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里科夫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022-03-15任达杰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2年11期
关键词:走狗庸人奴才

◎任达杰

好多经典作品之所以被称之为经典,就是因为其所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总能深刻的反映一定的社会现实,古今中外的作品莫不如此。相比较而言,俄国著名短篇小说家契诃夫所写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中所描写的别里科夫,却又有着一定的独特之处,比如说人们所熟悉的不是别里科夫这个名字,而是“装在套子里的人”这样一个称呼。尽管从全文的行文来看,别里科夫这样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行为非常荒诞,与一般的人格格不入,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所体现出来的行为与思想,都有着深深的被套子装住的痕迹,于是这也就成为思想传统以及保守的代言词。

长久以来,关于别里科夫这样一个人物的形象,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解读,时间长了以后,对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就变得有一些模式化。事实上,对《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文本分析,较多学者的关注点确实在解读人物形象和分析文本的主题上,而较少关注文本的情节构思技巧。孙绍振提出“将人物打出常规轨道,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这一著名理论,为我们从情节构思角度来挖掘契诃夫小说创作的艺术魅力提供了理论依据。[1]应当说这一观点确实为高中语文教学中课文解读打开了一个新的思路,尊重原文而不囿于已有的观点,也可以成为认识别里科夫这样一个人的新路径。基于这一观点,不妨提出一个问题:别里科夫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考虑到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在尝试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也尝试在主流观点的基础上对其含义进行进一步丰富,同时也努力在合理的空间里,对别里科夫这样一个人物的形象进行新的建构。

一、奴才与走狗

说别里科夫是奴才与走狗,这是一个比较传统的观点。有研究者明确指出:《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作者契诃夫特别善于描摹人物的外貌。作者凭借精巧的外貌描写,不动声色地揭露了一副丑恶的奴才嘴脸,别里科夫这一沙皇走狗形象在契诃夫的笔下展露无疑。[2]对于这样一个观点,笔者以为可以辩证来看:

一方面,别里科夫确实存在着奴才与走狗的一面。之所以这么判断,倒不是说别里科夫跟在反动政府后面做了多少坏事,而是他的思想与当时政府完全重合,表现出落后于封闭的一面,可以说他的言行与思想就是当时封闭社会的最精准的写照。所以说别里科夫的奴才与走狗形象,主要在于其思想,而不在于其言行。譬如课文一开始所写的,“他也真怪,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除此之外他还“总是把雨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就连那削铅笔的小刀也是装在一个小套子里的。他的脸也好像蒙着套子……”这段文字可以说是文字中最为形象的一段,有这些文字就可以想象出别里科夫作为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一个什么样子。某种程度上讲正是他把什么都装在套子里,所以他才成为思想上的奴才。

与此同时从另外一方面来看,笔者又不完全赞同用奴才和走狗来形容别里科夫,因为这两个词语更多的是在中国特殊语境里形成的,其与契诃夫笔下的社会与人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契诃夫在描述别里科夫的时候,说其“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这在实际上说明别里科夫实际上是一个回避现实的人,因为“他老是歌颂过去,歌颂那些没有存在过的东西”,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以至于“他所教的古代语言,对他来说,也就是雨鞋和雨伞,是他借此躲避现实生活”。

对于这样一个回避现实的人,完全用走狗和奴才来形容并不恰切。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其实像别里科夫这样的人,其并不是契诃夫笔下所写那个时代的独有产物,我仔细想一想可以发现,无论是古今中外,总有可能存在着这样的人。而让一个人变成这样是有其深刻的原因的,这种原因往往只存在于个体身上——即使是在《装在套子里的人》这样一篇课文里,也只有别里科夫是这样的一个人,其他人并非如此,所以才说“他也真怪”——因为异于常人,所以才“怪”。当然在课文当中,作者并没有交代别里科夫为什么会成为这样的人,但是从人权事故以及一般规律的角度来看,其之所以变成这样,一定有异于常人的原因。当然,有人会说这是作者构造出来的一个人物,不需要探究其形成的社会原因。这一观点倒也有其可取之处,不过作为一名世界知名的短篇小说家,契诃夫在创作一个人物形象的时候,一定不会违背社会常理,因为其本身就是要通过一个人物形象来反映一定的社会现实的,别里科夫这样一个人物形象虽然荒诞,但在语言逻辑、行为逻辑上并不存在问题,所以其才能反映社会现实。这一点在很多经典作品里都是如此,我国著名作家鲁迅先生创作出很多人物形象,其中有些人物形象也明显异于社会常人,但又客观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现出明显的批判性,其所遵循的逻辑其实与契诃夫笔下的别里科夫是一样的。

因此笔者以为,走狗与奴才这样的评价更具有符号化的特点,在表征别里科夫的时候容易失之于空。反之,如果用“可怜的庸人”来形容或许更加恰当。

二、可怜的庸人

庸人常常是指碌碌无为的人,除了碌碌无为之外,还指思想上毫无建树甚至可以认为是毫无思想。用“可怜的庸人”来形容别里科夫,从直觉的角度来看,似乎并不恰当。这是因为在契诃夫的笔下,别里科夫似乎也算不上碌碌无为:首先他是一个教师,教的还是希腊文,在当时的社会情境里,有这样一个职业自然不能算是碌碌无为的;同样也不能说他没有思想,当他选择了与身边所有的人都不一样的言语与行为方式的时候,这本身就意味着一种思想的存在。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说他是一个“可怜的庸人”呢?之所以这么说是基于这样的原因——“隔绝人世”的选择。

文中明确说,“这人总想把自己包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如果用中国的古语来说,这有点类似于“避世”,只不过与我国古代的隐士相比,他又没有办法逃避柴米油盐,其还要通过教师这样一个职业来获得生存,还要通过恋爱来获得精神上的一丝慰藉(尽管最终并没有成功)。他既然选择隔绝人世,那就说明他并不是一个敢于反抗、能够反抗的强者。他的这种隔绝人世只是通过客观物质——套子来实现的,别里科夫没有勇气走入深山老林,也没有勇气面对现实,只能通过这种匪夷所思的方式,来将自己隔离在现实生活之外。这样的选择,只能是庸人的选择!

那为什么又说他是一个嗯“可怜的庸人”呢?这其中的逻辑很简单,人们常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别里科夫给人的感觉首先是可恨的,作为读者的我们,也不希望自己的身边有这样一个人,如果有的话一定会恨之。课文中的许多描述,也使他表现出可恨的一面。比如说,课文中多次写,他遇到事情的时候总是唉声叹气。试想,如果自己的身边有这样一个人,你是觉得可恨还是觉得可怜呢?所以说,书同此文,人同此理,别里科夫一定是可恨的。但是笔者又不愿意用可恨这个词来形容他,我们不妨将上面那句话反过来说——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别里科夫是可怜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人怎么会不可怜呢?一个言语行为都很怪诞的人怎么会不可怜呢?他没有圆滑者的八面人龙,也没有耿直者的冲天豪气,他只是在一个社会里小心翼翼的活着,活在属于自己的那个世界里,而这个世界又不为身边的人所认同。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说别里科夫是一个“可怜的庸人”是恰当的。

此处值得一提的是一个细节,那就是别里科夫的恋爱细节。在实际教学当中,因为年龄和生活经历的原因,再加上高中教材又是经过删减处理的版本,学生对《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中别里科夫恋爱情节的设置心存疑惑。[3]要帮助学生化解这一疑惑,就必须研究别里科夫的恋爱细节。文中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的情节近乎荒诞,但作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对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起到了不可缺少的作用。[4]

课文中说,“可是,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差点结了婚”。虽然只有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但是在笔者看来,这句话里面所包含的含义非常丰富:

“可是”表示的是转折的意思。为什么转折了呢?这是因为在所有的人眼里,别里科夫这样的人是不会结婚的,因为这不符合结婚的逻辑——一个社会里只有满足一定的关系男女才会结婚,一个成功的婚姻背后一定有一个完整的逻辑(实际上后来并没有结成婚,说明这个逻辑是不完整的)。

结婚之所以没有结成,是因为有人搞了破坏。这个人在文中被称之为促狭鬼,其杰作就是画了一个名为《恋爱中的anthropos》。这幅画实际上是对别里科夫的一次重大打击,如果说别里科夫在此前的生活当中意识到自己的与众不同的话,那么那些意识更多的还只是来自于自我的判断,这种判断在他的大脑里未必是很清晰的,正因为如此,所以他对自己的认知与自己的承受能力之间达到了一个平衡,或者说他已经接受了自己意识中的自己。但是在他接到这幅画之后,显然打破了这种平衡——“‘天下竟有这么歹毒的坏人!’他说,他的嘴唇发抖了”。这样的一个反应说明他无法接受画中的自己,一篇对于其他人来说,画中的人就是真实的别里科夫。

对于生活中绝大多数常人来说,“打人不打脸”是必须遵循的、基本的原则;但是画画者显然没有这样的意识(甚至作者也称之为“促狭鬼”),通过这种向所有人发放讽刺意味极其浓厚的肖像画的方式来打击别里科夫,不要说别里科夫,就是常人也受不了的。所以“这幅漫画弄得他难堪极了”……其后,别里科夫的遭遇越来越不顺利,他的套子再也无法对他提供保护,而没有了套子之后,他所受的伤害也再没有了抵挡,从这个角度来看,他的死是必然的。解析到这一点怎么能认为他不是一个“可怜的庸人”呢?

当然值得一提的是,“可怜的庸人”也不能完全概括别里科夫这样一个人,但总体而言,这样的一个判断语能够概括别里科夫的绝大多数特点与经历。

三、“套中人”的隐喻

其实无论是走狗还是奴才,又或者是“可怜的庸人”,说到底都是在为了认识别里科夫这样一个人。

再让我们将研究的视角回到课文的标题上来——装在套子里的人。

毫无疑问,一个人被装在套子里,无论是对于套中的人来说,还是对于套子之外的人来说,都不是一件让人感觉舒服的事情。笔者以为,并不能完全认为别里科夫就愿意把自己装在套子里。客观上他将自己装在套子里,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无论是外在的原因还是内在的原因,使得他最终做出了这样的选择。但是要注意的是,对于基本的社会判断与社会逻辑,别里科夫并非没有认识。否则别里科夫,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有各种各样的感觉,否则他就不会去选择谈恋爱了……当他把自己装在套子里的时候,本质上他是在与自己做斗争,也可以认为他活在矛盾当中,所以说他自己是难受的。对于他身边的人而言,当自己的身边有这样一个另类的人的时候,意味着自己的日常会受到干扰,怎么说这也不是一件让人感觉舒服的事情。

甚至可以认为,如果将别里科夫与身边的人分成两类的话,可能每一类人都认为另一类人被装在套子里,只不过这个套子有大有小而已。如果认同这一判断,那么就可以将这个套子理解为一种生存规则,无论是套子里的人还是套子外的人,都在寻找适合自己的生存规则。当然要注意的是,别里科夫为自己寻找的套子是应当被批判的,因为当他的套子与其他所有人的套子格格不入的时候,意味着他将自己隔离在众人之外,这并不是特立独行,而是行为荒诞,是对社会规则的抵制,是一种“自绝”。

在传统的解读世界里,读《装在套子里的人》这部小说,通常的结论都是契诃夫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自觉维护旧秩序的“套中人”——别里科夫,同时也刻画了具有新思想、充满生命力、富有朝气的华连卡姐弟。这两类截然相反的人物形象是那个时代众生相的缩影。[4]请注意,这里说的是那个时代的众生相,既然说的是众生,那么除了主人公别里科夫之外,其实其他人也具有研究的价值。笔者在上文中解读主人公的时候,实际上也提到了其他的人,很显然,这两类人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可以用“套子”来加以区分。如同上面所说的那样,当两类人都认为对方在自己的套子里的时候,就意味着对课文的解读要从人转向规则。

“套子”究竟意味着什么?笔者以为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隐喻,那就是套里和套外是不一样的:套里是一个狭小的空间,而套外是一个广阔的世界;套里只有满足一个人的社会规则,而套外却是一套普世价值。今天在解读这篇课文的时候,尤其是当研究的视角从人转下套子的时候,表面上来看是批判别里科夫这样一个被装在套子里的人,但是实际上却是希望这个套子能够被打破,希望一个社会的所有人都能够生活在一套普世的价值里。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别里科夫这样一个人物形象的价值可能就会体现得更加充分。

猜你喜欢

走狗庸人奴才
做奴才的不同境界
“走狗”原是中性词
小议“走狗”
最怕奴才管人才
做最好的自己
面对
出来混,谁都有几把刷子
铁锁链
我倒在了职场“庸人”脚下
鬼玩人之七·死去活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