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借阅读创意活动,助力阅读能力提升

2022-03-14东莞市大朗镇第一小学傅丽霞

师道(教研) 2022年12期
关键词:海量学期课外阅读

文/东莞市大朗镇第一小学 傅丽霞

一、问题及原因的分析

从2016年语文国家质量监测数据可反映出东莞市小学生阅读兴趣不高,学生每天的阅读时间都得不到保证,平均每人的阅读书目册数很少,与广东省及全国平均比例还有一定的差距。追根求源,我在日常教学中早已发现这种问题,就让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阅读兴趣不高,理解能力不强。以2016-2017第一学期五年级136人参加市抽查为例,从这次抽查的答题分析及各项得分率图表可得,五年级学生的阅读题失分严重,特别对阅读中人物人称理解含糊,分析词语和理解词语没有结合文章内容去解释,理解句子更是没有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得分率非常低,学生阅读量不够,所以导致在阅读时审题不认真,答题没有答到点子上而失分。

(二)课外阅读时间少,书目数量不多,学生自觉性不强。2013年抽取四年级共126人的问卷调查,四年级学生平均每天课外阅读时间在0.5小时的占75%,平均每天课外阅读时间在1小时的占13%,平均每天课外阅读时间在1.5小时的占8%,平均每天课外阅读时间在2小时以上的只占4%,数据让人感动惊讶,从数据可看到四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非常少。

二、措施及方法的改进

(一)课前听说互动。故事分享,讲答结合,滋养心灵。近两年,我校提倡海量阅读,保证学生每天在校的课外阅读在1.5小时以上,既有课外阅读故事分享时间,又增设了全校阅读课。老师把“故事分享”的照片每天在班级微信群中分享,晚上班主任设计家庭亲子阅读活动,让全校阅读都“动”起来。

(二)课中主题拓展。创新课堂,拓展阅读,一课一得。在主题阅读教材的辅助下,我们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和学习方法,让他们自己能够自主学习,自己感悟,然后在阅读中学会表达,运用到自己的表达中去。在学习课本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利用主题阅读丛书来增加阅读量,课内外相结合,在课堂上以课内总结出“阅读锦囊”和“课文写法”,再拓展课外阅读,以文带文,一课一得,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让课堂更高效。

(三)课后创意阅读。赠一读千海量阅读,多元活动,提升素养。除了主题阅读的全面铺开,学校特意在一楼大厅新置三个“书吧”,给每个班配了一个新的“班级图书柜”,成立一个“读书组”,每年开学典礼举行“赠一本,读千本”活动,丰富“班级图书柜”课外书的数量,现在学校藏书量达100500本。每学期,我校读书组组织全校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如:一站到底、晒书活动、阅读漂流会、经典诵读大赛、故事大王比赛等,真正做到了家校合作,家长、老师、学生互动,实现了“阅读共赢”。

三、检测与评价促效果

(一)配套检测,建立题库,存折积分,考级评优。每个年级编写了一套相对应的课外阅读检测题,形成我校“海量”阅读资源库。每学期,每个班将举行阅读竞赛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增强学生荣誉感和阅读自信心。课题组设计了《阅读存折》积分本,学生把本学期看过的课外书在存折本上做好登记,每一本书积2分,一学期所看的书统计总积分,给学生评定“阅读等级”,就会授予不同的荣誉称号。

(二)一米测评,你追我赶,阅读之星,伴我成长。《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是与小学语文教材相配套的,它可以免去老师讲课的同时还要寻找相对应的课外阅读之苦。除了课堂上我们尝试“1+1”“1+X”“X+1”等教学模式课,课后,我结合语文授课内容在《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每天晚上选择2—3篇课外阅读让学生在家阅读。学生登录“一米阅读”平台,完成“一米阅读”测试题,老师及时发现问题,共同研讨探讨。每个月评一次校级“阅读之星”并颁发奖状。

(三)阅读量倍增,能力显著,速度提升,正确率高。经过四个学期的实践与努力,学生每天的阅读时间得到了保证,人均在2小时以上,每个学期的阅读总积分在飞速提升,学生的阅读速度也相应加快了,阅读氛围越来越浓,从原来的平均积分为19.8分,上升到人均138分,学生的阅读量大大增加,语文素养明显提升。

四、反思及今后的设想

语文综合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立足于课内,延伸于课外,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平时要坚持不懈,深挖细掘,创设情境,把知识与生活融为一体,才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在听、说、读、写等各方面能力提升的同时,更需要“海量”课外阅读,通过专题阅读整本书,课内配套主题丛书进行“海读”,课外结合素养“读一本专题书”,课外拓展延伸。

猜你喜欢

海量学期课外阅读
一种傅里叶域海量数据高速谱聚类方法
新的学期 新的尝试
期末冲刺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卷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海量快递垃圾正在“围城”——“绿色快递”势在必行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题(D)
一个图形所蕴含的“海量”巧题
一种海量卫星导航轨迹点地图匹配方法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