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药联合治疗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临床观察*

2022-03-15赵海丰王立恒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阴虚阳高血压病病患者

赵海丰 王立恒 伊 璠

(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针灸推拿科,辽宁 大连 116000)

高血压病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特点,由多基因遗传、环境及各种危险因素相互作用所致的临床综合征,是我国目前非传染性疾病中患病率最高的疾病[1]。动脉压的持续升高会导致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并伴有全身代谢功能异常,往往会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脑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以及慢性肾功能衰竭等多种并发症,是心脏病和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对本病的防治已成为当今医学界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大规模的临床研究证实了西医降压药物的疗效,也是大部分高血压患者广泛选择的治疗药物。西药降压作用显著,起效较快,但有效控制血压的同时,对症状的改善不甚理想,而且各种类别的降压药物都有一定的不良反应,需终生服药,而长期服用会产生耐药性[2]。针药并用联合基础降压药疗效平稳,降压持续时间长,不良反应少,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防治靶器官损害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大量临床病例资料表明,高血压患者证型多为阴虚阳亢型。笔者运用针药并用联合基础降压药治疗阴虚阳亢型高血压患者,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大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13 年1月—2015 年1 月收治的93 例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患者,按数字随机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2 例,其中男性患者29 例占56%,女性患者23 例占44%;年龄32~71 岁,平均(56.19±7.37)岁;高血压病1 级21 例,2 级31 例;病程最短8 个月,最长23 年,平均(6.79±1.36)年。对照组41 例,其中男性患者22 例占54%,女性患者19 例占46%;年龄35~69 岁,平均(59.41±8.16)岁;高血压病1 级18 例,2 级23 例;病程最短1 年,最长21 年,平均(7.83±2.26)年。2 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高血压分级等情况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该临床研究的实施符合《赫尔辛格宣言》和大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的相关伦理要求。批准号序号:DL2013(03)号。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3]中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制定。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中的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辨证标准制定。主症:眩晕或/和头痛,头重脚轻。兼症:腰膝酸软,手足心热,心烦失眠,耳鸣健忘、舌质红少苔,脉弦细数。

1.3 纳入标准(1)符合1、2 级原发性高血压病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阴虚阳亢证诊断标准者;(2)年龄在18~75周岁者;(3)原发性高血压病,1 周内不同日,3 次测量血压,血压达到诊断标准者;(4)未服用抗高血压药物,或已用药但停药2 周者;(5)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 排除标准(1)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2)合并有心、脑、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疾病、精神病者;(3)对本药过敏者。

1.5 治疗方法

1.5.1 治疗组 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0950224)加针刺联合自拟养阴平肝汤治疗。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每次5 mg,每日1 次,为基础用药治疗。

针刺治疗:风池、曲池、合谷、太冲、三阴交、太溪。操作方法:患者取坐靠位,行局部常规消毒,风池采用指切进针法,向鼻尖斜刺(上海康年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Ø 0.35 mm×40 mm),深度为0.8~1 寸;曲池、三阴交、合谷直刺1~1.5 寸,太冲、太溪直刺0.5~0.8 寸。针刺得气后,风池、曲池行捻转平补平泻法,三阴交、太溪行捻转补法,合谷、太冲行捻转泻法。每日治疗1 次,留针20 min。

方药治疗:予养阴平肝汤煎服。方药组成:天麻15 g,钩藤25 g(后下),石决明25 g(先煎),牛膝20 g,杜仲25 g,夜交藤30 g,山萸肉20 g,山药15 g,熟地黄30 g,枸杞子15 g,白芍20 g,甘草15 g。服用方法:上方每日1 剂,加水煎,取汁400 mL,分别于早饭前、晚饭后0.5 h 各服用200 mL。

1.5.2 对照组 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每次5 mg,每日1 次。2 组均以连续治疗4 周为1 个疗程,观察1 个疗程。治疗期间停用其他降压、降脂等影响血压的药物。

1.6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相关标准制定。

1.6.1 血压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舒张压下降超过10 mm Hg(1 mm Hg≈0.133 kPa),且达到正常范围,或舒张压虽未降至正常范围,但已下降超过20 mm Hg 或以上;有效:舒张压下降不及10 mm Hg,但已经达到正常范围,或舒张压较治疗前下降10~19 mm Hg,但未达到正常范围,或收缩压较治疗前下降30 mm Hg;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者。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6.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证候积分:主症每项按无、轻度、中度、重度4 个级别分别计为0、2、4、6分;兼症每项按无、轻度、中度、重度4 个级别分别计为0、1、3、5 分。中医症状疗效标准:显效:原有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显著好转,证候积分较前减少≥70%;有效:原有临床症状、体征均有明显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但不足70%;无效:原有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好转,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7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资料应用SPSS 19.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所有计量数据用()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用Ridit分析。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值变化比较 2 组患者治疗前收缩压、舒张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 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降低水平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 组患者间收缩压、舒张压降低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2 组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比较(,mm Hg)

表1 2 组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比较(,mm Hg)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

2.2 2 组患者血压疗效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69%(43/5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49%(33/41)。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表明治疗组在降低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患者血压上与治疗组疗效相当。

表2 2 组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患者血压疗效比较

2.3 2 组患者治疗前后证候积分比较 2 组患者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 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所下降(P <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表3 2 组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患者治疗前后证候积分比较(,分)

表3 2 组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患者治疗前后证候积分比较(,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bP<0.05。

2.4 2 组患者中医症状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84.62%(44/52),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51.22%(21/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4。

表4 2 组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患者中医症状疗效比较

3 讨论

3.1 中医学对高血压病阴虚阳亢证的认识 在传统中医文献中没有关于高血压病的名称记载,根据其对靶器官如心、脑、肾以及视网膜等脏器的损害,结合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如头晕、耳鸣、头痛、失眠等,可将其归入中医内科学的“眩晕”“头痛”等范畴[5]。中医学对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很早就有深刻的认识。《灵枢·海论》曰:“脑为髓之海……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证治汇补》言:“以肝上连目系而应于风,故眩为肝风”。《临证指南医案》指出:“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头为六阳之首,耳目口鼻皆系清空之窍,所患眩晕者,非外来之邪,乃肝胆之风阳上冒耳……此症之原,本之肝风”。由此可见,高血压病多由肝肾阴虚,水不涵木,阴不系阳,肝风内动,上扰头目所导致,属本虚标实,临床多见阴虚阳亢证[6],以眩晕、头痛、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耳鸣健忘、心悸失眠等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其病位在肝,根源在肾,治疗时应以滋肝补肾为主,兼平肝潜阳。

3.2 针刺治疗选穴探析 风池属足少阳胆经,为足少阳阳维之会,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二者合用具备平肝潜阳息风之功效。太冲为足厥阴肝经之输穴、原穴,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针灸穴名解》云:“合谷、太冲各二穴,名为四关,以其能大开通也”。合谷、太冲相配,一阴一阳,一气一血,一脏一腑,一升一降,可使阴阳经相配、气机升降平衡、气血脏腑同调[7]。三阴交属足太阴脾经,系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三阴并补;太溪为肾经原穴、输穴,可以滋肾阴,滋养脑髓。现代研究表明[8],针刺相应穴位能降低交感神经紧张程度,从而引起血管反射性扩张,使得血管网重建,恢复血管壁弹性功能,具有良好降压效果。

3.3 养阴平肝汤的组方特点 养阴平肝汤合天麻钩藤饮与左归丸二方之精华,以补肾阴、抑肝阳为原则治疗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方中天麻、钩藤平肝熄风降火,与石决明合用,增强镇肝潜阳之效;牛膝引热下行,活血通络,配以杜仲可增强补益肝肾之力,从而强腰膝,壮筋骨;夜交藤养心安神;熟地黄养肾益精,以填真阴;山萸肉、山药养肝滋肾,二药共助熟地黄滋补肝肾之力;枸杞子补肾益精,养肝明目;白芍敛阴以制亢阳,甘草调和诸药,二者配伍,酸甘化阴,养血柔肝[9]。诸药合用,为滋阴潜阳、标本同治之良剂。

3.4 针药联合治疗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的效果评价 通过对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加针刺联合养阴平肝汤治疗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患者52 例的效果观察,并与单一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患者41 例对照,2 组降压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69%(43/5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49%(33/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提示治疗组降压疗效与对照组相当。2 组治疗后证候积分与症状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说明针药联合疗法在改善高血压病患者阴虚阳亢证候群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单一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的本质是脏腑气血功能失调[10],由证候所反映出来,因此,改善证候比单纯调降血压更加具有实际意义。针药并用联合基础降压药不仅具有降低血压作用,而且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这是本法的主要优势。高血压病发病率高,并发症多,迁延难愈,今后在临床上还需对其他证型的高血压病进行更加深入的观察研究。相信随着中医药诊疗技术的不断提高,中医药疗法会在高血压病的防治领域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阴虚阳高血压病病患者
陈金水教授辨证治疗老老年高血压病临床经验总结
急诊中西医结合治疗对高血压病眩晕患者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为罕见病患者提供健康保障
中医名言拾粹
节能技术在呼吸病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心电向量图诊断高血压病左心室异常的临床应用
职业病患者应用高压氧治疗的效果研究
磁珠压耳穴联合引阳入阴按摩对阴虚阳亢型高血压失眠患者的影响
八三感怀
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40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