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课堂观察,助力构建初中数学生态课堂

2022-03-14惠州市惠城区教师发展中心郭小斌

师道(教研) 2022年12期
关键词:切线正方形情境

文/惠州市惠城区教师发展中心 郭小斌

课堂观察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和课堂文化等四个维度,反映学生学习状态是否主动积极、教学方法是否有效、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是否合理、教学内容是什么、目标达成度怎么样、反馈巩固和沟通与交流方式是否有效等相关信息。因此,借助课堂观察,从多角度对课堂教学进行诊断和指导,是构建生态数学课堂的重要有用环节,能更高效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和综合素养。

一、设置情景观察点,通过巧置情境,营造和谐助学生态环境

数学课堂教学的观察点应建立在理解数学基础上,特别是问题情景观察点定位不准、不合理,就难以理解情境的意义。如学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我们可以引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诗句。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日落情境,动态地呈现在课堂上,直观体现线与线垂直和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获取数学知识,对数学学习获得亲切感的体验。这样通过具体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激活学生直观想象,达到引入情境激起兴趣、引发思考的功能,为数学生态课堂营造良好思维环境。

二、注重课堂教学问题探究的观察,激活课堂探究性学习生态课堂发展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是探究的动力,也是课堂开展数学活动的基点。生态课堂以人为本,以问题为探究中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新知,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从而获得数学知识。如学习《无理数》一课中,给同学们一个面积为4的正方形纸片,提出以下问题:(1)原正方形纸片边长是多少?(2)你能用它折出面积为1的小正方形吗?并求出折叠后得到的正方形边长。(3)你能用原正方形纸片折出面积为2的小正方形吗?并求出折叠后得到的正方形边长。通过以上问题的探究,学生通过操作、思考、交流、讨论,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加深对无理数概念的了解和掌握,同时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各种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探究意识,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三、加强对话观察,开展互动交流多元对话,促进共同学习生态发展

共同学习的生态课堂是通过多元对话,开展互动交流,交互合作,多维活动,从而实现师生、生生情感共鸣,促发思维碰撞,达成学习共同体的愿景。在学习《切线长定理》时,在完成切线长的概念和过圆外一点可以作圆的两条切线后,有教师直接问怎么证明切线长定理,而有些教师会提问观察所画的图形,你有哪些发现和猜想?可以证明吗?显然后者能充分发挥学生观察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直观想象和逻辑推理能力。只有在多层次对话与交流中,才能构建起有效的生态课堂,促进初中数学课堂共同研究生态的良好发展。

四、注重教学内容与生活联系的观察,突出生活应用,纵深发展生态

数学课堂教学应着眼于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引领学生感悟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教学中要将数学课堂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的素材、现实生活知识经验、体验等融合在一起,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活味,通过联想、类比、探究等数学学习活动,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到抽象概括,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实例,将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经验数学化,有利于学生提升“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数学核心素养,更好地感悟与领会所学的知识,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五、观察对学生评价方式,构建多元评价,保护生态发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生态课堂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倡导快乐的、充分展现自我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潜能。因此,生态课堂的评价应关注评价与教学过程的和谐性,充分构建多维度、多元评价促进学生自我的发展。评价既关注学生对数学学习结果的评价,更加重视数学学习过程获得感的评价,重视学生学习数学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的评价,达成学习目标层次化、多维化的评价,注重个体差异发展性的评价等,使课堂教学每一个环节的评价充分发挥导向性、包容性、激励性、驱动性、关怀性、人文性和发展性,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评价功能与价值,使课堂充满着生态评价,让学生获得学习体验,获取获得感和个性的发展。

猜你喜欢

切线正方形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剪正方形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圆锥曲线的切线方程及其推广的结论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剪拼正方形
切线在手,函数无忧
拼正方形
拼正方形
过圆锥曲线上一点作切线的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