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2022-03-14王炳林马雪梅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22年6期
关键词:谱系建党弘扬

王炳林 马雪梅

(北京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5)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写进大会主题,明确提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1]的要求。这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的重要理论创新和重大战略部署。深刻领会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大意义,深入探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科学内涵和精髓要义,认真探寻弘扬的路径方式,有助于激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精神动力。

一、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2]在新征程上,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能够为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丰厚滋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精神支撑,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从而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征程上团结奋斗。

(一)为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丰厚滋养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坚守初心、勇担使命的伟大奋斗史,也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精神发展史。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只有五十多名党员,今天已经成为拥有九千六百多万名党员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其中的成功之道就是有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为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丰厚滋养,使中国共产党能够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历经沧桑而风华正茂。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用“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经过不懈努力,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3],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取得显著成效。但是,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大危险”依然严峻复杂,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仍然突出,部分党员、干部缺乏担当精神、实干精神,铲除腐败滋生土壤的任务依然艰巨。新时代全面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需要发挥精神的引领作用,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中国共产党人“怎么做”提供了精神指引。伟大建党精神中蕴含着理想信念、初心使命、敢于斗争、爱党爱民的力量,能够为全党进行新的伟大斗争、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不竭精神动力。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延安精神能够警示中国共产党要勇于自我革命,不断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雷锋精神、张思德精神教导全党要时时刻刻将人民装在心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改革开放精神、特区精神引领全党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始终站在改革开放最前沿。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要求全党尊重科学、精准务实,树立人民至上、不负人民的价值理念等。大力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伟大建党精神和精神谱系中贯穿的优良作风和政治品格教育全党、用坚定的理想信念凝聚全党、用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激励全党,能够提振全党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精气神,还能涵养共产党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

(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精神支撑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要注重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进行了全面阐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4]。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加强理想信念的宝贵财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能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向前发展的精神动力。

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能够鼓舞全党全国人民以更加积极主动的精神状态,有效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革命烈士、英雄人物、先进模范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人格化表达,具有精神引领和典型示范作用,能够推动全社会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同各种错误思潮作斗争的精神武器。当今世界,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依然激烈,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仍未销声匿迹。西方的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破产论,社会主义失败论,共产主义渺茫论,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错误论调时起时伏。只有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赓续精神谱系,才能树立正确的党史观,正确看待历史,旗帜鲜明地抵制各类错误思潮的侵蚀。

(三)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主题。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以其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重要价值遵循和目标指向,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并将持续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不竭精神动力。

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从国际上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大行其道,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从国内看,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仍存在不少深层次矛盾,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面对变幻莫测的国内外形势,我们更应该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精神力量的指引下无惧风雨、勇毅前行。

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蕴含着激励民族奋进的精神力量,必将助力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能够增进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为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提供价值引领。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政党意识形态的集中概括,它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又在党的一百多年光辉历程中继续发展,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成就和英雄人物的高尚精神,能够增进人们的政治认同;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成为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定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精神源泉,有助于增进文化认同。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能够为战胜民族复兴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提供强大动力。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无论是众志成城抵御重大灾害形成的精神,还是在全面深化改革中遇到艰难险阻形成的精神,“团结”的精神内涵贯穿其中,能够转化为强大的精神力量,引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成为砥砺党和人民继续前行、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二、深刻领会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精髓要义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是对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政治品格、优良作风的高度凝练和生动体现,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精神密码,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5]。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继承与发展,是伟大建党精神这一“源头”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活水”涌流。理想信念、人民至上、爱国奉献、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等精髓要义,犹如一根根红线贯穿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之中,实现了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守正创新。

(一)理想信念是精神谱系之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6]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纵观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斗争实践中铸就的一座座精神丰碑,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的伟大建党精神、长征精神、抗美援朝精神,还是和平建设时期的特区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坚定的理想信念始终是贯穿其中的思想内核,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

毛泽东指出:“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7]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将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8]一百多年的征程波澜壮阔,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从未动摇,始终贯穿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各个“精神标识”,支撑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在伟大征程中“风雨不动安如山”。从“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达于真理”的李大钊、“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的方志敏,到长征时“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愈坚”的红军战士、抗美援朝战场上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再到“杀出一条血路”的特区建设者、“疫情不退我不退”的最美逆行者,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无不闪耀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仰之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9]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其他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崇高追求。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战胜千难万险、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

(二)人民至上是精神谱系之情

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10]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利益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深厚的为民情怀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中,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鲜明底色。从伟大建党精神中的“不负人民”到苏区精神中的“一心为民”,从焦裕禄精神中的“亲民爱民”到伟大抗疫精神中的“生命至上”等,都鲜明地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伟大情怀,是揭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精神密码。

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之源——伟大建党精神起,中国共产党人就把“不负人民”的价值追求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中始终“践行初心、担当使命”,造就了一座座精神丰碑。在延安时期,张思德用生命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944 年9月,毛泽东同志在追悼张思德的会上,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讲演。他指出:“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11]这深刻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形成了“只见公仆不见官”的生动局面,铸就了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张思德精神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焦裕禄“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雷锋“我活着就要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的大爱胸怀,孔繁森“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的壮志,都体现出了中国共产党不负人民的深厚情怀。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实现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郑重承诺,黄文秀、张小娟、曾翙翔等1800 多名扶贫干部献出了宝贵生命,他们以生命赴使命,铸就了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在伟大的斗争实践中,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亲民爱民的炽热情怀,深深地感动了人民群众,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沂蒙精神中的“水乳交融、生死与共”、西柏坡精神中的“依靠群众、团结统一”、抗震救灾精神中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伟大抗疫精神中的“举国同心”等,都是党和群众血肉联系的生动写照。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价值理念和自觉追求,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深厚情怀。

(三)爱国奉献是精神谱系之基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显性的精神基因,是“民族之魂”。奉献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人民高尚的精神境界和精神动力。百余年风雨历程,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摆在首位。无论是抵抗外敌侵略形成的抗战精神、东北抗联精神、抗美援朝精神,还是和平建设时期形成的铁人精神、女排精神、科学家精神等,都蕴含着爱国奉献的伟大品格,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发挥着价值引领的作用。

第一,爱国奉献表现为不畏强敌、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要奋斗就会有牺牲”[12]。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弘扬“不怕牺牲”精神,涌现出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无私奉献的先进模范,建构起中国共产党人爱国奉献的精神风骨。回望革命战争年代,以李大钊、方志敏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奉献精神慷慨赴死,激发了人民群众的斗争意志。在28 年的浴血奋战中,有名可查的烈士就达370 多万名,他们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甘于奉献,表现出高尚的爱国情操和伟大的牺牲精神。

第二,爱国奉献表现为胸怀祖国、积极投身祖国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改变我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修建红旗渠的林县人民、北大荒的农垦人、塞罕坝的林场建设者,把许党报国、履职尽责作为人生目标,舍小家为大家,在苦干实干中创造业绩。

第三,爱国奉献表现为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坚定信念。以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石油工人,为了打破中国“贫油”的论断,喊出“宁肯少活二十年,也要拼命拿下大油田”;为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隐姓埋名、默默奉献,胸怀报效祖国之心,为铸造大国重器和研发尖端技术奉献一生;中国女排将“祖国之上”记于心、“无私奉献”化为行,在赛场上顽强拼搏、奋力争先,使五星红旗在国际赛场上高高飘扬。正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用“为有牺牲多壮志”的铮铮铁骨和家国情怀,才换来这“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国泰民安。爱国奉献的精神熔铸在每一代共产党人的血脉基因里,贯穿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之中。

(四)艰苦奋斗是精神谱系之本

“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13],是中国共产党人与生俱来的优秀品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之所以能够一脉相承、生生不息,是因为党和人民的不懈的艰苦奋斗和接续的拼搏进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三个务必:“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14],都蕴涵着艰苦奋斗的精神品格。习近平总书记在延安考察时强调指出:“无论我们将来物质生活多么丰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一定不能丢”[15]。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艰苦奋斗主要体现为自力更生、百折不挠。延安时期,面对严重的生存困境,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下,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书写了共产党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壮丽史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艰苦奋斗体现为勇往直前、艰苦创业,林县人民“誓把山河重安排”,奋发图强修建红旗渠,三代塞罕坝人创造了“荒原变林海人间奇迹”,雷锋甘当“螺丝钉”,焦裕禄“不改变兰考,绝不离开兰考”,生动感人的事迹无不体现着各行各业建设者艰苦奋斗的豪情壮志与责任担当。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面对1998 年特大洪涝灾害、2002 年“非典”、2008 年汶川特大地震等自然灾害和风险,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苦奋斗主要体现为不畏艰险、自强不息,以超人的毅力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以“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领导人民顽强抗击新冠病毒,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一往无前的精神力量。无论是在复杂斗争中还是在严峻的自然灾害面前,中国人民展现出的艰苦奋斗精神是战胜一切风险挑战的力量源泉,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举世瞩目伟大成就的动力支撑。艰苦奋斗的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政治本色,永远闪耀光芒、永远不会过时。

(五)求实创新是精神谱系之力

求实即讲求实际、实事求是,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政党永葆生机的动力源泉。求实创新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形成和发展的强大动力。在中国共产党人的一系列伟大精神中,都蕴含着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和尊重科学的求实态度,包括老区精神中的“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态度”、大庆精神中的“求实”精神、特区精神中的“敢闯敢试、敢为人先”、新时代北斗精神中的“自主创新、追求卓越”等。它们是激励中国人民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而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

纵观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从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的开辟、理论发展到科技探索,都贯穿着开拓创新、实事求是的核心要义,使求实创新精神在发展中不断得到巩固和升华。求实创新体现为中国共产党勇于开辟前进道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沿着红船的航向,发扬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崭新革命道路,形成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变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我们依靠改革开放,“杀出一条血路来”,成功闯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新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自主创新、追求卓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求实创新体现为党领导人民创造了辉煌成就。邓小平曾指出:“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16]从经济特区的创立到“一带一路”的建设,从“两弹一星”的成功发射到实现载人航天、圆梦九天揽月、建成北斗系统,贯穿其中的是科学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这种开拓创新的精神带领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从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实现新的历史性飞跃。

三、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弘扬路径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具有历史的厚重性和现实的时代性,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历史的精神凝结,是引领中国人民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精神财富。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应以深化理论研究、强化学理支撑为基础,做好宣传教育,正确引导舆论,形成弘扬精神谱系的社会合力。

(一)深化理论研究,强化学理支撑

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内涵十分丰富的科学理论体系,贯通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历史,涉及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需要挖掘整理历史资料,深化学术研究,为弘扬一系列伟大精神提供学理支撑。

深化学术研究,要坚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史料是历史学研究的重要基础。研究伟大精神要以全面、客观、准确的史料作为基础。与伟大精神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的研究,要有扎实的史料基础,要深入挖掘和搜集相关档案、报刊文献、各种文集与文献集、回忆录等重要史料,做到论从史出,作出经得住历史检验的科学结论,既要反对随意贬低,也要防止任意拔高,把感人的故事讲清楚、讲透彻,妥善处理好内涵界定与弘扬传承的关系,做到学术的严谨性、史实的准确性和表达的通俗性三者的有机统一。

深化学术研究,要深刻领会精神标识的时代价值。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构建起内涵丰富的精神谱系,塑造了共产党人独特的精神标识。当前,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使我国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明显增多,这迫切需要我们研究好、阐释好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时代价值,进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在弘扬建党精神、赓续精神谱系中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文化自信。深刻领会精神标识的时代价值,应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的视野来考察分析,既要把伟大精神放到党的光辉历史中去考察,又要面向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去把握,还要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去分析,树立大历史观,全面、准确地阐释好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时代价值。

(二)做好宣传教育,正确引导舆论

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做到见人见事见精神,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媒体优势,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宣传教育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宣传伟大精神要做到见人见事见精神。从“人”这个历史活动的主体入手,讲好精神谱系中革命烈士、先进人物、英雄模范的感人故事,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信息化时代的宣传教育工作,既要充分发挥报刊、广播、影视等大众传媒的主流舆论导向作用,更要充分发挥抖音、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的作用,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用好新媒体新平台,把伟大建党精神及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内容,用短视频、微电影、纪录片等新型媒介方式加以宣传,从而增强宣传的吸引力和引导力。同时,也要做好国际传播,建构起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对外话语体系,“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17]。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存在着具有国际意义、能够为全人类借鉴的精神形态,比如抗疫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丝路精神等,讲好这些精神故事,能够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宣传伟大精神要增强针对性。宣传教育工作既要抓住伟大建党精神这个源头和核心,以伟大建党精神为统领,又要结合各行各业实际情况,选取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精神进行宣传和弘扬。比如政治领域的遵义会议精神,经济建设领域的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北大荒精神,军事领域的长征精神、抗战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外交领域的丝路精神,科技领域的“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生态文明领域的塞罕坝精神,社会领域的伟大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等。善于抓住重点,增强针对性,才能不断提高宣传教育的效果。

宣传伟大精神要注重层次性。宣传教育在不同场合面对不同对象,要采用不同的话语体系和方式方法。比如,在高校向师生宣传时,要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历史来源和基本内容,让广大师生在学习中增强政党认同,从而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面对广大党员干部,要着重讲清楚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丰富内涵和行动要求,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夯实初心使命,警惕精神懈怠。在时间选择上,可以以重大节日和纪念日为契机开展主题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刻领悟精神谱系的时代意义,从而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形成弘扬伟大精神的社会合力

弘扬伟大精神要善于用好红色资源,发挥精神殿堂的教育作用,充分利用学校思政课这个主渠道,发挥好“课程思政”的协同作用,从而形成弘扬精神谱系的社会合力。

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在创造辉煌历史的同时,也形成了宝贵的红色资源,包括革命遗址遗迹、纪念馆、博物馆等。比如,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建成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是进行红色文化教育的精神殿堂。这些红色资源展现了我们党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壮阔征程,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是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赓续精神谱系的重要载体。发挥丰富的红色资源优势,运用好精神殿堂的教育作用,同时依托现代科技,如人工智能、5G、VR等技术打造线上数字展馆,能够充分展示其蕴含的历史意义和精神内涵,将党史故事和革命精神讲深、讲透、讲活,使其发挥更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应充分发挥学校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把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思政课是宣传伟大精神的基础性工程。立足政治引领,加强教材建设。把与伟大精神相关的内容和故事编入思政课教材,融入学生的知识体系、价值体系和信仰体系,融入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能够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教师主责,加强课程建设。发挥“课程思政”的协同作用,将伟大精神融入学校课堂,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十分重要”[18]。思政课教学要善于把伟大精神的相关故事融入到教学内容之中,把讲道理与讲故事相统一,把课堂讲授与实践教学相统一,既要讲清楚伟大精神形成的来龙去脉,更要通过生动的故事对伟大精神进行阐释,尊重学生主体,关注学生需求,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情怀和进取奋斗精神,“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19]。

猜你喜欢

谱系建党弘扬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神族谱系
建党百年颂
建党百年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百年大党精神谱系的赓续与文化自信
王锡良陶瓷世家谱系
再论东周时期铜簠的谱系和源流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