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镜下鼓室成形术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效果

2022-03-16徐美玲林金成

中国当代医药 2022年6期
关键词:鼓室化脓性成形术

徐美玲 林金成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耳鼻喉科,福建漳州 363000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一种常见的耳鼻喉科疾病,主要因素是由病菌感染所致,临床表现为反复的耳内流脓、听力下降或丧失、耳鸣、疼痛等,其可导致鼓膜穿孔,严重时甚至波及颅内产生相应的并发症,需要及时进行手术治疗[1]。传统的显微镜下鼓室成形术常经耳后为切口入路,但其对患者的创伤较大,手术视野较为局限,且预后效果不明显,难以满足人们对临床疗效日益增长的需求[2]。近年来,随着精准医疗观念的提出与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了一种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新型术式——内镜下微创鼓室成形术,其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3]。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内镜下鼓室成形术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选取100 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进行数据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耳鼻喉科收治的100 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 例)和观察组(50 例)。观察组中,男27例,女23 例;年龄21~67 岁,平均(36.8±5.7)岁;病程3~240 个月。对照组中,男25 例,女25 例;年龄20~66岁,平均(37.8±5.3)岁;病程3~300 个月。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的诊断符合人民卫生出版社《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8 版)》[4]中的诊断标准;②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上呼吸道感染者;②精神疾病、恶性肿瘤及妊娠或哺乳期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显微镜下鼓室成形术进行治疗,全身麻醉与常规消毒铺巾后,取患侧耳后0.5~1.0 cm 处作长3.0 cm 切口,逐层掀起外耳道皮瓣、筋膜等,在显微镜下行鼓室成形术。

观察组患者采用耳内镜下鼓室成形术,全身麻醉与常规消毒铺巾后,缓慢将耳内镜置入耳内,在视野范围下使用鼓膜刀将穿孔边缘的上皮组织1 周进行环形切除;在外耳道内距离鼓环0.5~1.0 cm 处做6 点钟至12 点钟方向环形切口,切开外耳道后壁皮肤,翻起耳道鼓膜皮瓣至鼓环,分离并保护鼓索神经,暴露鼓室,探查听骨链是否完整及其活动度,彻底去除鼓室内的肉芽或胆脂瘤;充分开放前后鼓峡,探查咽鼓管鼓室口,听骨链如破坏明显,需同时去除砧骨、锤骨,必要时还需去除镫骨底板上结构。依据听骨破坏情况可同期进行鼓室成形术、人工钛听骨行听力重建。将耳屏软骨-软骨膜置于鼓室及鼓膜残缘内侧用作移植物,用吸收性明胶海绵固定支撑移植物使其紧贴鼓膜残缘,复位耳道鼓膜皮瓣,完成鼓室成形术。检查残余鼓膜与移植物的对合情况,术后均常规应用抗生素治疗。两组患者术后观察3 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疼痛程度,疼痛程度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进行评价[5],其中0 分为无痛感,10 分表示剧烈疼痛,分数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重。②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气骨导差变化程度[6]。于手术前、术后3 个月分别测量两组患者500、1000、2000、3000、4000 Hz 的平均气导听阈值及平均骨导听阈值(测量时必须使用窄带噪音掩蔽患者对侧耳),得出两者的气导-骨导差。在测试期间,需保证测试室内的噪音<30 dB。③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不良反应(术后耳鸣、眩晕、穿孔未愈合)等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或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的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的比较(±s)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术后疼痛程度评分(分)观察组对照组t 值P 值50 50 70.3±5.6 92.1±7.2 6.665<0.05 11.3±3.1 26.5±6.7 3.358<0.05 2.2±1.3 4.7±2.7 5.667<0.05

2.2 两组患者术前、 术后3 个月气骨导差变化程度的比较

两组患者术前的气骨导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 个月的气骨导差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 个月的气骨导差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 个月的气骨导差变化程度的比较(dB,±s)

表2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 个月的气骨导差变化程度的比较(dB,±s)

注 与本组术前比较,*P<0.05

?

2.3 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的不良反应(术后耳鸣、眩晕、穿孔未愈合)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例)

3 讨论

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及精准医疗的不断改善,在确保安全有效治疗的前提下,人们优先选择创伤损害小、康复快的微创疗法,因此对微创治疗的需求也日益提高[7]。近年来,耳鼻咽喉科逐渐创新了内镜治疗手段,内镜方式能够让耳鼻咽喉科医护们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耳部的解剖知识和病理生理概念。研究显示,内镜治疗可减少耳部创伤,有效地彻底清除病灶,减轻术后瘢痕增生的可能,因此也满足了患者对耳部手术美观的要求,也减少了术中出血,缩短了住院日,这些优点和要求进一步带来了耳鼻咽喉科微创手术的技术创新,体现了其在耳科疾病微创诊疗与手术中的价值和作用[8]。

本研究中,常规的耳后切口显微镜下鼓室成形术对患者的手术创伤较内镜下治疗更大,而且延缓愈合,遮蔽手术视野等。内镜下鼓室成形术能够通过内镜更好地观察到耳内隐蔽的腔隙、 内壁等解剖结构,可以在狭小的空间里弥补手术视野遮蔽的不足,更充分、更近距离地观察患处,在不增加创面损伤的前提下,使手术视野更加清晰,在探查细节与角度观察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9-11]。因此,其能够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减轻术后疼痛程度,更加符合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原则。与此同时,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研究认为,常规显微镜受到狭窄的耳道限制,不能充分地暴露病灶,例如乳突的骨质遮蔽了上、下鼓室及面隐窝等狭小腔隙,导致部分病灶没有得到彻底清除,进而使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治疗效果不理想[12-13];而内镜可以在不受狭窄的外耳道空间限制下,让术者获得更广泛的手术视野,尤其是在观察狭小腔隙内的病灶时优势显著,避免了不必要的组织损伤,在保护并保留耳内原有的正常解剖结构前提下彻底清除病灶。本研究在治疗3 个月后的临床症状、听阈、术后不良反应等情况再一次证实了内镜下鼓室成形术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更优越地发挥了其临床应用价值[14-15]。此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两组患者的术后不良反应(术后耳鸣、眩晕、穿孔未愈合)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内镜下鼓室成形术的安全性较为理想。

综上所述,内镜下鼓室成形术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能够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提高患者的听阈范围及临床治疗效果,有效避免术后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鼓室化脓性成形术
人性化护理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手术患者中的价值体会
耳内镜、耳显微镜下鼓膜成形术应用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对其听力改善率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比较
椎体成形术和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对康复效果的影响分析
单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行鼓膜成形术治疗的效果观察
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
微创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中老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耳内镜下鼓室给药在分泌性中耳炎治疗中疗效分析
鼓室注射甲强龙联合耳后骨膜下注射甲强龙治疗重度以上突发性耳聋的效果观察
应用鼓室穿刺及注药对分泌性中耳炎治疗的价值分析
高压氧联合鼓室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难治性噪声性耳聋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