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乙己》中小伙计的形象再解读

2022-03-15陈湘华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2年11期
关键词:小伙计掌柜小人物

◎陈湘华

鲁迅先生的诸多小说中,给读者留下了诸多经典的人物形象,譬如润土、杨二嫂、阿Q、孔乙己等。这些人物形象各有特色,都反映出具体社会背景下不同层次的普罗大众的特征,由于是小说创作,所以在这些人物形象的身上既综合着社会人物的各种特点,同时也以缩影的形式展现着社会现实。被收入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的《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创作的经典小说作品。在作品中,作者用辛辣讽刺的笔触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并借助“孔乙己”这一形象表现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反封建意义极为鲜明。从文章的表达手法来看,无论是语言、人物,还是场景,作者都将其操控得游刃有余,从而为读者构造出一种压抑、刻板、冰冷的社会氛围。[1]

在这种主流认识的背后,其实还有一些小人物的形象也值得琢磨。这些小人物形象或许没有小说中的主人翁那样特色鲜明,所折射出来的社会现实意义也没有那么显著;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对这些小人物进行研究,或许更能够看到小说主人翁所难以体现出来的一些意味。打一个简单的比方,当一个人走到一棵参天大树旁边的时候,吸引他注意力的肯定是这棵参天大树,他会去研究这棵参天大树的各个指标,以让自己大脑中的大树的形象更加圆满。但是一个智慧的研究者肯定不会只看这棵大树,他还会去看这棵大树的生长土壤,看这个大树旁边所长的小树甚至是小草。这样纳入这个人视野的就是大树、小树、小草和土壤等,于是在他的眼中就是一个完整的生态。

笔者以为解读小说也是如此,尤其是对于鲁迅先生的小说而言,其中的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的形象其实都是非常丰富的,关注这些次要人物也就是小人物,同样可以解读出一些社会现实,同样可以对读者产生深深的思考。而站在教学的角度来看,这些小人物的形象其实也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其应当成为文本解读的重要抓手。在《孔乙己》这篇课文当中,咸亨酒店里的那个小伙计,就是这样一个小人物,在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人物形象,笔者以为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一、小伙计最初的形象

在课文当中,最先出现的人物形象,就是小伙计。在课文当中,小伙计是以“我”的形象出现的。课文第二段首先说“我从十二岁起,便在镇口的咸亨酒店里当伙计”,这一句话交代了小伙计的身份以及入职时间——请注意十二岁这样一个年龄,这是一个儿童或者说是少年的年龄,即使在旧社会里有“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说法,但是这个年龄阶段的小伙计,其生活经验不可能非常丰富,其一定具有少年的特征,一定不可能有太多的心机,其言与行之间有着高度的吻合性。更何况,小伙计这样一个人在生活经验丰富的掌柜眼里,属于“样子太傻”的人,正是因为样子太傻,所以掌柜判断其“侍候不了长衫主顾”,于是就只能“在外面做点事”。事实上正是因为小伙计样子太傻,而且是真正的“傻”——在(短衣主顾)的“严重的监督之下”,卖酒的时候“羼水也很为难”,所以掌柜说其“干不了这事”,只是因为“荐头的情面大,辞退不得”,于是“改为专管温酒的一种无聊职务了”。

因为小伙计的年龄特征以及天生的“样子太傻”和真“傻”,所以只能身处在温酒的位置。这个位置是“有些单调,有些无聊”的。对于一个十二岁的少年而言,这种单调与无聊显然与其天性是不吻合的。再加上看到“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自然就“教人活泼不得”。也正是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所以当“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很显然这是一个鲜明的场景对比,从逻辑上理顺了作为小伙计的“我”之所以对孔乙己印象深刻的原因,也就证明了课文中的“我”所描述的孔乙己这样一个形象是真实且深刻的。

应当说课文中写小伙计这样一个形象,这一段确实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这之后的大多数篇幅都是写孔乙己的,或者说是以孔乙己为主要描述对象的)。也正是因为这一段,所以小伙计的形象建立,就依赖于对这段文字的解读。而这也是小伙计呈现在人们面前最初的形象所在!

如同上面所指出的那样,这个时候的小伙计是一个不谙世事、不够圆滑(居然没有办法在酒里羼水)的形象。在整个咸亨酒店里,这样的一个小伙计自然是一个边缘人物,是真正的“小”伙计。那么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形象,这样一个让读者读来感觉到比较憨厚、比较朴实的小伙计,为什么会变成后来的那一形象(下一点详细阐述)呢?笔者以为这里要换一个视角来看小伙计!

什么视角?小伙计自己的视角。从整个行文角度来看,既然小伙计在课文中是以“我”的形式出现的,那就意味着刚刚所解读到的小伙计的形象,实际上是“我”眼中的自己的形象。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认识,那就是“我”在说小伙计的时候,一定是将自己的想法渗透其中的。比如说掌柜说“我”的“样子太傻”,那么在小伙计的心中,一定会有着两种感觉:一是对掌柜说法的认同,二是对掌柜说话的反抗。前一说法事实上得到了证实,因为在“短衣主顾”的“严重的监督之下”,我在卖酒的时候“羼水也很为难”,这在世俗的眼里就是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做生意的掌柜,还是喝酒的短衣主顾,都会觉得小伙计是傻的,这种逻辑即使延伸到当下的生活当中,也会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获得认同。

这就是社会现实,在这种现实之下的小伙计,他的形象其实就不是一个单纯的朴实的形象,因为在其内心其实是想摆脱这种傻的。也正是因为内心中这一想法的存在,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世事的变化,小伙计的形象也在发生着变化。

二、小伙计后来的形象

毫无疑问,《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经典之作。有研究者明确指出:在小说中,作者不仅对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悲剧形象进行了刻画,同时也以视角转换、对比描写、叙述主体年龄变化等方式对另一类小人物“小伙计”的悲剧形象进行了刻画,并对其背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2]在这里将小伙计的形象界定为悲剧形象,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其实在很多读者的眼里,小伙计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没有显赫的社会地位,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就只是一个小伙计。那么就是这样一个小伙计,为什么会说他是悲剧形象呢?这一方面是因为小伙计自身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孔乙己这样一个形象的衬托。

就前者而言,如同上面所分析的那样,在作为小伙记的“我”的心中,肯定是想摆脱“傻”这一形象的,因为这是人之常情,只要是一个正常人,都不愿被别人说成是傻。小伙计在咸亨酒店里所处的位置,是与顾客接触最多的位置,其所见到的绝大多数都是很普通的短衣主顾,小伙计与这些人相对平等,因此无论是在语言行为上还是在心理上,小伙计与这些人更容易形成心理上的共振——这种共振体现在课文当中,既有对短衣主顾们语言与行为的附和,也有在不知觉中体现出来的下意识的行为。应当说在小说当中,无论是语言和行为上的附和,还是小伙计自己的下意识行为,描写都是非常丰富的。

比如说,我认同了“听人家背地里谈论”,相信了虽然“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是因为“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所以“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认同了孔乙己“好喝懒做”且“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正是因为认同了这一点,所以对于后来所发生的一些事情来说,在小伙计的眼里总是顺理成章的。这里有一个重要的描写,那就是“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这也是经典的一句话,在解读这句话的时候,应当认识到在“众人”当中其实也包括小伙计自己,而店内外之所以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实际上就是因为包括小伙计在内的人都在取笑孔乙己的基础上建立起了自己的“快活”。实际上到这个时候,原本与孔乙己一样都处于社会底层的小伙计,却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对孔乙己嘲笑基础之上,这是分裂的表现——后文所说的“在这些时候,我可以附和着,笑掌柜是绝不责备的”,这其实也是小伙计分裂的表现,掌柜在这一刻对其的“认同”,使得小伙计迷失了自己,这才是旁观者也就是上述评价者所用“悲惨”的根本原因。

就后者而言,孙伏园所说:“《孔乙己》的作者,把创作的镜头,放在一个小酒店学徒的身上,凭了他来摄取一个酒店顾客(孔乙己)的肖像。”[3]

比如说,课文中一开始写孔乙己形象的时候,说“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在很多课文解读者的视野里,这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句话。“站着喝酒”与“穿长衫”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这是一个鲜明的对比:站着喝酒说明喝酒者很穷,穿长衫说明这个人有文化,两者结合在一起就说明这是一个穷且有文化的人。但是实际上孔乙己还不只是这样一个形象,因为在这句话当中还有“喝酒”这样的一个词,这说明这个穷且有文化的人是好酒的!这样的三重形象叠加在一个人身上,对于作为小伙计的“我”,是一种怎样的认识呢?

很显然,小伙计并没有因为其有文化而付出一丝尊重,因为在咸亨酒店这样一个小世界里,有文化与否并不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重要指标,无论是对于掌柜来说,还是对于小伙计来说,“喝酒”者才是受欢迎的,有钱的也就是能够坐着喝酒的,才是受欢迎的。而偏偏孔乙己这两种条件都不具备,所以在小伙计的意识里,孔乙己这样一个人的价值是极其有限的——也不能说毫无价值,毕竟其总能够“排出九文大钱”,有时候还能够教我识字……但是总体而言,从课文的上下来看,小伙计对孔乙己这个人的形象起到了陈述与衬托的作用。

应当说,孔乙己的形象基本上都是借助于小伙计的陈述来建立的,可以说孔乙己这个人物的形象就折射出小伙计的人生观。所谓言为心声就是这个道理!也因此当读者感觉到孔乙己这个人可怜又可恨的时候,某种程度上讲也正是小伙计这个人可悲的时候。尽管孔乙己身上确实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但是总体而言,这是一个社会底层的落魄文人,对其怜悯之情才应当是主流,但是在小伙计的眼中,孔乙己的存在与否、生死与否,已经变得不再重要,这种漠视实际上才是鲁迅笔下社会的空气的残酷。这也是小伙计的悲剧!

三、小伙计改变的原因

纵观小伙计这个人物形象的演变,可以发现其在不同的角色之间切换,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掌柜对他的看法。绝大多数情况下,掌柜都认为小伙计是傻的,因此严格来讲,小伙计并没有走入掌柜这个层次的人的世界;但是偶尔小伙计与掌柜之间也是可以处于同一个世界的,这个时候就是取笑孔乙己的时候。这里要注意课文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描写,就是“我(也就是小伙计)可以附和着笑”。“附和”是什么意思?值得研究!是小伙计真的想笑呢?还是小伙计是跟在别人后面笑呢?

在笔者看来,这两种情形都是存在的。通过这句话上面的大段描写,可以发现小伙计与孔乙己之间,实际上是一个看客与被看客的关系,如同上面所说的那样,小伙子对孔乙己并没有太多的怜悯之情,这也就意味着他在看到孔乙己那些形象、看到对孔乙己的那些评价之后,必然会像“众人”一样“哄笑”的。

那么为什么小伙计又认为自己是附和着笑呢?在笔者看来,这是对掌柜的一种谄媚。因为掌柜在见了孔乙己的时候,也“每每这样问”——“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尤其是在看到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的时候,掌柜就会笑了起来。在小伙计的眼里,掌柜是一个高高的存在,掌柜与小伙计的关系决定了两者之间只能是上层与下层的关系,作为一个小伙计,看到掌柜发笑的时候,就附和着笑,而掌柜也心知肚明,甚至还能在这种附和的笑当中获得一丝成就感,所以自然就“绝不责备”了。

对于小伙计这个人物形象而言,其一方面身处社会最底层,原本与孔乙己并没有质的区别。但是可能因为在他的背后“荐头的情面大”,所以在他的内心存在着一丝优越感,因为有了这一优越感,所以他在孔乙己的面前可以放肆地笑;但是在掌柜的面前,它又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底层人,没有任何的心理优势和实际优势。所以总的来看,小伙计在孔乙己面前是有心理优势的,在短衣主顾面前是可以融入的,在掌柜的面前是卑微的。

小伙计这样一个人物形象,无论是在鲁迅先生所写的课文当中,还是在现实生活当中,都是客观存在的。乃至于在当下,说存在这样的人,也不无不可。实际上也正是因为鲁迅先生所刻画的这个人,在社会与历史当中有着持续的“生命力”,所以这篇课文才成为经典。某种程度上讲,小伙计这个人物的形象比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的生命力更强,所以在解读《孔乙己》这篇课文的时候,小伙计这个形象更加不可忽视。

猜你喜欢

小伙计掌柜小人物
第一次做“小掌柜”
元宇宙大爆炸
曾四斤:一年卖出2000万的旗袍『掌柜』
农活托管 让农民当上“田掌柜”
被优待的驴子
一只蛐蛐一张犁
从《述善集》看元代小人物的创作
敬畏
把自己看做小人物
小人物的施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