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而时习之:《论语》中的“习”及对当前中小学作业设计与管理的几点思考

2022-03-14深圳市龙华区龙澜学校祝铨云

师道(教研) 2022年12期
关键词:论语作业功能

文/深圳市龙华区龙澜学校 潘 新 祝铨云

“习”在《论语》中凡三见,分别是“学而时习之”、“传不习乎”、“性相近习相远”,除“习相远”中的“习”是习惯、习性的意思外,均有温习、实习、练习的含义,其中所蕴含的学习思想对当前推动作业创新,完善中小学作业设计与管理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传不习乎——落实作业的主体性

传,谓受之于师;习,谓熟之于已。可见“习”是不同于教师的教的学生自主性学习行为,是学后的练,传后的熟,是将教师所授通过反复练习,内化于心,并尝试着用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主性学习行为。“于己”一词,点明了“习”的主体在我,正如朱熹所说:“其自治诚切如此,可谓得为学之本矣。”于已、自治、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是学习,也是自主性学习行为——作业的首要原则。

1.在作业环节落实学生的主体性,要增强作业的选择性。教师要改变作业观念,优化作业设计,增强作业的多样性、选择性。研究表明,教师适当放开对作业的控制,在作业量、作业难度、作业形式、作业反馈方式等方面增强学生的选择权、参与权,不仅不会导致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不负责任,放松对学习的要求,方法适当的话,反而可以激发学生自我责任感和对作业的主动认知投入。

2.在作业环节落实学生的主体性,还要鼓励学生自主作业。自主作业,由学生作为布置主体给自己布置作业,是落实学生主体性的主要表现和重要途径。研究表明,自主作业不仅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效果明显,学生自主完成作业的时间越长,提高学业成绩的效果越明显,小学回归系数为0.186,初中回归系数为0.255;还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学会自我评价与反思,学会管理自己的学习时间。当然,要避免自主作业流于形式,教师要适当减少自身布置的作业的量,为学生自主作业留足时间,让学生愿意做;要加强事前指导,引导学生借助错题集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让学生有意做;要及时反馈自主作业的开展情况,表扬先进,树立榜样,让学生乐意做。

二、学而时习之——增强作业的有效性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朱熹以效释学,以鸟数飞释习,将全句解释为:“既学而时时习之,则所学都熟而中心喜悦,其进不能自已矣。”

1.要增强作业的有效性,要提高作业的时效性。时,朱熹解为“时时”,唯有“时时习之”,才能做到“所学都熟”。杨、钱二解有相通之处,强调的是学习的时令性、时效性。因此,教师在作业设计时应该遵循最近发展区理论,一方面考虑儿童发展的水平和速度,另一方面也要可以考虑创造最近发展区。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可以避免因作业难度过低或过高对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这要求教师要掌握儿童年龄特点,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掌握各年级教学目标以及学科核心素养,在平时教学与批改作业过程中,记录学生的表现尤其是常见问题,这些都有助于教师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盲目拔高或降低作业难度,提高作业设计的科学性、作业完成的有效性。

2.要增强作业的有效性,还要提高作业的实践性。教师要善于发现常规作业中的实践点,在预习、课内和课外作业中增加操作性作业,让学生在动用操作中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手脑结合中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要根据教学及学生成长需要,设计、布置跨学科综合性实践作业。跨学科作业要求学生能够将信息、资料、技术、工具、观点、概念和源自不同学科的理论加以整合,以创造产品、解释现象或解决问题为主。相比于常规作业,更加强调学生在实践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问题解决能力、元认知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坚持性、责任心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弥补传统基础性作业的不足。更利于发挥作业的课程育人功能。坚持“学而时习之”中所蕴含时效性、实践性原则,我们才能打破传统作业的应试倾向,走出爱出偏题怪题难题的不良嗜好,从作业“磨”人走向作业育人。

三、温故而知新——提高作业的发展性

在《论语》中与“习”意思相近的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焉”中的“温”。

1.提高作业的发展性,要更新对作业功能的认识。有关调研结果显示,绝大多数教师最认可作业的“巩固课堂学习内容”的功能。这一结果一定程度上可表明,作业功能的窄化是导致教师在作业设计时过于关注知识与技能,而忽视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以及元认知能力等综合素养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推动作业创新,首先就要拓展教师对作业功能的认识,走出“作业即巩固”的狭窄认知,深刻认识到,作业,作为一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学习过程,具有也应该承担更为广阔的功能,如培养学习的责任心和毅力、兴趣与自信以及元认知能力、解决问题和创新实践能力、自主管理时间的能力等积极功能。只有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作业创新才有可能,自主作业、创新作业、综合实践作业才能逐步成为作业的主流,推动学生核心素养不断提升。

2.提高作业的发展性,还要增强作业评价的弹性,为学生在作业中的创见、创新留足空间。在教学实践中,作业评价以作业批改与讲评的方式进行。作业评价的现状同样不容乐观,教师作业批改方式以指出错误、评份或打等级为主。相反,学生喜欢的“批注,指出存在的问题或解决问题的思路”反而是教师使用比例最低的一种批改方式。这当中固然有时间与精力的原因,但不可否认也有教师对作业的发展性功能认识不足的原因。与批改的简单化相比,评讲时的“重视错误的订正而忽视优秀作业的展示”“强调答案的唯一性而忽视思考的多元性”等弊端更是对学生在作业——这一最为重要的自主学习形式中所体现出的创造性、创新性带来严重伤害。要走出这一现状,增强作业评价的弹性迫在眉睫。这要求教师要弹性批改,除知识性错误外,包容多种答案;提高批改的指导性,对一些个性化问题给予个性化指导,使学生知道错在何处,懂得如何订正,达到“订正一题,掌握一法”的学习效果。要创新讲评方式,纠错的同时要注意扬长,善于同中求异,鼓励学生多向性思考、多样型表达、多元化解决,把枯燥的讲评过程转换为活泼的创新现场,充分发挥评价的引导功能、激励功能以及作业的创新功能、发展功能。

猜你喜欢

论语作业功能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也谈诗的“功能”
如何读懂《论语》?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
作业
《论语·为政第二》
半部《论语》治天下
中西医结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31例
辨证施护在轻度认知功能损害中的应用
我想要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