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天新征

2022-03-15戴敏

神剑 2022年1期
关键词:测控吊装集装箱

戴敏

天空湛蓝纯净,海面波澜壮阔。乘着海风,踏着波涛,承载着亿万人的殷切期盼和真诚祝愿,奔向辽阔神秘的海域,远望人挥洒着大汉铁骑无往不胜的豪迈气概,奔腾在气势磅礴的海面上,去搏击风浪、拥抱那璀璨的星辰,洁白的浪花拍打着船舷,蓝色的航迹不断延伸……

通江达海是远望

从渤海之滨到南海之涯,再到冲上太空,承担“天地运输走廊”重任的长征五号、七号运载火箭在天津完成制造总装后,如何运抵海南成为困扰大家的现实问题。

据了解,自1970年4月24日首次使用长征一号火箭发射第一颗东方红卫星开始,我国一直在2.25米和3.35米这个系列的平台上进行运载火箭优化和生产,而火箭3.35米直径的可以通过铁路运输,大火箭5米直径的,铁路运输满足不了,只能通过空运和海运。为此,专用火箭运输船应时代需求而生。

海南文昌发射场,是我国继酒泉、太原、西昌三大发射场之后建设的第四个航天发射场,具有纬度低、发射效费比高、射向宽、残骸落区安全性好等优势。远望21号、22号两艘火箭运输船与海南文昌发射场同时设计建设,船上安装了一整套海上环境保障系统和减摇减振设备,使火箭货舱内始终维持适宜的温度、湿度、盐度,火箭集装箱过载环境数据实测值优于铁路和公路运输。

2012年4月1日,远望21号船在江南造船厂开工建造后,接船人员与船厂、设备研制厂所密切协同,紧锣密鼓地完成初上船台、船舶下水、设备装船、近海试航等工作。2013年5月6日,完成各项测试的远望21号船正式交付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使用。姊妹船远望22号船也于2013年6月28日交付使用。

在设计建造过程中,为了满足火箭海上运输温度、湿度、盐度和重力加速度要求,远望号火箭运输船专门配备了货舱环境控制系统、火箭集装箱装卸储存系统和船舶姿态监测控制系统,安装使用了120吨的全回转克令吊、U型减摇水舱、抗横倾装置、变频舵机等先进设备。通过优化结构设计,突破一般运输船舶构造格局,远望号火箭运输船以远洋散货轮为基础,有效解决了浅吃水船舶稳定性、大开口货舱气密性、狭窄航道船舶操纵性和专用集装箱系固全柔性四大技术难题。

远望号火箭运输船是我国首型专用火箭运输船,火箭运输船船长130米,型宽19米,高37米,满载排水量9000吨,抗风能力可达12级以上。船上安装了两台120吨起重机,能够安全吊装大尺寸火箭或火箭分段集装箱。

2016年5月4日,远望21号船抵达天津港后,有序完成了火箭助推器、一级、二级箭体等21只共计410余吨集装箱装船作业后,于5月8日驶离。而后,途经渤海、黄海,驶入东海,穿过台湾海峡,进入南海,整个航行过程中经过大雾大风浪,穿越渔船渔网密集区,安全通过清澜港航道,于5月14日安全抵达海南,航程约2400海里。

海上运输期间,长征七号火箭面临吊装和货舱环境保障的考验。他们成立安全巡视小组,严格落实日巡视制度,全面强化质量管控,重点对长征七号火箭货舱温湿度和盐度以及集装箱绑扎系固情况加强监控,确保了火箭的海上运输安全。

远望21号船抵达海南清澜港码头,将在这里完成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新型运载火箭长征七號的吊装卸载任务。这是我国首艘火箭运输船首次公开亮相,执行火箭海上运输任务。

吊装过程中,在船长史开的精心组织下,远望21号船的全体人员克服不良气象条件、吊臂转动和集装箱起吊引起的船体重心改变等不利因素,以船体横倾始终不超出1.5°范围,顺利完成了火箭集装箱的吊装卸载作业。

5月初的海南文昌是全年温度最高的时候,炽烈的阳光炙烤着大地,远望21号火箭运输船此刻正停靠在文昌清澜港口,甲板上的温度已经高达60多度。然而十多天前,远望21号从母港出发航行到天津港口,天津正值初春时分,气温相对较低,略微清冷的海风吹得船员还是有些瑟瑟寒意。可是当船停靠海南了,全船几乎半数多人患了感冒,这是快速气候变换带来的后遗症。

吊装手张山东也明显意识到感冒带来的不良反应,额头微微发着热,嗓子疼痛难忍,鼻子呼噜呼噜的不通气。可是他不动声色,仿佛丝毫不愿流露出感冒的迹象,就这么偷偷扛着。但这一切还是被细心的徒弟万诗雨发现了,“哥,赶紧吃药呀,就要进行吊装任务,身体可要保重啊!”张山东用闷闷地鼻音回应道:“保持头脑清醒,我可不能吃感冒药,容易犯晕,你赶紧过来,我们俩再一起复习一遍吊装操作流程。”

“吊装部署,人员按部署就位!”一阵急促的铃音信号响彻码头,空气之中弥漫着紧张与凝重,这毕竟是远望人第一次执行首飞运输任务。张山东只来得及草草地啃了两口馒头,就戴上安全帽到甲板集合了。耀眼的太阳光刺得人睁不开眼,甲板上呼呼的风吹得衣服都有些飘浮起来。

海南文昌地处亚热带高压,属于台风下沉气流,这时风力大约5级,阵风达到七级。吊装作业要求6级风就要停止。可是任务不等人,上吊车之前,万诗雨和张山东相互信任地点了点头。

此次吊装任务中最大的物件就是长征七号火箭的助推器,火箭一级箭体,装在一个长30米、高4.8米,宽4.4米的集装箱里,重达几十吨。这样的庞然大物显然需要两台吊车的密切配合,才能将其从深深的船舱底部吊装到岸上。张山东和万诗雨分别坐在两座吊车里进行吊装操作,他们将红色的吊钩同时缓缓放到深深的舱底,司索员精准地将吊绳吊具安装在庞大的集装箱上。调度员通过对讲机下达了起吊口令。张山东冷静地操作着手中的按钮,感冒并没有影响他的发挥,万诗雨在另一边紧密地配合着。两台吊臂将巨大的集装箱稳稳吊起,缓缓在空中移动,半空中的阵风风力很强劲,吊装手细微地转动着手中的摇杆,努力控制着吊速和方向,一切运行良好。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天边飘来的乌黑云团在远望21号的上空电闪雷鸣,顷刻间码头风雨大作。巨大的集装箱悬浮在半空中,两位吊装手根本无法看清外面的情况,码头工作人员也陷入一片昏暗之中。但此时,无论是操作员还是各岗位人员都井然有序,并没有出现慌乱。张山东通过对讲机告诉徒弟,要稳住,根据风力的方向调整吊钩,确保集装箱的平稳,确保箱体内火箭的安全。

短时雷雨大风过后,天空立刻放晴,巨大的集装箱被安稳地吊装到大货车上。张山东这位一米八的山东大汉坚持带病在岗位上圆满完成了长征七号火箭的海上吊装任务,任务结束后他因为感冒加重,而不得不治疗休息。

2016年6月25日,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发射场首飞圆满成功,远望21号船早早完成长征七号火箭的吊装和海上运输任务,为火箭成功首飞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然,长征七号火箭首飞海上测控任务,由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远望5号测量船单船执行,圆满完成了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及搭载载荷试验段,共6个圈次的海上测控通信任务。远望5号船的测控设备发现目标及时,捕获跟踪稳定,遥外测数据发送正常,各类信息交换正确。

作为长征火箭家族中划时代的奠基型号,长征五号堪称“大块头”:高个头——总长近57米,立起来约有20层楼高;粗腰围——箭体直径达5米,捆绑4枚3.35米直径助推器。因此,单船难以满足运输要求,远望21号和22号船首次组成编队运送。

同年的8月16日上午九时,在编队负责人曹志宜同志的带领下,两艘火箭运输船先后安全驶离母港,并于20日抵达天津港。装有长征五号火箭产品、运输保障和电气测量设备,总重量超过1000吨的40件集装箱顺利登上两艘远望号火箭运输船。

长征五号火箭,大伙都亲切地称之为“胖五”,与长征七号火箭相比,集装箱的数重量是其2倍,单船难以完全装下。这也是此次两艘船编队运送的主要原因。

不仅这样,“胖五”的个头儿也不小,单单从分段集装箱就可见一斑。非标准集装箱主要装载箭体,箱体尺寸大小各不相同。最大的装有火箭一级箭体的集装箱长度达到30余米,约为国际20英尺标准集装箱的6倍。

出航前,远望22号船的船长王胜英多次组织船员对“胖五”的情况进行研究,为此次海上运输任务做足了功课。

此时的西北太平洋海域恰逢台风高发季。出航伊始,今年第10号台风“狮子山”就在日本海以东海域迅速向西移动。按照预报的台风移动路线,船队将在东海海域遭遇“狮子山”袭击,这将对船舶和火箭安全造成致命伤害。

“转向了!台风移动转向了!”远望22号船气象技師于书忠进行了精准预报,“‘狮子山’已经转向东北,不会影响船舶安全航行。”无独有偶。一股中强冷空气从我国内蒙古地区一直南下,导致近期我国近海海域温度剧降,并形成强对流天气。

远望号火箭运输船队驶出天津港后,在这股冷空气和“狮子山”的尾随下,连续两天大风浪航行,瞬时阵风已超过7级。一切都只为把“胖五”安全送到家。船队多次组织气象会商,密切关注台风移动,研判复杂气象海况,及时调整航行计划,同时对来往船舶和近海渔网加强观察瞭望,让“胖五”稳稳前行。

9月1日,远望号火箭运输船队抵达了海南清澜港,海上运输完美落幕。

整个吊装环节中,因为平稳精准安全的要求,吊装操作手一直要保持精神高度紧张。货舱20多吨重的二层舱盖吊在30多米的钢索下,稍有风吹就有很大摆动,舱盖要在5厘米的范围内,不触碰舱壁安全出入舱,难度可想而知。两台船载起重机吊塔之间的距离为30米,双臂联吊非标准集装箱时,就需要两名操作手默契配合,吊臂的转向、仰角、转速都要精确把握。

为了精准吊装,吊装技师江成波可是下了苦功夫。他带领吊装操作手张山东、万诗雨和金波等人员,用起吊油漆桶的办法,练就了“百步穿杨”的绝活儿。

火箭运输船初建伊始,江成波被选调到了船厂参与船舶监造工作,面对陌生的工作环境,全新的吊装设备,江成波没有退缩,强烈的使命感让他在船舶监造中看到了学习的机会。白天,他跟随船厂师傅学设备操作,晚上,他熬夜加班学习设备的工作原理和专业理论知识,短短三个月,将吊装设备的使用融会贯通。随着新船下水,江成波也迎来了“大考”。考核当天,各级领导都来到码头岸边观看,江成波泰然自若地走进了吊车驾驶室,精准操控模拟集装箱从高空缓缓落下。2米、1米、50厘米、20厘米……在大家的注视下,江成波完美地把集装箱放在了货舱内。吊装结束后,领导激动地握着老江的手说道:“吊装王!名副其实的吊装王!”

长征五号运输任务前,江成波又开始带着班组没日没夜地检修设备。盛夏的江南,吊车上闷热潮湿,实时温度高达45摄氏度,为了细致地排查每一个角落,每一组器件,江成波在设备间内至少都要待上四五个小时。四十岁的老江,看起来要比同龄人苍老得多,大家看着有这样的老同志带头,船员们都铆足了干劲。

航天事业万人一杆枪。为了任务圆满完成,船员们在四海疆场上同舟共济,用奉献诠释着每个人的航天梦想。航海员和轮机员都是“三班倒”。所有值班的船员,生物钟基本处于紊乱状态。

驾驶室里,航海员站着值班瞭望,一站就是4个小时,很多人都有不同程度静脉曲张;机舱里高温高噪,一般人不出5分钟便心烦意躁、大汗淋漓,轮机员坚持每半小时巡视一遍设备,每次都需要20分钟;每艘船仅有的两名厨师,每天保障一日四餐,洗刷餐具200多套……

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党委书记亲率先遣组,在文昌清澜口岸迎接长征五号首飞火箭和运输船全体船员。船员们顾不上休息就紧锣密鼓地开始了火箭集装箱卸船工作,吊装各岗位,战酷暑、斗疲劳,加班加点、通力协作。

海南的夏天酷暑难耐,钢铁甲板上温度超过60摄氏度,吊装工作人员和司索员在这样的环境下作业几天后,都要晒掉一层皮。正是冒着这样炎热的天气,他们一干就是三天。9月3日,随着最后一只集装箱安全卸船,全体吊装人员用责任与汗水,为“胖五”首飞火箭的海上旅途,画上了圆满句号。

2016年11月3日,世界的目光再一次聚焦到这个极具浪漫色彩的滨海航天发射场。我国最大推力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在海南文昌发射场点火升空。

万里之遥的太平洋上,远望5号、6号、7号船也已抵达预定测控海域,接力完成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海上测控任务。

“胖五”的成功发射,不仅代表着我国航天产业的新高度,也是我国运载火箭升级换代的里程碑,更是中国卫星海上测控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标志。

海上测控的“新王牌”

2016年7月12日,我国航天远洋测控事业发展迎来新机遇,自主研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我国最新一代航天远洋测量船“远望7号”正式入列,进一步壮大了航天远洋测控力量,远望人以崭新的面貌行进在“中国梦”“航天梦”的康庄大道上。

时间追溯到2014年10月10日,远望7号船在江南厂开工建造,她是功勋测量船远望2号船的传承者。远望2号船于2009年停航到这一天已经有五年之久,可是远望2号船的精神并没有停歇,一群伴随着她出征过大洋的远望人,无不期盼着能够再次跟随着她的脚步,征战大洋劈波斩浪、直指苍穹打捞辉煌。

远望7号船历时1年多建成下水,船长220多米、高40余米,满载排水量近3万吨,可抗12级台风,自给力100天,能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南北纬60度以内的海域执行任务,同时满足特定航道的航行要求。相比于现有的航天测量船,远望7号船的设计建造融入了创新发展理念,遵循了国际工业新标准,采用了很多新技术、新工艺。远望7号船是首批按照安全返港要求进行设计的船舶,安全性能将大幅提升;全新升级的测控系统将有效推动航天远洋测控能力的新突破;动力系统的升级和舱室结构也得到进一步优化;气调保鲜库、机械化码头装卸系统等也使得生活保障方面更加有力。

船舶从第一块钢板焊接、第一台设备装船、第一座天线架设……作为远望2号船的最后一任船长和远望7号船的第一任船长,周云山注定是肩负着厚重历史使命的。历史非常玄妙的是远望7号船开工建造的这一天,恰恰就是周云山船长的生日。为按期完成船舶监造、设备装船任务,他带领大家以船为家,吃在船厂、睡在集装箱,夜以继日攻关。直到试航东海,远望7号驶入一片蓝色的疆场,这其中熔铸着远望建设者无数的汗水和智慧。

设备的精度关系着试验任务的成败,船体建造则关乎船舶和人员的生命安全,一个个焊缝、一段段管路、一块块支架,都丝毫马虎不得。全船密密麻麻的管路错综复杂,只有在建船时摸清这些管路的位置走向和功能作用,才能为远望7号船未来几十年的维护检修与安全航行打好基础。大家都知道,不经历这个过程,以后就要吃更大的苦。聚沙成塔,遍布全船的十幾个系统,被年轻的创业者们一点点从图纸上搭建出来。

在这热火朝天的建船现场,有个年轻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青春的脸庞闪烁着坚毅的光芒。他的名字叫张玉朋,山东小伙,之前就在远望2号船那艘功勋测量船上工作。他被单位派送学习回来之后,就被安排到上海参加新船的建设。

张玉朋开始收拾整理老船的东西,该打包的打包,该寄回家的就寄回家,就要离开心爱的老船,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夜里,张玉朋失眠了,恍惚中他又梦见了父亲。“玉朋,祝贺你即将远征大洋,成为一名真正的水手。”一早起来,他看着搬得空荡荡的船舱,心里涌动着莫名的伤感,一会儿到二层,一会儿到四层,心里有千万个不舍。走到六层一个熟悉的住舱,他轻轻推门进去,这里一切如初。他静静坐在熟悉的床铺上,用手缓缓抚摸着床单,“爸爸,我就要去远望7号船了,有空我会回来看你的。”

1990年7月15日,在远望2号船工作的张志宏因劳累过度,不幸猝然病逝,全船上下为痛失这位年仅28岁的帆缆水手而伤心不已。那时,张玉朋才是出生56天的小婴儿。

9岁那年,他在妈妈房间里无意找到一个箱子,在箱子里面看到了父亲在船上工作时获得的一沓沓荣誉证书,当时,他心灵受到震撼,眼中热泪翻涌,深深被父亲一心为航天的敬业精神所打动。父亲去世以后,远望2号船的领导和同事每年都会到家里看望他和妈妈,在他们的介绍下,张玉朋慢慢知道了父亲的具体工作。听妈妈说,他是出生在“亚星一号”卫星发射成功的日子里,父亲还曾给他起过一个小名,叫“亚星”。从小“远望”就在他的心中打下深深的烙印,所以此生,他注定要继续父亲还未完成的航天海上测控事业。

人生若只如初见,一片冰心在玉壶。“再见,老船,我要出征了!”。张玉朋背着行囊,深情地回望远望2号船,转身踏上了新的征程。

嘈杂的环境、漫天的灰尘,“叮叮咚咚”里里外外响个不停,这就是远望7号船建造的现场。工作鞋、工作服、安全帽、口罩、护目镜、手套、手电是驻修人员每天巡检必备的装备。冬天还好点,可以挡风保暖,如果夏天还穿这一身的话,那可就遭罪了,稍微一活动就一身汗,还特别闷,捂得人心慌。每天巡检回来,所有人身上都是湿的、脏的。

在新测量船线缆查验工作中,张玉朋负责遍布全船500余根电话线缆的查验。跑得快、找线快,是他在岗位线缆查验工作中的撒手锏,他之所以有这个绝活,也是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接到线缆查验工作的任务后,张玉朋就开始紧锣密鼓地忙碌起来,查线工作准备、查线工具学习、线缆情况统计、线缆表格制作、人员分组规划、查验情况汇总……在繁琐的任务和劳累的工作面前,他没有抱怨,更没有退缩,以顽强的毅力和敢拼敢闯的精神,配合队组人员,圆满完成了新测量船电话系统线缆查验、设备装船、电话测试等多项任务,赢得了各位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好评。船上一位和张志宏共事过的老同事说:“这个小伙子真棒!他现在的表现仿佛让我看到了他爸爸当年的身影!”

2016年3月8日,初出茅庐的远望7号船在东海某海域试航。一份恶劣的天气预报送到了驾驶室:受寒潮影响,在远望7号船的航线上出现阵风10级、涌浪4米的恶劣海况。由于艏侧推试验时出现了异常,船舶机动的时间一拖再拖,导致远望7号船还未来得及避开就与寒潮相遇了。

宽阔的海面上波涛汹涌,骇浪滔天,就像一头巨大的野兽,让人望而生畏。一个波浪紧接着一个波浪,像一个个移动的小山一样涌过来,一个浪涌比一个浪涌凶猛,浪尖上泛着白色的水花,船舶在波峰浪谷中上下颠簸。人在船上行走摇来晃去,就像太空步一般。许多人因为负重明显感觉膝盖阵痛,晕船呕吐的人不在少数。狂风恶浪中,各项船舶试验依然有序进行着,各路人马都坚守着自己的岗位。

当时正值初春三月份,受西伯利亚冷空气的影响,在东海上形成了寒潮,试航的日期也就这几天,和大家预想的一样,这次的寒流无法避免了。处女航经历了四米的风浪,可谓是罕见,当然对新船来说也是很好的一次检验,对大家来说更像是一场生死考验,毕竟大部分人没有什么出海经验。

夜色来临,海面上风力逐渐加强,最大瞬时风力超过10级,船舶最大横倾角超过15度。狂风裹挟着大雨倾盆而下,咆哮的海浪拍打着黑暗的驾驶室,这次与寒潮的正面交锋,对首航的远望7号船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考验。零点时分,由于海况持续恶化,船头与涌浪相撞,发出“嗵,嗵……”沉闷而巨大的响声,使人恐惧、惊悸……导致船舶晃动愈加强烈,航海人员不停在海图室和操纵台忙碌着,短短的几步路,一不留神就要摔跟头。直到凌晨4点多,远望7号船终于成功从寒潮中突围。

直到穿过风浪,迎来天晴,他们仿佛又听到那熟悉的歌声“甲板上有人生,桅杆上有梦想”。这是歌曲《永远的航程》中的歌词,在远望2号船的时候大家就唱了起来。

2016年在我国的首个航天日上,习近平主席指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新一代功勋传人高擎旗帜,用热血和忠诚坚守着祖国最远的目光!他们前赴后继、继往开来,始终保持着奋进者的状态,在探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发展,在创新中突破,用青春与梦想描绘出一幅有特色的中国梦、航天梦和远望梦的人生画卷。

2016年7月12日,历时18个月完成建造的远望7号船正式入列远望号船队,这是我国测控通信能力更强、船舶安全性能更优、信息化程度更高、保障条件更好的新一代远洋航天测量船。

这支建造周期最短、形成测控能力最快的航天测控新生力量奔涌在新时代大潮中,在海天之间续写远望传奇,打造中国航天“新名片”。这艘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航天远洋测量船的建成,标志着我国航天远洋测控事业发展迎来新机遇新跨越,对我国航天测控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虎跃龙腾穿碧浪,层层阵阵滔滔,风云出我辈。7月24日,远望7号船奔赴太平洋某海域执行卫星海上测控任务,开启了远望7号船走向深蓝、逐梦海天新的纪元。

清脆的汽笛声,装载着无数人的梦想,离开了码头驶向了蔚蓝、驶向了大洋、驶向了神圣的使命。出发时天是晴朗的,阳光是热烈的,人们是激动的,因为她迎来了自己的首战。多少年的沉寂,多少年的蓄势待发,多少人的辛勤汗水,多少人的青春年华,在今天,终于踏上了征途。她离开码头时是如此的缓慢却坚定,当听到远航汽笛拉响的这一刻,有多少人将自己心中的无限情怀化作了热泪。

船长周云山在驾驶室抑制不住自己的喜悦心情,就在今天远望2号船的同志们已经期盼了许久,周船长心里明白,大家要将所有的激情与热血挥洒在远望7号上,为了她的辉煌灿烂,为了她的无限荣光。

首次出征太平洋,第一次执行卫星海上测控任务,船上科技人员面临着时间短、人员新、设备新、任务新、系统新等多方面压力挑战。为了确保万无一失,科技人员对设备进行了全方位检查的同时,还提前半个月进入任务准备,开展任务文书学习及各类联调演练10余次。临出航前,还专门组织了设备性能指标测试,确保参试设备以最佳状态参加任务。

8月6日清晨2时许,紧张而有序的船测控大厅里的数字显示屏上各类数据不停跳变,大家屏气凝神地端坐注视眼前的一切。

“叮铃铃……”全船响起警铃。

“一级测量部署!”随着清晰而有力的调度口令,这就意味着远望7号船进入测控任务的最后30分钟准备。

“5、4、3、2、1,点火!起飞!” ……

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承载着天通一号卫星,从大陆的西北腹地腾空而起,向着太平洋飞来。

“长江七号发现目标!”操作员眼疾手快,迅速转动操作杆,将屏幕中的亮点牢牢套住,目标已经在掌控之中。

“长江七号跟踪正常!遥外测信号正常!”

一声声坚强有力的声音,随着电波飞向太空……远望7号船取得首次任务的圆满成功。

伴着胜利的喜悦,正午时分,远望7号船行驶到了赤道。平滑的海面犹如丝绸一般,细腻而光洁,洁白的船儿包裹在碧波之中,仿佛美丽的挪亚方舟。这是远望7号船首次跨越赤道,伴随着照相机的阵阵“咔嚓”声,大家似乎要把这醉人心田的蓝色和勝利的欢笑,永久地留存在记忆之中。

2016年10月7日,远望7号船出海执行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任务过程中,直面任务准备时间紧、设备磨合期故障多发和气象海况恶劣等风险挑战,圆满完成了飞船太阳帆板展开、中继天线展开等关键弧段的测控任务,跑好了远望号船队海上接力测控的“第一棒”,创造了船舶列装到执行“国字号”任务用时最短的纪录。

任务完成后,远望7号船又急速南下,转战新的测控海域执行长征五号首飞任务。长征五号首飞任务当天,台风“米雷”在任务预定海域附近生成,并逐步向任务海区移动。能不能赶在遭遇台风前完成任务?有没有时间余量安全撤离?经过反复论证,远望7号船就地待命,在发射计划多次推迟的情况下,远望7号船冒着可能会被卷入台风的风险,惊险成功测控,最终安全撤离。

新征程带来新挑战。2017年4月20日,远望7号船作为天舟一号飞船“陆海接力”海上唯一的测控站,出色完成任务,创造了远望号船首次在任务中同时跟踪火箭和飞船,首次采用变航向测量的新突破。

2018年6月29日,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码头锣鼓喧天,圆满完成“鹊桥”中继星等3次海上测控任务的远望7号船胜利返航。

让远望7号船船长周云山非常荣幸的莫过于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的青年公开课《开讲啦》栏目,周船长在央视的演播厅里,向年轻观众讲述了远望号船与大海星辰相伴的传奇故事,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梦想融入事业,青春献给祖国。踏着航天强国的坚定步伐,在升级换代的“快车道”上,远望人抢抓机遇、乘势而上,远望号船队焕发着新的生机。

v

3166500338228

猜你喜欢

测控吊装集装箱
利用北斗RDSS实现对无人机的远程测控技术研究
大型设备吊装区域地下管道保护方法
改变集装箱供应链商业模式
台湾海峡两岸间集装箱运价指数(TWFI)
台湾海峡两岸间集装箱运价指数
集装箱与大熊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