士生培养单位可以有选择地聘请行业精英作为客座教授或博士生的校外导师,或鼓励教师到新闻专业机构兼职,加强与行业优质平台的交流互动,以横向课题或更多元的形式共同致力于行业和学科发展。

猜你喜欢

密苏里博士生传播学
计算传播学:国际研究现状与国内教育展望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珍珠港历史遗迹密苏里号战列舰纪念馆
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王永平教授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陈桂蓉教授
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拜根兴教授
传播学视野下刘乐筝乐艺术的文化特征思考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
登上超级巨舰:“密苏里号”战列舰
传播学视域下《格萨尔》史诗的传播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