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川西高原民族村落景观安全格局
——以四川马尔康市松岗片区为例

2022-03-16蒋凯峰张超君

中国城市林业 2022年1期
关键词:松岗格局片区

蒋凯峰 翟 辉 张超君

1 昆明理工大学理学院 昆明 650500

2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昆明 650500

随着农村地区逐步融入到城乡一体化的大潮中,高强度的土地开发模式和“千城一面”的建设模式向农村蔓延,村落山水景观格局及文化社会环境面临愈加严峻的挑战。大部分少数民族村落除了承载区域生态服务的功能之外,还是民族文化传承、宗教信仰承载和观光旅游的重要载体,辨析、保护景观元素,构建景观安全格局,成为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俞孔坚[1-2]在Forman的景观生态规划方法基础上提出“景观安全格局理论”,认为景观中的各个点对某种生态的重要性不同,其中有一些斑块、廊道和联通关系对控制景观安全格局起重要作用,这些由生态基底、空间体验和地方风土场景共同构成的景观安全格局就是现有的或是潜在的生态基础设施。景观安全格局对维持民族聚落生态系统结构和过程的完整性、分析土地内在适合度、保护生物多样性、推动生态和人文挑战实现可控性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学界对景观安全格局的研究取得一定成果,如俞孔坚等[3]从山水格局、开放空间和宗教场所等方面研究顺德马岗村的景观安全格局,陈菁等[4]通过“斑块-廊道-基质”路径和最小阻力模型分析厦门市的景观安全格局,成超男等[5]利用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研究北京通州新区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熊星等[6]通过“源-汇”理论研究太湖西山传统村落的景观安全格局。但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和经济较为发达的村镇,面向高原少数民族地区的景观安全格局的研究较少。为此,本文基于实地调研和分析,用GIS等技术对松岗片区的景观安全格局进行研究,因地施策,探讨高原少数民族地区生态基底保护和民族文化传承的路径。

1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松岗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市、青藏高原南侧、四川盆地西北侧,包括松岗天街、松岗新村和直波村等区域,研究面积约158 hm2。松岗距离省会成都355 km,属高山峡谷区,地势由东北向西南逐渐降低,海拔2 494~2 660 m,气候高寒,自然生态环境较为敏感脆弱。作为藏区四大文化中心之一的嘉绒藏族文化中心,松岗片区拥有松岗天街、松岗碉楼、直波古村等村落建筑遗址和“掘藏”传说、嘉绒刺绣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

民族村落是一个由基质景观、聚落景观和文化景观构成的地域综合体[7],需要结合不同的景观特质进行分析研究。本研究将城市意向五要素[8]与民族村落的生态性和民族性表达相结合,发现以嘉绒古碉楼为主的“标志物”、以松岗天街为主的特色“道路”、以梭磨河为主的“边界”、以直波古村和高山草甸为主的“区域”和以罗尔吾楞寺为主的“节点”共同构成了松岗片区的“景观意向”,这些景观要素的耦合嵌套共同构筑了民族乡土聚落“天—地—神—人”和谐共处的景观语汇体系[9]。基于俞孔坚等学者在景观安全格局方面的实践案例和理论研究,本研究分为以下3个步骤:1)对松岗片区现状景观元素进行分析提炼,得到现状综合景观格局;2)辅以拼贴与补缀的方法[10],构建5层景观安全网络,叠加综合分析得到综合景观安全格局(最优景观格局);3)根据综合景观安全格局,对不同安全等级的区域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研究技术路径如图1所示。

图1 研究技术路径图

2 景观安全格局分析

2.1 现状景观要素

松岗片区海拔较高,为河谷沿岸地带,场地内最大高差达166 m。除梭磨河两侧的滩涂地及松岗新村地形较为平坦外,其他区域坡度多大于30°。日照丰富的南向区域较多,背阴面较少。利用GIS技术绘制高程、坡度和坡向分析图,赋予不同的土地适宜性条件相应的权重值(表1)。

表1 不同用地条件对应权重值

根据不同用地条件对应权重值叠加后对地块做出综合打分,得分为0~3分的是三类建设用地;得分为4~6分的是二类建设用地;得分为7~9分的是一类建设用地。根据综合打分情况绘制出该地区用地适宜性分析图(图2),其中一类建设用地占比为23.89%,面积约37.75 hm2;二类建设用地占比为47.57%,面积约75.17 hm2;三类建设用地占比为28.54%,面积约45.09 hm2。

图2 用地适宜性分析

将现有建筑按照建筑整体风貌分为传统藏式建筑、现代藏式建筑和现代新建建筑3个类别。将现有道路按照宽度、坡度、使用强度及能否通车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分为联通外界道路、村内一级道路和村内二级道路3个类别。将现有各个开放空间按照使用功能、场地大小、用地权属等综合评价分为文化活动空间、社区开放空间和邻里开放空间3个类别。将现有各个宗教空间和构筑物按照使用功能分为寺庙和玛尼堆2个类别。

根据以上对5类景观元素的评价分析,综合叠加形成现状景观格局(图3)。从图3可以看出,颜色越深的区域越是高等级(低安全水平)区域,颜色越浅的区域越是低等级(高安全水平)区域。

图3 松岗地区现状景观格局

2.2 景观安全格局构建

基于上述景观元素的划分,将景观网络系统分为山水生态、建筑风貌、街巷交通、社区交流和乡土信仰5个类别,这些网络是人和自然相互作用下的潜在影响力和可能性[11]。通过拼贴和补辍的方式,植入相应的发展触媒,构建景观生态廊道,修复景观生态基质,延续地域文脉,构建民族村落可持续发展的景观安全格局。

2.2.1 山水生态网络

松岗片区具有“山高谷深”的山水格局,这一格局是当地人聚居的环境基础,而气候高寒使此地生态较为敏感脆弱。因此,保护这一片区的山水格局、构建连续稳定的生态安全网络成为构建景观安全格局和特色景观意向的基础。

2.2.2 建筑风貌网络

民族村落的保护不仅在于历史建筑的修缮和周边建筑景观风貌的控制,还在于深入挖掘背后的文化基因,引入新的媒介激活文化环境[12]。将场地分为高等级区域(对文物进行绝对保护,定期修缮历史建筑)、中等级区域(严格控制建筑结构、形式、材料和色彩,延续藏式空间尺度和秩序)和低等级区域(新建建筑和村民改建建筑不破坏村落肌理和整体风貌)。低等级区域面积约11.9 hm2,占比26.50%;中等级区域面积约19.7 hm2,占比43.87%;高等级区域面积约13.3 hm2,占比29.63%。

2.2.3 街巷交通网络

街巷交通网络连接场地内各个景观节点和公共活动空间,村内互联互通,干道融入外部交通。严格保护松岗天街和直波古村等具有重要景观价值的街巷空间,尽量避开生态敏感地带建设,完善步行道路体系,适当拓宽主要车行道路,新建观景平台和步道。

2.2.4社区交流网络

古碉楼、村头等区域是当地村民日常交流休憩的重要场所,这些区域的保护对于村落的社会交往功能具有重要价值。结合公共建筑和道路灰空间,适当新建改建村民活动空间和民俗展示空间,解决村内长期存在的公共空间匮乏和无节庆庆祝场所的问题。

2.2.5 乡土信仰网络

嘉绒藏族和羌族等多个民族在松岗片区交错杂居,以宗教和血缘关系构筑起社会结构,藏传佛教的多所寺庙和玛尼堆成为共同信仰的社会场所。保护这些信仰空间,并在宗教构筑物周围加入“掘藏”等当地宗教故事性景观[13],以稳固延续村落的社会结构和信仰体系。

2.3 综合景观安全格局

将上述多层的景观安全网络进行综合叠加,以安全等级“就高不就低”的原则进行分析,得到松岗片区的综合景观安全格局(图4)。按照高、中、低3个档次对本片区景观安全格局进行划分:高等级区域面积约79.35 hm2,占比50.23%;中等级区域面积约64.95 hm2,占比41.1%;低等级区域面积约13.7 hm2,占比8.67%。根据单项景观网络分析结果,松岗片区在保持景观安全格局最优的情况下,道路交通系统所占面积应控制在8.86 hm2之内,新建建筑场所面积应控制在6.98 hm2之内,总建设面积控制在18.6 hm2之内,以青稞种植为主的基本农田应保证不少于24.43 hm2。

图4 综合景观安全格局

3 保护和建设控制策略

1)松岗片区景观安全格局高等级区域。此区域主要为坡度大于30°的自然山林、梭磨河河滩地,以及松岗天街、直波古村、直波碉楼等对场地风貌格局影响较大区域。这些区域生态效益大、景观聚集度高、藏式文化浓郁,具有较高的旅游景观价值,但生态环境较为敏感脆弱,环境承载能力低。因此,应对这些景观网络进行严格保护和风貌控制,区域内植被覆盖区应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原则上禁止任何形式的开发建设,并加大古建筑修缮力度,改造或拆除区域内影响风貌的构筑物。

2)松岗片区景观安全格局中等级区域。此区域主要为构成生态斑块的高山草甸、青稞麦田及具有一定藏式风情的村落。相较于高等级安全格局区域,这些中等级区域具有维护生态平衡、营造整体风貌、担当视廊背景等作用。该区域内建筑设施应根据相应设计导则及时改造修缮,加强特色景观空间营建和生态源地维护,延续藏式村落街道空间肌理,适当补充基础设施建设。

3)松岗片区景观安全格局低等级区域。此区域主要集中在缓坡地带的农田及松岗新村等对山水格局影响不大的区域。该区域属于高安全水平,环境承载力较高,可在不影响景观视廊的前提下适当进行开发,根据村民日常习惯增量提质公共空间,提高区域内基础设施的完备性和可达性[14],并根据需要新建部分旅游及公共活动设施,实现山水生态、嘉绒文化、旅游产业之间的互补和融通[15],建设复合型的特色村落空间。

4 结语

松岗片区是长期人地互动下基于乡土关系而构建起来的社会共同体,也是国土生态安全网络的基本单元,记载了社会和自然的变迁,是藏羌村民寄托思想、精神的栖居家园和慰藉之所[16]。景观安全格局不仅直接联结着村民的日常生活,更是通向一种集体记忆的“景观社会”。本文通过对松岗片区的分析和研究,形成了综合景观安全格局,以拼贴和补辍的方式通过较小的空间干预实现较大的景观格局调控规划,并给不同安全等级区域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17],在体现少数民族文化差异和个性的同时,形成完整的判别和维护村落景观安全格局的体系,不断增强民族村落发展建设的生态性、科学性和在地性。

猜你喜欢

松岗格局片区
松岗村:大力改善人居环境
片区综合开发的投资模式探讨
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再迎扩容
展望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与创新
青岛新片区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宝安基层文艺再添新军 助力街道文化迸发新活力
联手共建 努力打造大调解工作格局
松岗土司官寨 废墟背后的故事
打造“121”平台 构建“大宣传”格局
小人物的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