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围性面瘫中医康复护理的研究进展

2022-03-15耿庆文

中西医结合护理 2022年10期
关键词:面瘫针灸穴位

任 梅,刘 丽,耿庆文

(1.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科,北京, 100700;2.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 100700)

周围性面瘫是指发生在面神经核及核以下部位损伤导致的面神经麻痹,致同侧面神经所支配的上、下面部表情肌瘫痪,临床表现为睑裂增宽、鼻唇沟及额纹变浅或消失、口角歪斜、鼓腮漏气等,支配味觉及泪腺分泌的纤维受损时,可伴舌前2/3味觉障碍、泪液分泌障碍。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病症,由面神经非脓性炎症所致,无年龄段限制,临床症状为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或变浅)、口角下垂和眼睑闭合障碍等[1]。中医理论认为该病属于“口噼”、“面瘫”等范畴,其发生是因为素体虚弱,风邪侵袭,属于本虚标实之证[2]。本病多发生在青壮年,无明显季节性,发病前常有受凉、受潮、吹风史,积极治疗大部分病例可以治愈,但病程较长[3]。本病导致患者的面部表情异常,故患者常伴发焦虑、紧张、自卑、恐惧等不良心理,严重影响患者治疗进展,不利于患者早期康复[4]。因此,给予面瘫患者合理治疗的同时,还需要结合有效的心理干预,以帮助患者改善不良心理状态,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激励性心理护理主要是通过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纠正不良心态,继而起到提升临床疗效的目的。本研究就近年来周围性面瘫的中医康复护理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参考。

1 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表现

1.1 表情肌出现瘫痪

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一侧面部表情肌大多完全处于瘫痪状态,患者的额纹会消失,多为闭目不紧或眼睛闭合不全,眼裂情况加重,患者同侧的鼻唇沟将变浅,口角会呈现出不正常的歪斜[5]。

1.2 疼痛

患者的耳后乳突区、耳内或者下颌角会出现明显疼痛,眼睑出现痉挛,同时还伴有耳鸣、耳聋以及眩晕等。

1.3 功能障碍

面部肌肉麻痹、听觉过敏、腮帮漏气以及唾液外流是面瘫患者最大的特点,因此患者不能做出皱额、鼓腮、撅嘴、吹口哨等动作,且患者泪腺分泌减少,下眼睑会有轻度外翻情况,导致患者泪液外流,患者甚至会迎风流泪,容易发生眼部炎症[6]。

2 周围性面瘫的分期及治疗

2.1 分期

目前,周围性面瘫的分期无明确的临床标准,临床医生通常根据患者病情发展和临床经验将周围性面瘫分为3期:急性期(发病1周以内)、恢复期(发病3个月以内)、后遗症期(发病3~6个月)[7]。

2.2 治疗

2.2.1 急性期:常用治疗方法为营养神经药物、激素、抗病毒等[8]。

2.2.2 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常用的治疗方法有按摩、针灸、物理疗法等[9]。①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针灸治疗没有固定严格的“最佳治疗期”,主要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辨证而治[10],一般情况下需待患者面部神经炎症消失后予以针灸治疗,选取四白穴、阳白穴、合谷穴以及攒竹穴作为主穴位;若患者有风寒症状则加入风池穴;若患者鼻唇沟变浅或者消失则加入迎香穴;伴有舌麻、味觉减退的患者加入昆仑穴;若患者是风热症患者则加入廉泉穴;若患者闭目困难则加入昆仑穴,将其作为配穴。针灸治疗过程中采用滞针法进行主穴位针灸;配穴采用平补平泻法进行刺激性针灸,针灸手法的力度需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调节,1次/d,20 min/次,留针时配合波姆光治疗,连续治疗1个月。针选择细、短型号,注意取出针后要用无菌棉签按压一段时间,防止由于头面部供血丰富而引起出血[11]。此外,根据患者病情变化,还可应用电针仪刺激患者印堂穴、四白穴、鱼腰穴、阳白穴、颊车穴、迎香穴、地仓穴、承浆穴、下关穴等位置,15次/疗程[12]。②拔罐疗法:选择合适的穴位,如太阳、下关等,实施拔罐干预,能够温经通络、散寒祛湿、行气活血[13]。

3 中医护理方法

面瘫病中医护理方案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14年3月制定下发的关于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等20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中的1种[14]。

3.1 常规护理

3.1.1 生活护理:保持居住环境湿度、温度适宜,干净整洁[15]。嘱患者外出时,对面部采取保护措施,比如佩戴口罩[13]。不可劳累,限制看手机、电视时间;夏天在使用风扇、空调时不可直吹面部。为改善面部血液循环,可采用温湿毛巾对面部进行热敷,2~3次/d。面瘫患者会出现眼睑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的现象,长期外露角膜,眼内感染发生率较大,进而对角膜造成损害,应注意保护眼部,外出时避免强光照射,可戴墨镜,为防止感染,可经常采用抗生素眼药水滴患侧眼睛[16]。

3.1.2 饮食护理:制定饮食计划,以保证营养,因周围性面瘫者会出现面部肌肉萎缩,导致咀嚼不便,饮食量不足。神经传导物质的合成与维生素B有密切关系,可给予富含维生素B类食物;钙物质利于恢复肌肉、神经功能,需多食富含钙物质的食物[17]。

3.2 中医特色护理

3.2.1 中药膏膜: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制定膏膜方剂,制成颗粒剂。方法:用黄酒将颗粒剂调成糊状,放入微波炉加热1分钟成膏状,放至温热(以不发生烫伤为宜),用压舌板将药膏涂于患侧面部,外敷透明薄膜,波姆光照射30 min,期间观察患者有无不适感,30 min后用温水洗净或湿纸巾擦净。

3.2.2 穴位按摩:护理人员在患者的口角部、眼部、额部、乳突部和鼻唇沟部等部位进行按压护理,按照自上而下的按压顺序,采取手指或手掌按压患者的翳风穴、颊车穴、阳白穴、地仓穴和太阳穴等穴位。

3.2.3 耳穴贴压:护理人员使用75%的酒精对患者额、口、眼等结节反应点进行消毒,之后用玻璃探棒按压至形成小窝,将王不留行籽放于小窝内,并用胶带固定其位置,按压至患者出现麻痛感,每个穴位按压1 min,3次/d。每天贴压一侧耳穴,隔日贴压另一侧[18]。

3.2.4 熏艾护理:熏艾可以舒缓患者的面部经络。将艾条点燃,距离患者穴位2~3cm熏烤,艾条应该与皮肤呈垂直状态,防止患者皮肤被烫伤。熏艾的主要部位为颧寥穴、鼻通穴、迎香穴、大迎穴等面部穴位,熏烤以患者面部有温热感及皮肤微红为宜。熏艾时应该注意患者的耳后头发,熏艾的过程中患者可以闭上双眼[19]。

3.2.5 康复指导:患者面部受损早期,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吹口哨、鼓腮、皱额、闭眼以及咀嚼等动作,练习需要循序渐进,3~5次/d[20]。

4 周围性面瘫的激励性心理护理

4.1 影响周围性面瘫恢复的心理问题

周围性面瘫发病突然以及疾病导致的面部表情异常,对患者的外貌造成了一定影响,患者常伴发焦虑、紧张、自卑、恐惧等不良心理,易对治疗效果产生不利影响,延缓患者康复进程[21]。因此,在给予面瘫患者合理治疗的同时,还需要结合有效的心理干预,以帮助患者改善不良心理状,保证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以此提高原发病治疗效果。激励性心理护理主要是通过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纠正不良心态,继而起到提升临床疗效的目的。

4.2 情志护理

心理紊乱状态和经络阻滞可相互作用,是直接影响患者愈后的重要因素[22]。由于周围性面瘫直接对患者容貌产生影响,很容易使患者产生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影响治疗效果。护理人员要积极和患者进行沟通,让患者了解周围性面瘫的病理知识,认识到良好的情绪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帮助患者快速康复,督促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提高治疗效果[23]。

4.2.1 以情胜情:根据中医“喜胜忧”的相关理论,利用喜悦进一步抑制患者的各种抑郁情绪,帮助患者保持积极良好的心态,可通过讲幽默故事对患者进行引导,同时使其心中充满喜悦,积极鼓励患者家属多与患者展开交流,使得患者在回忆日常生活中愉快讲述自己的顾虑[24]。

4.2.2 借情:根据患者文化程度及个人喜好播放舒适的音乐,使患者保持心情愉悦,其中焦虑患者可反复聆听舒缓优美乐曲,同时结合娱乐身心电视节目放松心情[24]。

4.2.3 安神定志:患者可每天静坐、静卧或静立,保持30min,缓解各种焦虑情绪,引导患者做自己想做的事[24],帮助患者稳定情绪。

5 延续性护理

周围性面瘫病程较长,在患者出院后的恢复期内,可采取一般问候、定期复查、饮食指导、康复指导等宣教方式进行延续性护理[25],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6 小结

周围性面瘫会导致患者面部神经发生痉挛,面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面部美观,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易产生紧张、焦虑、不安、急躁易怒等不良情绪,不利于患者的后续治疗。中医康复护理有助于提高周围性面瘫患者的治疗效果。中医护理措施是根据患者的证型给予针对性的干预,辨证施护,有助于提高周围性面瘫患者的治疗效果。中药膏膜能够祛风散寒、活血通络;穴位按摩能起到疏经通络、调和气血、增强面部肌肉力量的作用;耳穴贴压法,能够起到行气止痛、宁心安神的作用,且对患者面部经络的通畅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熏艾具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散结具的作用,且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机体免疫力;情志护理能避免不良的情绪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中医适宜技术联合应用,能够全方面改善患者症状,促进患者康复。

猜你喜欢

面瘫针灸穴位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夏季穴位养心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Acupuncture as a potential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health of women with obesity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针刺合电针疗法加TDP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瘫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