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远离与复归:后机械复制时代传统文化新“光晕”
——以河南卫视系列文化类节目为例

2022-03-14黄淑芳

河北画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唐宫光晕卫视

黄淑芳

(福建师范大学)

进入机械复制时代[1]以来,传统文化的“光晕”逐渐暗淡。然而,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中被赋予新的内涵,新技术赋能受众变迁,在河南卫视一系列节目中可见一斑。这也开启了散发新“光晕”的后机械复制时代。

一、后机械复制时代的“完美艺术品”

河南卫视系列节目的“出圈”,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后机械时代令人咋舌的美妙。从传统文化的本真出发,与新时代眼花缭乱的技术加持,将视觉盛宴与精神的享受呈现于观众眼前,造就一场跨越千年的梦、一个摇曳生姿的艺术品。

(一)跨越千年的梦:节目的文化内涵

1.文化优势:得天独厚的地缘

文化离不开土地。中国地大物博,每一寸土地都在诉说它的往事。不同地貌发展出不同的历史。河南地处中原,从夏商到宋朝数千年多次定都于河南,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河南卫视的系列文化活动中,以河南省为范围,展示了不同市县的文化底蕴。清明节奇妙游中,唐宫小妹坐着大巴,到开封参加清明游街、看登封的武当山和信阳一望无际的毛尖,《纸扇书生》一舞从登封的嵩山书院到嵩岳寺塔、少林寺,再到中岳庙、老君山,《少年》一曲游遍开封,将河南得天独厚的地缘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2.文化根源: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华夏永恒的主题。河南春晚的压轴节目《天地之中》展现了从古时的观星台到现代的太空探索,弘扬了自强不息、永不放弃、志在星辰的精神。双人演奏的《兰陵王入阵曲》传递了和平与勇敢之心。《医圣传人》讲述了唐宫小妹的自信与追求。从多样的节目中传递了中华民族最本真的精神。

(二)摇曳生姿的艺术品:技术赋能下的文化表达

1.“科技”赋能文化表达

舞台效果借助cc、5G+AR等技术带观众穿越千年。《唐宫夜宴》中唐宫小妹以妙曼舞姿走入河南博物馆,司母戊鼎和《簪花仕女图》在身侧一一呈现。穿过《千里江山图》树枝遮挡你的视线,还有《天地之中》《祈》《龙门金刚》亦蕴含科技表达。新媒体所承诺的赛博空间和虚拟生活之地……我们只需跨越新技术边境即可到达[2]。

2.全媒体助力文化传播

河南春晚初播放时采用全屏幕播放,但是没有投放到各大平台。经过在抖音、快手的传播后观众反响很好,之后的系列游节目在B站这个亚文化孵化平台中名声大噪。之后采用全媒体播放方式,同时,在接下来的节目当中和B站合作。河南广播电视台全媒体营销策划中心是集图文、音频、视频、多媒体于一体的广电全媒体宣传平台。全台各频率频道广告资源、各类新闻的发布、活动举办相统一协调,实现“融媒体统筹、新媒体首发、全媒体跟进”的运作模式[3]。这是《唐宫》的开始,也是河南卫视的新开始。

二、超越传统:“完美艺术品”的创新之路

后机械时代中,人们与本真性渐行渐远。技术复制手段能够让复制变得轻而易举。但是文化发展是超越原本的过程,在后机械时代又会产生新的“光晕”。但是究其根本,还是从传统文化的本真性出发。

(一)蒙尘的明珠:文化传统的原本

河南卫视系列节目能够以如此丰富的内容呈现,无非源流自传统文化。以漫长传统文化之聚合的不在场,凝聚成今时今日的在场。当然,除了河南卫视的系列游节目,近两年推出的各大文化节目如《国家宝藏》的文物之博览,历史故事来自《史记》。河南卫视的武当山太极展示,以节目展示了无尽变化的内蕴。敦煌音乐《丝雨之路》以凝聚的在场的形式显现了敦煌文化的不在场。这既是源流也是超越。

(二)远离原本:传统创新的过程

传统创新的元素丰富多彩,内容的故事性、形式的突破性都是传统创新的过程。

1.故事性加强

从河南卫视春晚到元宵奇妙夜、清明、端午奇妙游,从传统的晚会形式到取消主持人,完全用漫画的形式将整个节目带动起来。节目活泼且紧凑。特别是在端午奇妙游当中完全以“网剧+网综”的模式围绕端午习俗在剧情中贯穿数个节目。

2.打破舞美限制

除了在受限的室内舞台采用“科技+”的方式将观众引入美轮美奂的场景,更是将内景外景融合,不拘泥于一个舞台的呈现。

3.打造文化IP

毫无疑问,河南卫视利用一系列的优秀节目打造了一个文化标签。这个标签的代表就是唐宫小妹。在春晚的《唐宫夜宴》开端,元宵奇妙夜的开场是唐宫小妹出逃博物馆,清明奇妙游唐宫小妹以3D的AI形象走入大众视野,端午诉说唐宫小妹的今生前世。《唐宫夜宴》的总导演陈雷在接受采访时说:“万物皆可融,用新科技、新手段和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相结合,产生出迎合时代的作品,是一定能够被时代接受的。”无疑,河南卫视导演们的努力被广大观众所接受。

(三)受众的支持

传统卫视转型要面对的受众是全新的一代:Z世代。他们往往以共同趣味为基础在各个平台上建立自身的文化圈层[4]。与网络文化相生相伴,他们创造传播自己认同的文化。这次,他们选择了河南卫视。不管是抖音上的转发点赞还是B站的弹幕刷幕安利,河南卫视的这一次尝试无疑俘获了新时代青年的心。

三、艺术品凋萎的“光晕”:传统文化创新瓶颈

实际上,在近5年的文化类节目中,不乏佳作频出。《朗读者》《国家宝藏》《诗意中国》等优秀语言类文化节目占据一席之地。但是后期没有更多优秀的节目接替,只能出现拙劣的内容复制和形式复制,此外,优秀的节目也难以形成良性循环。

(一)同质化陷阱

在河南卫视一系列奇妙游之后,节目主要内容围绕河南本土文化,虽然河南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是选取何种文化资源,如何呈现也是河南卫视或者其他卫视面临的问题。例如,河南卫视是重复自己的文化内涵继续深耕,或是打开文化的广度。其他卫视是否要模仿,如何模仿,如何彰显自己的特色。在上一波传统文化节目热潮中,观众看到了《中国诗词大会》这类优秀节目后,地方节目也推出《阅读阅美》《非凡匠心》等,但基本是“换汤不换药”。

(二)商业对抗与资本收编

在河南卫视春晚“出圈”之后,河南卫视推出了奇妙游系列。但是从已知的节目中并没有看到过多的广告植入。一方面,除了河南卫视的节目形式让广告插入的实现难度升高之外,创作团队以高校、电视台自身团队为主,知名度并不高;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似乎表明河南卫视的“出圈”并没有得到资本的“认可”。

究其原因,高质量的文化节目所要投入的资本和收效不成正比。例如,河南卫视坚持文化立足,但是直到2021年才“出圈”。事实上,传统文化的发展需要商业的加入,同时,需要对抗资本的收编。如何平衡二者关系也是传统文化发展中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三)受众期待的压力

河南卫视的春晚“炸裂出圈”,观众得到了高品质的审美享受,对河南卫视的期待势必水涨船高。

一方面,如何应对受众的审美提高。对河南卫视的节目(特别是2022年春晚)的期待值拉满。如果河南卫视的节目质量低于受众期待,无疑之前经营的节目好感将会落回原点甚至更低。这也是其他卫视的窘境,浙江卫视在2007年全民歌唱节目《我爱记歌词》后先后推出其他节目,但是节目质量和创意无法迎合观众期待,不得不落回原点。

另一方面,如何满足不同圈层的受众。河南卫视以文化传统立足,但是回顾河南卫视的节目普遍以中老年观众为主,但是从卫视改革创新机制以来,节目倾向的受众是青年受众,即Z世代。平衡不同圈层的受众也是一大挑战。

四、新“光晕”的诞生:复归的传统文化

(一)解释:更新、扩充传统文化的内涵

传统文化并非一成不变的。只有不断更新、扩充它的内涵,使传统文化拥有新的内涵,才能使传统文化散发新的“光晕”。

1.中外文化交汇

在与世界接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与世界文化不同却相通的文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即保持着传统文化的优秀特性,也融合了世界文化不同的表现方式。《我根是炎黄》中歌唱家妆容呈现欧美风格,美声的唱法大气蓬勃,这是中外文化的完美相融。

2.古今文明交汇

《新春国乐畅想曲》将古典乐曲与潮流的电子乐相结合。《为河南加油》中民歌、Rap、DJ、古筝的无缝连接,在B站弹幕中“比德芙还丝滑”“宝藏节目”的高赞评论也代表了古今文化以一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完美融合。

3.亚文化逐渐走入主流文化

河南卫视有意识将亚文化逐渐收编,使青年亚文化走向主流平台。抓住亚文化,就抓住了青年人的心。2021年9月,DT财经报道联合爱奇艺发起了《2021当代年轻人兴趣爱好大调查》[5]。其中显示说唱类型、舞蹈类型、剧本杀等文化内容与形式受到年轻人的喜爱。亚文化改变原曲的词或者为Rap填词并不属于河南卫视的首创,但是有目共睹,河南卫视的《向往》用老中青三代演唱的方式,将改原词改成了主流文化内容的歌词,观众非常“买账”。《为河南加油》用不同形式的潮流演唱方式唱出正能量满满的歌词,用青年人乐于接受的方式传递了文化内涵。

(二)复归:传统文化原本

1.乐舞精神的复归

从周礼的乐到唐朝的乐舞精神,兼收中外文化之内涵、变化无穷的意蕴,诗词歌赋、吹奏弹唱、琴瑟钟鼓集大成。唐朝是乐舞文化的巅峰时期,也代表了中西文明的汇聚、碰撞、交融。复归传统文化的原本,从复归乐舞文化开始。

河南春晚灵动俏皮的宫廷舞蹈《唐宫夜宴》、奇妙游中美轮美奂的洛神之舞《祈》或是与民间艺术傀儡戏结合的独舞《唐印》、端午时节气势磅礴的《龙舟祭》或者潇洒飒沓霁风朗月的《纸扇书生》都完美展现了乐舞精神与文化。这些都展现了乐舞的优美、盛况和艺术魅力。

2.万物一体的复归

传统文化的创新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萃取不同的内容。而传统文化能够绵延不断地传承下去必须建立在万物一体的基础之上。人与人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人与文化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不同而相通。这是传统文化创新的基底。

纵观河南卫视一系列文化节目,无一不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正因如此,虽然每次河南卫视呈现的节目内容不同,都能取得观众的认同。河南的故事,也是中国的故事。

(三)积极受众的力量

传统的文化创新创作的主体只有主创人员,但是新时代下积极的受众成为传统文化创新的新主体,即用对话代替对抗。新媒体时代受众的身份转变要求传统文化传播者立足用户思维,基于受众心理进行文化的创新传播,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活力。

河南卫视在宣发过程中渠道有限,在观众的提议之下“连夜”在B站注册账号。之后又在观众要求下创作出系列游的节目。同时,观众加入“自来水”式宣传队伍,在各大短视频平台(抖音、快手等)剪辑精彩片段,在社交媒体平台表达喜爱,连“外交部发言人天团”成员华春莹都国外社交媒体平台Ins中发表评论。这其中积极的受众做到了3个层次的参与:

第一,传播参与。在社会化媒体时代,每一位观众都可以是内容的传播者,可以是受众也可以是传播媒介。观众调侃河南卫视“保密局”式宣发的同时,希望优秀节目受到更多人的关注,自发进行宣传。例如,观众在发现河南春晚这个“宝藏”之后,在抖音、微信等平台上开始“病毒式”的传播,观众笑称自己是“自来水”(即自发主动地邀请他人观看自己认同的节目)。第二,内容参与。B站作为亚文化聚集地,河南春晚一上线就有大批的观众发送弹幕,除了表达喜爱,引人注目的还有“科普弹幕”。作为“积极的创作者和意义的操控者,他们积极参与文本的阅读、重写、创作及批评”,他们是“积极挪用文本,并且以不同目的重读文本的读者,把观看电视的经历转化为一种复杂的参与式文化的观众”。一些有着深厚文化素养的观众在每一个节目播放的同时介绍节目设置的背景、画面中出现的文物历史、节目组想表达的节目意涵。这样的参与形式无疑丰富了节目的内容,观众得到了“沉浸式”体验感。第三,制作参与。在各大平台的评论区,还有观众为节目组提出建议。春晚结束后,观众希望举办元宵晚会。此后,元宵晚会果然如期而至。其中不乏一些特别的建议,如是否可以将方言加入节目。这一过程也是受众参与节目制作的过程。

五、结语

河南卫视的系列文化类节目显现了一种全新的可能。为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带来了好的示范。其中,节目的传播过程与方式同样值得分析研究。立足于传统文化,从文化本真性出发,建立起后机械复制时代新的文化精神,自此文化自信有了新的道路。

猜你喜欢

唐宫光晕卫视
Tang Gong Ye Yan《唐宫夜宴》
邂逅 《唐宫夜宴》
东南卫视 海峡卫视 美食纪录片《下饭菜》专家点评
细数《唐宫夜宴》中的“国宝”
“二轮剧”霸屏卫视黄金档 新剧仅占1/3
圣诞节的灯光
星之葬
凝固的光
从2013年电视娱乐节目看省级卫视频道专业化发展现状——以湖南卫视、东方卫视、江苏卫视和浙江卫视为例
我们的节目从哪里“拿来”