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药结合治疗对风痰阻络型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2022-03-16甘翔韩燕汤爱玲

药品评价 2022年1期
关键词:天麻证候神经功能

甘翔,韩燕,汤爱玲

1.宜春市中医院,江西 宜春 336000;2.宜春市人民医院,江西 宜春 336000

脑梗死(CI)是临床常见病,是由于脑发生动脉粥样硬化,致使脑组织缺血、缺氧,起病急,可迅速出现意识障碍、肢体活动障碍,致残率、致死率较高[1]。CI 以中老年人为主要发病群体,近年来发病率呈现持续上升趋势,严重威胁国民健康。目前,西医针对CI 主要采用控制原发病、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等综合治疗,虽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病机,整体疗效欠佳[2-3]。中医学对风痰阻络型CI 早有认识,关于其治疗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针灸、中药是中医学重要疗法,在该病的治疗中已取得较好的成效。鉴于此,本研究探讨对风痰阻络型CI 患者应用针药结合治疗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宜春市中医院2018 年12 月至2021 年1月收治的CI 患者68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34 例。对照组男20 例,女14 例;年龄(60.75±3.25)岁,年龄范围41~77 岁;病程(18.22±3.25)h,病程范围4~47 h;梗死部位:7例丘脑,8 例脑叶,19 例基底节区。观察组男22 例,女12 例;年龄(60.81±3.19)岁,年龄范围43~76 岁;病程(18.24±3.23)h,病程范围5~46 h;梗死部位:6 例丘脑,10 例脑叶,18 例基底节区。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符合医学伦理原则。

1.2 诊断标准

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4]西医的诊断标准:起病突然,常常伴有多种诱因及先兆症状;无明显呕吐、头痛,常常伴发椎体-基底动脉系统症状和(或)颈内动脉系统症状及体征;神经功能缺损常表现为局部,常常表现为单侧肢体瘫痪,单侧肢体感觉障碍,偶有双侧面神经功能障碍;CT 或MRI 显示病变部位。以及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5]中医风痰阻络的诊断标准:舌强言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头晕目眩,肢体麻木;舌苔黄腻或白腻,脉弦滑。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临床病历资料完整;经MRI、CT 等证实;符合上述诊断标准;患者或近亲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多器官功能衰竭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者;对本研究所使用药物过敏者;晕针者。

1.4 研究方法

患者入院后予抗血小板聚集、降压、抗凝、维持电解质与水平衡等基础治疗。对照组将30 mg 依达拉奉注射液(Mitsubishi Tanabe Pharma Corporation,国药准字H20201002,规格:100 mL∶30 mg)溶于100 mL 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2 次/d。观察组加用半夏白术天麻汤+针灸治疗,半夏白术天麻汤方药组成:丹参15 g,天麻12 g,香附、白术、法半夏各9 g,胆南星、酒大黄各6 g。水煎,取汁200 mL,分早晚2 次温服,1 剂/d。针灸:取三阴交、足三里、环跳、阳陵泉4 个下肢穴位及外关、曲池、肩髃、合谷4 个上肢穴位,丰隆穴,每次上下肢各取2 穴进行针刺,交替进行,每5 min 行针1 次,每穴留针20 min,采用提插补法对三阴交、足三里穴施针,采用提插泻法对其余穴位施针,1 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2 周。

1.5 观察指标

(1)神经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6]于治疗前、治疗2 周后评估,分值0~42 分,分值越低神经功能越好。(2)血液流变学:于治疗前、治疗2 周后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3 mL,检测血浆黏度(PV)、红细胞比容(Hct)和纤维蛋白原(Fib)。(3)不良反应:恶心、呕吐等。

1.6 疗效判断标准

中医证候积分减低率>95%,症状、体征基本消失为痊愈;中医证候积分减低率为70%~94%,症状、体征显著改善为显效;中医证候积分减低率为30%~69%,症状、体征有所改善为有效;未达上述标准为无效。总有效=痊愈+显效+有效。中医证候积分:对所有中医症状按照无、轻度、中度、重度分别计0、1、2、3 分,将所有症状积分相加。中医证候积分减分率=(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100%。

1.7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神经功能

两组治疗后NIHSS 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NIHSS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NIHSS评分比较(分,)

2.3 血液流变学

两组治疗后PV、Hct、Fib 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血液流变学比较()

表3 两组血液流变学比较()

注:组内比较,a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bP<0.05。

2.4 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两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中医学将CI 归属于“中风”的范畴,多因气虚亏虚,导致机体阴阳失调,气血运行受阻、逆乱所致。中医学认为,中风发病的启动因素为气血逆乱,病机的核心为痰瘀交阻,且是毒邪产生的病理基础;腑气不通是毒邪形成的枢纽;痰瘀交阻、脑络受损贯穿始终。故本病根本病机为本虚标实,以内虚为本,痰瘀为标,正气虚损,生痰生瘀,脉络空虚,虚风内动,风夹痰瘀乘虚而入,阻塞脑络,故治疗本病应以化痰通络、驱散风邪为基本原则。

血液流变学是维持机体代谢活动的重要因素,然而对于急性CI 患者而言,PV、Hct、Fib 水平均处于增高状态,致使血液循环阻力增大,血流速度减慢,最终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10-11]。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NIHSS 评分及PV、Hct、Fib 水平低于对照组,治疗期间两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表明在风痰阻络型CI 患者中应用针药结合治疗效果确切,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明显改善,且安全可靠。针灸是中医特色疗法,本研究中通过对阳陵泉、环跳施以泻法,可疏通上肢经络气血;泻外关、曲池、肩髃、合谷穴可疏通下肢经络气血;对三阴交、足三里施以补法,具有扶正固本之效;配合丰隆穴,具有化痰通络之效,诸穴共用,充分发挥扶正固本、化痰通络之效,达到标本兼治的作用。半夏白术天麻汤中天麻祛风止痛、行气活血,法半夏燥湿化痰,共为君药;白术燥湿利水,丹参活血祛瘀、清心除烦,香附疏肝理气,胆南星熄风定惊、清热化痰,共为臣药;佐以酒大黄泄热通便。诸药共奏化痰通络、驱散风邪之效。现代药理研究显示,丹参能够改善心脑血管功能,增加血液流量;天麻具有保护心肌细胞、抗心肌缺血、抗惊厥等作用;胆南星能够防止血液形成高凝状态,促进血液循环[12-13]。针药结合治疗可充分发挥中医内、外疗法的优势,发挥较好的协同作用,迅速缓解患者临床症状,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在风痰阻络型CI 患者中应用针药结合治疗效果较佳,利于血液流变学及神经功能的改善,且安全可靠,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案。

猜你喜欢

天麻证候神经功能
萧山地区帕金森病睡眠障碍患者中医证候要素、复合证候及其危险因素研究
广泛性焦虑障碍中医证候、体质及其关系的研究进展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证候研究综述
补肝汤治疗肝肾阴虚型慢性乙型肝炎效果分析及对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疗效
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利培酮结合银杏叶胶囊治疗对神经功能的改善效果
集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天麻无根无叶也能活
天麻蜂蜜膏,头痛失眠都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