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眼中有物 心中有尺
——例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量感

2022-03-14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东路小学王华艳

师道(教研) 2022年12期
关键词:立方体表象容积

文/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东路小学 王华艳

“量感”就是对量的感受,是指学生通过视觉、触觉等感官形成对物体的一些感受。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量感”最直观的体现是“计量”教学(数量、长度、重量、面积、体积、容积、方向、角度、位置等等)。笔者从不同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试图让学生较好地形成量感,做到眼中有物,心中有尺。

一、创设情境,引发学习兴趣,激起计量欲望

无数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必要手段。

在教学“认识厘米”时,根据孩子们的需求,我在学习知识点前,给学生看了一个短视频:古代的长度单位有哪些?是怎么来的?当学生看到古人们都是利用自己的身体来做为标准时,觉得十分有趣又简单,很想知识自己的身体各个部位的具体长度。既然身体带着尺子,那为什么又要统一标准?带着这些问题,学生们开始了学习,从原来的学了厘米后老师引导发现用食指宽度帮助记忆长度到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实际测量后发现身体的哪些部位接近1厘米,各个部位大约是多少厘米,从被动测量记忆到主动发现探寻,学生高昂的学习热情让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二、联系学生已有经验,形成表象,产生“量感”

课标中明确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就是学生学习新知的起点。

在教学容积单位升和毫升时,老师在展示标准的1立方厘米、10立方厘米、100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后,引导学生开展“找一找”活动:你见过哪些物体的容积标识?你知道哪些物体的容积?学生一旦大脑开启搜索功能,他们能想到的会大大超出我们的预期。从学生手中就能看到的课间餐牛奶、水杯上的容积开始,到饮用水桶等。再引导学生进行“比一比”的活动:让学生对比10立方厘米的标准小方条和生活中一瓶为10毫升的感冒清口服液,100立方厘米的标准方格板和容积为100毫升的益力多……通过举例学生熟悉的物品,使得学生对毫升从陌生到亲切:两瓶益力多相当于一盒牛奶;四盒250毫升的牛奶就是1升……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学生建立量感的最佳起点,通过对标准单位的理解,启发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量,建立表象,产生“量感”。

三、鼓励学生估测,提高估测能力,发展“量感”

《数学课程标准》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减少机械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课标中也指出了数学估计是数与代数部分的重要内容,不仅包括估算,也包括估测。

估测不是凭空猜测,应该是建立在学生对相关单位的标准建立了表象,懂得运用参照物进行对比来进行合理估测。例如:在教学“升和毫升”时,在初步建立了1升和1毫升的体积单位表象后,我设计了估测活动,在整个活动期间,这两个体积单位始终放在显眼位置供学生参照使用。在估测时,也要注意物品选择从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首先我出示的是一个圆柱体电水壶,与1立方分米的立方体一起展示。学生通过比较,很快判断出水壶的容积是两升,并能清楚地陈述理由:大约有两个立方体那么大,虽然底面形状不同,但圆的面积感觉与正方形的面积差不多,而水壶高度大约是立方体的两倍,所以估计容积为两升。接着我就地取材,请学生估测教室角落的地拖桶,之所以选择它,是因为地拖桶形状接近长方体,学生可以借助1立方分米的立方体,进行目测,与刚才的电水壶相比较,这次的估测难度有所提高。果然,学生这次出现的估测结果有了差别。有的学生觉得容积约为8升,理由是每排四个,可以放两排。马上有同学质疑这种想法,桶的宽看上去比1分米要长,所以并排放四个,还有很多空位,高也不止2分米,这样摆放体积单位估出来的结果会小于实际结果。学生在估测的过程中领悟到除了利用参照物进行估测,对比较规则的物体可以通过对长宽高的估算来估测,如果不规则的物体可以象以前学习平面图形时不规则图形转化为规则图形的方法那样,依旧通过切割或增补等方法进行估算估测。

培养小学生的量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让孩子们意识到量感与生活息息相关,产生学习热情,积极参与到各种量的体验当中,经历标准单位表象的建构,在生活实践中有意识地运用,做到眼中有物,心中有尺,促进良好量感的形成。

猜你喜欢

立方体表象容积
怎样求酱油瓶的容积
表与里
三维全容积成像技术评价不同年龄正常成人左心室容积及收缩功能
绘画往事:表象的折射
内克尔立方体里的瓢虫
巧求容积
图形前线
透过表象看公式
立方体星交会对接和空间飞行演示
折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