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向先进企业学习,打造中国特色学徒制“太仓模式”

2022-03-15丁亮贺文瑾

职教通讯 2022年2期
关键词:太仓培训中心校企

丁亮 贺文瑾

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太仓中专)创建于1984年,原名太仓工业学校,是一所公办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由太仓市人民政府举办、太仓市教育局主管。学校是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江苏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江苏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江苏省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江苏省现代化示范性职业学校、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领航计划建设单位。

学校始终秉承“砺志 尚美”的校训,弘扬“求实 创新”的校风,恪守“敬业 爱生”的教风,践行“诚信 精艺”的学风。学校坚持“面向世界,面向学生,面向地方经济”的开放办学理念;以“学生是未来,将他育成才;学生是未来,一定能成才”为核心教育理念;把“助学生成才,让社会满意”作为基本办学宗旨;把“培养具有良好人格、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和较强职业能力、与国际接轨的技能人才”作为根本办学任务;把“为你的就业提供教育”作为使命;把“合格的现代社会人”作为基本培养目标。学校吸取德国“双元制”教育精髓,探索出一条“主动适应社会、主动服务社会”的校企合作办学育人之路,创造性地构建了中国特色学徒制“太仓模式”。为深入了解和解析该校“双元制”本土化实践密码,本刊编辑部编辑贺文瑾专程采访了太仓中专校长丁亮。

贺文瑾:丁校长,您好!首先非常感谢您接受采访。太仓中专是国内率先对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进行探索的学校,开展的“双元制”本土化实践在省内外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2021年是太仓中专实施“双元制”本土化实践20周年,您能介绍一下这2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吗?现在的实施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丁亮:谢谢您和《职教通讯》杂志对太仓中专的关注。太仓地处长三角,南毗国际大都市上海,西邻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在上世纪90年代,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就吸引了德国企业的关注。1993年,太仓市迎来了第一家德企——克恩-里伯斯(太仓)有限公司。随后的七年间,太仓的入驻德企达到了二十家,同时企业对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与工人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凸显。

2001年7月26日,由太仓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太仓中专、克恩-里伯斯(太仓)有限公司及慧鱼集团合作创办的“太仓德资企业专业工人培训中心”(简称DAWT)的合作协议正式签署。2001年10月29日至11月1日,中德高技术对话论坛第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德两国政府、企业界和研究机构的代表们聚首论坛。时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和时任德国总理格哈德·施罗德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在中德两国领导人的见证下,“太仓德资企业专业工人培训中心”等29个中德合作项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签约。此事被我国当代职教名家姜大源先生称为“中德职教合作进入一个新阶段”。

2004年8月,学校与舍弗勒集团合作成立“舍弗勒(中国)培训中心”,在机械加工专业开展“双元制”培养;2013年5月,与海瑞恩精密技术(太仓)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海瑞恩(太仓)培训中心”,在数控专业开展“双元制”培养;2014年12月,与森太集团合作成立“太仓中专-森太汽车专业工人培训中心”,在汽修专业开展“双元制”培养;2018年9月,与巨浪凯龙机床(太仓)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巨浪凯龙机床(太仓)培训中心”,在机电和工业商务专业开展“双元制”培养;2018年11月,与欧托凯勃汽车线束(太仓)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欧托凯勃(太仓)培训中心”,在机电和工业商务专业开展“双元制”培养;2021年1月,在太仓高新区的主导下,在中德产业园建立了“‘智控+’培训中心”,在工业机器人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2021年1月,与奕瑞影像科技(太仓)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奕瑞影像(太仓)培训中心”,在电子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

经过20多年的实践,目前,我校实施现代学徒制的专业达12个,涉及14个项目,共有119家企业参与;学徒总数629人,有17位企业专职培训师、209位企业导师和企业师傅指导学生进行工作本位学习。学校现有紧密合作企业281家;有现代学徒制教育部试点专业1个、江苏省试点专业2个、苏州市试点专业6个;有现代职教体系试点项目8个、五年制高职专业10个、省级现代化专业群4个;有省级现代化实训基地2个;与企业合作建成了3个“校中厂”、8个“厂中校”、43个企业“学习岛”。

贺文瑾:丁校长,刚才您在介绍的时候多次提到了“培训中心”,请问培训中心是如何建设的?培训中心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呢?

丁亮:我校始终把“一合作三建设”(全位性校企合作和师资队伍建设、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建设、教学工厂建设)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其中的教学工厂建设就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和企业培训中心建设。培训中心是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实施校企共同育人的统一体,是学校“学习岗位”和企业工作岗位之间的学习型“摆渡船”。它不仅是一个教学载体,而且是一个按照工作过程设计教学过程、在职业情境中开展教学的教育综合体,包含空间、设施等硬件和课程、教学情境、师资团队以及实施体系、运作模式等软件。2012年,德资企业慕贝尔汽车部件(太仓)有限公司注资入股“太仓德资企业专业工人培训中心”。德国慕贝尔集团董事长Karl-Heinz Muhr在其THE MUBEA WAY 1916—2016一書中这样记述慕贝尔选择落户太仓最重要的原因——“仅有的合理性就是慕贝尔得以参与克恩-里伯斯设立的培训中心(DAWT),根据德国工商行会(AHK)标准和德国‘双元制’体系培养技术员工”。具体而言,培训中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双主体”“双职能”的培训中心解决了工学结合中教学、生产、管理难兼顾的问题。一是“双主体”四位架构。培训中心的建设以学校和企业为两大主体,着力从规划、投入、运行、管理等四个方面进行跨界架构,在学校学习与企业岗位工作之间构筑了一个“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平台,弥补了工学结合中从学校专业技能教学到企业岗位技能培训对接中缺失的中间一环。二是“双职能”一体化架设。“双职能”即管理与教学职能。在管理层面,学校、企业共同成立校企联合管理委员会,下设培训中心,配备培训中心经理等管理人员。培训中心负责校企合作班从招生到教学、到就业期间所有事务的组织及管理;对照校企合作协议,督促合作方严格履行刚性协议;协调解决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开展良性互动。培训中心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独立运作,实行项目管理和单独考核,是校企合作的主体责任方。在教学层面,培训中心成立了培训委员会来确定校企双方各自的教育教学职责,明确专业技能教学的主要任务,组织教育教学活动。

其次,培训中心校企要素深度融合,解决了工学结合中企业文化、企业项目、企业师傅难融入教学的问题。一是以课程建设为核心,力推课程、教学团队、环境“三要素”共建。(1)在课程专家参与下,企业和学校通过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来设置课程,共同开发课程内容,再依据课程内容与实施过程来建设和改善培训中心。(2)由企业技术骨干和学校教师共同组成“双师型”教学工作团队。企业选拔技术骨干人员参加培训师认证培训,只有通过培训师资格考核的人员才能担任培训师。(3)根据职业特点和教学需求建设培训环境。例如:按职业特点布局设备加工区域、安全通道、企业文化墙或车间文化角等区域;按课程要求和教学班人数配置设备,按教学特点增设教学区、现场办公区、现场讨论区等。共建的培训中心既体现职业情境,又突出教育教学情境。二是以资源包建设为抓手,力促“三要素”共融。在共同参加德国专业教学法专题培训的基础上,校企教学工作团队走进生产车间,根据职业成长规律,以企业典型产品为项目,共同开发了融合单项技能、综合技能、岗位技能的专业基础、专业和岗位专长三个层级的项目教学资源包;借助企业的力量,以企業相关技术资料、设备资料、技术工艺等丰富教学资源,提升教学的贴合性和实用性;依托教学环境,基于工作过程,教学团队共同实施项目教学,促进各要素融合,实现了教学有配套的内容、配套的设备、配套的师资、配套的方法和手段。三是以产品升级为纽带,力促“三要素”共生。学校定期组织教学工作团队的教师到企业生产岗位进修,专业教师每年有一个月在合作企业进行生产岗位实践;企业培训师采用“3+1”轮换学习方式,即担任培训师满三年,必须回企业生产车间进行岗位轮岗工作一年,学习企业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标准,实现培训师技能提升与企业技术更新同步。校企教学团队根据企业的产品升级和技术更新,及时更新课程内容、教学资源,更新培训中心的设备、设施,实现了“三要素”共生。

最后,培训中心构建“四协同”育人方式,解决了工学结合中工学交替、理实一体、考核评价难深入的问题。培训中心通过校企合作,架设了协同教学管理、协同制订师资计划、协同实施教学和协同开展考评的“四协同”育人方式。一是协同开展教学管理。培训中心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课程教师负责制、教学例会制、学校班主任定期回访制等,在项目经理领导下,校企教学团队共同负责培训中心育人工作。二是协同制订教学计划。按照课程方案,校企共定合作专业班的“学校↔培训中心”小组轮换计划、教学计划、教学进程、教学内容、师资的配备及耗材申购等计划,有序安排培训中心育人工作。三是协同实施教学过程。“双师型”教学团队在共同备课的基础上共同实施教学,理论课教师侧重讲做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培训师侧重指导怎么做、怎么做得更好,共同围绕项目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通过过程重复及知识、技能递进,实现学生知识、技能的螺旋上升。四是协同开展教学考评。培训中心按照课程教学标准和在岗员工要求,从知识、技能、素养三个方面,围绕工作质量、专业知识、工作速度、社会行为、安全生产、文明生产、培训态度及培训内容记录等8个观测点对学生进行日常考核;每个项目结束时组织师生开展“面对面评价”,当面告知学生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并为其指明努力的方向。三年学习期间,与德企合作的现代学徒制项目的学生需参加德国工商大会组织的毕业考试一和毕业考试二,并由第三方评估合作教学质量。

贺文瑾:课程是育人的重要载体。请问贵校工学交替的现代学徒制课程是如何建设的?

丁亮:企业对产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更为敏感,因此,企业的要求、产业的需求就是我们培育人才的方向,这是我校在课程建设中一直坚持的理念,即向先进的企业学习,让学生在企业的氛围中成长。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在课程建设上,我校坚持校企合作共建。

一是组合式管理,专门化论证。学校和企业成立联合管理委员会,下设课程管理委员会负责课程的整体建设和管理。企业将人才需求的最新信息反馈给课程管理委员会,课程管理委员会经过分析、归纳,组织课程开发团队成员进行研讨,开发新的专业项目,对课程内容进行修订完善,并向联合管理委员会汇报,经过专家论证后实施,实现育人目标与企业需求的培训目标相融合。各专业负责人、企业负责人、培训中心经理组成培训委员会,在课程管理委员会的指导下组织教学实施,并及时反馈实施情况。联合管理委员会下设考试委员会,考试委员会将考试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课程管理委员会,从而形成课程实施的闭环管理。

二是专业化分工,按计划推进。项目负责人根据专业特长,对课程开发团队人员进行合理分工,如机械专业教师负责机械部分,电气专业教师负责电气部分。团队讨论确定各个教学项目涉及到的学习领域,然后将学习领域的开发落实到人,大家分工合作,制订开发计划,按照计划逐步推进,确定每个学习领域的主讲教师。

三是校企行联动,“双导师”参与。合作企业的培训师、师傅与学校的项目负责人、专业教师组建“双导师”团队共同开发课程。企业培训师、师傅负责实践课程的标准制定和资源开发,学校教师负责专业理论课程的标准制定和资源开发。“双导师”都需经过AHK/HWK(德国手工业行会)的专业教学法培训和专业教学项目训练,具备课程开发和实施能力。同时,行会作为第三方对课程开发进行过程指导和质量评估。

贺文瑾:从您的介绍中可以看到,贵校与企业合作的课程建设是非常扎实的。那么,贵校对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的教学是如何进行评价的?

丁亮:我们坚持采用多元化教学评价方式。一是基于“六步教学法”的指导性评价。“六步教学法”即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六步也是学生在企业完成一项工作任务的一个完整过程,“六步教学法”指导性评价位于第六步,即由教师对学生自我评价结果的正确性进行评价。比如:学生完成自动卷帘门的机械部件后,自己先进行工件参数检测,根据检测的误差范围给定分数等级;接着由教师进行工件参数检测,并给定分数等级;最后将学生自评和教师评定的分数进行比较,如果接近则总评分等级较高,反之则较低。评价结束后,学生需根据教师的指导意见重新回到“六步教学法”中的第二步——“计划”,进一步优化工作方案。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对自己的工作情况进行评价总结,了解自己的不足并不断修正,加强自我学习,努力提升自己。二是准员工评价。该评价引入企业对员工评价的内容和相关评判标准,对学徒在企业的学习从知识和技能、工作态度、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多元化考核,评价学生的企业学习和工作过程。三是面对面评价,学生、家长、老师、企业培训师和师傅全员参与。学校评价邀请企业培训中心主任、培训师、学生和家长参与,企业评价邀请班主任和学校专业教师、学生、家长参与。评价覆盖全部学生,通过面对面的考评引导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四是阶段性考核评价。学校与德企合作的现代学徒制项目由德国工商行会(AHK)上海代表处或德国手工业行会(HWK)作为第三方(AHK/HWK)组织毕业考试一和毕业考试二,考试内容由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和情景对话组成。毕业考试一一般安排在培养周期的中间,毕业考试二一般安排在培养周期结束时。具体考试工作由第三方(AHK/HWK)聘任组建的专业考官小组组织实施,考官小组通常不少于3人。多元化教学过程评价在监控教学质量的同时,帮助学生构建了完整的工作标准体系,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足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贺文瑾:现代学徒制课程建设与教学实施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请您介绍一下太仓中专是如何培养符合课程需要的“双师型”教师的?

丁亮:“双师型”教师应具有能培养符合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的素质,其内涵为既能进行理论课教学,又能进行实践教学。我们坚持校企共同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教学团队由学校教师团队和企业师傅团队组成。

首先,抓好教学团队的组建工作。一是学校教师团队。学校按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和学校与企业的教学分工,配备基础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一般学校基础课、专业课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不小于1:16。二是企业师傅团队。企业师傅团队由专职师傅和兼职师傅构成。专职师傅团队通常是由建有培训中心的企业按专职师傅标准配备的一定数量、专门负责学生培养的培训师组成;兼职师傅团队通常是由建有培训中心的企业和未建培训中心的企业按兼职师傅标准配备的一定数量、在工作岗位上指导学生学习的师傅组成,一般以5名兼职师傅作1名专职师傅计。企業师傅与学生比不小于1:8。

其次,加强教学团队的培养。一是组织专业课教师参加企业实践。学校每年安排近100人次专业课教师深入企业进行专业实践,走进高校进行专业学习和提升;组织基础课教师走进企业调研,撰写调研报告;每年选派5名左右青年骨干教师从学校脱产,到企业的生产线上去跟岗锻炼,学习企业管理、最前沿的设备技术等综合性知识。只有把教师放在企业的环境中去熏陶和锻炼,才能让他们具备企业最需要的知识、技能以及岗位能力,才能让教师成为真正的职业学校的教师,站稳职业学校的讲台,因为我们的学生在上学期间每天都在企业学习,他们在企业的时间要比教师长。二是实现德国职业学校教师培训模式本土化。一方面,学校联合德国手工业行会(HWK)成立了“中德(太仓)‘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中心”,开展“行动学习、双师培训、能力提升”的师资培养培训;另一方面,选派教师参加AHK工业大师(MEISTER)班培训和AHK培训师培训。近年来,学校共培养了65名德国标准的“双师型”教师。三是合作企业组织师傅团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法律法规等基础知识,开展相关教学方法培训,选送专职企业师傅参加省级及以上专门培训或企业培训师培训、AHK工业大师(MEISTER)班培训。此外,校企定期组织TCSVS(太仓中专校名英文简写)论坛和“双师”(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论坛,搭建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交流学习的平台。

贺文瑾:毋庸置疑,基于“双元制”本土化的现代学徒制已经成为太仓的一张特色名片,那么随着太仓经济社会的发展,未来太仓中专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呢?

丁亮:在太仓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太仓市教育局的支持和帮助下,太仓中专通过长期的本土化实践与创新,“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多方协同创设了基于“双元制”本土化的职业教育生态圈。学校坚持以“政府主导、主体融合、合同信守、工学交替、素质评估”为运行范式,以“德企为主的企业群、企业培训中心为核心的教学工厂(平台)系列、优质的‘双师型’教师团队”为保障条件,以“多元评价主体、素质化评价标准、面对面评价方式、行会介入的评价监控机制”为考评体系,利用区域内资源,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多方协同构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要、各方共赢的职业教育“太仓模式”。

新时代,太仓中专要充分利用区域优势,抓住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的机遇,紧紧围绕太仓市委、市政府和太仓市教育局的决策部署,深化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拼出职业教育“太仓速度”。

一是聚焦“领航品牌”,攻坚克难,高质量建设省领航学校。我校是江苏省中职领航计划建设单位之一,要根据省领航学校建设方案和任务书,凝心聚力打造“领航现代学徒制,培育未来大工匠”品牌,优化创建项目,细化创建任务,明确具体负责人,按月报告完成进度,提升阶段目标达成度,扎实推进各项建设工作,确保各项建设的有序推进,高标准建成省领航学校。

二是聚力“共担共施”,打造标准,不断彰显办学特色。由太仓市教育局承担、我校承建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人员能力评价规范》成功立项为2021年度第一批苏州市地方标准。为此,我校成立了“双元制”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专家指导委员会和编制小组,标准建设工作顺利启动。学校要以此标准建设为契机,建立现代学徒制系列化标准,深入推进“标准化+职业教育”的融合发展,打造现代学徒制标准新高地。

三是聚力“多元合作”,夯实基础,打造中国特色学徒制“太仓模式”。依托国家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机制,2021年,我校携手海瑞恩与广西容县中专、江苏宿城中专签订了合作协议,在数控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东西、南北跨区域联合培养;携手克恩-里伯斯与天津北辰中专在模具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跨区域联合培养。现代学徒制“太仓模式”的成功输出实现了跨省开花、民企结果。未来我们将携手在太德企探索实践“企—校—校”跨区域合作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辐射输出中国特色学徒制“太仓模式”;携手国企、民企,探索“一对多”校企合作模式,不断丰富中国特色学徒制太仓实践的外延和内涵。“十四五”期间,我校将努力实现高质量建成江苏省领航学校、高水平通过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一校两区”高质量运行的发展目标;坚持“做精做亮单招专业部、做大做强五年制高职、做特做优三年制中专”发展方向;深化“双元制”本土化实践,继续以“一合作三建设”为工作重点,重点围绕“领航现代学徒制,培育未来大工匠”品牌建设,完整地构建起基于“双元制”本土化的现代学徒制“太仓模式”,使我校成为扎根江苏、引领全国、世界水平的一流中等职业学校,为太仓打造中德中小企业合作示范区、“双元制”人才培养创新区提供人才支撑。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和新机遇,我将带领太仓中专全体师生员工,坚持面向世界、面向学生、面向地方经济的开放办学理念,坚持“学生是未来,将他育成才;学生是未来,一定能成才”的教育理念,坚持走主动适应社会、主动服务社会的校企合作办学之路。同时,学校将进一步吸取德国“双元制”教育精髓,完善中国特色学徒制“太仓模式”。

贺文瑾: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贵校打造的现代学徒制“太仓模式”,正是对中国特色学徒制开展的积极而有益的探索。相信贵校的改革与实践一定能为中国特色学徒制建设提供一个成功范式,彰显中国职业教育的特色与品质,培养更多的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再次感谢您的精彩分享!

3042500338221

猜你喜欢

太仓培训中心校企
“我为太仓写首诗”全国现代诗创作大赛获奖名单
杭州之江书画院培训中心优秀学员作品选登
杭州之江书画院培训中心优秀学员作品选登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五行真经(9)
我的第二故乡
巧用一条线解决一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